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山

隱山

隱山,又名龍山、龍王山,歷為湘潭四大名山之一,海拔437米,巍然屹立在湘潭縣西南邊陲之黃荊坪。登隱山極目遠眺祝融峰巍峨壯觀,氣勢磅礴。東北而望又可見悠悠漣水,依依涓江。若天朗氣清,晨間更可見一輪紅日在滾滾湘江邊噴薄而出,冉冉升騰。在潺潺流水的作用下,山中育有一方古溶洞,洞洞相連,幽回曲折,鍾乳浮石,千姿百態。據鄉老傳言有蛟龍盤踞其中,故名龍王洞。離山十里的東山村有一桃花洞,是龍王洞的出口之一,曾有人於洞中拾得上古器物,足見此地歷史悠長。

基本信息

名山介紹

隱山隱山
隱山風景區原名盤龍崗,在麗君路西段西山路東段北側,湘桂鐵路涵洞里,與西山隔湖相望,距市中心十字廣場1.5公里。海撥190米,高出地面40米,長200米,寬120米,山體面積0.5公頃,東西略長於南北,由上泥盆紀地層的石灰岩組成,距今約3.5億年。原與西山共體因地殼運動,地下河水沖刷、溶蝕,分離成孤峰。唐李渤主桂時發現並加以開發,因整座山隱沒在700畝的西湖之中,取名"隱山",又名"招隱山"。
隱山隱山

隱山多洞,著名的有朝陽洞、白雀洞、嘉蓮洞、夕陽洞南華洞北牖洞,合稱六洞。清代學者阮元《隱山銘》說:"一山盡空,六洞互透。"六洞各呈姿態,多與地下水連,成為地下"龍宮",人稱"乃八桂岩洞最奇絕處"。隱山的另一特色是水。南宋詩人曾原一說,"蒼崖玉立,澄潭環焉。枕漱其間,又令人作蓬瀛想"。隱山還多文物勝跡,有李渤吳武陵、張等唐宋名人題刻,清代華蓋庵的"十六尊者像"尤為珍貴。隱山山體雖小,但清泉、奇洞、茂林、澄波、可稱獨絕。80年代後期,朝陽洞、白雀洞、嘉蓮洞3洞,封閉通連,引進現代聲光技術和妖魔鬼怪,以招徠"古洞探奇"者,天然洞景,已失其半。

名稱來由

隱山隱山
隱山名稱的來由傳聞不一:一說因宋代文學家周敦頤曾在此隱居講學而得名。一說六朝時,僧密師伯洞山良價經此山,見浮菜隨澗水出,乃共拔草溪行六七里,見一茅庵住有老僧。洞山良價拜老僧為師,並於夜半燒毀其庵,同入深山,居於白雲精舍,遂號稱隱山和尚或名龍山和尚。石壁有詩云:“三間茅屋從來往,一道神光萬境間,莫把是非來辨我,平生穿鑿不相干。”隱山之名即由此而來(上二說均見《湘潭縣誌》)。一說明代正德皇帝南遊至此,見寺院廟宇堂皇,雕刻書法,楹聯匾額,壁畫條幅,琳琅滿目,僧尼普渡,香火繚繞,施主朝拜,確有世外桃源意境,不禁拍手稱絕,便即興在觀音殿前門題下“天下隱山”匾額。自此,隱山之名大顯。

自宋至民國初,隱山成了州府官吏、文人雅士、遷客騷人遊覽之地, 《長沙府志》《寰宇記》均有關於“天下隱山”的記載。隱山勝跡頗多,概括起來有一寺、一墓、兩祠、兩樹、四池、八橋,遠近馳名。

隱山文化

隱山隱山
相傳北宋理學家文學家周敦頤曾來此地隱居講學,在龍王山蓮花池畔寫下了千古佳作《愛蓮說》,“隱山”由此得名。據史料記載,南宋文學家、理學家、太學士胡國安為避“靖康之亂”,棄官不做舉家隱居於此。先生感嘆國事維艱命運多舛,空懷抱負落魄失意,遂蟄居山間廟宇潛心佛學。一代名宦宿儒,退隱江湖卻心繫天下,於是傾其畢生積累,創辦了碧泉書堂,開壇講學,將自己的平生抱負寄託於“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終集儒、釋、道之大成,著述成《春秋傳》,提出了以“實事求是、經世致用、內聖外王、修身養性”為要旨的湖湘文化精義,名動一時,被奉為國學經典。兩個兒子胡宏、胡寅深得父親學說脊髓,父子三人被尊稱為“隱山三聖”。

胡氏門下高足倍出,隱山碧泉書堂備受士林推崇,明代正德皇帝遊歷至此,曾手書“天下隱山”皇匾倍加讚許。國安先生高齡壽寢後,被天子賜謚“文定”,以視褒揚。現存隱山三聖墓廬,雖在文革中遭到了部分損毀,但欽賜諡號“文定”字樣及墓廬拓印輓聯“秉春秋大筆,葬天下隱山”仍然依稀可辨。

先生兒子胡宏秉承父業,桃李滿門,其中就有朱熹張拭等南宋名儒,後來創辦了名聞天下的嶽麓書院,使湖湘文化得以薪火相傳發揚光大,成為十分重要的一大國學流派。正是在這一文化流派的滋養下,明清兩代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上,魏原王船山王愷運曾國藩左宗堂楊度毛澤東齊白石等等政界軍界學界文化界人才輩出,群星閃耀,形成了“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曠世奇觀。經過大量考證,目前許多專家學者已經達成了共識:國安先生被尊崇為湖湘文化的始祖,隱山被歸宗為湖湘文化的源頭。

