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盛鎮

雙盛鎮

雙盛鎮舊呼“雙土地”,中國四川什邡市治北6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04°09',北緯31°10'。海拔545.598米,呈西北向東南走勢,平均海拔507米。鎮域東連禾豐,南接皂角,西南和馬祖鎮接壤,西北同靈傑毗鄰,東北與綿竹市玉泉、新市鎮隔江相望。幅員面積28.2144平方公里,轄12個村和1個居民委員會。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雙盛鎮雙盛鎮農情
雙盛鎮地處四川省什邡市北大門,四川盆地西部,雙盛鎮轄12個行政村,一個居民委員會,幅員28.21平方公里,雙盛鎮總人口24159人。區位優越,前景廣闊,雙盛鎮是川西新城什邡市的衛星集鎮,距四川省會成都市區50餘公里,距什邡市僅5公里;高等級公路四通八達,省道成(都)青(川)路縱貫全境,是通向川北及著名風景旅遊區九寨溝的必由之道,處於四川最具活力的成(都)德(陽)經濟帶和成都平原經濟圈內。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小城鎮規模不斷規模不斷擴大,建成區面積17.5公頃,是四川省試點建設小城鎮之一。所建街道寬敞平整,各種文化娛樂設施一就俱全。供水條件完善,可滿足城鎮生活和生產用水的需要。程控電話、無線尋呼、行動電話告示現代化通訊方便快捷。能源充足,鎮城內建有35000KV變電站兩座,天然氣配電站一座。投資環境寬鬆和諧,制定了一系列鼓勵投資的優惠政策,主要內容包括:關於稅收,土地的優惠政策和引進資金獎勵政策,並可簡化投資項目申辦手續,對投資企業可以提供一站式審批服務,並推行限時服務。
雙盛鎮雙盛鎮
雙盛系石亭江沖積性平壩地貌,年均氣溫15.23℃,氣候溫和。年均降水量944.6毫米,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少酷暑,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以白魚河、氂牛堰為代表的大小自然泉堰88條,人民渠和4條支渠縱橫境內,水資源豐富,能充分滿足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用水需要。農業主產有水稻、小麥、大麥、玉米、紅苕、曬菸、油菜、花生、地瓜、西瓜和各類蔬菜等。曬菸質地細膩,色澤紅潤,口味純正,品質上好,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貢菸”已享譽全川。資源豐富,潛力巨大,雙盛鎮有3000畝河灘地和2500餘畝低產田土可供利用,城鎮規劃範圍水系多,全長達2851米,水資源豐富,水質好,且有200畝的河灘地可供旅遊開發使用。雙盛鎮依託城建(什邡市衛生集鎮),路邊(省道成青路)的“雙邊”優勢,立足豐富的資源條件,發揮人流,物流,信息優勢,重農、強工、興商,經過多年建設,雙盛鎮已是中國著名的商品瘦肉型豬生產基地,鎮內建有十餘家大中型工業企業,是國家級精細化工生產基地,也是中國著名的曬菸之鄉。雙盛鎮經濟總量不斷增加,200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12588.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738元,1997年,雙盛鎮成為四川省第一批小康鎮。

歷史發展

雙盛鎮舞龍

雙盛的歷史,可追溯至殷周時期,石亭江流域狹長地帶中的雙盛,已有相當的氐、羌人部落於此聚居,繁衍,生息。秦蜀太守李冰“通山導洛”,橫貫雙盛的白魚河形成,先人乃以故始建洛通橋,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建成石板橋。乾隆五十一年(1786)白魚河建廊橋,改善了什綿古道的功能,為雙盛場的孕育奠定了基礎。道光十年(1830)設雙盛場,民國二十四年(1935)設雙盛聯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置雙盛鄉,民國三十一年(1942)新市與雙盛合併,置新盛鄉。民國三十二年(1943)新市析出,復稱雙盛鄉。1950年,雙盛場置第二區公署,1951年成立雙盛鄉人民政府,1958年實行政社合一,改雙盛鄉為雙盛人民公社,1984年中央要求黨政、政社分開又復雙盛鄉,1989年3月置雙盛鎮。

