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鎮

青岩鎮

青岩鎮位於貴州省貴陽市南郊29公里,是花溪區南郊中心集散地,貴州省的歷史文化古鎮。地處東經106°37′——106°44′、北緯26°17′——26°23′,南北長約10公里,東西寬約8公里,總面積為92.3平方公里,東接黔陶鄉、西與燕樓鄉、馬鈴鄉相連,南與惠水縣接壤。地勢東、西、北部較高,中部、南部較低,屬丘陵河谷盆地,海拔1100——1300米,最高峰大苗山海拔1330米,最低處思潛村官塘河入惠水處1010米,鎮政府駐地海拔1100米左右。2016年10月14日,青岩鎮被列為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2017年2月,青岩鎮入選全國5A級旅遊景區。

基本信息

古鎮簡介

貴州貴陽青岩古鎮貴州貴陽青岩古鎮

青岩古鎮位於花溪區南面13公里,總面積為6.7平方公里,全鎮人口29108人,總戶數為5824戶。明洪武初年,朝廷於今鎮北一公里處設立青岩堡。天啟三年(1623年),青岩土司班麟貴守土有功,奏準在青岩堡南一公里建城,取名青岩城,以“控制八蕃十二司,即用為土守備,準世襲”。後其子班應壽於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對青岩城進行維修,並在南門外增建一門,為定廣門。此次維修和擴建,不僅擴大了面積,而且形成了整座城鎮的宏偉規模。清嘉慶三年(1788年)青岩武舉袁大鵬對青岩城重修。清鹹豐三年(1853年),青岩團務總理趙國澍對青岩進行修整。這次修整工程的重點是補修城垣,通用巨石壘砌,城牆上加建寬4米戰道,設有敵樓、垛口等設施。與此同時維修了寺廟等,使青岩成為一座完整的重鎮。現青岩鎮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且有47處文物點編入《中國文物地圖集·貴州卷》。

青岩古鎮有4條正街、26條小街和巷道里布滿了古色古香的古建築群體,聳立於四面八方的八座石牌坊(今僅存3座)和分布東西南北的幾十處樓、台、亭、閣、寺、廟、宮、祠、塔、院及名人故居等等,是古建築中的精華。

歷史沿革

青岩鎮青岩鎮

青岩鎮的得名:《貴州圖經新志》載“青崖在治城南五十里,貴州前衛屯田其下”,《貴陽府志》稱之為:“突起河乾,登其上,可眺望數十里”。當地百姓名屯堡“青崖”,後寫為“青岩”。貴州話屬於北方語系,“岩”音“ai”,故名。

青岩地區的行政建制,先後經歷了青岩司、青岩外委土司和青岩鎮。所管轄地區也先後有所變化。

明隆慶六年(1572年),設青岩司,《貴陽府志》載“青岩司,管寨二十七”。管轄滿園東起高坡鄉甲定村,南到廣順州孫家寨和栗木寨,北到孟關鄉上下板橋和花溪鄉的桐木嶺,土司衙門設在青岩城內中心聲壩東南,轄地方圓百餘里。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貴州衛,貴州前衛改置貴築縣,青岩鎮降為“外圍土舍”,轄地併入貴築縣。

民國三年貴陽府直轄地改置為貴陽縣,於青岩設鎮,駐第六區,轄21個鄉、鎮。民國二十年改為第四區,轄19個鄉、鎮。民國三十年,貴陽設市,另置貴築縣於花溪鎮,青岩鎮隸屬貴築縣燕樓區。原屬廣順州之青岩城西門及青岩場、龍井寨、新哨、蓊樓、達夯等村寨均劃刪除人物通用模組青岩鎮,結束了青岩城內侵害管轄的歷史並擴充了行政疆域。

解放後,設貴築縣第二區於此。1953年建青岩鎮人民政府,轄青岩歪腳龍井楊眉新樓黔陶趙司翁等8個小鄉,1956年青岩鎮轄陶和新哨兩鄉。1958年成立青岩人民公社,隸花溪區。1984年改為青岩鄉。1986年撤銷青岩鄉,併入青岩鎮,形成今天的格局。

