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農民戰爭

隋末農民戰爭

隋末農民戰爭是隋朝末年農民起義軍推翻隋王朝的戰爭,這次戰爭從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王薄首義開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輔公吊反唐失敗,前後整整14年,歷經滎陽之戰、洛陽之戰、樂壽之戰、江都之戰等重大戰役,沉重打擊了隋王朝。

基本信息

簡介

隋末農民戰爭戰爭地圖
7世紀初推翻中國隋朝統治的農民大起義 。 隋朝末年 ,軍閥割據,民不聊生,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盜賊四起。大業八年(612),見諸史籍記載的起義軍達21支。起義的地區重點河北山東。起義的民眾基礎大多數是貧苦農民,也有牧子(身分不自由的牧民)和下層僧侶。到大業十二年,先後在全國各地興起的起義軍大小不下百餘支,義眾達數百萬。逐步形成了瓦崗軍河北夏軍江淮吳軍三支主力。
瓦崗軍的創始人是翟讓。大業十二年,曾參與楊玄感反隋的貴族李密也來參加瓦崗軍。大業十三年二月,瓦崗軍攻破興洛(後改洛口)倉,開倉賑濟饑民。瓦崗軍先擊潰了劉長恭所率的2.5萬步騎 , 不久又招降了裴仁基。翟讓推李密為瓦崗軍首領,號魏公。趙魏以南(今河北中部及南部 )、江淮以北的各路起義軍皆歸瓦崗軍,眾至數十萬,幾乎控制了河南全境。瓦崗軍成為河北、山東各路起義軍的盟主。四月,瓦崗軍圍迫東都,將20餘萬隋軍困於孤城。在河北地區,大業十二年,張金稱、高士達先後被隋軍鎮壓,竇建德收合兩部餘眾,軍勢復振,很快發展到10餘萬人。次年正月,竇建德樂壽縣(今河北獻縣)郊建立政權,自稱長樂王,署置百官,改元丁丑。在江淮一帶,起義軍攻破高郵(今江蘇高郵北),占歷陽(今安徽和縣),杜伏威自稱總管,以輔公祏 ,對隋王朝進行了摧毀性的打擊 。八月 ,河北 、山東、河南和江淮流域都被起義軍占領,形勢對瓦崗軍非常有利 。但由於瓦崗軍內部矛盾日益加深,李密始終不肯改變在洛陽城下與隋軍主力長期鏖戰的錯誤戰略,所以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大業十三年五月,隋太原留守李淵也從太原起兵,七月,趁隋軍與瓦崗軍大戰之機,進入關中。十一月,攻克長安。大業十四年三月,在江都的隋禁軍將領利用關中士兵思歸的情緒,推宇文化及為主,發動兵變,縊弒隋煬帝,領兵西歸。五月,李淵在長安即皇帝位,建立唐朝。留守東都的隋越王侗也在洛陽即皇帝位,改元皇泰,史稱皇泰主。
煬帝崩後,天下大亂,階級關係發生很大變化。杜伏威上表於洛陽小朝廷,皇泰主拜伏威為東道大總管,封楚王。李密向皇泰主稱臣。李密大破宇文化及的軍隊,但自己的兵力損失也很大,於九月被實際控制東都的王世充乘虛打敗,投降李淵 。只有竇建德的夏政權在河北仍保持獨立。武德四年( 621 )三月,唐兵進攻洛陽王世充,竇建德親自統兵10餘萬援助王世充,和唐軍相持於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一帶。五月初,李世民襲擊得手,夏軍潰散,建德被俘。七月,竇建德於長安被殺。夏亡。杜伏威於武德二年降唐。六年,這支義軍又在輔公祏領導下起義反唐,次年三月被消滅。

