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管狹窄症

頸椎管狹窄症

頸椎管狹窄的概念顧名思義為頸椎管各個方向徑線減小,或者說容積減小。頸椎管狹窄可減少脊髓和神經的有效空間和血供,引起功能障礙。因此頸椎管狹窄症,是引起椎管狹窄脊髓壓迫的各種疾病的統稱,不是單一特定的疾病。構成頸椎管各解剖結構因發育性或退變因素造成骨性或纖維性退變引起一個或多個平面管腔狹窄,導致脊髓血液循環障礙、脊髓及神經根壓迫症者為頸椎管狹窄症。在臨床上,腰椎管狹窄最常見,其次為頸椎管狹窄,胸椎管狹窄最少見。Arnold等於1976年將椎管狹窄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類。頸椎管狹窄症多見於中老年人,好發部位為下頸椎,以頸4~6節段最多見,發病緩慢。

基本信息

簡介

狹義的頸椎管狹窄,即所謂原發性椎管狹窄為先天性和發育性兩種因素所致。廣義的頸椎管狹窄則包括後天因素,即獲得性頸椎管狹窄,而有不同的病理類型,如頸椎間盤疝出(軟突出),單純退變所致椎間盤突出(硬突出)、腫瘤、骨折及脫位、手術後、脊椎滑脫、Paget病、氟骨症、黃韌帶骨化、後縱韌帶骨化等。讀者可以在上述各種病患條目中了解到各種頸椎管狹窄症。

病因

頸椎管狹窄症頸椎管狹窄症
根據病因將頸椎管狹窄症分為四類:①發育性頸椎管狹窄;②退變性頸椎管狹窄;③醫源性頸椎管狹窄;④其他病變和創傷所致的繼發性頸椎管狹窄,如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症、後縱韌帶骨化症、頸椎結核、腫瘤和創傷等所致的頸椎管狹窄,但上述各疾患均屬不同頸椎疾患類別。

臨床表現

1.感覺障礙
主要表現為四肢麻木、過敏或疼痛。大多數患者具有上述症狀,且為始發症狀。主要是脊髓丘腦束及其他感覺神經纖維束受累所致。四肢可同時發病,也可以一側肢體先出現症狀,但大多數患者感覺障礙先從上肢開始,尤以手臂部多發。軀幹部症狀有第二肋或第四肋以下感覺障礙,胸、腹或骨盆區發緊,謂之“束帶感”,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
2.運動障礙
多在感覺障礙之後出現,表現為錐體束征,為四肢無力、僵硬不靈活。大多數從下肢無力、沉重、腳落地似踩棉花感開始,重者站立行走不穩,易跪地,需扶牆或雙拐行走,隨著症狀的逐漸加重出現四肢癱瘓。
3.大小便障礙
一般出現較晚。早期為大小便無力,以尿頻、尿急及便秘多見,晚期可出現尿瀦留、大小便失禁。
4.體徵
頸部症狀不多,頸椎活動受限不明顯,頸棘突或其旁肌肉可有輕壓痛。軀幹及四肢常有感覺障礙,但不很規則,軀幹可以兩側不在一個平面,也可能有一段區域的感覺減退,而腰以下正常。淺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睪反射多減弱或消失。深感覺如位置覺、振動覺仍存在。肛門反射常存在,腱反射多明顯活躍或亢進,Hoffmann征單側或雙側陽性,這是頸6以上脊髓受壓的重要體徵。下肢肌肉痙攣側可出現Babinski征陽性,髕、踝陣攣陽性。四肢肌肉萎縮、肌力減退,肌張力增高。肌萎縮出現較早、且範圍較廣泛,尤其是發育性頸椎管狹窄的患者,因病變基礎為多節段之故,因而頸脊髓一旦受累,往往為多節段。但其平面一般不會超過椎管狹窄最高節段的神經支配區。