民居特點

青岩鎮青岩鎮

青岩民俗民居

象鼻木雕在青岩民居十分多見。大多用於房前挑檐枋,挑檐枋是需要承重的,將其雕成象鼻形,無疑是力量的體現。

同時,在傳統文化中,象與羊均為“祥”音近,常被視為吉祥的象徵。如將大象與猴子相配,則補譽稱“封候拜相”了。 青岩民居撐拱,有的雕成蝙蝠形,有的雕成蝴蝶形。在漢文化看來,蝙蝠與蝴蝶通常代表“福”,蝴蝶甚至象徵“壽”。 蝴蝶的諧音為“福”與“耋”。一個人,如果能活到“耄耋之年”,那無疑是老壽星了。 青岩民居的林柱子,其斷面有圓形的,有方形的,還有方形抹角的。圓形、方形稱圓柱、方柱,而方形抹角則被稱為“芝麻柱”,原因是其柱形酷似芝麻桿。“芝麻柱”除具有一定的線條美而外,還反映出人們的“多子多福”、“步步高升“的傳統文化心態。

青岩有些人家住在深宅大院,於當街處修建十分氣派的朝門。朝門多為垂花門。有的在門罩上彷石結構精雕細刻立柱及柱礎,外觀十分逼真。有的人家,在朝門前或大門前,鋪墁青石板,其上雕刻蝙蝠、古錢、白果、鯉魚等圖案,意為”開門見福”、“開門見財”、“開門見子”、“年年有餘”和“鯉魚跳龍門”等吉象。 青岩民居的外裝飾,看上去並不怎么豪華,因此也不特別搶眼,這多少反映出青岩商人“財不露白”的傳統理念。但仔細觀察,青岩民居的外裝飾,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像是一部很有嚼頭的古書。 門斗、門簪、連楹上的石榴、葫蘆、葵花等木雕,既寓意“多子”,又象徵“多福”。“多子多福”皆是人們夢寐以求的。如意、牡丹、祥雲、龍鳳等圖案,均為傳統文化中的吉祥物,向來備受民間青睞。 青岩窗雕,也很精彩,除常見的福、祿、壽禧和耕、讀、漁,樵等圖案外,還有龍、鳳、獅、象等造型。許多大戶人家,前院人店鋪,後院為居室,兩廂當書房。書房窗雕多為冰裂紋,意為熬過十年寒窗,方可飛黃騰達。

青岩民居,多建腰門,其門斗和拉手頗有學問。許多人家的上門斗,著意雕成桃子形、如意形。或者虎頭形、牛角形。拉手有的做成葫蘆形、石榴形或者祥雲形、如意形。俗稱“打門錘”,的大門門簪,或者雕刻乾卦、坤卦。或者雕刻牡丹、葵花。大門楹,雕刻桃子、石榴、祥雲、如意或龍鳳等圖案,被譽稱為“門龍”。

重檐懸山式民居

重檐懸山式民居完全是人體仿生學與商業經營兩者之間的巧妙結合,青岩古鎮的民居表面看起來和其他明清建築並無明顯不同之處,青瓦石牆、古樸滄桑,但仔細觀察,卻有著自己非常鮮明的個性和地域色彩。貴州素來有“天無三日晴”之說,下雨,總不能耽誤了生意,精明的生意人們經過反覆地經驗和教訓的積累,青岩鎮的典型民居孕育而生。門面作為商鋪的民居,一般會顯得高大一些,光有第一重檐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更何況還有帶著風的偏山雨,但總不能把門關上了不做生意吧,就再加上一重檐,很好的保護了櫃檯,這樣再大的雨也不怕了。如果我們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雙重檐就像人的眉毛和睫毛,保護眼睛的是睫毛,而不是眉毛,眉毛起到是一種裝飾作用,這種仿生學的商鋪式民居建築,充分體現了古鎮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善於創新的精神。 這種運用人體仿生學,獨具特色的多功能民居建築即便放在全國範圍看也實屬罕見。