經過

隋末農民戰爭隋末農民戰爭
隋朝滅亡後,以李淵為首的地主貴族集團搶奪了農民戰爭的勝利果實,鎮壓起義軍,隋末農民戰爭失敗。

大業七年(611年),山東鄒平人王薄領導貧苦農民舉起了反隋第一面大旗,起義軍占領長白山,王自稱知世郎。王薄發難,猶如乾柴烈火,全國各地立即蜂起回響。同年,平原(今山東德州市)劉霸道、漳南(今河北固城縣東北)孫安祖、?(今河北景縣)人高士達相繼舉行起義。大業九年(613年),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孟海公、齊郡(今山東歷城縣)孟讓、北海(今山東青州市)郭方預、河間格謙、渤海(今山東陽信縣)孫宣雅相繼而起。同年,餘杭(今浙江杭州市)劉元進、梁郡(今河南商丘市)韓相國、吳郡(今江蘇蘇州市)朱燮、扶風(今陝西鳳翔縣)向海明、淮南杜伏威等紛紛聚眾起義。短短兩年時間,全國各地起義軍發展到百餘支,隋朝統治政權陷入了農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由於隋朝的殘酷鎮壓,散居各地的起義隊伍認識到聯合的必要性,逐漸匯集成三支較大的革命力量,翟讓領導瓦崗軍在河南作戰,竇建德率軍在河北作戰,杜伏威率軍在江淮作戰,三支大軍相互配合,共同肩負起反隋大業。

大業七年(611年),翟讓聚眾在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起義,舉兵反隋,山東、河南兩地農民紛紛參加,單雄信、徐世?、李密、王伯當都率眾投奔瓦崗竇,隊伍迅速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李密向翟讓建議:“先取滎陽,休兵館穀,待士馬肥充,然後與人爭利。”滎陽是隋朝重要軍事據點,翟讓親自率兵攻下滎陽門戶金堤關及周圍屬縣,又在滎陽附近的大海寺設下埋伏,殲滅了前來鎮壓瓦崗軍的隋將張須牾及2萬名隋軍主力,威震河南。大業十三年(617年),隋洛陽留守楊侗派劉長恭、裴仁基等圍剿起義軍,隋軍布下5公里長陣,翟讓將瓦崗軍分為10隊,與隋軍對峙,親自率軍猛攻隋營,隋軍大亂,全線崩潰。劉長恭逃回東都,裴仁基投降瓦崗軍,打開了洛陽外圍防禦體系。隨著起義軍發展壯大,迫切需要建立一個革命政權,領導反隋戰爭。這年二月,瓦崗軍推李密為主,任統軍元帥,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設三司六衛,建立了瓦崗軍農民政權。李密發布討隋檄文,聲討隋煬帝罪行:“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在隋朝即將被農民軍推翻的關鍵時刻,瓦崗軍內部發生分裂,以翟讓為首的農民軍將領與以李密為首的投機革命的地主勢力矛盾公開激化。十一月,李密設計殺害了翟讓等重要農民將領,瓦解了瓦崗軍人心,導致將卒離心,極大地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大業十四年(618年)六月,李密率軍投降了隋朝楊侗,後來又投降李淵,因起兵反唐被殺,斷送了這支農民起義軍。

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是在河北各地起義軍反隋基礎上發展壯大起來的。大業七年(611年),竇建德領導農民在高雞泊(今河北固城縣西南)起義,樹起反隋大旗,隊伍迅速發展到1萬餘人。大業十二年(616年)十二月,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守將郭洵率軍進犯高雞泊,竇建德率7000義軍乘隋軍不備,突然襲擊,殺敵軍數千,獲馬千匹,斬隋將郭洵,聲威大震。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竇建德在樂壽(今河北獻縣)稱王,建立了革命政權。隋煬帝派涿郡薛世雄圍剿起義軍,雙方在樂壽七里井交戰,竇建德佯裝南敗誘敵,設下埋伏,乘隋軍追殺之際,突然折回,伏兵齊起,夾擊隋軍,薛世雄大敗,丟下無數屍體逃回涿郡。大業十四年(618年)五月,竇建德稱夏王,勢力進一步壯大,但在隋朝滅亡以後,竇建德逐漸蛻化變質,拋棄了農民戰爭的根本目標,革命性大大減弱。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竇建德與李世民在虎牢關(今河南滎陽西北)交戰,因輕敵冒進,起義軍被李世民打敗,竇建德被俘,後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被殺。武德五年(622年),李世民在?州(今河北永平縣)戰役中鎮壓了起兵反唐的竇建德部將劉黑闥,河北起義軍失敗。

