纓翅目

纓翅目

薊馬是纓翅目(Thysanoptera)昆蟲的通稱。為體型小約1mm左右的小型昆蟲,不少種類的翅膀外緣有排列整齊的長細毛,所以稱為纓翅目。薊馬有特殊的剉吸式口器,食性相當廣泛,包括動物、植物與花粉、蕈類等等,有不少的種類是重要的農業害蟲,不過也有些種類獵食小型昆蟲或者蟎類,目前紀錄約有5000多種。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頭部

纓翅目纓翅目

頭能活動,下口式。觸角通常6—9節,生有剛毛及感覺器,第3、4節的感覺器發達,呈孔狀、錐狀、叉狀或帶狀。複眼發達,小眼面數目不多;單眼通常為3個,在頭頂排列成三角形,無翅型常缺單眼。

胸部

前胸發達,能活動,中、後胸癒合。足跗節l一2節,末端有一能伸縮的由中墊特化而成的端泡(bladder),故又稱泡足目。翅通常兩對,有的種類退化或缺如;翅發達者,前、後翅均狹長,邊緣密生纓狀長毛,由此而得名纓翅目。翅脈退化,至多有2—3條縱脈,某些類群具橫脈。靜息時,翅平放於體背,錐尾亞目的翅呈平行狀,而管尾亞目的翅則重疊在一起。

腹部

通常l0節。錐尾亞目第l腹節比其它腹節為小,緊貼後胸;管尾亞目第l腹節通常退化,呈三角形、梯形或鐘形的骨片,稱腹盾片(Pelta),是分類的常用特徵。錐尾亞目雌蟲第8—9節腹板間生出鋸齒狀的產卵器,末端數節呈圓錐狀,雄蟲末端鈍圓。管尾亞目無特化的產卵器,雌、雄蟲末節均呈管狀,但雌蟲在第9腹節後緣可見一骨化的捧狀結構——黑縱棒(fustis)。

若蟲

常易與無翅型種類的成蟲相混淆,但若蟲頭小,無單眼,複眼很小,體黃色或白色,管尾亞目的若蟲體常有紅色斑點或帶狀紅斑紋。

生物學特性

纓翅目纓翅目

通常有兩性,雄蟲一般比雌蟲小,體色也較淺。雌雄二型或多型現象較普遍,這在管尾亞目的食菌性類群中尤為突出。在食菌性類群中,雄蟲比雌蟲大,且具有特別發達的前足。

薊馬的生殖方式有兩性生殖孤雌生殖,或者兩者交替發生。兩性生殖的種類雌性個體往往占多數,這是因為雄性壽命較短,或在某些條件下,雄性不能越冬。同一種薊馬的性比,常隨著季節、食物、地區的不同而發生改變。如煙薊馬在地中海東部和伊朗,其雌雄性比為1:1左右,而在夏威夷,則為l000:1。雄蟲罕見或至今尚未發現雄性的種類,其生殖方式是部分或全部孤雌生殖。

薊馬大多數為卵生,但也有少數種類為卵胎生。錐尾亞目以鋸狀產卵器插入植物組織內產卵,卵較小,多為腎形,表面光滑柔軟,黃色或灰白色;一般為單粒散產,在田間摘下有卵葉片對光透視,不難看到,但也有時會在葉脈旁或葉脈下產成一小排。管尾亞目的卵為長卵形,兩側對稱,頂部稍縊縮,外表常有五邊形或六邊形的網狀刻紋,多為粉紅色、黃色或黑色。管尾亞目不具產卵器,其卵產於物體表面,常常單粒或聚集產於花上、葉表面、真菌菌褶內、蟲癭內、樹皮裂縫或其它昆蟲(尤其是小囊蟲)所造成的隧道內;捕食管薊馬甚至產卵於某些介殼蟲的介殼下面。由於管尾亞目的卵暴露於物體表面,容易乾燥或被捕食者如螞蟻、捕食性薊馬、蝽等捕食,因此,卵的死亡率比錐尾亞目高得多。

卵歷期一般為2—20天,行將孵化的卵,會出現紅色或黑色的眼點。最初第2齡若蟲沒有外生翅芽,翅在體內發育,行動活潑,足和口器等一般外形與成蟲相似,觸角節數略少。錐尾亞目的第3齡開始出現翅芽,行動遲緩,但不取食,稱為前蛹;第4齡進入期,不食不動,觸角向後平置於頭及前胸背板上且不能活動。但長角薊馬屬只有3齡,末齡未經前蛹就直接進入蛹期。管尾亞目自第3齡開始行動遲緩,觸角和足變短,但翅芽還未外露,第4齡觸角伸長且向頭背後彎,翅芽外露,第3、4齡稱前蛹,第5齡為蛹期。但也有些學者將管尾亞目的第3齡稱前蛹,第4、5齡合稱為蛹。

