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椎管狹窄症

頸椎椎管狹窄症

頸椎椎管狹窄症,先天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症系由於胎生性椎管發育不全引起以致頸椎椎管矢狀徑狹窄導致脊髓及脊神經根受刺激或壓迫使患者出現一系列臨床症狀。

基本信息

(圖)圖1圖1

先天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症系由於胎生性椎管發育不全引起以致頸椎椎管矢狀徑狹窄導致脊髓脊神經根受刺激或壓迫使患者出現一系列臨床症狀。因後天傷病所造成的頸椎椎管狹窄,屬於後天獲得性(繼發性)。此種繼發性椎管狹窄症的病因臨床症狀及診斷等各不相同,且均較複雜,將在各個有關章節中闡述。

簡介

在正常狀態下,頸椎椎管內徑(前後矢狀徑及左右橫徑)均有一定大小,以容納椎管內的脊髓神經等組織。但如其內徑小於正常尤其是矢狀徑絕對值小於12mm時,即構成椎管相對狹窄,而小於10mm時則屬絕對狹窄如以椎體與椎管兩者矢狀徑比值來計算大於1∶0.75屬正常椎管;小於1∶0.75時則為椎管狹窄並可由此而引起一系列症狀。本病的治療仍以非手術療法為主,但久治無效者仍應手術擴大椎管矢狀徑。本病合併頸椎病者並非少見,因此在診斷、病程及病情判定以及治療方法上,尤其是對手術入路的決定,均應全面考慮。

病因

引起椎管矢狀徑狹窄的發病因素是多方面的,除椎管本身發育扁平外,尚與椎板肥厚椎弓根短、小關節肥厚或向椎管方向增長等因素有關,當然黃韌帶肥厚亦與先天發育有關。

症狀

1、對症狀的了解,可以幫助我們及時的發現病情,及時的治療,腰椎管神經根壓迫症狀:神經根管狹窄引起相應的神經根受壓迫或受刺激症狀及體徵。有些病人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現為持續性放射性神經根症狀,多為酸痛、麻痛、脹痛、竄痛,疼痛的程度不同。神經根症狀的部位與受壓神經根有關,表現為相應的神經根性分布區針刺覺減弱、痛覺異常、肌肉力量減弱及腱反射異常。
2、馬尾神經壓迫症:腰椎管狹窄症可導致馬尾神經受壓迫,出現馬鞍區的症狀與體徵以及括約肌的症狀,嚴重時可出現大小便及性生活障礙症狀。
3、下腰痛:大多數腰椎管狹窄症患者都有下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較輕微,臥床休息則減輕或消失,腰前屈不受限制,後伸活動往往受限。由以上來看,這種疾病我們還是不能忽視的,要儘快的發現,儘快的選擇醫院治療才好。

發病機制

(圖)圖2圖2

1.先天發育性因素 先天發育性因素主要是軟骨發育不全(achondroplasia)此種原因在臨床上較為多見且是構成發病的主要因素。作者通過對數千例手術病例的觀察發現,此種因素與家族及地區有一定關係某些地區及家族較為多發今後將會從基因研究中不斷加以驗證。

由於椎管發育性狹窄致使椎管內容積縮小,並引起局部的有效間隙下降,以致椎管內的脊髓組織處於臨界飽和狀態。這種患者在後天稍遇某些繼發性因素包括外傷性水腫椎節鬆動不穩髓核突出(或脫出)和骨刺形成等時,均易激惹椎管內的脊髓組織,引起神經症狀患者矢狀徑愈小病情愈重;致壓物愈大,症狀亦愈明顯(圖1,2)。在此基礎上如果患者同時伴有後縱韌帶骨化或其他病理解剖性因素,不僅病情重且治療困難預後亦差。

2.後天一般附加性因素 指無明顯器質性改變者主要因椎節鬆動與不穩而引起椎體間關節、後方兩側小關節及鉤椎關節的移位。在移位程度很小時雖然對一個大椎管者可以毫無影響,但在椎管狹窄者,卻可以立即出現脊髓或脊神經根的刺激或壓迫症狀

此外後方黃韌帶亦可因椎節鬆動而出現內陷以致使椎管內的壓力增加並構成先天性椎管狹窄症發病的誘發性及動力性因素。

3.後天繼發性因素 實質上是在前者基礎上出現的器質性病變其病理改變主要是形成骨刺、黃韌帶變厚、髓核突出(脫出)或髓核脫出+鈣化等與前者不同是:此種因素與發育性椎管狹窄共同構成其發病的直接因素,並具有持續性的特點;一般情況下非手術療法常難以使其根除。

