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郄

陰郄陰郄
陰郄
【別名】少陰郄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前臂筋膜、指深屈肌、鏇前方肌。皮薄,由前臂內側皮神經分布。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前臂的深筋膜,在尺側腕屈肌和指淺屈肌之間,進入指深屈肌及其下方的鏇前方肌。針經內側,尺側腕屈肌的深面,有尺動、靜脈和尺神經經過。尺動脈體表投影在腋窩頂,經肱骨內上髁尺骨鷹嘴之間,至豌豆骨橈側緣的連線。在手掌,神經位於動脈的內側。指深屈肌的尺側半與尺側腕屈肌由尺神經支配,其他前臂肌均由正中神經支配。
【定位】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
【功效】寧心安神,清心除煩。
【主治】
主治:心痛驚悸骨蒸盜汗吐血衄血暴喑。現多用於神經衰弱,鼻出血胃出血急性舌肌麻痹子宮內膜炎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並可循經下行至無名指和小指,或循經上行至前臂、肘窩、上臂內側,有患者針感還可傳向胸部。針刺時避開尺動、靜脈。
灸法:艾炷灸1~3壯,艾條灸10~15分鐘。
【配伍】
配心俞、神道,有通陽行氣,寧心定悸的作用,主治心痛,心悸,神經衰弱。
配尺澤、魚際,有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主治衄血、吐血。
配後溪、三陰交,有清虛熱,斂陰液的作用,主治陰虛盜汗,骨蒸勞熱。
文獻摘要:
1.《甲乙經》:驚,心痛,手陰郄主之。
2.《銅人》:治失喑不能言。
3.《大成》:主鼻衄,吐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