纓翅目纓翅目

過漸變態。多數薊馬是在葉背面葉脈的交叉處化蛹,亦有些種類在樹皮裂縫、葉柄基部、萼片間、葉鞘間、樹皮下、枝條凹陷處及枯枝落葉層等場所化蛹。有些種類甚至吐絲結繭或在土中營造土室化蛹。

薊馬食性頗為複雜,植食性種類較常見。由於薊馬體小或活動隱蔽,為害初期不易為人們所察覺,往往在造成嚴重災害後才被發現,因此,植食性薊馬是農作物、林木、果樹、花卉上的重要害蟲。薊馬以其挫吸式口器刮破植物表皮,口針插入組織內吸取汁液,喜取食植物的幼嫩部位,如芽、心葉、嫩梢、花器、幼果等。葉片被害後常留下黃白色斑點或銀灰色條紋,葉片捲曲、皺縮甚至全葉枯萎;嫩芽、心葉被害後呈萎縮狀且出現叢生現象;瓜果類被害後,除了引起落瓜落果,還使瓜果表皮粗糙,呈黑色或銹褐色疤痕,降低瓜果質量。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還有相當數量的植食性種類可以形成蟲癭。有的薊馬在為害植物的同時還可傳播植物病毒病,如番茄斑萎病(TSWV)及花生黃斑(YSV)在纓翅目中,有近一半的種類專營菌食性或腐食性生活,取食枯枝落葉上或死樹皮下的真菌孢子、菌絲體或腐植質。另有不少種類為肉食性的,捕食其它薊馬、蚜蟲、粉虱、介殼蟲及蟎類等。

分類及重要科

一般將纓翅分為2亞目:即錐尾(鋸尾)亞目和管尾亞目,3總科,6科。中國已知有4個科。

種類與分布

蔥薊馬蔥薊馬

世界已知約6000種,廣泛分布。我國已記載336種。

①管尾亞目Tubulifera:主要特徵是腹部末端(第10腹節)呈圓管狀,稱“尾管”。雌蟲無產卵器。有翅或無翅,有翅型前後翅相似,翅脈消失,翅面無微毛。

鋸尾亞目Terebrantia:雌蟲有鋸狀產卵器,腹部末端呈圓錐形。雄蟲腹部末端闊而圓。通常有翅,前翅大,翅脈發達,至少前緣脈和1條縱脈伸到翅頂。翅面有微毛。

本目的特徵可以總結為:鑽花薊馬纓翅目,體小細長常翹腹;短角聚眼口器歪,纓毛圍翅具泡足。

識別要點與生活習性

管薊馬管薊馬

體長一般為0.5-7毫米,也有少數種類體長可達8-10毫米。體細長而扁,或為圓筒形;顏色為黃褐、蒼白或黑色,有的若蟲紅色。有翅種類單眼2-3個,無翅種類無單眼口器銼吸式,上顎口針多不對稱。翅狹長,邊緣有很多長而整齊的纓狀緣毛。足跗節端部有可伸縮的端泡。

因纓翅目昆蟲有許多種類常棲息在大薊、小薊等植物的花中,故名薊馬。個體小,行動敏捷,能飛善跳,多生活在植物花中取食花粉和花蜜,或以植物的嫩梢、葉片及果實為生,成為農作物、花卉及林果的一害。在薊馬中也有許多種類棲息於林木的樹皮與枯枝落葉下,或草叢根際間,取食菌類的孢子、菌絲體或腐殖質。此外,還有少數捕食蚜蟲、粉虱、蚧殼蟲、蟎類等,成為害蟲的天敵。

防治方法

(1)消滅越冬蟲源。結合防治其他害蟲,抓好田塊及其周圍田塊中的雜草、枯枝落葉的清除工作,有助減少或消滅越冬蟲源。

(2)化學防治:掌握若蟲盛見期噴施, 用“克薊”乳油1000倍液噴霧,蟲、卵兼治,持效期長,生產廠家--淄博優利爾工貿有限公司;“70%吡蟲啉”可濕粉,"20%啶蟲脒",2%阿維菌素。隔一周左右交替使用。

昆蟲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