杜伏威、輔公吊領導的江淮起義軍是南方一支重要反隋力量。大業九年(613年),杜伏威、輔公吊在山東齊郡組織起義,隨後率軍南下,到淮河以南廣大地區發展革命力量。杜伏威匯集了其他義軍,力量不斷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

七月,起義軍進逼江都(今江蘇揚州市),隋將陳棱率兵救援,與江淮起義軍遭遇。

陳棱因懼怕起義軍不敢交敵,杜伏威送去一套婦人衣服,稱他為“姥姥”,激怒敵軍。

陳棱果然中計,惱羞成怒帶兵出戰。杜伏威率兵強攻隋軍,戰鬥中被敵箭射中前額,帶箭沖入敵陣,殺得隋軍人仰馬翻,大獲全勝。此後,起義軍攻下高郵、歷陽,建立革命政權,杜伏威任總管,輔公吊任長史。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後,起義軍面臨著繼續革命還是向地主集團投降的嚴峻考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杜伏威去長安投降了李淵。次年,輔公吊重新起兵反唐,建立了革命政權,控制了江蘇、安徽部分地區,以丹陽為中心展開鬥爭。唐朝派大兵鎮壓,形勢對起義軍不利,輔公吊在當?與唐軍對峙,堅持鬥爭10個月,終因力量弱小,丹陽失守。輔公吊被俘,於武德七年(624年),六月在丹陽就義。

影響

隋末農民起義軍經過8年浴血奮戰,造成了隋朝總崩潰的趨勢,三大起義軍消滅了張須牾薛世雄宇文化及三支隋軍主力,李淵攻取長安的局面。但是,轟轟烈烈的農民戰爭被唐朝地主階級統治集團鎮壓下去,沒有取得勝利。隋末三支大軍在河北、中原、江淮三個戰場分兵作戰,沒有聯合為一支強大隊伍,雖然在客觀上起到了相互支援的作用,卻難以形成強大力量,很容易被地主階級武裝各個擊破。

農民戰爭領袖由於歷史局限性,不能分析複雜的社會局面,隋朝滅亡後失去了鬥爭目標,先後投降了新王朝,充當了地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農民軍沒有防止混入起義隊伍中的地主階級分子和隋朝的殘餘勢力,他們逐漸影響起義軍向封建軍隊轉化,瓦崗軍領導人翟讓沒有認識到領導權的重要性,拱手讓出了政權,導致了義軍瓦解,產生了農民革命被斷送的歷史悲劇。

