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科學獎

陳嘉庚科學獎

陳嘉庚科學獎的前身為陳嘉庚獎,是以對中國科教事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名字命名的科學獎勵,用於獎勵近年來獲得原創性重大科學技術成就的在世中國公民。陳嘉庚科學獎包括陳嘉庚數理科學獎、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地球科學獎、信息技術科學獎和技術科學獎6個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個獎項獲獎人數一般為1人,最多不超過3人。如無符合標準的項目,獎勵可以缺項。獎金為30萬元人民幣,同時頒發獎章和證書。2016年度陳嘉庚科學獎、陳嘉庚青年科學獎2016年6月1日在北京揭曉,5位中國科學家獲此殊榮。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為其頒獎。

基本信息

簡介

陳嘉庚科學獎 陳嘉庚科學獎
陳嘉庚科學獎,以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名字命名、前身為陳嘉庚獎。由中科院和中國銀行共同出資的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的設立,旨在獎勵近年來獲得或被認定的原創性重大科技成就的在世中國科學家,目前共設數理、化學、生命、地球、信息技術、技術等六個科學獎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
陳嘉庚獎設立於一九八八年,共組織了八次評獎,包括中國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吳文俊、王選、黃昆劉東生吳孟超、葉篤正在內,共有六十三位中國科學家先後獲獎,二○○一年,陳嘉庚獎評獎工作因資金原因中斷。
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於2003年2月正式註冊登記,其宗旨是:獎勵取得傑出科技成果的中國優秀科學家,促進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由基金會設立的陳嘉庚科學獎是中國科技界的一項重要科技獎勵,共設數理科學獎、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地球科學獎和技術科學獎等五個獎項,用於獎勵在上述相關學科領域內取得重大原始創新性成果的中國本土在世的科學家。陳嘉庚科學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個獎項每次評選一項,獲獎人數一般為一人,獎金三十萬元,同時授予獎章和證書。
推薦陳嘉庚科學獎的獎項及學科領域為:數理科學獎(包括數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包括生物學、醫學、農學)、地球科學獎和技術科學獎。陳嘉庚科學獎候選項目至少由三名同領域的教授、研究員或同等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分別推薦方為有效。每位推薦人只能推薦一個候選項目。

設獎目的

為獎勵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要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促進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設立陳嘉庚科學獎。

獎項內容

陳嘉庚科學獎共設六個獎項:數理科學獎(包括數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包括生物學、醫學、農學)、地球科學獎、信息技術科學獎和技術科學獎。

獎勵對象

在所設獎項的相應學科領域內獲得重要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的在世中國公民。

評選工作

陳嘉庚科學獎證書陳嘉庚科學獎證書

陳嘉庚科學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個獎項每次評選一項,獲獎人數一般為一人,最多不超過三人。如無符合標準的項目,可以缺項。

