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市博物館

集安市博物館

集安市博物館建於1958年,建國以來有關高句麗考古發掘的文物大都收藏在此,要考察集安高句麗遺蹟,這裡當屬第一站。館記憶體有幾個非常重要的文物:臨江墓出土的人形車轄是典型的商周時期青銅器,說明那時可能駕馭馬車了;從太王陵出土的銅鈴有重要意義,上面的銘文:“辛卯年好太王造鈴九十六”,說明這是好太王馬身上的鈴,是第96個。辛卯年是391年,正是好太王即位那年;銘文磚,長方形,青灰色,在磚的窄面上刻有文字,太王陵出土的刻有“願太王陵安如山固如月”;千秋墓出土的刻有“千秋萬歲永固”、“保固乾坤相畢”,每個字的中間隔有花紋。目前舊館正在整理文物,2007年全年閉館,以備2008年新館建成後迎接世人參觀。

基本信息

珍藏及特色

集安市博物館集安市博物館

西廳陳列著新石器時代高句麗建國前後的勞動工具、兵器以及各種生活用品,其中包括石器、玉器金器鎏金器銅器鐵器陶器等。東廳展出高句麗時期的各種墓葬及高句麗多彩的壁畫。高句麗早期人們在石砌墓壁上塗抹白灰,然後在白灰上繪製的圖畫。內容有出行、宴飲、歌舞、狩獵、戰鬥等場面。此外,還有屋宇、神仙星象等內容。晚期壁畫則直接繪在墓室石壁上,內容以四神為主,輔以網紋、人物、蟋龍、伎樂仙人、蓮花等。正廳展出了整幅好太王碑文拓片,一至四面均完整清晰。還展出好太王碑不同時期的照片、拓本照片以及中外研究成果。

影響

博物館共展出文物353件,分為8個單元。第一單元,農耕漁獵。第二單元,石城陶瓦。第三單元,積石為封。第四單元,好太王碑拓本。第五單元,鐵馬兵戈。第六單元,宴享歌舞。第七單元,文化藝術。第八單元,衣幘金花。通過這8個單元的展覽,我們可以欣賞到高句麗人創造的燦爛的物質文化,領略到高句麗作為中國古代東北的少數民族對東北亞地區古代文明發展進程產生的重要影響。

歷史文化

公元前37年,高句麗建立政權,都於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縣),公元3年遷都到國內城也就是今天的集安市,公元427遷都平壤,公元668年為唐朝所滅。高句麗從公元前37年到公元668年滅亡,共存在705年的時間,傳28代王。在集安425年的時間,留下了大量的遺存,這些遺蹟和遺物是這一段歷史無可替代的實物見證,具有舉世無雙的歷史文化價值。

八個單元介紹

第一個單元是"農耕漁獵"

高句麗人的生活範圍主要是東北地區,史書記載,多大山深谷,由於地形地勢的制約,注定了高句麗農業生產力的落後。但是,在與中原的頻繁交往中,中原的先進文化得以流入,使高句麗的農業有了長足的發展,這幾件鐵鐮刀、鐵鏵,它們的形制與中原農具相差無幾,現在是在某些落後地區仍在使用,這說明高句麗的農業生產在中原先進文化的影響下有了很大的進步。

第二單元石城陶瓦

《舊唐書高句麗傳》記載 :"唯佛寺、神廟及王宮、官府乃用瓦。"
我們的考古工作者在國內城和丸都山城附近發現了大批的磚、瓦,它們的形制與中原基本相同。高句麗的瓦當花紋比較豐富,主要有蓮花紋、獸面紋、忍冬紋。

第三單元積石為封

三國志·高句麗傳》記載:"男女已嫁娶,便稍作送終之衣。厚葬,金銀財幣,盡於送死,積石為封,列種松柏。"
這段記載說明了高句麗人視死如視生的厚葬習俗,所以我們在這一單元中會看到很多頗具特色的冥器,也就是俗稱的殉葬品。我們在王陵中還發現了很多銘文磚。磚的文字為墓主人身份的確定提供了重要的佐證。這幾件人形車轄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我們看它們的造型非常古樸,人物的面部表情栩栩如生。這件陶灶也是典型的冥器。高句麗人認為人死後仍然需要飲食、享樂。

第四單元好太王碑拓片

這部拓片是民國年間的拓本。從拓本上我們清楚的看到好太王碑碑文全部為漢字,這說明了高句麗沒有自己的文字,也充分的反映了高句麗與中原的臣屬關係。

第五單元鐵馬兵戈

史書記載:"其人性凶急,有氣力,習戰鬥,好寇鈔。"
這說明高句麗是一個剽悍的民族,所以高句麗存世期間曾多次與周邊諸國發生戰爭。據好太王碑記載,僅在好太王執政的22年中就曾經發生過8次比較大的戰爭,如此頻繁的戰爭,帶給高句麗普通百姓的自然是深重的災難,而帶給高句麗軍事系統的則是刺激與發展,所以中原的各種先進技術得以在高句麗軍隊中廣泛推廣,而且屢有創新。 
釵形、鏟形鐵鏃在中原是很難見到的。還有專用於冰雪期作戰用的釘履。

第六單元宴享歌舞

高句麗民族不僅是一個剽悍的民族,同時又是一個非常浪漫的民族。《三國志 高句麗傳》記載:"其民喜歌舞,國中邑落,暮夜男女群聚,相就歌戲。

第七單元文化藝術

一個民族的文化藝術是該民族的魂魄所在,由於高句麗同中原之間的關係,所以高句麗本身沒以有自己的文字以及貨幣。好太王碑和我們看到的這幅冉牟墓的墓志銘全部為漢字。我們集安曾經出土多方銅印,其中,"晉高句麗率善仟長"印保存在北京博物館,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類銅印均在"高句麗"前冠以"晉"字,充分反映了高句麗與晉的隸屬關係。
我們看到這些貨幣是從高句麗遺址和墓葬當中出土的中原貨幣。有戰國時期的刀幣、布幣;秦半兩;漢五銖;王莽貨泉和大泉五十,至今我沒有發現高句麗自己的貨幣。

第八單元衣幘金花

《三國志 高句麗傳》記載"衣服皆錦繡,金銀以自飾。"
而我們館藏的這些金、銀飾也說明了這一點。它們做工精細,美觀大方,由此可見,高句麗匠人的高超而嫻熟的技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