氣候土壤

青岩鎮青岩鎮

青岩鎮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5°,相對濕度為81%,年平均日照數為1200—1300小時,年降雨量1100—1200毫米,全年無霜期273—280天,年平均風力2至3級,夏季主導風向偏南,冬季偏北。土壤類型主要有黃壤、石灰土、水稻土,土壤顯中性、微酸性。

鎮域地處長江、珠江兩大流域的桐木嶺分水地帶南側,屬珠江水系,河流源遠流細,洪枯漲落幅度大,境內有屬珠江水系的青岩河、楊眉河、趙司河,平均徑流613毫米,水能開發利用前景可觀。

土地資源

全鎮總耕地面積為19357畝,其中水田12690畝,人均耕地面積0.8畝,有宜牧荒山7160畝,有適宜發展漁業生產的水面2025畝,有山塘水庫6個,有效灌溉面積占稻田面積的80%。有林地面積16170畝,宜林荒山17584畝,森林復蓋率達13.29%,主要樹種有馬尾松、 杉木、華山松,還的世界稀貴樹種青岩油杉、古銀杏樹等,以松樹為主的樹種占用材林面積的75%。

行政建制

鎮轄區為17個行政村,131個村民組,5個居委會,19個居民組。全鎮有106個自然村寨,鎮轄區內有中國小17所,其中:完小8所、初小8所,區屬中學1所,幼稚園2所。2000年初全鎮總人口29108人,其中集鎮中心人口8187人,2810戶,非農業人口3147人,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2%。

交通狀況

主要公路有210國道貫穿南北,青高、青燕、青馬線與主幹道橫跨東西,公路等級為2—3級,全鎮17個行政村,村村通公路,106個自然寨也基本通公路。

古鎮文化

鎮四周有城牆,皆用巨石構築于山巒之上。鎮四周有城牆,皆用巨石構築于山巒之上。

青岩靠山,整個青岩鎮是用石頭砌成,石板房、石頭牆、石坊、石街和石巷。青岩很大,象“迷魂陣”一樣的石巷遍布全鎮,在這些青石巷子之間有無數的門臉,門臉上的風格以主人的品味而定。門臉上貼著的年畫具有濃郁的貴州特色。青岩人為之自豪的是歷史上為出現過“偉人”,貴州第一狀元趙以炯的“趙狀元府第”,已成為觀光點。

外來的文化也是通過小路悄悄地進入古鎮的。宗教的影響尤為典型,在中國的古鎮中已很難再有青岩這樣的“四教合一”的風景了。在青岩,佛教和道教寺廟的香火也很旺。佛教寺廟雖然談不上規模宏大,但布局嚴謹,有不少工藝精湛的佳作,如慈雲寺的石雕、壽佛寺的木雕藝術均為貴陽市僅見的精品。出廟門不遠是基督教堂,教堂里教徒們聆聽著白髮蒼蒼的老先生講解《聖經》。還有道教的宮觀,在裊裊的青煙中傳出道家的禱文。

牌坊是青岩古鎮的標誌。古鎮原建有8座石牌坊,現在僅存三座。北門外的“趙彩章百歲坊”、定門外的“周王氏媳婦劉氏節孝坊”、南門內的“趙理倫百歲坊”,均是南北向,高9.5米、寬9米,呈四柱三間四阿頂式。四立柱南北兩面有石鼓護柱或獅護柱。節孝坊的正中橫樑上刻有空雕“二龍搶寶”、“五龍圖”,雕刻十分精美,中間還嵌聖旨立匾。貞節牌坊下不知走過了多少女性,如今在牌坊下的遊客,也許並不知道將大名嵌入牌坊上的女人付出怎樣的代價,人們讚美的,只是那古坊的宏偉壯觀。