意義

隋末農民戰爭隋末農民戰爭
勝敗主要原因及歷史意義隋末農民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農民起義戰爭。起義軍由於“同苦隋政”,反抗激烈,作戰勇猛,受挫不屈,由分散走向集中,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在作戰指揮上,採取先發制人、攻其不備、誘敵輕進、設伏圍殲、迂迴奔襲、佯逃返襲等靈活機動的謀略與戰法,因而節節獲勝。但當隋亡後,在封建割據勢力相互爭奪的複雜形勢下,起義軍失去了共同的鬥爭目標,模糊了鬥爭方向,缺乏因時應勢的正確策略,甚至逐漸背離了農民起義的立場;在軍事上,義軍首領缺乏戰略遠見,或長期鏖戰於堅城下,或在不宜決戰時貿然決戰,以致先後均遭失。 隋末農民戰爭的特點是和當眩的社會歷史背景緊密相連的。
由於隋煬帝大興土木和對高麗的戰爭,隋朝人民搖役負擔極為沉重。這一歷史背景形成了隋末農民戰爭第一個特點:以反對繁重徭役和兵役為號召。首先發難的山東長白山王薄起義軍,所作的《無向遼東浪死歌》,即提出“譬如遼東死,斬頭何作傷”,反對到高麗去打仗。歌詞一經唱出,“避征役者,多往歸之”。李密瓦崗軍,其討隋煬帝檄文中,也列舉了隋煬帝“廣立池台,多營宮觀,金鋪玉戶,青瑣丹墀”,以至“窮生人之筋力,罄天下之資財”的大興土木、役使勞工的罪行。所以,在隋末各支反隋起義軍里,為逃避征役而投進反政府行列的,是最基本的民眾。《隋書》的作者感慨地說:“彼山東之群盜,多出廝役之中,無尺土之資,十家之產,豈有陳涉亡秦之志,張角亂漢之謀哉!皆苦於上欲無厭,下不堪命,饑寒交切,救死萑蒲”。
隋末農民戰爭的第二個特點是參加的階級和階層十分廣泛,除基本隊伍是受封建制度壓迫和剝削的廣大農民外,參加反隋起兵的還有上至王公貴戚,中包括中下層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下至僧侶、奴婢和少數民族等。這表明隋王朝已經處於與整個社會為敵的對立地位。史稱迨至隋末,不僅貧苦農民難以活命,許多中產之家也紛紛破產,以致連在政府里助編國史的名士王孝籍,也因為“不免輸稅”,弄到“申旦不寐、饑寒切體,卒歲無聊”的地步。這說明隋王朝統治末年,遭到了廣大社會階層的不滿和反對。隋末農民戰爭中,起兵的領導層內,楊玄感可算作原隋政權王公貴戚的反隋典型代表。他是煬帝寵信大臣越國公楊素之子,官至二品,授禮部尚書之職,高麗戰爭中亦十分受重用,負責黎陽督運。楊玄感在613年發動反隋起兵;跟隨他起兵和一同謀劃的尚有:位至兵部侍郎的斛斯政,官至民部尚書的李子雄,位至司農卿的趙元淑等。此外,參加起兵的還有許多大官僚如觀王楊校、虞世基、來護兒、裴蘊、鄭善果諸人的兒子,共達四十餘人。這說明隋王朝統治階層中已經產生了極大的混亂。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也大量湧進了反隋起義隊伍,而且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瓦崗軍中的魏徵、房彥藻、祖君彥,竇建德軍中的宋正本、孔德紹、杜伏威、李子通江南農民軍中的李百藥等,皆是代表。僧侶為首的起義,則有扶風沙門向海明,自稱“彌勒出世”的唐縣宋子賢,還俗道人吳郡朱燮,以及自稱“大乘皇帝”和“耶穌皇后”的懷戎沙門高曇晟和尼靜宣。奴嬸起義則有靈武、平涼一帶稱為“奴賊”的白瑜娑等。除此而外,還有各少數民族的反隋隊伍,人數也相當眾多,如武威、張掖一帶西域胡的起義,秦隴地區的屠各胡人起義,山陝的稽胡起義,江南地區的俚、僚諸族人民起義等等。這么眾多的階級、階層和民族,使隋末農民大起義呈現著一種波瀾壯闊的圖景,同時也出現了複雜多變的形勢。