檢查

頸椎管狹窄症頸椎管狹窄症
1.影像學檢查
X線平片檢查頸椎發育性椎管狹窄主要表現為頸椎管矢狀徑減少。因此,在標準側位片行椎管矢狀徑測量是確立診斷的準確而簡便的方法。椎管矢狀徑為椎體後緣至棘突基底線的最短距離。凡矢狀徑絕對值小於12mm,屬發育性頸椎管狹窄、絕對值小於10mm者,屬於絕對狹窄。用比率法表示更為準確,因椎管與椎體的正中矢狀面在同一解剖平面,其放大率相同,可排除放大率的影響。正常椎管/椎體比率為1∶1,當比率小於0.82∶1時提示椎管狹窄,當比率小於0.75∶1時可確診,此時可出現下關節突背側皮質緣接近棘突基底線的情況
2.CT掃描檢查
CT可清晰顯示頸椎管形態及狹窄程度。能夠清楚地顯示骨性椎管,但對軟性椎管顯示欠佳。CTM(CT加脊髓造影)可清楚顯示骨性椎管、硬膜囊和病變的相互關係,以及對頸椎管橫斷面的各種不同組織和結構的面積及其之間的比值進行測算。
3.MRI檢查
MRI可準確顯示頸椎管狹窄的部位及程度,並能縱向直接顯示硬膜囊及脊髓的受壓情況,尤其當椎管嚴重狹窄致蛛網膜下腔完全梗阻時,能清楚顯示梗阻病變頭、尾側的位置。
4.脊髓造影檢查
作為診斷椎管內占位性病變和椎管形態變化及其與脊髓相互關係。能早期發現椎管內病變,確定病變部位、範圍及大小。發現多發病變,對某些疾病尚能作出定性診斷。

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症狀和實驗室檢查資料可以確診。

治療

對輕型病例可採用理療、制動及對症處理。多數患者非手術療法往往症狀獲得緩解。對脊髓損害發展較快、症狀較重者應儘快行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按照入路不同可分為:前路手術、前外側路手術、後路手術。
1.前路手術
前路減壓手術分為兩類:一類為摘除椎間盤突出物,把突向椎管的髓核及纖維環徹底刮除;另一類是摘除硬性突出物減壓,把突向椎管或根管的椎間盤連同骨贅一起切除,或將椎體開一骨槽,並同時植骨。
2.後路手術
全椎板切除脊髓減壓術可分為局限性椎板切除椎管探查減壓和廣泛性椎板切除減壓術。
(1)局限性椎板切除椎管探查減壓術一般切除椎板不超過3個,術中切斷束縛脊髓的齒狀韌帶。脊髓受擠壓較為明顯時,可以不縫合硬脊膜,使它形成一個光滑而鬆懈的脊髓包膜。
(2)廣泛性椎板切除減壓術適用於發育性的或繼發性的頸椎管狹窄患者,其頸椎管矢狀徑小於10mm,或在10mm——12mm而椎體後緣骨贅大於3mm者,或脊髓造影顯示頸脊髓後方有明顯壓跡且範圍較大者。一般切除頸3——7的5個椎板,必要時還可擴大切除範圍。如關節突增生明顯壓迫神經根時,則應部分切除關節突。本術式可直接解除椎管後壁的壓迫,減壓後頸脊髓後移可間接緩解頸脊髓前方的壓迫。但由於術後瘢痕廣泛形成和收縮,導致術後早期功能恢復滿意,而遠期常可症狀加重,還可因頸椎後部結構切除廣泛而發生頸椎不穩,甚至前凸或後凸畸形。
3.一側椎板切除脊髓減壓術
該手術目的在於即能解除頸脊髓壓迫、擴大椎管,又能保留頸椎後路大部分穩定結構。手術要點:椎板切除範圍從棘突基底部至外側關節突基底部保留關節突。縱向切除長度為頸2——7。該術式能保證術後頸椎的靜力和動力學穩定。有效持久地保持擴大的椎管容積。CT檢查證實,術後硬膜囊從椎體後緣向後移動,脫離椎管前方的致壓物。術後形成的瘢痕僅為新椎管周徑的1/4。
4.後路椎管擴大成形術
鑒於預後路全椎板切除的許多弊病,各國學者進行了各種椎板成形術。由於日本後縱韌帶骨化症發病率較高,成人X線普查為1.5%——2%。實驗研究證明,開門術後椎管矢狀徑增大而呈橢圓形,瘢痕組織較少與硬膜粘連,故不致壓迫脊髓。由於保留了椎板,可以進行植骨融合術,使椎管的穩定性增加。手術方法有①單開門法;②雙開門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