新市與雙盛隔河相望,歷史上多次分分合合,1942年兩鄉曾合併稱為新盛鄉,1943年再度分開,但境域交錯,直到1952年兩鎮方以河定界。相同的歷史文化地域區位,使兩鎮經濟社會發展極其相似。近年來,兩鎮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經濟社會事業齊頭並進,像兩朵美麗的姊妹花盛開在亭江兩岸。雙盛境內工業發展較快,至2000年,有企業331個,其中市或市屬以上企業18個,鎮辦集體企業5個,私營企業52個,個體企業256個。鄉鎮企業總產值5.05億元,稅利總額604萬元,主要產品有建材、化工、針織、服裝、食品等。隨著工農業的穩步發展,第三產業比重的增加,鎮財政稅收得以較快增長,2000年,財政收入535萬元,促進了經濟、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

工業發展

雙盛鎮雙盛鎮
工業強鎮,工業富民,以工業促農業一直是雙盛鎮堅持的鎮域經濟發展戰略。近年來,該鎮緊緊圍繞全市工業發展大局,以雙盛鎮工業集中發展區為基礎,突出重點,積極支持發展區企業發展壯大,努力培育化工工業產業集群。同時利用優勢,積極招商引資,全力開展對玻璃產業發展區的總體設計和規劃,著力打造西部玻璃產業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工業經濟持續穩定地不斷發展,成為雙盛鎮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雙盛鎮歷年來一直把發展工業經濟擺在首位,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工業發展。雙盛鎮的工業發展比較早,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像金河磷礦、紅源化工等一些國有企業就在雙盛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工業基礎。2000年來,隨著國企的萎縮,一大批私企相繼發展,以磷化工為主的工業經濟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雙盛鎮有關負責人認為,綿竹工業集中區規劃好,發展大氣,值得他們學習。2000年來,什邡市政府也在雙盛化工集中工業區投入大量資金打造發展區的配套設施,改善環境,吸引了很多企業來此發展,雙盛鎮境內的工業集中發展區內已入駐20餘家大小化工企業,使雙盛鎮的工業增加值占了整個什邡市的60%以上。

農業發展

雙盛鎮試驗田
穩糧增產是雙盛鎮堅持多年的發展思路。雙盛鎮是一個農業大鎮,多年來該鎮一直致力於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不斷探索新路子。雙盛鎮特別是在農技推廣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品種改良、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推廣,很多項目試驗所取得的成果多次受到中省市表彰並在全省範圍內推廣。2000年來該鎮又在生態農業方面大做文章,積極發展農村生態觀產業,成為雙盛鎮一個亮點,吸引了各地客人前來參觀考察。雙盛鎮是一個農業大鎮,在抓好工業的同時,雙盛鎮一直致力於穩糧增產促農增收。在花卉苗木、食用菌種植、蔬菜、經果林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果。雙盛鎮不斷在促農增收方面積極探索新路子。2000年雙盛鎮從沿海地區學習經驗,經過自己摸索,在雙盛開始的“稻鴨共作”試驗經過幾年時間的試驗示範,經驗成熟,現已全面推廣,2008年該鎮進行“稻鴨共作”的面積已達4000餘畝,僅此項就給全鎮村民帶來人均30餘元的收入增加。2007年,雙盛鎮農民人均收入達到4280元,這與雙盛鎮在農業方面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稻鴨共作”技術也已推廣到雙盛鎮境內,在農業方面,雙盛鎮是互為借鑑互相促進。