隋末農民戰爭第三個特點是地區的廣泛。北至馬邑(今山西朔縣)、榆林(今內蒙托克托西南)、上谷(今河北易縣)、漁陽(今河北薊縣)。南至高涼(今廣東陽江)、蒼悟(今廣東封開)、信安(今廣東肇慶),東自吳(今江蘇蘇州)、餘杭(今浙江杭州)、海陵(今江蘇泰州),西至武威(今甘肅武威)、金城(今甘肅蘭州)、平涼(今寧夏固原)、靈武(今寧夏靈武),幾乎隋王朝整個版圖上都布滿了各支反隋武裝。這些反隋武裝性質雖各不相同,其目的卻都是為反對隋煬帝的暴政,推翻這個腐朽政權。但是和其它一些朝代不一樣,隋末各支武裝並未形成一支統一的反隋隊伍,他們各不相屬,各自擁地割據自雄。在這些眾多的起義軍中,地區比較集中的有四處:河北地區,瓦崗附近,江南地區和山陝地區。河北地區後來匯集成為竇建德起義軍,瓦崗地區後來匯集為以李密、翟讓為中心的瓦崗等,江南地區後來匯集成為以杜伏威、輔公袥為首的江南起義軍。山陝地區農民軍和地主武裝錯綜交雜,沒有形成一支強大的農民武裝,後來都匯集到李淵的反隋武裝中,成為李唐奪取天下的重要生力軍。
隋末農民起義最後一個特點是,反隋起兵往往與糧食、糧倉問題密切相聯。這是與隋王朝倉儲的過頭政策有關的。隋朝文、煬兩世,在全國大肆搜刮糧食,在各地設定大量糧倉,如衛州(今河南汲縣)黎陽倉、洛州(洛陽東)河陽倉、洛陽洛口倉和回洛倉、陝州(今河南陝縣)常平倉、華州(今陝西華陰縣)廣通倉等等,僅洛口、回洛兩倉儲糧即達二千六百四十萬石。國家糧倉滿了,廣大農民卻在飢餓線上掙扎。史載:“是時百姓廢業,屯集城堡,無以自給。然所在倉庫,猶大充物”。人民以致“初皆剝樹皮而食之,漸及於葉,皮葉皆盡,乃煮土或搗槀為末而食之,其後,人乃相食”。這種情況,迫使人民不得不起來造反,而且常常從搶國家的糧食開始。例如,馬邑劉武周起兵,即因為太守王仁恭“不敢輒開倉廩,賑恤百姓”,誘惑民眾起兵奪糧,“開倉賑給,郡內皆從之”。武威李軌起兵,涿郡羅藝起兵,皆以開倉賑糧以為召或“開倉以賑窮乏”。隋末最大一支起義軍瓦崗軍的盛衰也與隋王朝的倉儲有很大關係,由於瓦崗軍連克洛口、洛口、黎陽三倉,開倉賑糧,隊伍迅速猛增,“一旬之間,勝兵二十萬餘”,最盛時達到百萬。當時名倉巨廩成為起義農民爭奪的巨大目標,而也正由於瓦崗軍掌握了隋王朝最大三倉,才使它成為隋末農民戰爭中舉足輕重的力量。
隋末農民戰爭有著重大的歷史作用。首先,這次起義推翻了腐朽的隋王朝,解脫了隋政權暴政所加在廣大人民身上的沉重枷鎖。它還使新建的李唐王朝,不得不重新考慮調整統治政策,從某種意義說,唐太宗時的“貞觀之治”,是隋末農民戰爭打擊了封建統治的結果。唐初統治者經常以隋亡為簽戒,考慮如何調整政策。他們認為,隋朝曾經“統一寰宇,用兵強銳,三十餘年,風行萬里”,何以一旦土崩瓦解,歸於滅亡呢?關健就在於“驅天下以從欲,罄萬物面自奉”,“徭役無時,干戈不戢”,所以“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才決定改革制度。其次,隋末農民戰爭,沉重地打擊了封建地主階級,尤其是又一次橫掃了腐朽的士族勢力,有的起義軍“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殺之”,說明他們狠狠打擊了士族。隋末農民軍還打擊了寺院地主,史稱“寰中法侶,盡嬰塗地之災”,“佛寺僧坊,並隨灰燼”,“諸寺飢餒,煙火不續”等等,都說明這一情況。另外,通過隋末農民戰爭,奴婢身份得到了進一步的解放。我們從唐代均田製取消奴婢受田的規定,可以推測到奴婢大多數通過鬥爭擺脫了奴隸身份,成為了一般平民。還有,唐朝租佃制的發展,也說明了通過隋末農民戰爭,部分農民也多少改變了依附關係。上述這一切,都是隋末農民戰爭的歷史作

相關詞條

隋朝戰爭列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