《馬嵬坡》

《馬嵬坡》

《馬嵬坡》是唐代詩人鄭畋的作品。此詩以“馬嵬事變”作為背景。前兩句寫唐玄宗回馬長安,楊貴妃卻已死。儘管山河依舊,然而卻難忘舊情。“雲雨難忘”與“日月新”對舉,表達玄宗欣喜與長恨兼有的複雜心理。後兩句以南朝陳後主偕寵妃躲在景陽宮井中,終為隋兵所虜的事,對比唐玄宗馬嵬坡賜楊貴妃自縊的舉動,對玄宗既有體諒,也有婉諷。

基本信息

鄭畋

《馬嵬坡》 《馬嵬坡》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詩人簡介:

晚唐著名宰相鄭畋的生卒年月,《新唐書》說六十三,《舊唐書》說五十九。據《舊唐書.鄭畋傳》記載“畋年十八,登進士第,釋褐汴宋節度推官,得秘書省校書郎。二十二,吏部調選,又以書判拔萃。”“因授官自陳曰:‘臣十八進士及第,二十二書判登科。’”“尋加知制誥,又自陳曰:‘臣會昌二年,進士及第,大中首歲,書判登科。’”則按會昌二年(公元842年)畋公18歲,可知以實歲計畋公生於公元824年,以虛歲計畋公生於公元825年;按大中首歲(公元847年)畋公22歲,可知以實歲計畋公生於公元825年,按虛歲計畋公生於公元826年。會昌年號是公元841到公元846年,共6年,可畋公說的18歲到22歲,卻只有5年,差了一年。唯一可以解釋的,畋公說的18歲是虛歲,22歲是實歲。那么,畋公生於公元825年。 
《舊唐書.鄭畋傳》又記載“(中和)二年冬,罷相,授太子少保。僖宗以畋子給事中凝績為隴州刺史,詔侍畋就郡養疾,薨於郡舍,時年五十九。”中和二年是公元882年,如果畋公卒於此年,按生於公元825年則實歲57虛歲58。顯然,與《舊唐書.鄭畋傳》時年五十九說不符。而《新唐書》更是語焉不詳,只說“畋乃引疾去位,入見帝曰:‘。。。。。。’帝以其誠,乃授檢校司徒、太子太保,罷政事。以凝績為壁州刺史,留養。徙龍州,卒,年六十三,贈太尉。”云云。而《資治通鑑第二百五十五卷》記載:“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中之下中和三年(癸卯,公元八八三年)。。。七月,。。。司徒、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鄭畋,雖當播越,猶謹法度。田令孜為判官吳圓求郎官,畋不許;陳敬瑄欲立於宰相之上,畋以故事,使相品秩雖高,皆居真相之下,固爭之;二人乃令鳳翔節度使李昌言上言:“軍情猜忌,不可令畋扈從過此。”畋亦累表辭位,乃罷為太子太保,又以其子兵部侍郎凝績為彭州刺史,使之就養。以兵部尚書判度支裴澈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三說差異很大,有三點疑問:一是時間,《舊唐書》只說畋公罷相是中和二年即公元882年,未明確說何年亡故。《新唐書》乾脆不寫,《資治通鑑》則明確是中和三年即公元883年的七月,畋公尚健在;二是畋公父子的官職,《舊唐書》說罷相後授太子少保,僖宗以畋子給事中凝績為隴州刺史。《新唐書》說授檢校司徒、太子太保,罷政事,以凝績為壁州刺史留養,徙龍州。《資治通鑑》則說罷為太子太保,又以其子兵部侍郎凝績為彭州刺史,使之就養。三最大的疑問是,其子凝績封在何地,到底是隴州,還是壁州徙龍州,或是彭州?
 
根據以上材料,我編排了鄭畋公事跡年表: 