陳嘉庚科學獎根據所設獎項分別設立評獎委員會,負責陳嘉庚科學獎的初選和評審工作。

評獎委員會委員由中國科學院各學部主任醞釀提名,經各學部常委會討論通過,由基金會理事長聘任。

實施細則

第一章總則
(2003年7月理事會討論通過,2004年2月修訂)
第一條為做好陳嘉庚科學獎的獎勵工作,根據《陳嘉庚科學獎獎勵條例》的有關規定,制定《陳嘉庚科學獎獎勵條例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
第二條本《實施細則》適用於陳嘉庚數理科學獎、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地球科學獎和技術科學獎的推薦、評審和頒獎等各項活動。
第三條陳嘉庚科學獎重點獎勵中國本土在世的科學家在設獎的相關學科領域內近幾年取得或被認定的重大原始創新性成果、重大的科學發現或重大的技術發明。
第二章評獎委員會及同行評審專家
第四條陳嘉庚科學獎按所設5個獎項分別設立評獎委員會,負責陳嘉庚科學獎相關獎項的初選和評審工作。
第五條各評獎委員會委員由設獎相關學科領域的7-9名專家擔任,設主任、副主任各1人。主任、副主任及委員人選由中國科學院各學部主任醞釀提名,經本學部常委會討論通過,由基金會理事長聘任。委員會每屆任期四年,不連任。
第六條若評獎委員會委員空缺時,根據評審工作需要,由中國科學院相關學部主任提名,經基金會理事長同意,可補聘有關專家參加評獎委員會的工作,並享有與正式委員同等的權力。
第七條評獎委員會委員應具備下列條件:
(一)熟悉並掌握設獎學科及相關領域的科技發展動態和趨勢;
(二)對設獎學科及其相關領域出現的、特別是尚未被人們普遍認識的原始創新性成果、重大的科學發現或重大的技術發明的科學價值及其對科學研究、社會和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有較強的判斷能力;
(三)有良好的科學道德和個人修養。
第八條評獎委員會在主任領導下開展工作,其工作職責:
(一)對候選項目進行初選,投票產生初步候選項目;
(二)提出同行評審專家名單,組織同行專家評審;
(三)根據同行專家的書面評審意見,討論、評議並投票產生陳嘉庚科學獎建議獲獎項目;
(四)根據推薦情況,可邀請有關專家參與對候選項目的介紹和討論;
(五)研究解決陳嘉庚科學獎評審工作中的有關問題。
第九條同行評審專家應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較高的學術水平、敏銳的科學洞察力和較強的學術判斷力;
(二)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熟悉相關研究領域候選項目的研究內容及國內、國外發展情況;
(三)具有良好的科學道德,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學風嚴謹,公平公正,熱心科學獎勵事業。
第十條同行評審專家工作職責:
(一)獨立判斷、客觀評價送審的候選項目,並在規定的時間內退回《同行專家評審表》及所有送審材料;
(二)對候選項目的論文或技術成果給予準確、簡要的概括;
(三)充分闡述個人觀點,提出綜合評價意見,明確提出是否同意授予陳嘉庚科學獎。
第三章推薦與評審
第十一條陳嘉庚科學獎通過推薦專家和歷屆陳嘉庚科學獎獲得者兩種途徑推薦,不受理個人申請。
(一)陳嘉庚科學獎推薦專家應符合《陳嘉庚科學獎獎勵條例》的規定,包括:
1.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2.重點高等院校校長和重點科研院所院(所)長;
3.國家和部委重點實驗室主任;
4.國家重大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的有關專家;
5.同領域的教授、研究員或教授級專家。
(二)每位推薦人可推薦一個候選項目,每項一般推薦一位獲獎人。分別獲得三名或三名以上同領域推薦人的推薦方為有效。
(三)屆陳嘉庚科學獎獲得者可單獨有效地推薦一個同領域候選項目,每項一般推薦一位獲獎人。
第十二條若某項成果由一人以上分別做出了重大原始創新性貢獻、重大的科學發現或重大的技術發明,推薦最多不超過三名獲獎人;若某項成果由相關學科領域的科學家分別做出了重大原始創新性貢獻、重大的科學發現或重大的技術發明,均可作為一個項目推薦,推薦最多不超過三名獲獎人。
第十三條若推薦的候選項目獲獎人為一人以上時,應分別說明各人在該項目中所做出的重大原始創新性成果、重大的科學發現或重大的技術發明的主要貢獻及其水平和作用。
第十四條推薦人應分別、獨立地填寫《陳嘉庚科學獎候選項目推薦書》,對原始創新性成果詳細介紹並客觀評價:
(一)重大科學發現的內容、重大科學意義、對促進科學技術、社會發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和產生的影響;
(二)重大技術發明的內容、意義、對促進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發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和產生的影響。
第十五條若推薦的候選項目正在申報國家獎勵,請在推薦書中予以註明;若推薦的候選項目曾獲國家獎勵,則重點介紹該項目獲獎以後新的發現、重要的突破或發現其新的科學意義。
第十六條推薦人應在規定的時間內(以寄出地郵戳為準)將《陳嘉庚科學獎候選項目推薦書》、一篇該項目科學發現或技術發明最早發表的論文全文,或發明專利摘要和專利證書(或相關證明材料)寄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辦公室,逾期推薦無效。
第十七條評審程式:
(一)評獎委員會確定初步候選項目並選舉產生建議獲獎項目:
1.各評獎委員會審議推薦的陳嘉庚科學獎候選項目是否符合原創性重大科學發現或重大技術發明的定位,對符合陳嘉庚科學獎定位的候選項目進入初選評審程式;
2.對進入初選評審程式的候選項目,經過充分討論和評議,以無記名投票方式按得票數多少排序產生最多不超過6個初步候選項目,獲得到會人數三分之二以上票數的方能入選初步候選項目,並進入同行專家書面評審程式。若遇得票數相同而超過6個初步候選項目時,需對得票相同的候選項目再投票,取得票多的候選項目入選;
3.根據確定的初步候選項目,提出進行書面評審的同行專家名單。每個初步候選項目需聘請至少十位同行專家進行書面評審,其中國外評審專家應不少於三分之一;
4.進入同行專家書面評審程式的初步候選項目,需按要求提交有關送審材料(中、英文);
5.凡在同行專家書面評審中獲得同意推薦的得票數超過三分之二以上的初步候選項目為正式候選項目;
6.評獎委員會對正式候選項目進行充分評議和討論,採取無記名投票表決方式產生建議獲獎項目。凡獲得超過到會人數三分之二票數且得票數最高的正式候選項目為建議獲獎項目。若出現並列情況,需對得票相同的候選項目再投票,取得票數高的候選項目為建議獲獎項目;
7.評獎委員會對確定的建議獲獎項目寫出書面評審意見,提交中國科學院各學部常委會審議。
(二)中國科學院各學部常委會對相關評獎委員會提交的建議獲獎項目進行審議,審議結果提交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理事會。
(三)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審議批准獲獎項目。
第十八條基金會辦公室負責推薦和評審的組織工作。
第四章頒獎
第十九條陳嘉庚科學獎頒獎儀式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上舉行。
第二十條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邀請獲獎者參加頒獎的有關活動,包括出席頒獎儀式、接受陳嘉庚科學獎獎金、獎章、證書及其它有關活動等。
第五章附則
第二十一條各評獎委員會經過評議,若不能產生符合獎勵標準的獲獎項目,可以空缺。
第二十二條陳嘉庚科學獎的評審實行保密及迴避制度:
(一)評獎委員會委員不參加推薦和書面評審;
(二)對外不公布評獎委員會和同行評審專家名單、評審意見以及評審過程中的有關情況;
(三)基金會辦公室如實匯錄同行專家的評審意見,隱去同行評審專家姓名後,提交評獎委員會;
(四)凡與被推薦為陳嘉庚科學獎候選項目有關的科研及管理人員和被推薦人的直系親屬均不得參與評獎委員會和同行專家的評審工作。
第二十三條陳嘉庚科學獎不受理有爭議的候選項目。凡在成果所有權、智慧財產權、推薦獲獎人員等方面存有爭議的項目,在爭議解決後方可推薦。
第二十四條本《實施細則》由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辦公室負責制定,經理事會討論通過後實施。
第二十五條本《實施細則》由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辦公室負責解釋。