青岩集萃

石牌坊

青岩鎮青岩鎮

歷史上,青岩古城四門內外有八座牌坊,現保存的只有南門外的“周王氏媳劉氏節孝坊”、南門內的“趙理倫百壽坊”和北門外的“趙彩章百壽坊”三座。三座牌坊的建築造型基本相同,均呈四柱三間、三樓四阿頂式,高9.5米,寬9米,面北背南,屬清朝石牌坊建築風格。驚奇的是,三牌坊都沒有基槽,靠4個長方形柱基直接立在地面上,且一豎就100多年。其中“趙理倫百壽坊”距定廣門僅幾步之遙,創意獨特,被藝術大師劉海粟稱讚為是“實屬罕見而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三座石牌坊目前也成為攝影發燒友的摯愛。

青岩民居

貴陽境內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層層岩石堆壘,異軍突起處,即為山。山多石就多,石又厚厚薄薄,逐一分層,使用極為方便。因此,貴陽城郊民居多以石片當瓦、石塊壘牆。大石屋連著小石屋,青蒼蒼一片,是當地山鄉特別的一道風景。青岩古鎮的民居依山就勢,就地取材,石砌的圍牆、路面、櫃檯、庭院及石灘、石磨、石碾、石缸隨處可見,石砌的院牆據說是以糯米熬漿黏合而成,極富地方風貌,因此,青岩古鎮又被譽為青岩石頭城。

背街

背街是青岩最具特色的一條石巷,路面的青石板經過幾百年的沖刷、磨礪,已光可鑑人,如鏡面般泛著青黑的光芒,給街巷帶來一種獨特的時空感與神秘感。街邊都是層層片石壘起的院牆,路窄而幽靜,沿山勢起伏,是攝影的絕佳地點。背街附近也是景點比較集中的地方。

狀元府

狀元府是貴州第一個文狀元—趙以炯的故居,坐落在小鎮狀元街1號,狀元街與北街交接,靠南邊那一截叫“下院街”,北街幹道上有指示路牌比較容易找到。大院門前是一副簡單的對聯“琴鶴譜志,論語傳家”,顯示了主人一生的志願。府第坐南朝北,為兩進四合院,府第坐南朝北,為兩進四合院,均為一正兩廂,風格是歇山式,總占地面積700平方米左右。現存前殿、正殿、兩廂和朝門,朝門內牆上有許多不同“壽”字殘跡,據說這是趙以炯曾曾祖父趙理倫百歲時所留。建築是以木質結構為主的,氣派而不張揚,寧靜恬淡,一派書香風範。

文昌閣

文昌閣位於東街143號,占地面積800多平方米。建於明萬曆年間,乾隆年間重修,磚木結構,依山而建,為攢角重樓八角式。是舊時讀書人常去讀書、聚會、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

慈雲寺

慈雲寺位於北街5號。始建於康熙年間,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總占地面積近2000平方米。傳說是西街吳姓人家捐修的。整個建築構架保持完好,有很多石柱礎為貴陽市石柱礎中石雕藝術精品。

萬壽宮

位於西街3號,毗鄰慈雲寺。清康熙年間建,嘉慶三年(1798年)重修,最早並不是一座道觀,而是江西會館,為南來北往的商賈之所,後來改造為道觀。整座宮院由正殿、配殿、西廂、戲樓和生活區組成,坐東向西,總占地1000多平方米,但建築大都在“文革”中被毀,多是後來重建。宮內最有看頭的便是戲樓,其中的木雕精美絕倫。在戲樓右側的木質橫樑上,一組高浮雕人物圖案最為著名,內容為“鴻門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很有軍旅文化特色。

迎祥寺

迎祥寺,坐落在南街西側的小山腳下,建於明朝天啟年間,有“黔山祖廟”之美稱,是貴陽市的著名古剎之一,至今仍然香火旺盛。該寺有殿宇三重,前為天王殿,現殿中塑有彌勒佛像,殿兩側塑有四大天王之像。穿過前殿,便是大雄寶殿,正中供俸佛祖釋迦牟尼,兩旁供有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後殿下層供觀音菩薩,觀音兩旁,立有善財童子與龍女。令人詫異的是樓上供奉的居然是道教的神仙“斗姆”,一問當地人才知,這裡早先叫做“斗姆閣”,本是供奉斗姆的道觀,後來才被佛祖們搶了地盤,變為佛寺,人們便將斗姆像移置於此,一起供奉起來。