臨床表現

(圖)表1表1

在臨床上,本病常與頸椎病相混淆,事實上兩者容易並存因為頸椎病的發病機制,絕大多數是建立在椎管狹窄這一病理解剖基礎上的;而椎間盤突出脫出及骨贅形成又是椎管狹窄症的誘發因素。因此對於臨床醫師來說關鍵是要分清何者在先,何者為後,此對治療方法的選擇及預後至關重要通過大量病例的觀察作者發現發育性或原發性頸椎椎管狹窄症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1.感覺障礙 絕大多數甚至超過95%的病例均具有此組症狀。主要表現為四肢麻木皮膚過敏或感覺分離等現象此主要是由於脊髓丘腦束及其他感覺神經纖維束受累所致其特點是:

(1)發生較早:此組感覺障礙症狀大多在本病的早期即首先出現,其與頸椎病尤其是脊髓型頸椎病明顯不同的是:後者的感覺障礙症狀出現較晚

(2)上肢先發:其中90%以上的病例感覺障礙先從上肢開始以手臂部尤為多發亦可能先從肩部開始

(3)以麻痛為主:患者多主訴在本病初發時有手指(多在指尖)或手臂部疼痛及麻木感,尤以刺痛為多見。

(4)症狀持續:當感覺障礙出現後,一般持續時間較長可有陣發性加劇多與各種誘發因素有關經非手術療法治療後可出現緩解期。

2.運動障礙 多在感覺障礙症狀出現後數周或數月出現其中大多是在檢查時發現。主要表現為錐體束征,患者多從步態沉重下肢無力、抬步困難易跪倒及束帶感等症狀開始,並隨著病程的發展症狀日益加重,以致完全癱瘓。

3.肌肉萎縮 單純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患者的肌肉萎縮症狀一般較單純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出現晚但其合併脊髓型頸椎病時,則此組症狀不僅出現早,且程度也多為明顯,範圍亦較廣泛其原因主要是由於發育性椎管狹窄系多節段之故,因而一旦出現各種附加因素致使脊髓受累則往往是數個節段同時出現在檢查時其平面一般不會超過椎管狹窄最高節段的神經支配區此與脊髓側索硬化症時的肌肉萎縮平面常高至頸2水平以上明顯不同與此同時,尚應注意除外合併枕頸部畸形的病例。

4.反射障礙

(1)深反射:多呈亢進狀包括:上肢的肱二頭肌反射、肱三頭肌反射和橈骨骨膜反射;下肢主要是膝反射和踝反射,多呈對稱性活躍或亢進。

(2)淺反射:亦多呈現減弱或消失,臨床上主要是腹壁反射提睪反射及肛門反射等

(3)病理反射:多出現陽性,以Hoffmann征掌頦反射及Babinski征陽性為多見。

5.其他表現

(1)大小便障礙:多在中後期出現以尿頻尿急及便秘為多見;後期則可引起尿瀦留甚至大小便失禁但後者在臨床上甚為少見。

(2)自主神經症狀:以胃腸及心血管症狀居多,約占全部病例的30%左右(術前不易被發現和確診大多在術後治癒或明顯好轉時證實屬於此種原因)。

(3)頸部防衛征:此類患者常使頸部保持自然仰伸位(功能位)可前屈,怕仰伸。但如患者同時伴有明顯退行性變,椎節後緣有骨刺形成則亦怕前屈。

併發症: 病情嚴重者,可並發完全性癱瘓

診斷

(圖)表2表2

1.臨床症狀 早期以感覺障礙為主,中期以後則出現運動障礙症狀,並隨著病情的進展而逐漸占主導地位。

(1)感覺障礙: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者以感覺障礙為早發症狀,開始以上肢為主,隨著病情的發展而逐漸波及軀幹及下肢。主要表現為手指或前臂麻木及疼痛感,或有其他感覺異常並於頭頸仰伸時加重前屈時減輕;但合併頸椎病者,頸椎伸屈均可加重。

(2)運動障礙:一般在中後期出現,主要表現為錐體束症狀。但繼發性頸椎椎管狹窄者則可於早期出現,且有時可有不完全性癱瘓症狀,尤多發於外傷後,甚至諸如急剎車坐地跌倒或其他輕微外傷均可誘發症狀。