頒獎

陳嘉庚科學獎獎章陳嘉庚科學獎獎章

陳嘉庚科學獎頒獎儀式在中國科學院全體院士大會上舉行。

獎金

陳嘉庚科學獎每個獎項獎金為五十萬元人民幣,同時授予榮譽獎章和證書。

獎章

陳嘉庚科學獎金質獎章正面為“陳嘉庚先生的頭像”,底部環繞“陳嘉庚科學獎”中英文文字。
陳嘉庚科學獎金質獎章背面為陳嘉庚科學獎標識。標識以中華的“中”字為設計母體,形成“日月星空運轉”圖形,象徵變幻莫測的世間萬物,需要科學家不斷的創新與探索;冉冉升起的科學探索之星,形成“中”的中間一筆,象徵海內外華人科學家團結一心創造科技新成就,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影響

陳嘉庚獎1988年設立以來共組織了8次評獎、頒獎工作,共有63位中國優秀的科學家獲此殊榮,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吳文俊、王選、黃昆、劉東生、吳孟超、葉篤正和李振聲等都曾先後獲得過陳嘉庚獎。江澤民、李瑞環、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楊振寧丁肇中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分別出席頒獎活動。1997年第七屆陳嘉庚獎頒獎儀式在新加坡舉行,時任新加坡總統王鼎昌親自出席頒獎典禮並向獲獎人頒獎。陳嘉庚獎已在中國科技界和海內外產生了崇高的聲譽和廣泛的影響,對促進中國科學技術的創新與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激勵與推動作用。

歷屆獲獎

1988年

一、物質科學獎

獲獎項目及獲獎人:液氮溫區超導體的發現及套用前景(趙忠賢)、晶體非線性光學效應的基團理論和新型非線性光學材料探索(陳創天、吳柏昌、江愛棟)

二、農業科學獎

獲獎項目及獲獎人:遠緣雜交小麥新品種“小偃6號”(李振聲、陳漱陽、薛文江

三、技術科學獎

獲獎項目及獲獎人:雷射12號實驗裝置----高功率雷射技術的新成就(鄧錫銘、范滇元、余文炎)