《馬嵬坡》 《馬嵬坡》

公元825年(唐敬宗李湛 寶曆元年)生,名畋字台文,一歲。 
曾祖鄰又號少鄰,祖穆,父亞,並登進士第。父亞字子佐,聰悟絕倫爽邁有文,唐元和十五年擢進士第,又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制科。吏部調選,又以書判拔萃,數歲之內,連中三科。翰林學士李德裕出鎮浙西,高其才辟署幕府為從事。累屬家艱,人多忌嫉,久之不調。會昌初,始入朝為監察御史。中丞李回薦為刑部郎中知雜事,拜諫議大夫給事中。武宗會昌五年德裕罷相鎮渚宮,授亞正議大夫,出為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桂管(越南北部在內)都防禦經略使。 譜載滎陽鄭氏" 中祖幾世佚名,至六世家道中落,直至十一世又復中興。"即亞為十一世。
公元842年(唐武宗李炎 會昌二年)十八歲,進士及第。有司上第籍,武宗視其年甚少疑,索所試自省,乃可。 
公元846年(唐武宗會昌六年)二十二歲,吏部調選奏為宣武推官,又以書判拔萃。授渭南尉、直史館事。釋褐汴宋節度推官,得秘書省校書郎。未行,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二月父亞出桂州,畋隨侍左右。 
公元847年唐宣宗、懿宗大中朝時,白敏中、令狐綯相繼當國,秉政十餘年,皆怨德裕,其賓客並廢斥,故畋不調幾十年,外更帥鎮幕府。  
公元848年(唐懿宗大中二年)吳汝納訴冤,德裕再貶潮州,亞亦貶循州刺史,卒。 
鹹通中,令狐綯出鎮,劉瞻鎮北門,闢為從事。入朝為虞部員外郎。右丞鄭薰,令狐之黨也,摭畋舊事覆奏,誣畋罪,不放入省任郎官,畋復出為從事。 
公元864年(唐懿宗李凗鹹通五年)四十歲,方始登朝,入為刑部員外郎。
公元867年(唐懿宗李鹹通八年)四十三歲,轉萬年令。
公元868年(唐懿宗李凗鹹通九年)四十四歲,劉瞻作相,薦為翰林學士,轉戶部郎中。
公元870年(唐懿宗李凗鹹通十一年)四十六歲,以戶部侍郎、知制誥充翰林學士承旨。
公元873年(唐懿宗李凗鹹通十四年)四十九歲,僖宗即位,內徙彬、降二州。九月轉左散騎常待,轉對延英殿。
公元874年(唐僖宗李儇乾符元年)五十歲,五月,以吏部侍郎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公元876年(唐僖宗李儇乾符三年)五十二歲,以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監修國史。九月,門下侍郎、禮部尚書、平章事鄭畋加特進。
公元877年(唐僖宗李儇乾符四年)五十三歲,兼兵部尚書、集賢殿大學士。
公元879年(唐僖宗李儇乾符六年)五十五歲。五月黃巢賊圍廣州,與廣南節度使李岩、浙東觀察使崔璆書,求保薦,乞天平節鉞。璆岩上表論之,詔公卿議其可否。宰相鄭畋、盧攜爭論於中書,詞語不遜,俱罷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授嶺南節度使,轉禮部尚書,九月出鳳翔隴右節度使。十二月,以太子賓客檢校左僕射、鳳翔尹,充鳳翔節度使。
公元881年(唐僖宗李儇中和元年)五十七歲,農曆二月十八日,授畋檢校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農曆三月十三日充京城四面諸軍行營都統。以將兵復長安功,農曆六月二十二日進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並依舊任都統。封滎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九月以病徵還行在,十一月由鳳翔行至鳳州,多次辭疾,詔授太子少傅,分司東都,便醫於興元。
公元882年(唐僖宗李儇中和二年)五十八歲,召至行在,拜畋司空、門下侍郎、平章事。
公元883年(唐僖宗李儇中和三年)五十九歲,七月罷為檢教司徒,授太子太保,僖宗以畋子給事中凝績為壁州刺史,留養。徙凝績為隴州刺史,詔侍畋就郡養疾,是冬薨於隴州郡舍。子啟昌(疑即凝績)、凝遠、可遠奉喪還葬河南鄭州。因中州戰亂不息,畋公後人避地光州之固始。是時壽州屠戶王緒、與妹夫劉行全聚眾五百餘人,據本州作亂。月余糾眾至千人,復陷光州各縣。固始縣佐王潮及弟審圭、審知等三人,皆以才勇名當時。緒挾以為助,命潮為軍正。畋三子可遠原以父任為郎,也被挾為將舉族以隨。
公元888年(唐僖宗李儇文德元年)春正月己亥朔,僖宗車駕在鳳翔。畋部將李茂貞表為請謚,制故鳳翔隴右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司徒、同平章事,兼鳳翔尹、上柱國、滎陽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鄭畋贈司徒,謚曰文昭。後帝思畋忠力,又贈太傅。天復初,與李思恭配饗僖宗廟廷,又贈宗楚、弘夫官。那么畋公到底卒於何年?有鄭公山寺碑為據。
今四川省通江縣文物管理所存有一碑,名《壁州建山寺記》,碑通高1.33米,寬0.8米,系北宋嘉拓八年(1063)據原碑重刻。此文乃唐末名相鄭畋所撰。鄭畋字台文,榮陽人。晚唐名相,三次入相,黃巢起義唐朝將傾,敗傳檄天下,各地回響,又延唐命幾十年,後畋顧大局,以疾辭。宋人洪邁稱晚唐宰相中惟鄭畋入“一時名宰”之列。《黃氏日鈔》評鄭畋“出將有破賊之功,入相有運籌之益,功成身退,始終俊偉,唐末諸相,惟畋優焉”。鄭畋《壁州新建山寺記》,《全唐文》、《唐文拾遺》、《唐文續拾》、《全唐文補遺》均未收錄。

