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茅盾先生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創作、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的,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獎項每四年評選一次,參評作品需為長篇小說,字數在13萬以上的作品。儘管仍有頗多爭議,但茅盾文學獎依然不失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學獎項。自2011年起,由於李嘉誠先生的贊助,茅盾文學獎的獎金從5萬提升到50萬,成為中國獎金最高的文學獎項。

基本信息

簡介

茅盾文學獎茅盾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是中國第一次設立的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是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 文學獎項之一。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1981年設立,當時決定由巴金擔任評審會主任。此獎項的設立旨在推出和褒獎長篇小說作家和作品。
按照《茅盾文學獎評獎試行條例》的規定,茅盾文學獎的評選工作由“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承擔。通常先由評獎辦公室聘請熟悉長篇小說創作的若干評論家作家和編輯家組成審讀小組,對推薦作品在廣泛閱讀、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篩選,提出適當數量的作品,作為提供給評審會審讀備選的書目。經由三名以上評審聯名提議,可在審讀小組推薦的書目以外,增添備選書目。評審會在認真閱讀全部備選書目的基礎上,經充分的協商討論,可選擇用記名投票方式或不記名投票方式產生獲獎作品。作品獲得不少於評審總數的2/3的票數,方可當選。每一屆評審會根據長篇小說創作的實際狀況確定該屆評選的獲獎數量。一般情況下獲獎作品3-5部。

設立背景

1981年,根據茅盾先生遺願,將其25萬元稿費捐獻出來,設立了茅盾文學獎,當時決定由巴金擔任評審會主任。此獎項的設立旨在推出和褒獎長篇小說作家和作品。當時規定每三年評選一次,參與首評而未獲獎的作品,在下一屆以至將來歷屆評選中仍可獲獎。首屆評選在1982年確定,評選範圍限於1977年至1981年的長篇小說。“茅盾文學獎”是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是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獎項之一。

指導思想

茅盾文學獎評選工作,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針,遵循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鏇律,提倡多樣化,鼓勵關注現實生活、體現時代精神,堅持導向性、權威性、公正性,推出具有深刻思想內容和豐厚審美意蘊的長篇小說作品。

評選要求

範圍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得主)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得主
茅盾文學獎當時規定每三年評選一次,現每四年評選一次,凡在評選年度內公開發表與出版,能體現長篇小說完整藝術構思與創作要求,字數13萬以上的作品,均可參加評選。評選年度以前發表或出版的,經過時間考驗的優秀之作,在得到評審會不少於半數委員的贊同後,亦可參評;
2、多卷本長篇小說,一般在全書完成後參加評選;
3、鑒於評選工作所受的語言限制和各種具體困難,凡是用少數民族文字創作的長篇小說,均要求以漢文的譯本出版後參加評選;
4、同一作者不宜連屆獲獎。

標準

1、堅持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統一的原則,所選作品應有利於倡導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有利於倡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有利於倡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有利於倡導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對於深刻反映現實生活,塑造社會主義新人形象,較好地體現時代精神和歷史發展趨勢的作品,尤應重點關注;要兼顧題材、主題、風格的多樣化。
2、要重視作品的藝術品位,鼓勵在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借鑑外國優秀文化基礎上的探索和創新,鼓勵那些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具有藝術感染力的佳作。

紀律

1、為確保評獎的權威性與公正性,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要堅持評獎標準,逐步向評審名單公開、投票過程公開以及評審評語公開制度過渡。每一位評審或評審會集體要對獲獎作品分別作出簡短的評價,評獎揭曉時公之於眾。
2、杜絕行賄受賄等違法亂紀行為和人情請託等不正之風。評審會委員、審讀小組成員以及評獎辦公室工作人員,一律不得收受參評者的禮物,不得出席參評者的宴請,不得進行任何有可能影響評選結果的不正當交易。一旦發現此種行為,有關評審或評獎工作人員的資格將被取消,有關參評者的參評資格也將予以取消。
3、實行迴避制度。評審會成員和參與評獎工作的工作人員若有作品參評,或與參評作家作品有較為密切的關係(如系作品的責任編輯、參評作者的親屬等),應主動迴避。

評獎程式

機構

茅盾文學獎第一屆評審會主任巴金

1、評選工作由“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承擔。
2、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委員聘請文學界有影響的作家、理論家、評論家和文學組織工作者出任,每一屆評審會成員的組成應有更新,更新名額不少於評審總數的1/2。評審名單由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提名,報告主席團,報請上級主管部門備案。
3、評獎委員會下設評獎辦公室,處理評獎活動中的具體工作。
4、評獎委員會組成後,須認真討論評選標準,申明評獎紀律,統一思想,以確保評選工作的導向性、權威性與公正性。

