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廣總督

兩廣總督

清朝兩廣總督的正式官銜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廣東和廣西兩省的軍民政務。前身為順治元年所置的廣東總督,當時總督駐廣州,兼轄廣西。兩廣設定總督,始於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然而這一建制在當時尚不穩定,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成定製。在明代督撫是中央派出的欽差大臣,與三司之間名義上仍是中央官與地方官的關係,地方上日常事務仍由三司管理。到了清代,這種地方政治體制變革終告完成,總督作為封疆大吏的地位確立。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兩廣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廣東廣西兩省的軍民政務。
沿革
兩廣總督的前身為順治元年所置的廣東總督,當時總督駐廣州,兼轄廣西。
順治十二年,總督府遷往梧州
康熙二年,別置廣西總督,廣東總督移駐廉州
次年,撤銷廣西總督,廣西政務復歸廣東總督管轄,廣東總督遷駐肇慶
雍正元年,重設廣西總督,次年再次裁撤。
雍正七年,為統一西南軍事指揮權,鎮壓苗族起事,廣西政務暫歸雲貴總督兼轄。
雍正十二年,廣西政務仍隸廣東總督管轄,更號兩廣總督。
乾隆十一年,兩廣總督遷回駐廣州。
光緒三十一年起,兩廣總督兼任廣東巡撫

歷任總督

廣東總督(兼轄廣西,順治元年至18年)
總督空位(1644年 - 1647年6月15日)

兩廣總督兩廣總督林則徐
佟養甲(1647年6月15日 - 1651年)
總督空位(1651年 - 1653年7月12日)
李率泰 (1653年7月12日 - 1656年3月16日)
王國光 (1656年3月16日 - 1658年7月10日)
李棲鳳 (1658年7月10日 - 1661年11月2日)
廣東總督(專轄廣東,順治18年至康熙4年)
李棲鳳 (1661年11月2日 - 1665年4月2日)
盧興祖 (1665年4月2日 - 1665年7月4日)
廣東廣西總督(康熙4年至雍正元年)
盧興祖 (1665年7月4日 - 1667年12月30日)
周有德 (1668年1月30日 - 1670年2月6日)
金光祖 (1670年3月6日 - 1682年2月1日
吳興祚(1682年2月1日 - 1689年8月8日)
兩廣總督兩廣總督張之洞

石琳 (1689年8月19日 - 1702年12月17日)
郭世隆 (1702年12月17日 - 1707年1月23日)
趙弘燦 (1707年1月30日 - 1716年11月19日)
楊琳 (1716年11月25日 - 1723年9月9日)
廣東總督(雍正元年至2年)
楊琳 (1723年9月9日 - 1724年4月26日)
廣東廣西總督(雍正2年至6年)
孔毓珣(1724年4月26日- 1728年11月11日)
廣東總督(雍正6年至12年)
孔毓珣 (1728年11月11日 - 1729年3月29日)
郝玉麟(1729年3月29日 - 1732年3月21日
張溥 (署任,1731年10月14日 - 1732年2月25日)
鄂彌達 (1732年3月21日 - 1735年1月5日
代理: 1732年3月21日 - 10月17日
兩廣總督兩廣總督李鴻章