1989年

一、生命科學獎

獲獎項目及獲獎人:蛋白質功能基團的改變與其生物活力的關係(鄒承魯)
二、醫藥科學獎

獲獎項目及獲獎人:根治絨癌(宋鴻釗、吳葆楨、王元萼
三、地球科學獎

獲獎項目及獲獎人:青藏高原隆起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影響的綜合研究(孫鴻烈、劉東生)

1990年

一、物質科學獎
獲獎項目及獲獎人: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套用(華羅庚、王元)
二、農業科學獎

獲獎項目及獲獎人:馬傳染性貧血病免疫的研究(沈榮顯、徐振東
三、技術科學獎
獲獎項目及獲獎人:中文電子出版系統的硬體和軟體(王選、陳堃銶、鄭民)

1991年

一、生命科學獎
獲獎項目及獲獎人: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王德寶、汪恩壁、汪猷)
二、醫藥科學獎
獲獎項目及獲獎人:鼻咽癌早期診斷、前瞻性現場和病因的研究(曾毅、王培中、鄧洪)
三、地球科學獎
獲獎項目及獲獎人:波動方程法地震偏移成像的理論與套用(馬在田、曹景忠、紀少游)

1993年

一、數理科學獎(吳文俊)
二、化學科學獎(唐敖慶)
三、醫藥科學獎(吳孟超)
四、農業科學獎(朱兆良石元春
五、技術科學獎(鄭哲敏)
六、地球科學獎(黃汲清)

1995年

一、數理科學獎(黃昆)

二、化學科學獎(梁樹權)

三、生命科學獎(湯佩松

四、農業科學獎(張福綏

五、地球科學獎(葉篤正)

六、技術科學獎(李國豪)

七、醫藥科學獎(姜泗長)

八、信息科學獎(楊嘉墀)

1997年

一、數理科學獎(楊樂

二、化學科學獎(黃維垣)

三、生命科學獎(沈善炯)

四、農業科學獎(婁成後)

五、醫藥科學獎(陸道培

六、地球科學獎(王之卓)

七、信息科學獎(李志堅)

八、技術科學獎(錢令希)

1999年

一、化學科學獎(張存浩)

二、生命科學獎(張香桐)

三、數理科學獎(馮端

四、農業科學獎(謝華安)

五、醫藥科學獎(王正國)

六、地球科學獎(陳述彭)

七、信息科學獎(劉盛綱)

八、技術科學獎(趙國藩)

2006年

一、數理科學獎(范海福

二、生命科學獎(饒子和)

三、地球科學獎(塗傳詒)

四、信息技術科學獎(王小雲)

2008年

一、數理科學獎(彭實戈)

二、化學科學獎(侯建國)

三、地球科學獎(安芷生)

2010年

一、數理科學獎(白以龍

二、化學科學獎(楊學明)

三、生命科學獎(裴鋼)

四、地球科學獎(李德生)

五、技術科學獎(吳良鏞

2012年

一、數理科學獎

獲獎項目及獲獎人:高質量拓撲絕緣體薄膜的外延生長和量子現象研究(薛其坤、陳曦、馬旭村)

二、化學科學獎

獲獎項目及獲獎人:基於派-共軛分子的有機功能材料的研究(朱道本

三、生命科學獎

獲獎項目及獲獎人:肝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與轉移的研究(湯釗猷

四、信息技術科學獎

獲獎項目及獲獎人:可擴展並行計算機技術(楊學軍

專獎原始創新

院士工作局

2000年後,連續頒發過8次的“陳嘉庚獎”因故中止。在國務院有關領導的親自關懷下,經中科院、中國銀行及相關部委的努力,2003年,一個新的“陳嘉庚科學獎”誕生,並將於今年年內頒發“2004年度陳嘉庚科學獎”……
仔細地看過數十份回收上來的推薦材料之後,“陳嘉庚科學獎”評獎委員會的有關負責人發現,除了少數合乎要求以外,其它大部分都與預想相去甚遠,這讓評獎委員會意識到,有必要向社會公眾,特別是科技界人士強調“陳嘉庚科學獎”的定位。

