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坊鎮

陽坊鎮

陽坊鎮位於北京城區西北、昌平區西南部,距天安門直線距離30公里,鎮區東部和南部與海淀區接壤,南部毗鄰中關村高科技園區。鎮域總面積約40.55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鄉鎮簡介

陽坊鎮區點陣圖陽坊鎮區點陣圖

陽坊鎮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太行山支脈駐蹕山下,距頤和園20餘公里,毗鄰海淀區中關村及上地信息產業基地。鎮域面積40.52平方公里,轄10 個行政村。

2001年2月,陽坊鎮被市政府確定為郊區33箇中心鎮之一,成為小城鎮建設的重點。2005年,新修編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將陽坊鎮確定為重點建設鎮。同年,陽坊鎮獲得“北京郊區環境優美鄉鎮”稱號。2006年,《北京市昌平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綱要》將陽坊定位為昌平新城功能拓展區。2009年,陽坊鎮又被北京市確定為42個重點發展小城鎮之一,明確將其建設成為以民族風情、自然風景休閒旅遊和區域經貿發展建設為主的特色城鎮。

轄區內有駐軍部隊11個。沙陽路、溫南路、頤陽路和沙三鐵路交匯境內,六環高速公路掠域而過。642路、911路、914路公車連通市區及四面八方。鎮內各村柏油路相連,暢通的交通和優美的自然景色為全鎮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

陽坊鎮將緊緊圍繞昌平區打造商務花園城市主題,結合城鎮功能拓展區的定位,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資源,主動承擔中關村產業輻射帶上的重要節點,聯繫昌平西部和海淀的經貿節點,民俗風情濃郁、自然風景宜人的休閒旅遊區和開放性、多元化的魅力居住區的重要職能,著力推動中心商貿區、生態旅遊區、都市農業區、軍營文化區、舊村改造區、現代工業區等“六大產業區”建設,按照“配套是主業、服務即產品、消費是產值、魅力即品牌”的理念,逐步形成“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服務體系,全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主導產業

陽坊鎮交通陽坊鎮交通

資源豐富的旅遊業

陽坊鎮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白虎澗自然風景區,素有“京北小嶗山”之稱,山上奇峰怪石,疊泉飛瀑,是度假郊遊、修身養性的好地方。現有市級重點保護文物三處:陽坊藥王廟、西貫市清真寺、駐蹕山摩崖石刻

獨具特色的餐飲業

陽坊鎮西貫市村是北京市最大的回族同胞集聚的地區,悠久的穆斯林文化風格造就了無數勤勞樸實的人們,也創造了獨特的飲食文化。以涮羊肉為主的社會公眾餐飲業十分興旺,勝利集團、大都集團是這裡的龍頭企業和排頭兵,他們的穆斯林文化園、大都綜合樓,以誠待人,以德經商,名聲享譽京城內外。

發展中的農業產業

陽坊鎮有糧田13965畝,標準化果園8359畝。近年來,培殖出四個養羊小區,年存欄率12000隻。這裡盛產牧草、觀賞草坪、京白梨等,尤其在野生酸棗嫁接、特種養殖等產業化方面有了長足發展,而且開始集中力量發展“三高”產業。

工業園區

北京市陽坊勝利涮羊肉食品集團總部北京市陽坊勝利涮羊肉食品集團總部

陽坊鎮三個工業區分別為工業東區、工業南區和工業北區,入駐企業共有29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2家。三個工業區中:工業東區位於鎮域東南部,總占地809畝,企業占地148畝,工業區剩餘土地561畝,現已入駐的企業包括北京鵬達製衣有限公司、北京高財塑膠包裝印刷有限公司、北京百旺鑫業製衣有限公司等6家,其中規模企業3家,2009年1-9月份工業南區共完成產值10602萬元,同比下降33.32%,工業稅收155萬元,同比下降17.55%。

工業南區位於鎮域西南部,總占地2226畝,企業占地923.55畝,工業區剩餘土地470.4 畝,現已入駐企業包括北京利德華福電氣技術有限公司、北京民族印務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利齡恆泰藥業有限公司北京建工華創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全部為規模以上企業,2009年1-9月份工業南區共完成產值60325萬元,同比增長17.4%,工業稅收4572萬元,同比增長14.36%。

工業北區位於鎮域北部,總占地521.09畝,企業占地384.7畝,工業區無剩餘土地,現已入駐企業包括北京華業陽光新能源有限公司、北京文海陽工貿有限責任公司、北京鼎維通電氣安裝有限公司、北京萬豐達耐磨材料廠等14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家,2009年1-9月份工業北區共完成產值35899萬元,同比下降6.97%,工業稅收 2061萬元,同比增長24.91%。