兩廣總督(雍正12年至光緒31年)
鄂彌達 (1735年1月5日 - 1738年8月30日)
馬爾泰 (1738年8月30日 - 1744年8月10日)
慶服 (署任,1741年5月28日 - 1743年1月28日)
策楞 (署任,1743年1月28日 - 7月17日)
那蘇圖 (1744年8月10日 - 1745年5月14日)
策楞 (二次,1745年5月14日 - 1748年10月28日)
尹繼善(1748年10月28日 - 11月24日)
碩色 (1748年11月24日 - 1750年2月9日)
陳大受 (1750年2月9日 - 1751年11月14日)
阿里袞 (1751年11月14日 - 1753年2月24日)
班第(代理,1753年2月24日 - 10月16日)
策楞 (三次,1753年10月16日 - 1754年5月3日)
楊應琚 (1754年5月3日 - 1757年8月31日)
鶴年(1757年8月31日 - 1758年1月14日)
李侍堯署任
陳宏謀 (1758年1月14日 - 1758年5月27日)
李侍堯 (一次,1758年5月27日 - 1761年5月27日)
蘇昌 (1761年5月27日 - 1764年7月22日)
李侍堯 (二次,1764年7月22日 - 1777年2月25日)
楊廷璋 (署任,1765年7月22日 - 1767年4月24日)
楊景素 (1777年2月25日 - 1778年3月19日)
桂林 (1778年3月19日 - 1780年1月11日)
巴延三 (1780年1月11日 - 1784年2月20日)
舒常 (1784年2月20日 - 1785年2月26日)
孫士毅(代理,1785年2月26日 - 9月1日)
富勒渾 (1785年9月1日 - 1786年5月23日)
孫士毅 (二次,1786年5月23日 - 1789年2月19日)
福康安 (1789年2月19日 - 1793年9月14日)
長麟 (一次,1793年9月14日 - 1796年7月5日)
朱珪 (1796年7月5日 - 9月29日)
吉慶 (1796年9月29日 - 1802年12月17日)
長麟 (二次,1802年12月17日 - 1803年1月26日)
瑚圖禮署任
倭什布 (1803年1月26日 - 1805年1月30日)
那彥 (1805年1月30日-12月12日)
吳熊光 (1805年12月12日 - 1809年1月6日)
永保 (1809年1月6日 - 2月20日)
百齡 (1809年2月20日 - 1811年2月16日)
松筠 (1811年2月16日 - 11月5日)
蔣攸銛 (1811年11月5日 - 1817年10月22日
阮元 (1817年10月22日 - 1826年6月22日)
李鴻賓 (1826年6月22日 - 1832年9月14日
盧坤 (1832年9月14日 - 1835年10月15日
鄧廷楨 (1835年10月15日 - 1840年1月21日)
林則徐 (1840年1月21日 - 10月3日)
琦善 (署任,1840年9月28日 - 12月4日)
琦善 (1840年12月4日 - 1841年2月26日)
祁 (1841年2月26日 - 1844年3月19日)
耆英 (1844年3月19日 - 1848年7月4日)
徐廣縉 (署任,1848年2月3日 - 1848年7月4日)
徐廣縉(正式,1848年7月4日 - 1852年9月7日)
葉名琛 (1852年9月7日 - 1858年1月26日)
黃宗漢 (1858年1月26日 - 1859年5月4日)
王慶雲 (1859年5月4日 - 10月7日)
柏貴 (署任,1859年5月4日 - 21日
勞崇光 (署任,1859年5月21日 - 10月7日)
勞崇光 (正式,1859年10月7日 - 1862年10月17日)
劉長佑 (從沒到任,1862年10月17日 - 1863年2月14日)
晏端書 (署任,1863年2月14日 - 7月6日)
毛鴻賓 (1863年7月6日 - 1865年3月7日)
吳棠 (代理,1865年3月7日 - 13日)
瑞麟 (1865年3月13日 - 1874年10月17日)
代理: 1865年3月13日 - 1866年9月25日
英翰 (1874年10月17日 - 1875年9月2日)
張兆棟 (署任,1874年10月17日 - 1875年3月31日)
劉坤一 (1875年9月2日 - 1879年12月27日)
裕寬 (一次署任,1878年12月18日 - 1879年12月27日)
張樹聲 (一次,1879年12月27日 - 1882年4月19日)
裕寬 (二次署任,1879年12月27日 - 1880年5月20日)
裕寬 (三次代理,1882年4月19日 - 5月6日)
曾國荃 (1882年5月6日 - 1883年7月13日)
張樹聲 (二次,1883年7月13日 - 1884年5月22日)
張之洞 (1884年5月22日 - 1889年8月8日)
李瀚章 (1889年8月8日 - 1895年4月13日)
譚鍾麟 (1895年4月16日 - 1899年12月19日)
1898年8月30日至11月1日正式官銜為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
德壽 (代李鴻章,1899年12月19日 - 1900年5月24日)
李鴻章 (1900年5月24日 - 7月9日)
德壽 (二次代理1900年7月9日 - 9月16日)
鹿傳霖 (1900年9月16日 - 26日)
陶模 (1900年9月26日 - 1902年7月2日)
德壽 (三次代理,1902年7月3日 - 1903年4月18日)
岑春煊 (1903年4月18日 - 1905年7月23日)
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光緒31年至宣統3年)
岑春煊 (一次,1905年7月23日 - 1906年9月11日)
周馥 (1906年9月11日 - 1907年5月28日)
岑春煊 (二次,1907年5月28日 - 8月12日)
張人駿 (1907年8月12日 - 1909年6月28日)
袁樹勛 (代理,1909年6月28日 - 1910年10月29日)
增祺 (廣州將軍代張鳴岐兼署,1910年10月29日 - 1911年4月14日)
張鳴岐 (1911年4月14日 - 11月8日)