名人故居

抗日戰爭期間,青岩城牆完好,四座城門依舊,偏僻安全,接納了很多的“避難者”。八路軍貴陽交通站在青岩建立安宣點,把許多革命幹部家屬疏散到這裡來,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和博古(秦邦憲)的家屬都曾經在青岩住過。李克農親屬曾居處:位於青岩鎮北街10號,1939~1941年李克農等中共領導人的親屬曾居於此,現仍為民居;鄧穎超之母曾居處:位於南街75號,鄧穎超之母楊振德女士1939~1941年曾居於此,現仍為民居,經營快餐;周恩來總理之父曾居處:位於青岩背街2號,1939~1941年,周恩來父親周懋臣老人曾在此居住,現已對外開放。

影視情懷

青岩拍攝過的電影電視劇有:《情系此山中》、《六馬兄妹》、《秘密使命》、《長征》、《尋槍》、《 徐霞客》、《青岩古鎮》、《夜郎王》、《陰陽關·陰陽夢》《代課老師,我愛你》、《最高特赦》、《西瓜是圓的》、《小城大愛》、《恩情無限》……

風土人情

民族舞蹈民族舞蹈

每年正月間的舞龍、跳花燈、正月初九至二十的苗族跳場,正月十五的龍、燈活動,還有農曆五月初五的“游百病”,農曆二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觀音會等等,場面都十分熱鬧。

放“孔明燈”

孔明燈的燃放時問一般在放完寶鼎後。孔明燈燈罩呈圓柱形,高約五尺,上面封頂。恰似一隻倒扣著的大屯籮。燈罩的底部糊在直徑為三尺左右的圓形竹圈,竹圈上捆著一十字形細鐵絲架,鐵絲架中央綁著用菜油炸透的紙捻。在燃放孔明燈時,先用一捆稻草燃燒,讓其熱氣將又軟又長的燈罩充壯,再點燃紙捻,保持罩中空氣的熱度。由於熱空氣比冷空氣輕,孔明燈便緩緩升向天空。由於紙捻充足,飛行既高又遠,象一顆星星在天上飄移。當紙捻燃盡,燈便會自行落下,由於又高又遠,又是黑夜,很少有人知道孔明燈落在何處。

放“水耗子”

“水耗子”是一種在水上放的特製小型煙花,一般節日都可燃放。它是用草紙一層層地卷糊,再用各種顏色畫卜眼睛、瞄巴、耳朵等。帚後用石蠟化油包封耗子體。內裝兩層火藥,一層格藥,以導火線依次連線。燃放時,先擇一個平靜寬闊的水面,將水耗子點燃放入,水耗子便會一會。一會兒鑽入水中,一會兒又浮出水面,好象一隻活鮮鮮的真耗子,非常有趣。

放“寶鼎”

放“寶鼎”,也叫“放盆景”。寶鼎,是一種大型焰火體,它的燃放一般在正月十五晚上“亮燈”後進行。青岩的“寶鼎”高六尺許,直徑約三尺,“寶鼎”下部呈圓柱形,上部似錐形。“寶鼎”用竹條編扎框架,白棉紙裱糊外表,鼎內按程式安裝各種焰火和各種人物或飛禽走獸造形,有“火箭”、“滴滴花”、“地牯牛”、“火花筒”以及類似今日的魔術彈之類的各種“禮花”,造型內容根據各地喜愛的故事而定。青岩的有:《仙女散花》、《白蛇傳》、《十八相送》等古劇目中的形象。寶鼎由一根總引線把寶鼎內各種煙花裝置和各層造型依序串連為一體。

燃放時。為了讓更多的觀眾看到,寶鼎都是掛在較高處燃放。總導火線被點燃時,安放在寶鼎內的各種煙花種類,按順序燃放。藉助各型體身上火花筒噴出的焰火,能清楚的看到先後呈現出的各種景觀造型。