(3)其他症狀:反射改變一般較前兩者出現晚但繼發性頸椎椎管狹窄者可較早出現。自主神經症狀一般亦較少見。

2.影像學檢查

(1)X線平片檢查:常規X線平片,主要是側位片上可清晰地顯示頸椎椎管矢狀徑凡在標準投照距離180cm攝出的平片上矢狀徑小於12mm時,即具有診斷價值;12~14mm時有診斷參考意義;而在10mm以下時完全可以確診此外亦可依據椎體與椎管的矢狀徑比值進行判斷,小於1∶0.75即屬異常,小於1∶0.6時具有診斷意義比值在1∶0.5以下時完全可以確診

(2)CT(或CTM)及MRI檢查:可清晰地顯示椎管矢狀徑的大小形態及其與脊髓受壓的關係。CT檢查主要顯示骨組織而MRI檢查則對軟組織顯像較為清晰,因此二者結合起來最為理想,不僅有利於診斷更有利於對椎管內組織狀態的判定,以決定治療方案及術式的選擇。

3.除外診斷 可根據臨床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除外頸椎其他相似病變

此外,對本病的診斷應樹立以臨床為主的觀點不能僅憑椎管矢狀徑的大小確診作者曾遇多例X線平片上顯示椎管矢狀徑正常但卻具有典型的頸椎椎管狹窄症狀者,後經手術證實其硬膜囊屬於肥大型於後路減壓術後原症狀消失。對此類患者的確診務必小心缺乏臨床經驗者切勿隨意手術以防因誤診誤治而造成不良後果。

鑑別診斷: 1.頸椎椎管狹窄症與頸椎病的鑑別 儘管在臨床上頸椎椎管狹窄症與頸椎病經常伴發甚至80%以上的頸椎病是建立在椎管狹窄這一病理解剖基礎上的但單發者亦可遇到因此對二者亦應加以區別尤其是應對發育性椎管狹窄症和脊髓型頸椎病進行鑑別儘管二者均有可能進行手術但手術途徑是一前一後,大方向不一樣即便是兩者伴發,亦需決定主次,以便安排治療,實施計畫。為便於闡述,對二者的鑑別以表1表示。

2.原發性(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症與繼發性頸椎椎管狹窄症的鑑別 二者後期較為相似但由於其致病因素明顯不同因此在診斷治療方面亦截然不同需加以鑑別其鑑別要領見表2。

3.頸椎椎管狹窄症與脊髓側囊硬化症的鑑別 近年來發現,脊髓側囊硬化症的發生率日漸增高且患者大多較為年輕,需對其加以鑑別,見表3

4.與其他疾患鑑別 除以上三種疾患外,尚需與後縱韌帶骨化症特發性瀰漫性肥大性脊柱炎,椎管內腫瘤,脊髓空洞症及末梢神經炎等相鑑別,除依據上述各種疾患的臨床特點外,尚應依據影像學所見進行鑑別。

檢查

(圖)表3表3

1.X線平片檢查 常規X線平片,主要是側位片上可清晰地顯示頸椎椎管矢狀徑凡在標準投照距離180cm攝出的平片上矢狀徑小於12mm時,即具有診斷價值;12~14mm時有診斷參考意義;而在10mm以下時完全可以確診。此外亦可依據椎體與椎管的矢狀徑比值進行判斷,小於1∶0.75即屬異常小於1∶0.6時具有診斷意義比值在1∶0.5以下時完全可以確診。

2.CT(或CTM)及MRI檢查 可清晰地顯示椎管矢狀徑的大小、形態及其與脊髓受壓的關係。CT檢查主要顯示骨組織而MRI檢查則對軟組織顯像較為清晰,因此二者結合起來最為理想不僅有利於診斷更有利於對椎管內組織狀態的判定,以決定治療方案及術式的選擇。

治療

(圖)圖3圖3

本病早期以非手術療法為主,但經正規的非手術療法久治無效,或無法根治而影響工作及生活質量時,則需行手術治療。由於本病的病理解剖基礎是器質性(骨性)椎管狹窄因此保守療法常難以解決根本問題,除非在症狀較輕或發病時間較晚的年邁患者尤其是全身實質性臟器有病變的患者對半數以上的重型病例仍應選擇手術療法。

1.非手術療法

(1)適應證:主要用於本病的早期階段及在手術療法前後作為輔助療法

(2)具體措施:以頸部保護為主輔以理療及一般對症措施。牽引療法適用於伴有頸椎間盤突出及頸椎節段性不穩的病例。推搬及推拿療法對此種病例應視為禁忌證。平日應注意頸部體位,不可過伸,更不宜長時間或突然過度屈頸尤其是在有骨刺的情況下,易引起脊髓損傷(圖3)。