程式

第六屆茅盾文學獎評獎結束第六屆茅盾文學獎評獎結束

1、參評作品徵集。參評作品的徵集工作由評獎辦公室進行。經中國作協書記處批准後,向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作協、各行業文協、全國各有關出版單位和大型文藝雜誌社發出作品徵集通知,請他們在規定期限內向評獎辦公室報送符合評選要求的參評作品。
2、推薦備選作品。評獎辦公室報請中國作協書記處批准,聘請熟悉長篇小說創作的若干評論家、作家和編輯家組成審讀小組,對推薦作品在廣泛閱讀、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篩選,提出適當數量的作品,作為提供給評審會審讀備選的書目。經由三名以上評審聯名提議,可在審讀小組推薦的書目以外,增添備選書目。
3、投票產生獲獎作品。評審會在認真閱讀全部備選書目的基礎上,經充分的協商與討論,可選擇用記名投票方式或不記名投票方式產生獲獎作品。投票方式由評審會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擇定。投票分兩輪:第一輪投票,對候選篇目進行初步篩選;第二輪投票,決定獲獎作品。作品獲得不少於評審總數的2/3的票數,方可當選。
4、獲獎作品的數量。每一屆評審會根據長篇小說創作的實際狀況確定該屆評選的獲獎數量。一般情況下,獲獎作品3-5部。為保持此項文學大獎的權威性,應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
5、評獎揭曉。評選結果由中國作協統一發布。對獲獎作品,頒發獎狀(證書)、獎牌和獎金。對出版獲獎作品的出版社、雜誌社、責任編輯頒發獎狀(證書)。頒獎方式由評審會討論決定。

經費來源

茅盾文學獎評選活動經費由國家撥款以及吸收社會贊助的方式解決。
給付獲獎作家的獎金從茅盾文學獎基金利息內支付,具體數額,由評審會確定。
自2011年起,因李嘉誠先生捐助茅獎獎金由5萬元提高到50萬元。

評獎紀律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入圍作品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入圍作品

為確保評獎的權威性公正性,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要堅持評獎

標準,逐步向評審名單公開、投票過程公開以及評審評語公開制度過渡。每一位評審或評審會集體要對獲獎作品分別作出簡短的評價,評獎揭曉時公之於眾。

杜絕行賄受賄等違法亂紀行為和人情請託等不正之風。評審會委員、審讀小組成員以及評獎辦公室工作人員,一律不得收受參評者的禮物,不得出席參評者的宴請,不得進行任何有可能影響評選結果的不正當交易。一旦發現此種行為,有關評審或評獎工作人員的資格將被取消,有關參評者的參評資格也將予以取消。  

實行迴避制度。評審會成員和參與評獎工作的工作人員若有作品參評,或與參評作家作品有較為密切的關係(如系作品的責任編輯、參評作者的親屬等),應主動迴避。

與往屆評獎相比,2011年的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獎有了顯著變化,試行實名投票和評審投票情況公布制、大評審制、初終評一貫制,並設定提名作品、評審名單和評選日期提前公布、各輪評選結果即時公布、紀檢和公證監督等制度。

歷屆名單

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77—1981)

《你在高原》(張煒)《你在高原》(張煒)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百花文藝出版社
魏巍,《東方》,人民文學出版社
莫應豐,《將軍吟》,人民文學出版社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中國青年出版社
古華,《芙蓉鎮》,人民文學出版社
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2—1984)
李準,《黃河東流去》,北京出版社
張潔,《沉重的翅膀》(修訂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劉心武,《鐘鼓樓》,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5—1988)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
路遙,《平凡的世界》,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凌力,《少年天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孫力、余小惠,《都市風流》,浙江文藝出版社
劉白羽,《第二個太陽》,人民文學出版社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榮譽獎
蕭克,《浴血羅霄》,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徐興業,《金甌缺》,海峽文藝出版社
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9—1994)
白鹿原白鹿原
王火,《戰爭和人》(一、二、三),人民文學出版社
陳忠實,《白鹿原》(修訂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劉斯奮,《白門柳》(一、二),中國青年出版社
劉玉民,《騷動之秋》,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5—1998)
張平,《抉擇》
阿來,《塵埃落定》
王安憶,《長恨歌》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一、二)
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9—2002)
秦腔秦腔
熊召政,《張居正》,長江文藝出版社
張潔,《無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徐貴祥,《歷史的天空》,人民文學出版社
柳建偉,《英雄時代》,人民文學出版社
宗璞,《東藏記》,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3—2006)
賈平凹,《秦腔》,《收穫》雜誌、作家出版社
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收穫》雜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周大新,《湖光山色》,《中國作家》雜誌、作家出版社
麥家,《暗算》,《鐘山》雜誌(發表篇名為《暗器》)、世界知識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7—2010)
《蛙》《蛙》
張煒,《你在高原》
劉醒龍,《天行者》
莫言,《蛙》
畢飛宇,《推拿》
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11—2014)
格非,《江南三部曲》
王蒙,《這邊風景》
李佩甫,《生命冊》
金宇澄,《繁花》
蘇童,《黃雀記》
(以得票多少為序)