總督府

1746年以後,兩廣總督駐紮廣州。總督府設在新城。1857年英法聯軍占領廣州以後,總督府被改建為石室聖心教堂。

總督府
明代

1469年至1566年,兩廣總督府設在梧州,1566年至1644年,兩廣總督府設在肇慶。
清代

1735年,兩廣總督府設在肇慶。1746年以後,兩廣總督駐紮廣州。總督府設在新城。1857年英法聯軍占領廣州,後總督府被改建為石室聖心大教堂(石室聖心教堂)。

設定由來

兩廣(廣東、廣西)設定總督,始於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當時兩廣“潯、梧瑤亂,……特遣一大臣督軍務,乃以命(王)翱。
1900年兩廣總督府
1900年兩廣總督府

兩廣有總督自翱始。”。然這一建制在當時尚不穩定,到成化元年(1465年),為平“瑤亂”再派韓雍出任兩廣總督,才成定製。嘉靖後,全國普遍設有節制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的總督和巡撫。總督主理軍務,比較固定的有薊遼保定、宣大山西、陝西三邊、兩廣四總督,而巡撫主民政、兼理軍務,每省都有,甚至一省有幾個。故而總督、巡撫的轄區、駐地與三司並不一致。在明代督撫始終是中央派出的欽差大臣,與三司之間名義上仍是中央官與地方官的關係。地方上日常事務仍由三司管理。

清代發展

到了清代,這種地方政治體制變革終告完成,總督作為封疆大吏的地位已經確立,他們的基本職責是“厘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其轄區範圍、官品秩位以及歸屬地方編制都十分明確,在整個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為鞏固國家統治、穩定社會的有力支柱。中央的一切施政方針政策,均需首達總督而推行於下,同時中央通過分權於總督而收到集權的實效。正如雍正上諭所說:“自古帝王疆理天下,必有岳牧之臣,以分猷佐治,而後四方寧謚,共臻上理,此封疆大臣,以總督為最重。”正由於總督關乎一個地區的吏治民生及治亂興衰,因而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對於總督人選歷來都十分重視,雖說總督選任的途徑有三:即皇帝親擢、廷臣會推及吏部簡選,但實際上是以皇帝親擢為主,後兩者亦得皇帝最後拍板,所以對總督的選任權便牢牢地操縱在皇帝手上,這也反映出清代皇權高度強化的歷史特點。清朝兩廣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廣東和廣西兩省的軍民政務。