隱山隱山
南宋文學家、理學家、太學士及其子由閩來湘,在隱山卜居,講學碧泉書院,湖湘文化遂橫空出世。安國死後葬於隱山之下,墓圍蒼松翠柏,墓前有石獅石馬,白玉墓碑上刻有“秉春秋大筆,葬天下隱山”之聯,龍飛鳳舞,令人遐思。相傳明朝正德皇帝遊歷江南,聞隱山大名,來登此山,遂御筆親書“天下隱山”四個大字於龍王寺正門,今寺雖毀,但字匾仍被當地的百姓珍藏。

隱山之下,代有才人。一代偉人毛澤東的秘書、曾任湖南省委第一書記的周小舟就出生在隱山東麓獅龍橋邊,這裡留下了他少年時許多動人的故事。中國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任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也曾在隱山留下足跡。大躍進時期,他回家鄉調查,見有人在砍中華名樹——重陽木,便極力勸止。被砍去一大半的樹竟奇蹟般地活了下來,而且枝繁葉茂,生機勃勃。為懷念彭總,當地人將此樹命名為元帥樹。天下隱山,歷來為州官府吏、遷客雅士、文人學者的遊覽勝地。在旅遊業日益發展的今日(2008年),開發隱山旅遊,已成為當地人民的共識,在這個湖湘文化和湘蓮文化的發源地,一批與此相關的旅遊景點在有計畫地開發建設。隱山,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天下遊客;天下隱山將大顯於天下。

主要景點

1、隱山石刻

隱山隱山
隱山石刻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市區西山公園內。現有石刻85件,其中唐代8件,宋代31件,明代12件,清代27件,無年代可考的7件。最早為唐寶曆元年(825)刻在北牖洞的《李渤吳武陵等人隱山遊記》,是吳武陵“奉命操筆,倚岩敘題”的,故碑面未經加工。《遊記》說隱山“山有四洞”,說明當時還未經開發。隱山自李渤開發後,形成六洞,即朝陽、夕陽、南華、白雀、嘉蓮、北牖六洞。據明代張鳴風《桂勝》說:“各洞有隸書三字額,疑李渤所書”。北牖洞口,還有宋代理學家張“招隱”二字題刻。石刻中內容較好的還有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呂願忠的“六洞”詩,開慶元年(1259)李曾伯的《游隱山詩》,時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周於德的“六洞”詩,和清代曾燠胡與玲、曾在埏等人的作品。清嘉秋二十四年(1819)刻於招隱洞口的《隱山銘》,是名重當世的學者、兩廣總督院元的作品。此文作於正月二十日——阮元56歲生日,他說:“近年所駐之地,每於是日避客獨往山寺”,“是日避客於此山,貫行六洞,竟日始返”。身為總督,生日避客,亦屬難得。其它石刻如記事、題名、題榜等,大多數均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2、白雀洞

在隱山北麓,與朝陽洞的“雲戶”眥鄰,高2~4米,寬8~11米,深10~20米,面積約150平方米。洞口窄小,正對西山立魚峰。洞分兩重:前大後小。唐韋宗卿《隱山六洞記》稱,有人在洞內抓到象徵吉祥的紅嘴、紅爪的白雀,遂以為名。

3、北牖洞

隱山隱山
北牖洞又稱高隱洞,在隱山北麓,西連南華洞。洞高5.5米,寬5.6米,深9.8米,面積約55平方米。洞口狹小,呈蘑菇雲狀,洞底平坦。洞西有天窗,洞內通明如晝,宛如窗牖,北牖之名由此而來。這裡“亂石騁瑰姿,陰霞結深翳”,洞景奇異、寬闊、敞亮,古時,令人興棄世辭家歸隱之念。張鳴風詩云:“岩窗偏駐日,石榻但眠雲;聖世辭家隱,何慚巢許群。”

4、華蓋庵

華蓋庵位於市區隱山東麓朝陽洞前。清乾隆57年由臨川人李宜民出資,武林人沈小樓督工,在原僧舍舊基上興建。李宜民《華蓋庵碑記》說,,“循襲造跡,擴而新主,既固以高曹巨桷,方構藻飾,敞之於庭堂,竣元於階級”李文清書法家鳳岡書《含剛紀》《大悲咒》等,鐫刻於石。現嵌於奄後牆外。還從錢塘聖因寺摹刻石代僧人貫休所畫忙尊者像,嵌於庵肉左右壁,塑觀音人士像奉於正中。後人又於朝陽洞左壁置——黑色石雕彌勒佛,與先置於右壁的老子像相對於里佛·道同奏,成華蓋庵一絕。院十久尊者修置於“桂海碑林”外,其它文物保存完好。

5、嘉蓮洞

隱山隱山
嘉蓮洞在隱山山腰,白雀洞西,高1~3米,寬約5米,深10米,面積約50平方米。《隱山六洞記》載,李渤發現此洞時,有人獻他一株同心蓮,因以“嘉蓮”名洞。洞口向北,上刻有北宋范成大為“招隱山”的題刻,旁有呂願忠、周於德題詩。入洞東行,棧道盤復,上與龍洞相通,下則眥連白雀、雲戶。

相關詞條

中國名山3

中國有許許多多的名山,它們成因各異,讓我們一起看一看,瞧一瞧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