根據昌平區陽坊鎮工業小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三大工業區目前的功能定位和主導產業為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化都市製造業。在先進制造業上,陽坊鎮規劃範圍內主要布局新型建材製造業、精密機械製造業和電子、醫藥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上,要促進產業向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土地使用效率高的產業延伸,結合標準廠房、孵化中心建設,為高科技、高密度、低能耗的都市工業和總部、研發經濟提供發展空間。

基礎設施

陽坊鎮有著良好的投資環境,各種基礎設施完備,服務配套設施齊全。全鎮有大中國小校十二所。電信局、郵電局、金融機構,坐落於城鎮中心,人們就醫方便,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民俗旅遊

陽坊鎮民俗游陽坊鎮民俗游

陽坊鎮民俗游位於後白虎澗村位於京城西北,走頤和園至陽坊公路(溫陽路)30分鐘便可進村。南接海淀鳳凰嶺;北通長城居庸關交通便利,四通八達。西靠駐蹕山;東臨京密引水渠,依山傍水,屬京郊典型的山前暖帶地區。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加上祖輩們的勤勞智慧,培育出了久負盛名的特產京白梨。村內千餘畝果園,杏花紅、桃花艷,春賞花、秋品果,自三月份始,至十月末,由蜂舞碟飛到仙果飄香,雖不及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園,確也讓人留戀忘返。

近年來,又添新景致,果園花陰下,住傳統的農家屋、吃正宗的農家飯,欣賞著自然野景,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身邊鳥語花香,令人心曠神怡。

文物古蹟

陽坊鎮民眾文化活動陽坊鎮民眾文化活動

陽坊村藥王廟:建造時間為明末清初。當年宣德皇帝的一個皇妃得了一種怪病,太醫都束手無策。有人說西峰山上有一個老道,醫術十分高明。宣德皇帝便派人去請,結果真的把皇妃的病給治好了。宣德皇帝為了表彰這個道士下旨修建的藥王廟,規模相當宏偉,僅次於故宮的三大殿和十三陵的長陵大殿。

西貫市村清真寺:創建於明朝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原稱“灌石村清正禮拜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1900年“庚子國難”八國聯軍入侵,京師淪陷,慈禧太后挾光緒帝出逃,數十人於當年農曆七月二十日晚來到西貫市村,饑寒交迫,夜宿西貫市清真寺,受到族長、掌教及村民熱情款待。慈禧太后把村民供奉的老棒子封為“御米”,俗稱玉米。

八口村九泉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解放後為八口國小的所在地。1970年,新國小於村南建成,此廟院內二株古槐被村革委會砍伐,一株文香果樹被伐,廟院周邊的上百年蒼天古樹也一起被伐。

西馬坊村白馬泉:40年前,村子四面環水,三面葦塘,村東有一眼清泉,常年清水不斷,冰涼可口,泉眼深不見底,人稱“白馬泉”。

西馬坊村密雲寺:在村東北角有一座古寺遺址,名為密雲寺,寺內供奉著三國時期的關帝,此寺曾經香火旺盛,與陽坊村的藥王廟齊名,現僅存大殿和山門。

強村推介

東貫市村榮譽東貫市村榮譽

東貫市村隸屬於昌平區陽坊鎮,位於陽坊鎮東南部,距離鎮政府約2公里,距昌平區中心直線距離約13公里,車行距離約20公里。東貫市村南有沙陽路,西靠六環路,臨近京密飲水渠,東南與海淀區接壤。

改革開放以來,東貫市村逐漸重視對外招商引資,但因為當時的交通相對比較閉塞,進展比較緩慢。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期,東貫市村通過對土地承包、廠房租賃等方式,先後引進了9家企業,增加了集體收入,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也帶動了東貫市村第三產業的發展。

東貫市村於1989年被評為北京市文明建設先進單位;1990年被評為北京市軍民共建先進單位;1991年被評為北京市軍民共建標兵單位;2002年被評為北京市“二00二年度先進文明市級學校”;2003-2005年,連續三年被評為創建北京市“五個好”先進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先後於1992-1993年、1996-1998年、2005年被評為北京市先進村委會;1996年、1998年被評為北京市先進治保會;1999年被評為北京市交通安全文明村。

昌平區行政區劃

昌平區轄2個街道、5個地區、10個鎮,區政府駐城北街道。
街道

城北街道 | 城南街道

地區南口地區 | 馬池口地區 | 沙河地區 | 回龍觀地區 | 東小口地區
陽坊鎮 | 小湯山鎮 | 南邵鎮 | 崔村鎮 | 百善鎮 | 北七家鎮 | 興壽鎮 | 長陵鎮 | 流村鎮 | 十三陵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