同時,噴出的焰火有向天空噴出無數閃爍的“金花銀柱”、有“地老鼠”躍出鼎蓋,在人群中“活蹦亂跳”,到處亂竄;“火箭”一支接一支嗖嗖地射向天際,象一道道拖著火光的流星.劃破天空;有無數條“火龍”在空中飛舞,令人目不暇接;“滴滴花”滴滴嗒嗒地撒下無數閃亮的“珍珠”,真是五光十色,美不勝收。最後現出“五穀豐登”、“國泰民安”這一類的吉利條幅,以示百姓的美好願望。

特色美食

青岩鎮青岩鎮

平正寬家於1874年首創傳承至今的玫瑰糖和雙花醋都是已有百年歷史的名品。 豆腐果、泡豆腐、豆腐皮、狀元蹄、狀元膀、雞辣角等,營養豐富、食法多樣、是青岩的著名小吃。

小小青岩給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當地的美食了。青岩可能是所有古鎮中特色小吃最多的一個了吧。也許是局限於當地的物產,小鎮的傳統特色小吃所用的原料其實並不複雜而特殊,僅僅是一些家常的五穀雜糧、葷腥畜肉而已。但在鎮內巧婦的精妙手藝加工下,一盤盤極有特色的小吃就擺上了桌面。

豆腐圓子是用豆腐捏成圓球狀,再裹上麵粉做成的。在油鍋里微微一炸,出鍋的時候黃燦燦的。趁熱蘸點貴州特有的沾水,再整個兒放入嘴裡,外脆內軟,甜中帶辣,確是極品的美味。

糕粑稀飯,早餐的首選,藕粉做底,上面放上一個煮熟了的米糕團,看上去煞是可愛誘人,一般吃前先撒上些瓜子、芝麻、花生仁、蜜餞之類的配料,然後用勺子把米糕搗碎,和在藕粉里一勺勺吃,口味甜糯,細滑無比。米豆腐想必幾乎西南的每一個小鎮裡都有,可到了青岩這米豆腐也不同了。當地有一種特殊的米豆腐,用綠豆粉和各種蔬菜調和在一起,色澤嫩綠,這樣的配方可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喔。

青岩的美食還有很多,比如蜜汁豬肘、酸湯魚等等,當地還盛產各種山間野菜,處理後擺上飯桌也是極具特色喔。

出遊信息

進出交通

青岩距貴陽市29公里,距花溪12公里,又毗鄰210國道,故交通十分便利。

1.在貴陽市延安西路32號客運總站有直接到青岩的車,行車時間約50分鐘。

2.貴陽河濱公園門口乘貴陽到青岩的公車(210快吧),行車時間約一小時。

3.花溪公園有專門到青岩的旅遊車,很方便。

氣候游季

青岩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約1250毫米,日照時間長達2200小時,平均氣溫在14℃-15℃,一年四季均適合遊覽參觀。

旅遊指南景區分類:古鎮村落

開放時間:8:00-18:00

門票價格:10元(自2013年1月1日起)學生證半價。

景區地址:貴州省遵義市遵義縣龍坪區永安鄉的皇墳嘴。

最佳時間:立秋過後,天氣良好,是最佳出遊時間。

交通指南:交通:1、在南門關(舟水橋)乘坐到團溪方向的班車,在皇墳下,再步行15分鐘的山路,即可到達。

獲得榮譽

1987年5月17日,貴陽市人民政府將青岩古鎮公布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1992年6月4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將青岩古鎮命名為貴州省歷史文化名鎮。

2000年1月7日,花溪區人民政府將青岩古鎮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2月,青岩古鎮獲全國AAAAA級旅遊景區

貴州旅遊景點

貴州以貴山得名,簡稱‘黔’。貴州素有“公園省”之美稱,地處祖國西南,位於雲貴高原的東部。讓我們來盤點“公園省”的旅遊風景吧。

貴陽市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