三產發展

雙盛鎮養花業
工業的發展也極大地促進了三產的發展。2000年來,隨著雙盛鎮城鄉一體化的積極推進,該鎮結合農房改造積極推進集鎮建設,先後鼓勵100餘戶農民在集鎮修建了各種款式的樓房,集鎮配套設施齊全,功能日臻完善,集鎮經濟活躍,商貿繁榮,集鎮特色突出。同時結合新農村建設,依託中日友誼林、劍南春森林公園,該鎮觀光農業、生態旅遊健康發展,雙盛鎮境內環境生態日漸最佳化,現已成為休閒、度假勝地。同時,該鎮積極致力於文化發展,龍燈獅燈、秧歌、川劇座唱等各種文化活動蓬勃開展,濃郁的文化氣息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極大提升了新市魅力。雙盛鎮的集鎮建設方面較為滯後一點,但雙盛鎮近年來也積極展開集鎮建設,改善交通、農房建設,同時大力發展商貿經濟,2000年來集貿經濟不斷繁榮。雙盛鎮強大的工業支撐帶動三產發展,僅該鎮境內的企業就吸納了雙盛鎮3000餘人就地務工,同時還有1000餘名村民外出經商,雙盛鎮8000多戶就有近5000人的勞務輸出,極大促進了三產發展。同時,雙盛傳統的川劇座唱、龍獅燈表演、太極拳等一系列文化活動也大大活躍了該鎮的文化生活,經濟文化齊頭並進。

由於雙盛鎮將工業作為鎮域發展的主要抓手,所以在未來發展思路上也是不謀而合,那就是積極轉變政府職能,為企業積極服好務,幫助境內企業從小做大,積極招商引資,形成人人都是招商環境的氛圍。同時,雙盛鎮在環境治理、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有著共同的思考和構想。雙盛鎮在企業引進方面都將無污染作為入駐的首要條件,將發展精細化工、無粉塵無煙霧、廢水等化工企業作為集中區企業發展目標,積極吸納配套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同時,積極致力於對環境的整治,探索環保新路子,積極從國外引進新技術,積極尋求將磷化工廢棄物轉化為新型工業源的新技術。雙方形成共識,治理環境不是某一方的責任,而是要互相配合,互相學習,共同探索打破制約化工發展瓶頸的路子,將兩岸的磷化工做大做精做強。

基礎建設

雙盛鎮領導視察
1990年3月,雙盛鎮域總體規劃和小城鎮建設詳細規劃完成,集鎮步入科學,有序,規範建設的新時期,1991年被列入四川省建設委員會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0年間,共投入資金2924.8萬元,其中基礎設施679.9萬元,建成區面積由不足6公頃擴大至18.20公頃。常住人口由1009人上升至2829人,居民人均年收入8017元。城鎮水平由4.44%提高到11.73%,2000年被列入四川省級試點小城鎮。文化、教育、衛生、體育事業長足發展。境內有國小3所,初級中學1所,在校生299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8%,青壯年非文盲率96.3%。文化精神生活呈多樣性趨勢發展,除傳統的龍燈、獅燈、川劇座唱外,書法、美術、攝影、卡拉OK發展較快。電視機擁有率達95%,安裝有線電視275戶。小城鎮有衛生院1個,個體診所5個,農村醫療診所17個,能方便、快捷地滿足民眾常見病的治療。全民強身健體意識增強,除青少年的必修體育課外,太極拳在雙盛興起,標誌著全民體育進入新的層次。交通、電力、通訊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105(成都至青川)、106(彭州至雙盛)省道、“雙禾”3條公路縱橫交匯於小城鎮,村村可通汽車。電能源充足,年供電量700萬千瓦·小時,鄉民全部用上電照明。固定電話裝機容量2千門,已裝固定電話3575部,行動電話基站2座。

解放50餘年,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一中全會以來,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生產力,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村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1997年,雙盛鎮成建制進入小康。1999年,土地租賃承包期延長30年不變的政策,使農村經營體制更趨完善,農民加大了對土地的綜合投入,科學種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等,促進了農業的全面發展,2007年,農民人均占有糧食651公斤,純收入4438元。境內有先秦、明、清時期建造的洛通橋,皇莊東嶽廟,洪山寺,觀音堂,三觀堂,萬緣庵和雙麟橋,給雙盛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積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