注釋

關於藩台
“藩”是封建王朝分封的地面舊時稱屬地或屬國為藩,而當時把一個省認為是一個藩(電視劇里經常有藩王這么個角兒,也就是當地的主管了)。“台”就是古代的官署名,封建時期士紳們對高級官員的諛稱。明朝時候的藩台比較厲害,他是一省最高的行政長官。但是到了清朝就改革了一下,稱掌管一省財政民政的官員叫藩台,也叫布政使,相當於二品的官了吧,嗯,算是大官的已經(應該是)。其實就是現在的財政局+民政局局長。
關於治軍
好象是個榮譽職位沒有固定的職守。至於督位嘛還真不太清楚,督位門到是在日本卡通片里似乎聽到過。莫非說的是都尉?那就好說了,戰國時候僅次於將軍的一個武官,例如吳廣。清朝的都尉好象有很多種,和紳因為他爺爺和爹的關係,開始就是個輕車都尉。
關於地保
最早最早是時候地方的規劃管理里有個“里甲制”,它裡面就有規定說,鄰近的110戶為一里,人們可以推舉其中丁糧多的10戶為里長戶,然後輪流擔任里長。這個裡長就是地保或這叫地甲“保”,它是充當溝通地方政府與百姓的一個算是媒介吧。再往後的電視裡常把這類人當作是政府的爪牙來演,其實他管的事還真是挺多挺繁雜的,鄉里八村的事人們都會先通報他。也是官,是村官。關於錢幣兌換問題:1兩金=10兩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1兩金=2000RMB1兩銀=200RMB1文錢=0.2RMB所以,現在的一塊錢,相當於那個時候的5文錢,那個時候的一兩銀子都相當不了,是0.005兩。當然了,不同時候的錢幣兌換也是不一樣的,有些許甚至很大的差異。

明代兩廣總督韓雍所撰《建總府記》

概述

2002年4月27日,在廣西省梧州市東正路56號工地上出土一隻巨型石龜。石龜長約3.3米,寬1.8米,高1.2米,重11.56噸。據市博物館專家考證,這隻石龜是明代的,背負著的石碑上有明朝兩廣總督韓雍於明成化六年(1470年)所題《建總府記》。如今,這隻石龜被放在白鶴觀內展示。石龜出土時背負的石碑已毀壞,碑文是按《梧州府志》記載翻刻。全文如下:

《建總府記》原文

成化六年韓雍兩廣百粵地,自秦置郡縣以來,蠻夷叛亂,伐不能無,置將分間,不常所治,而總府之名未有。太祖高皇帝疆理天下,設官分職,兩廣各置都、布、按三司統治之。永樂,廣西置鎮守內臣,總兵武臣。景泰、天順間、廣東置如廣西。然各守一方,不相統制,而兩廣總府之名未有。自是以後,軍務兼用文臣,或總督或提督替理,或兼理巡撫,或不兼,又或專巡撫不加督理,而總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之名,亦不多有。成化改元初,聖天子念兩廣生民,久罹害,累征不能平,乃命將出師,以今太監陳公王宣監督軍務,雍替理,來問叛夷之罪,師至廣前巡撫皆改任去,雍遂兼焉。明年賊平,班師,詔留太監陳公鎮守廣東,以雍提督兩廣軍務,仍兼巡撫。久之,雍以地廣,不克獨遍,歷上章,得請兩廣各添置都御史、巡撫,雍專提督。五年春,雍以憂制歸,是冬,巡按廣東監察御史龔晟,廣東按察司僉事陶魯、林錦交章言於朝,以為兩廣事不協一,殘賊日熾,須復得大臣提督兼巡撫,斯濟。上嘉其言,下廷臣議,兵部尚書白公宗玉(白宗玉)集議規劃,舉雍對,上可之,以太監陳公總鎮兩廣,起復雍進今官,總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雍因辭弗獲,始就任。未幾,復以平江伯陳公銳(陳銳)掛征蠻將軍印,克總兵官司鎮守兩廣,同開總府於梧,便宜行事,兩廣副將以下俱聽節制。前廣西鎮守太監、兩廣總兵巡撫皆裁去。又以少監黃公沁暨(黃沁暨)署都督僉事。夏,正克副總兵鎮守廣西,都督僉事馮升克游擊將軍都指楊廣,夏鑒、張壽克恭將分守諸路,而地方大計則悉取於總府皆宸斷也。維梧州介科兩廣之中,水路相通,道里適均,郡山環拱,三江匯流,嶺南形勝無比,據總府之基,其山自桂嶺南而來,至梧城,中盡而復起,巍然突出,狀如磐石,登臨遠眺,一目千里,晦千萬年而一旦顯於今日,豈非天造地設,有所待而然與。洪惟我國家,列聖相承,一以道德仁義為治,今天子纘承丕緒,益邁前烈,數載之間,四征不庭,罔不賓服,大顯神漠,命官司開府於茲,合天心,光祖德,超越秦漢以下因循苟之陋,而成萬世之良圖。自茲以往,出令一而保境同,以我堂堂仁義之師,坐鎮於中,四顧蠻夷殘孽,向背而撫治之,彼將日益循化理、蠻惡習、相安耕鑿,以齊吾民,而凡覆載之間,有生之眾,聲教所及,將益無遠,弗歸唐虞三代雍熙太和之治,不於斯見乎!雖然聖天子寵異臣下,而付託至重,其責望回在於此,臣子感激圖報,稱當何如哉!書曰:能事事乃其有備。詩曰:有業有翼,共武之服。孔子曰:節用愛人。雍輩皆勉焉。府之正堂五楹,題曰總制百粵之堂,後作亭曰:同心,門三楹,左右廂房各五楹,經始於六年四月二十六日,落成於七年五月十八日。既成,太監總兵征予記。太監字德新,鎮靜有謀,屢立戰功。總兵學志堅,韜略家傳,卓有將才,皆重一時,而雍得預其間,始開府,抑何幸歟,謹記。