《馬嵬坡》 《馬嵬坡》

茲錄碑文於下:
大唐中和歲次癸卯,天子在蜀,鳳翔節度使榮陽鄭畋以疾辭所任。帝念榮陽首舉義旅,奮身捍患,檄天下誅拉巢賊,勤王之眾雲集京師。惟畋有功,金口神筆, 稠沓 勉諭。亟貢四表,堅意上請。至七月初蒙允,授檢校司徒、東宮太保。季秋,子凝績自兵部尚書 拜疏乞郡迎養,愜得壁州長史。冬十月, 奉辭行在,南至前六日,路達通江。凝績峻以御下,清以滌己,修傷政理,安調黎元,吏不為奸,肆豐溢,民淳歲捻, 寬泰樂輸。父子歡笑,適於旦夕,高散無累,樂其幽曠,遨遊壁山勝境之所。修篁郁密,喬樹蔥蒨,景態變幻。泫月澄日,搜尋奇勝,得泉洞於西南,維鑿石架篁,繚繞登降,高懸旗幡,疏為為泓沼,峭壁 危棧,遂來商旅。乃於舊亭東隅建構佛宇,召僧匡信主其事,多出私財以益之。為堂三間,徘徊為門,為廊二十六間,高下環合,翬 飛鱗次,廊外為僧房、皰廚十數間,又立真室精舍,列之高界,為左右翼。愚與凝績,洎猶子昭允,俱寫形於方丈之中,負山面江,雄壓勝地,日月光照,風雨所交,鍾梵松篁,鏗鏘滿聽,千家 甍棟,歷歷在眼,晨煙夕艷,輝燦戶庭,鷗鷺篙榜,以資景物。於時行朝卿士,或寓於諸州。給事中孫君儲,秋曹正郎鄭君損,皆 柅車於此地,多邀以同游,書琴棋畫,隨後間作。自仲春至於維夏,時事維艱。故人心憂擾,賴多方以鎮靜之。四月,太守除狡獠,喬居於保谷,畋病痼,表請懸車, 宸旨不允,再詔追覲,凝績改佩天彭印。崖途震棧如壁,實危,遂越暑乞即路於孟秋,因念精舍既成,其佛不可遽塑。先是,開元年間殿宇、法像、碑揭、侍衛俱全,而漂擲流落,彩繪 凋毀,特命良匠,嚴飭新以纓絡珠金。七月八日,備珍帛潔淨,迎禮於新室,眸容慈相,拱衛完嚴,猶可福壁神而安壁人,予擇是月吉日,遷家於蜀,郡之人有見,思當護真室,乃《甘棠》蔽芾之義,畋心期引泉濆瀑 ,開巘構閣,輝朱軒於雲際,架丹楹於雲表,遽須捨去,不果經營,眷戀峰巒,豈無遺憾!其 紹續余績, 暴列新規,俾加舊增輝,則倚靠嵐光,完成絕致,俟將來矣!甲辰孟秋二十三日朝,請郎、行尚書刑部郎中、柱國、賜 緋魚鄭損書。
今據此碑文可知,鄭凝績中和三年九月得壁州長史之職,並迎畋養疾於壁州,十月才前往,非《舊唐書》所謂的“凝績為隴州刺史,詔侍鄭畋就郡養疾”,自然鄭敗也就不會卒於隴州。然唐崔致《壁州鄭凝績尚書》雲“伏承自小司馬假大宗伯出刺始寧”。據兩唐書地理志,壁州即始寧郡,則鄭凝績出刺壁州,與《新唐書》雲鄭凝績為壁州刺史合。鄭凝績先為長史知州事,後為壁州刺史,時間是中和四年四月前。中和四年夏,鄭凝績“改佩天彭印”,天彭,古彭州名,即中和四年夏鄭凝績由壁州轉往彭州任職,並於七月前往。據《資治通鑑》所載鄭凝績在彭州任刺史之職,時間是中和三年七月,實誤,應是中和四年七月。《新唐書》本傳在記“以凝績為壁州刺史,留養”後,即雲“徙龍州,卒,年六十三。”今據此文知,鄭凝績任壁州長史後,又到彭州任刺史,鄭畋亦隨往。至於鄭凝績是否又曾徙龍州,目前無資料可查,只有 《舊唐書》雲:鄭凝績中和二年任隴州刺史。

