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池文化

雷池文化

雷池文化是安慶文化、皖江文化中的望江本土文化。雷池馳名中外,雷池文化博大精深。

雷池文化 雷池文化,指安慶文化、皖江文化中的望江本土文化。因古雷池在今望江縣,故:雷池文化是水的文化--江河文化。雷池文化,指《雷池文化報》。該報由安徽省望江縣文化館主辦的《雷池文化》是廣大詩人、作家、藝術家的精神家園,是大學、中學、小學生及廣大文學愛好者發表作品的園地。雷池馳名中外,雷池文化博大精深。此外,網路中,還有“雷池論壇”、“雷池文化網”等。張友茂【/url】《雷池賦》雲:“勢謨險居兮理要,歲歷峻重而綿糅。舒州朗戌郡教,新冶膺膺兮來儀。義鄉契而敷居,望江瀚瀚兮鴻瑞。庾亮嶠書,陲池弗越兮進位。山川典繆,蓋緯經成,眺顧三洲之東隔。靈矣秀織,相郁蒼蒼,溥暢九派之西分。江淮平居,四相鉤連,水暢陸通,八方呼達。武昌猴潭,香茗褒隱,山卜築居,明倫賁張。”。
雷池文化,是地球北緯30度附近,地質板塊作用的結果。關於雷池的來歷有關記載說,雷池,是由雷水匯積而成。雷池,主體位於長江中下游北岸望江縣雷池鄉境內,在望江縣城東南10公里處,緊靠長江北岸,面積100平方公里,入江處為雷港。因古雷水源出自湖北黃梅縣界東流至此,經宿松入泊湖,串湖後流至望江縣城東南十五里處積而為池,故曰雷池。亦名大雷池。張友茂《雷池賦》雲:“大經文地,符意隱復。九州生氣,象恃風雷。亘昔蛟龍兮,伺雷電躡縱而飆起。池溝渠湖兮,俟風雨激韻而泊成。武家凌風,徂雷阜重,陲夷弗越,侃焉何異弗足爾哉?挾楚聯吳,岡阜第一州域;鬥牛屬野,萬里長江扼喉。徽山衍繁,安慶芟夷而雕蔚。皖水置源,宜城池銅而隔江。”。
雷池文化,有著名的歷史典故--“不越雷池一步”。東晉時置大雷戌,為江防要地。鹹和二年(327年)歷陽(今和縣)鎮將蘇峻聯合壽春(今壽縣)鎮將祖約叛亂,向京都建康(含南京)進攻,忠於朝廷的江州刺史溫嶠慾火速統兵去保衛建康。在建康掌管中央政權的庚亮得知後,擔心當時手握重兵的荊州刺史陶侃乘虛而入,因此在《報溫嶠書》中說:“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意思叫溫坐鎮原防,不要越雷池而東。後來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範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成語,即源於此。明天啟間(1621-1627年)雷池口為大量流沙所塞,雷水改道從望江縣華陽鎮流入長江。又因居九江至南京的長江水道要衝,扼黃梅、宿松、太湖內河航運之咽喉,形勢險要,故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雷池,也名著史冊,“不越雷池一步”也成為後人熟悉的一個成語。張友茂《雷池賦》云:“茗山阜豐兮,地執水堂三利,炫重奎文而浮屠。堪爾曰:雷以載道,池以澤民;道綺舉望,民倚勝江。辭寓雷郡岸,賦藻雷港貴。詩落雷沙韞,文蔚雷陽瑞。雕望辭俊而志兮,志當寄之體物。琢江賦鴻而物兮,物當寄之以歌。屏山嶽之岩岩兮,登奎樓而誦古。縱川甫之坦坦兮,戈橫槊而折戟。清風豁嶺,池流延約兮遠近山。冬榮斜照,三孝精義兮性仁善。”。