(3)藥物療法:口服複方丹參片(或丹參片)及靜脈推注凱時(7~10天為一個療程)有助於本病的症狀改善此外在病情發作時可予以鎮痛鎮靜藥,並定期投予神經營養藥物。

2.手術療法

(1)手術適應證:

①嚴重的椎管狹窄病例:指椎管矢狀徑在10mm以下者,一般均需手術尤其是對影響正常生活及工作的病例應設法爭取及早施術

②中度椎管狹窄者:指椎管矢狀徑在10~12mm者凡經正規非手術療法治療無效者均應考慮手術

③輕度椎管狹窄症:一般勿需手術僅對少數伴有繼發因素者方考慮手術。

(2)手術選擇:

①以本病為第一診斷者:原則上從後路行減壓及椎管擴大成形術根據作者的經驗選用半椎板切除椎管擴大成形術療效最為穩定損傷小,且對脊柱的穩定性破壞最少。此外,單開門、雙開門(中央開門)及“Z”字形成形術亦有一定效果可酌情選擇單純全椎板切除或擴大式全椎板切除等的早期療效尚好,但後期由於椎管後方瘢痕形成,以及瘢痕的鈣化與骨化,則又易形成一個新的、狹窄的骨性椎管從而影響遠期療效從理論上講前路切骨擴大椎管療效雖好,但操作難危險性大一般不宜選擇。

②對椎管狹窄症作為第二診斷,而頸椎病為第一診斷者:原則上應先從前路施以兼具椎管擴大的根治性減壓術,術後恢復滿意者即可;如仍有椎管狹窄症狀,則應在1~3個月後再酌情行後路減壓術

(3)手術療法的注意事項:

①手術時間宜早:對有手術適應證者,應爭取早日施術時間拖得愈久,椎管內有效間隙愈小,施術難度及危險性也愈大,且療效亦受到明顯影響

②操作時要耐心、細緻:由於椎管內呈飽和狀態,尤其在嚴重型病例,常使手術器械無法進入椎管內,甚至超薄型椎板咬骨鉗也難以伸入在此情況下,首先要耐心並選擇相應的器械包括尖頭四關節咬骨鉗電鑽及氣鑽等切勿急躁,應耐心而細緻地操作

③一定要輕柔:眾所周知,脊髓組織十分嬌嫩,稍許碰撞即可導致嚴重後果。因此在操作時應儘可能地輕柔,設法避免碰及脊髓及脊神經根組織。在企圖對其牽開時(尤其是脊髓組織)必須以0.1mm的幅度進行,原則上不應超過1.5~2mm,尤其在椎管嚴重狹窄者易因對沖性的壓應力而引起脊髓損傷,此在臨床上並非少見。

④術中保持低溫:在操作過程中,最好採用5~10℃的低溫無菌生理鹽水進行低壓沖洗此既可保持術野清潔又可使局部獲得有利於使神經組織減少反應的低溫效應且同時兼具止血作用。

⑤每一步均應小心:在操作全過程中應步步小心除不可直接檢查以防誤傷脊髓組織外,尚應注意:吸引器頭不可直接在硬膜囊上吸引,應選擇特製的神經組織吸引器頭;防止台上器械滑入切口內;腦棉務必清除乾淨;在對術野沖洗時不應直接對脊髓噴射以免誤傷。

SDS非手術脊柱減壓系統

SDS非手術脊柱減壓系統:是通過與美國長期合作引進的歐美最高技術結晶。全球諸多臨床研究已經充分證實了SDS技術的確切療效。它能使得引起椎間盤源性疼痛的椎間盤迴納,在治療椎間盤疼痛的之外,讓水份和營養物質是以滲透到椎間盤,達到營養椎間盤和修復椎間盤及周圍組織的功效。SDS非手術脊柱減壓系統是目前國際公認的治療頸腰椎病最好的技術。SDS相對其他治療具有不開刀、無痛苦、安全、快速、準確、智慧型化等優勢。

預後

輕型病例預後較佳;椎管狹窄嚴重、伴有明顯脊髓損害或治療延誤者的預後則較差;以頸椎病為第一診斷者,治療效果介於前兩者之間。總體看來,本病預後不如單純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因為凡是有頸椎椎管狹窄的病例其胸段及腰段椎管亦多呈狹窄狀往往需多次手術方可解決根本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