相關人物

林則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漢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是中華民族抵禦外辱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績是虎門銷煙。官至一品,曾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李鴻章
本名章桐,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淮軍創始人和統帥。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曾國荃

曾國荃(1824-1890)字沅浦,號叔純,又名子植,湖南雙峰縣荷葉鎮人,湘軍主要將領之一。鹹豐二年(1852)取優貢生。鹹豐六年,攻打太平軍“有功”賞“偉勇巴圖魯”名號和一品頂戴。同治三年(1864),曾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同治間,與郭嵩燾等修篡《湖南通志》。1875年後歷任陝西、山西巡撫,署兩廣總督。光緒十年(1884)署禮部尚書、兩江總督兼通商事務大臣。光緒十五年(1889)加太子太保銜。翌年卒於位,謚“忠襄”。因善於圍城有曾鐵桶之稱。清朝著名大臣曾國藩的九弟。

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漢族,清代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周馥

(1837-1921.9.22),字務山,號蘭溪,安徽建德(今東至縣)人。諸生出身。鹹豐末年,避戰亂輾轉到省城安慶。同治元年(1862年)春,李鴻章組建淮軍。周馥應募,深得李鴻章賞識,即“招往辦文案”。從此,他跟隨李鴻章辦洋務達三十餘年,諸多贊畫,深受倚重。遂由候補縣累遷至封疆大吏,成為淮系集團中頗有建樹和影響的人物。張樹聲
字振軒,1824年(清道光四年)生,安徽合肥人,漢族,廩生出身,清末淮軍將領。歷任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通商事務大臣等職。是地主階級開明派代表人物,提倡“采西人之體,以行其用”。兩次兩廣總督

譚鍾麟

曾因“泄沓因循”而遭人嚴旨苛責,並為後世學者認為是維新變法的“觀望者”。譚鍾麟是當時公認的守舊派,曾不遺餘力地反對洋務運動。可知在當時洋務最為活躍的廣東,時任兩廣總督的譚鍾麟無疑在洋務方面無甚作為,更別提贊成“離經叛道”的維新變法了。梁啓超在1896年底回粵探親,致函汪康年論及廣東新政時說:“近日報務日興,吾道不孤,真強人意。惟廣東督撫於‘洋務’二字,深惡痛絕,不能暢行於粵耳。”一年後,劉學海從廣東致函汪康年對譚鍾麟之固守表示不滿:“所最恨者,我粵通商最早,本習聞西學,奈此邦人士皆持守舊之說,深閉固拒,不少變通。居上者又與西學為仇,莫為提倡,殊可痛也。”而皮錫瑞也在1898年5月從廣東友人來信中得知:“文帥雙目瞽,兩人扶掖,惟痛罵洋務,而洋人要如何便如何”,對此,皮感慨道:“可笑可恨!何苦用此殘廢人斷送兩粵也”。可見,譚鍾麟之守舊,眾所周知。由於譚鍾麟有濃厚的忠君保國意識,對洋務維新運動持反對態度,戊戌時多次上疏反對變法,受到慈禧太后寵遇,次年因對慈禧太后租借香港九龍於英國事件不滿,不久便以年邁為由告老辭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