獎項之最

最年輕獲獎者:1982年古華(40歲)
最年老獲獎者:2015年王蒙(81歲)
獲獎次數最多:張潔(兩次)
篇幅最長獲獎小說:張煒《你在高原》450萬字
篇幅最短獲獎小說:古華《芙蓉鎮》16萬字

茅盾介紹

茅盾茅盾
茅盾本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茅盾十歲喪父,由其母撫養長大成人。從北京大學預科畢業以後,茅盾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並著手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不久擔任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隨後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共產黨,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秘書。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茅盾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幻滅》、《動搖》、《追求》和《虹》。

爭議作品

獲獎結果公布後,票數最高的《你在高原》引發了最大的爭議。《收穫》雜誌執行主編、作家、同濟大學兼職教授程永新在獲獎結果公布前就發布微博說,“張煒(《你在高原》)要得獎就滑稽了,因為全中國看過這部400多萬字書的只一個人:責編。”本屆茅獎評審盛子潮回覆說:“至少有十幾個評審通讀過,大多數評審看過四五部(該書共10冊),評獎期間我也看了其中的三部。”結果公布後,程永新再度質疑,《你在高原》只有十幾個評審通讀過,卻得到58票(評審共61人),“這是褒獎作家的過往還是在評具體的作品?這是嚴肅的評獎嗎?”
評審麥家表示,沒有讀完去投票的確不嚴肅,但他讀完了。“《你在高原》進入前20之前,我看了6冊。進了20之後,我覺得把它看完是我的責任,所以咬著牙用一天半的時間把它讀完了。”
評審雷達認為不能機械地理解閱讀,國外文學評獎評審把所有作品都一字一字讀完也是不可能的。“閱讀可以是精讀、細讀、瀏覽,不一定非得一字一字閱讀。這樣大體量的作品把握起來的確有難度,但不是不可以把握。評審們都有豐富的閱讀經驗,對它的文學藝術價值是可以做出考量的。”雷達同時也表示,張煒扎紮實實創作多年,給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這也使得他人氣很旺。
評審周大新說,普通讀者如果沒那么多時間,可以抽讀其中幾冊,“即使唯讀幾冊,張煒的文字功夫和寫作藝術你也能深刻地體會到。”

外界評價

茅盾文學獎是體制內最主流的中國文學的最高獎項。但是從前6屆的獲獎作品和作家情況看,這個崇高的獎項也擺脫不了雞肋的屬性。茅盾文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有一樣的問題——幾個評審,帶著凝固的評判標準,去給作家和作品量化打分,然後排位。當文學一旦異化為某種裁判的形式,文學立體複雜的審美空間就被忽略,而成為一種讓“作家”成名的工具。
茅盾文學獎一直因為“曲高”而太過“和寡”,縱觀茅盾文學獎所有的獲獎作品,大多都是現實主義的、史詩的、民族性的等,即多為現實主義文學,第八屆茅盾文學獎首次被獲準資格入圍的網路小說,最後也是全軍覆沒。很多人說,茅盾文學獎的評選從評審到作品,都有脫離“民眾”的嫌疑。因此茅盾文學獎存在著評審看不全,民眾全不看的弊端,茅盾文學獎雖然還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但民眾一直只是看客。而對於文學獎本身,在經歷了多年的歷練,也早已經有了自己的模式,作品來源單一,獲獎作品模式單一,不夠民主等現象都讓茅盾文學獎變得神秘莫測。
茅盾文學獎既想要保證體制內的傳統價值取向不改,又想向新的讀者訴求做出妥協,就難免呈現出一些矛盾性。正如諾貝爾文學獎不會偏愛年輕人、不會向網路文學折服那樣,茅盾文學獎也不會放棄傳統價值這個根本。因為體制內的文學向來都有一種精英和經典的固執,不願向多流變的文學低頭。不過,在矛盾中行進的茅盾文學獎,還是讓人讀出了希望。

宗璞

致力於研究宗璞的相關信息,包括其出生、生長背景,主要作品等。

國內外目前主要文學獎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