評獎關鍵字:原始創新

作為“陳嘉庚科學獎”的組織機構,評獎委員會的專家們非常清楚一個明白無誤的定位對獎項的重要性,“如果第一次都作不好的話,那以後就更談不上實現我們的初衷了。”
那么,“陳嘉庚科學獎”的初衷究竟是什麼呢?現任中科院院長路甬祥2003年6月在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成立之時就已做過明確的表達:重點獎勵在面向科學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中有重大的原創性發現、發明和創新性的成就,尤其是新取得的有重大科學意義和套用價值的原創性成果,或者是在最近一段時間被證明並顯示出其重要意義的原創性成果。這段話後來在《陳嘉庚科學獎獎勵條例》中凝練為:重點獎勵中國本土在世的科學家在設獎的相關學科領域內,近幾年取得或被認定的重大原始創新性成果、重大的科學發現或重大的技術發明。
可以看出,“陳嘉庚科學獎”的評獎關鍵字只有一個:原始創新!

獎勵難做到的事

中國著名科學獎項已有不少,為何獨獨只有“陳嘉庚科學獎”要以獎勵原始創新為己任呢?
近日,“陳嘉庚科學獎”評獎委員會的數位專家成員就此專門接受了記者的採訪。據專家們解釋,中國現有的科學獎基本上是以獎勵個人終身成就為主,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定位是與諾貝爾獎相似的,重點獎勵原始性科學創新和重大技術發明的科學獎項。“陳嘉庚科學獎”的設立是希望填補這樣的一個空白。
“加強原始創新一直是中國幾代科學家的心愿”,一位專家這樣說,我們目前算得上是科技的大國,但不是科技強國。我們很多方面的科學研究只是在追蹤國際上的重大原始創新,做進一步的延伸而已,而真正由該國科學家自己原創的東西比較少,這方面我們和西方已開發國家不能比,與一些西方並不很強的國家也有差距。
不可否認,我們也有些科學家在某些學術領域的科研工作做得比較好,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但僅此而已,這是我們國內相當多的科學家的現狀。“有影響、做了相當不錯的工作和進行了重大的原始創新是兩個概念,陳嘉庚科學獎一定要看被推薦的科學家在科學上的原始性創新,就是一個科學的現象,一個科學的效應,一個科學的規律要在別人還沒有認識到或者發現的時候,能夠從他那裡產生。這個相對來講就要難得多。”

引領踏實的科研風氣

“陳嘉庚科學獎”希望能引領一種踏踏實實的治學和科研風氣。
專家們坦言,目前中國在評價一個人或者評價一件事情的時候,還存在一些誤區:容易一講就講到某一個人某一方面的事跡,有的可以稱為終身成就,有的還不好如此說,只能說他哪一方面的事情做得比較好,但卻拿不出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原始性科學發現。
現有的科學評價體系往往是看一個人發表的論文的多少、發表的檔次以及引用情況做標準,有段時間這種現象泛濫,某種意義上造成了評價的不客觀、不公正。也引導了一部分年輕人為了儘快取得研究成績,發表成果,選擇相對比較容易的工作,難得踏踏實實坐下來去攻破一些具有重大潛在科學價值的課題。
如果再不抓這件事,那么我們科學家在國際上的影響始終不大,要成為科技強國終究是句空談。從這個角度上講,“陳嘉庚科學獎”的設立和相應的定位只是一個手段,目的是通過它來進一步強化我們科學家一定要進行原始性創新的意識。鼓勵我們的科學家,尤其是年輕的科學家去多做一些艱苦的原始性創新工作,做一些暫時發表不了文章的工作。
一個國家的科技影響力不在於這個國家一共發表了多少文章。為何諾貝爾獎所評出的科學獎影響會如此巨大?最主要是這些研究成果對科技、經濟、社會的貢獻並非幾篇文章就能衡量,而是依靠這項科學成就的水平和質量。有些工作可能10年、20年都出不了什麼東西,但是做不到這樣的艱苦努力的話,想要取得重大發現是不太可能的,只能跟著別人跑。

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毫無疑問,我們鼓勵大家爭取在好的雜誌,比如Nature和SCI上發表文章。但是即使是這樣也並不能說明我們已經取得了一個很重要的成果。真正重要的成果不是看文章發在那兒,而是要看研究工作有沒有創造性,在國際上有沒有影響度,這才是一個根本的衡量標準,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專家們認為,在經過若干年的努力後,即使“陳嘉庚科學獎”只產生了一兩項在國際上非常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創造性成果,那么設立它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只認創新,不認人