雷池文化,歷史悠久。太平御覽(六十五卷)》引《孝子傳》:“孟宗為雷池監,作魚乍一器以遺母,母不納。”孟宗,又名孟仁,三國時的江夏(今湖北黃崗西北)人,曾在望江雷池地域任監魚官。《三國志·吳志》中亦有此記載。這就是說,最晚是在三國時期,就有雷池,並且設立了行政官員。這也就是說,在江淮這片土地上,早在1700多年前便已經有古雷池的存在。因此,可以推斷:雷池文化的人文歷史,時間可以上溯到秦漢。尤其,在後來歷代戰亂中,安慶荒蕪。隨著移民的湧入,又一次次復興。這種時起時落的現象,是社會動盪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結果。張友茂《雷池賦》雲:“夫望天綱亘門兮吐曜,窺地隅玄通而含章。理義洞契兮,徑徑而絕勝;爰來孝據兮,脈脈而淵傳。南察山勢,納天地之玄影。北黍水脈,蘊人文而顯昌。大雷戍戍,置而效煥,田連陌阡興兮望爾江潮。大江之濱,白雲漾望。山川笈秀,坤象映目。古雷池池,紅牆黃瓦,綠浪藍天掩兮映爾目麗。明遠書妹,寄岸大雷。人文自昔,居合逸盛。噫!池水靈韻兮,城依風璣九斗,涵逸八荒而綽約。”。
雷池文化,是辭賦的文化,國學的文化,創造的文化。“雷池賦翁”,潘承祥,就是當代“桐城賦派創始人”。其辭賦作品,創作意境前衛,思維另類卓絕,影響空前,史無前例;空前絕後,不同凡響;匠心獨運,堪稱無雙!開啟中華賦壇之先河,打破前人辭賦之紀錄;敢想別人不敢想,敢為他人不願為。撰寫論文2000餘篇,代表作有:《九問望江―望江的投資環境如何》等。吟詩填詞280首(篇、章),未曾整理,散失殆盡,尚存70多首。代表作有:《贊桐城派》等。撰辭作賦120餘篇,代表作有:《PCX888詩文自賦》、《PCX888自賦並序》、《安慶賦》、《安慶人文賦》、《望江賦》、《望江人文賦》、《懷寧賦》、《懷寧人文賦》、《太湖賦》、《太湖人文佛禪賦》、《饅鄉賦》、《互聯網賦》、《花亭湖賦》、《振風塔賦》、《雷池賦》、《樅陽賦》、《潛山賦》、《宿松賦》、《岳西賦》、《桐城賦》等。擬創作《黃梅戲賦》、《桐城派賦》、《陳獨秀賦》、《小孤山賦》、《武昌湖賦》、《香茗山賦》、《天柱山賦》、《安徽》、《上海賦》、《南京賦》等。潘承祥,雷池文化的傑出代表,是當代雷池文化的中流砥柱。張友茂《雷池賦》(與雷池賦翁潘兄承祥賦家辭)雲:“若夫山爾有靈,靈爾若仙。水爾有沛,沛爾若潤。臨渚以桐書,逍遙臨江而惆望兮,曉太白之留難。望渚以辭賦,紫氣川阜而繪世兮,年玉祥而卓悠。霞披入無,青靄度度,蔥籠萌境,雷水虹茫五津。宗經體義,文雩典典,靈熔府奧,望江訓懿八荒。是而有序,非而乃潛。德而乃昌,道而若事。桐城文派,靈皋始炳,才甫繇縟,姚鼐曜彌,清序勛歌。雷池文化,承祥炳賦,改銀哲詩,符采峻鴻,英華新疇。然乎爾!詩清而不誕,辭比而不雜,賦麗而不淫。義節而不悔,體約而不蕪,文沉而不詭。簡積寡句,晰宏曲契,神攜旨遠,楚系漢從。精陽雲庇乎何日,與踏滔滔長江俯瞰雷池水域彰影,桐城山象機映之爾哉!不及足斯地,撰而寡其掘,陋而捉文字,源聆潘賦陳。一歌雷池泓碧水,水魄箴幻兮渝其流,其其境而稟制,致致興興,彝憲元耀,錚於經桑章華兮東序。一寫桐城誼辭文,文魂策檄兮發其源,真真香飄海棠,浪浪逸逸,區宇人文,鑠於風逸墳典兮郁采乎哉!丙戌歲饒州下府岸人幾欲叩辭諸賦家是而逐願千字課一。(及曰:次夜岸人校刪時合得含符千字,索然興矣!2006年7月8日寄書,洪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