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型亞目

馬型亞目

馬型亞目Hippomorpha包括馬類和已經滅絕的雷獸等一些史前類型,可分成馬超科Equoidea、雷獸超科Brontotherioidea等幾個超科。

基本信息

分類

尤因它獸復原圖尤因它獸復原圖

馬型亞目Hippomorpha包括馬類和已經滅絕的雷獸等一些史前類型,可分成馬超科Equoidea、雷獸超科Brontotherioidea等幾個超科。

雷獸超科

雷獸超科是個生存歷史比較短暫而進化迅速的類群,包括雷獸科Brontotheriidae,或者將早期的類型設為蘭布達獸科Lambdotheriidae。最早的雷獸是北美洲始新世早期的蘭布達獸Lambdotherium,大小似犬,外形與始馬很接近,其後雷獸的體型迅速增大,到漸新世的成員體型比現代的犀牛還大。晚期的雷獸頭上常有一對並排的角,稍早的成員這對角只是突起,後期一些成員的角很大,角在基部相連,形成叉型。雷獸在漸新世達到進化頂峰時忽然滅絕。

馬超科

始祖馬復原圖始祖馬復原圖

馬超科包括馬科Equidae,或者將早期類型單設古獸馬科Palaeotheriidae,是進化過程研究的最透徹的一個類群,常作為動物進化的典範。最早的馬類以始新世早期的始馬(始祖馬)Hyracotherium為代表,接近於奇蹄目的原始類型,與其它奇蹄目成員的早期類型基本相似,體小如狐或犬,前肢4趾,後肢3趾,牙齒不特化,為低冠丘狀齒,食嫩葉。早期類型的還有原古馬Propalaeotherium、古獸馬Palaeotherium等,均分布於北美洲和歐亞大陸。其後的類型進化主幹在北美洲,而不同階段有些成員也進入歐亞大陸和非洲等地。較進步的馬類是森林三趾馬類,前肢只有3趾,比古獸馬類進步,但是牙齒仍然為低冠,食嫩葉。這一階段的馬可追溯到始新世北美洲的山馬Orohippus和後馬Epihippus,到漸新世的中馬Mesohippus和細馬Miohippus已經大小如羊。這一階段的晚期類型被統稱為安期馬,其中有些成員體型很大,如巨馬Megahippus體型已接近現代的馬。安期馬類在中新世初期到達了歐亞大陸,並於中新世晚期滅絕,我國的中華馬Sinohippus是其最晚的代表。中新世北美洲的另一支三趾馬齒冠開始增高,可以食草,被稱為草原三趾馬。這一類的早期代表是副馬Parahippus,體型和中馬類似,其後是草原古馬Merychippus,體型較大,3趾中的兩趾較小,只用1趾著地。草原古馬演化出非常多樣的類群,這些類群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保持著三趾馬的進化方向,另一類向著單趾的真馬方向進化。三趾馬方向以三趾馬Hipparion為代表,在中新世後期進入歐亞大陸非洲,在上新世非常繁盛,成為了歐亞大陸和非洲動物群的主要組成。北美的上新馬Pliohippus和恐馬Dinohippus是早期的一趾馬,恐馬演化成了真馬(馬屬)Equus,真馬是現存唯一的馬,在出現後不久就從北美洲進入歐亞大陸、非洲和南美洲,是更新世各地的主要馬類,但是更新世結束時,美洲的所有馬類均告滅絕,北美洲這個馬的演化中心不再有馬類,直到歐洲人將馬再次帶到美洲。

奇蹄目動物分類

動物界(Animali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哺乳綱 (Mammalia) | 亞綱獸亞綱 (Theria) | 下綱真獸下綱 (Eutheria) | 目:奇蹄目(Perissodactyla)
亞目
奇蹄目(Perissodactyla)因趾數多為單數,第三趾最發達而得名。奇蹄目是處於衰退狀態的有蹄類,現存種類不多,且多數種類數量稀少,但是在史前時期曾經是最繁盛的有蹄類。現存的奇蹄目只有馬、貘和犀三類,可歸入馬型亞目和角型亞目(貘型亞目、犀型亞目),在史前時期每個亞目都有較多成員,其外還有已經滅絕的爪獸亞目。馬型亞目(Hippomorpha )馬科(Equidae)
爪獸亞目(Ancylopoda)
角型亞目(Ceratomorpha)
貘科(Tapiridae) | 犀科(Rhinocerotidae)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