作品原文

馬嵬坡⑴肅宗回馬楊妃死⑵,雲雨難忘日月新⑶。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⑷。

注釋譯文

《馬嵬坡》
《馬嵬坡》
詞語注釋
⑴馬嵬(wéi )坡:即馬嵬驛,因晉代名將馬嵬曾在此築城而得名,在今陝西興平市西,為楊貴妃縊死的地方。⑵回馬:指 唐玄宗由蜀還長安。
雲雨:出自宋玉《高唐賦》“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後引申為男女歡愛。此句意謂玄宗、貴妃之間的恩愛雖難忘卻,而國家卻已一新。⑷景陽宮井: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玄武湖邊。南朝的昏昧陳後主陳叔寶聽說隋兵已經攻進城來,就和寵妃張麗華、孫貴嬪躲在景陽宮井中,結果還是被隋兵俘虜。白話譯文
玄宗返回長安楊貴妃早已死,舊時恩愛難忘國家開始振興。
處死楊妃也是玄宗英明決策,不然就會步陳後主亡國後塵。

創作背景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 安祿山以誅奸相楊國忠為藉口,突然在范陽起兵。次年六月,叛軍攻占潼關,長安危在旦夕。唐玄宗攜愛妃楊玉環,倉皇西逃入蜀。途經馬嵬坡時,六軍不發。禁軍將領陳玄禮等對楊氏兄妹專權不滿,殺死 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遂請求處死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被迫賜楊貴妃自縊,史稱“馬嵬之變”。[4-5]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 詠史詩。詩的首兩句寫玄宗“回馬長安”時,楊妃死已多時,意謂“ 重返”長安是以楊妃的死換來的。儘管山河依舊,然而卻難忘懷“雲雨”之情。“雲雨難忘”與“日月新”對舉,表達玄宗欣喜與長恨兼有的複雜心理。後兩句以南朝陳後主偕寵妃張麗華、孔貴嬪躲在景陽宮的井中,終為隋兵所虜的事,對比唐玄宗馬嵬坡賜楊貴妃自縊的舉動,抑揚分明。詩對玄宗有體諒,也有婉諷。玄宗的舉動雖勝陳後主,但所勝實在無幾。此詩首句的“玄宗回馬”,指大亂平定、兩京收復之後,成了太上皇的玄宗從蜀中回返長安。其時距“楊妃死”已很久了。兩下並提,意謂玄宗能重返長安,正是犧牲楊妃換來的。一存一歿,意味深長。玄宗割捨貴妃固然使局勢得到轉機,但內心的矛盾痛苦一直貫穿於他的後半生,儘管山河重光(“日月新”),也不能使他忘懷死去的楊妃,這就是所謂“雲雨難忘”。“雲雨難忘”與“日月新”對舉,可喜下長恨相兼,寫出了玄宗複雜矛盾的心理。詩的後兩句特別耐人玩味。“終是聖明天子事”,有人說這是表彰玄宗在危亡之際識大體,有決斷,堪稱“聖明”,但從末句“景陽宮井又何人”來看,並非如此。“ 景陽宮井”用的是陳後主的故事。當隋兵打進金陵,陳後主和他的寵妃張麗華藏在景陽宮井內,一同作了隋兵的俘虜。同是帝妃情事,又同當干戈逼迫之際,可比性極強,取擬精當。玄宗沒有落到陳後主這步田地,是值得慶幸的,但要說“聖明”,也僅僅是比陳後主“聖明”一些而已。“聖明天子”揚得很高,卻以昏味的陳後主來作陪襯,就頗有幾分諷意。只不過話說得微婉,耐人玩味罷了。但就此以為詩人對玄宗毫無同情,也不盡然。唐時人對楊妃之死,頗有深責玄宗無情無義者。鄭詩又似為此而發。上聯已暗示馬嵬賜死,事出不得已,雖時過境遷,玄宗仍未忘懷雲雨舊情。所以下聯“終是聖明天子事”,“終是”的口吻,似是要人們諒解玄宗當日的處境。此詩對玄宗有所婉諷,亦有所體諒,可謂能“出己意”又“用意隱然”,在詠史詩中不失為佳作。[1][4][6]

名家評論

《馬嵬坡》
《馬嵬坡》
清代吳喬撰《圍爐詩話》說:“古人詠史但敘事而不出己意,則史也,非詩也;出己意、發議論而斧鑿錚錚,又落宋人之病”;“用意隱然,最為得體”。 清代蘅塘居士(《唐詩三百首》編者)評此詩說“唐人馬嵬詩極多,唯此詩深得溫柔敦厚之旨。[3-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