此次“陳嘉庚科學獎”的推薦表的發放始於去年7月份,但今年年初推薦反饋的結果卻是文章開頭描述的那一幕:數十份推薦材料,絕大多數並不符合“陳嘉庚科學獎”的定位。
為何會如此?評獎委員會另外一位負責人分析認為,原因之一是推薦專家還沒有完全理解該獎的定位和意義,還按照以往一些獎的推薦辦法操作,認為還是推薦在某一學科領域做得比較好的人。
但“陳嘉庚科學獎”只認創新,不認人。
評審會專家們說,即使是一個年輕人,哪怕還是一個學生,毫無名氣和輝煌的經歷,只要他做出了科學創新,“陳嘉庚科學獎”就會把獎頒給他。事實上,很多諾貝爾獎得主藉以獲獎的成果都是他們“初出茅廬”時做出的。
專家們還說,上世紀的“十年浩劫”確造成了一個人才的斷層,但現在這個斷層即將過去,我們的年輕人應該肩負起這樣的重任,利用國家現在的財力、人力,以及對科技的重視程度,經過不懈的努力,在不久的將來產生一批重大的原始創新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成果。

如何保證定位的實現

“第一次評獎實際就是在定位,第一次評審一定要做好。寧缺勿濫。”評獎委員會的專家們如是說。
為做好2004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的評獎工作,並確保“陳嘉庚科學獎”定位的實現,根據“陳嘉庚科學獎評獎委員會工作會議”精神和各評獎委員會的意見,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於2004年2月發出了補充推薦2004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的通知。對已經推薦的候選項目,要求按照陳嘉庚科學獎的定位目標重新填寫《陳嘉庚科學獎候選項目推薦書》。強調了原始創新性的定義,並且要求突出介紹候選項目的科學內容、重大科學意義、對促進科學技術發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以及產生的影響等。
據悉,2004年度“陳嘉庚科學獎”評獎辦法很多是參考諾貝爾獎的推薦和評審程式進行的。比如推薦,一般國家級的獎主要由單位來申報,而“陳嘉庚科學獎”主要通過專家和歷屆陳嘉庚科學獎獲得者兩種途徑推薦。符合陳嘉庚科學獎候選項目條件的專家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重點高等院校校長和重點科研院所院(所)長、國家和部委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重大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的有關專家,以及同領域的教授、研究員或教授級專家等。這些專家確保了推薦的權威性。並且專家在收到推薦函後直接推薦的方式使推薦具有了廣泛性。因為每個科研領域是否有創新性的成果出現,工作在科研第一線的科學家最了解,最有發言權。

評審過程

評審過程第一步是先經過評獎委員會的初步評選,看初步候選項目是否符合創新、重大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標準,再把它們送給同行專家評審。規定每個初步候選項目需聘請至少十位同行專家進行書面評審,其中國外評審專家應不少於三分之一。
此後,項目再回到評獎委員會會議進行複審,有必要的話將邀請該領域的同行專家進行說明和演示,經評獎委員會投票產生建議獲獎項目,再經各個學部常委會認定後,最終由陳嘉庚科學基金理事會批准。
評獎委員會的專家們認為,這些措施的採取,足以保證項目評審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繼承陳嘉庚精神

據介紹,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的前身是陳嘉庚基金會,1987年8月由陳嘉庚先生的親屬提出,並委託中國科學院負責原“陳嘉庚獎”的組織及評審工作。從1988年2月該獎設立以來,共組織進行了8次評獎和頒獎工作,數十位優秀的科學家獲此殊榮。在這些獲獎者中,王選、黃昆、吳文俊、劉東生等科學家先後榮獲國家最高科技大獎。江澤民、李瑞環、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楊振寧、丁肇中等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分別出席頒獎活動。可以說,原“陳嘉庚獎”在中國科技界和海內外享有盛譽和深具影響,對促進中國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

其他介紹

但由於基金會沒有固定的基金,每次的評獎和頒獎所用經費都是根據需要籌集。至1999年的時候,資金來源變得難以為繼,原“陳嘉庚獎”的評選工作因此中斷。2003年,在國務院有關領導的親切關懷下,在財政部以及中國科技、教育界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中國銀行共同發起並成立了新的“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一個以鼓勵原始創新為使命的國家級科學獎“陳嘉庚科學獎”由此誕生。該獎仍冠以陳嘉庚之名,意在繼續發揚陳嘉庚先生為民族、為社會興辦教育的愛國奉獻精神,獎勵取得傑出科技成果的中國優秀科學家,促進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