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藝術研究所

陝西省藝術研究所

陝西省藝術研究所成立於1982年9月,其前身是建國後的陝西省劇目工作室,是全省唯一一所綜合性的藝術研究所,陝西省藝術研究所的成立,在當時主要是完成國家十大文藝志書集成的七個志書集成的編纂整理與蒐集工作,這個工作歷時二十載。因此,匯集了一批在各個藝術學科有學術成就的專業人才。

簡介

陝西省藝術研究所陝西省藝術研究所

陝西省藝術研究所目前有職工51人,其中具備專業職稱的人員有27人。有3276平方米五層創研辦公樓一棟。主要從事的專業技術文化藝術理論研究和藝術創作兩大門類。文化藝術理論研究集中在戲曲、美術、影視、音樂舞蹈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以及文化產業等理論的研究。另外,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的進一步重視,業務研究範圍也擴展到對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保護上,如對西安鼓樂、陝西稀有劇種的挖掘整理與開發。

近幾年,陝西省藝術研究所重視業務建設,充分積極調動科員人員的積極性,加快發展藝術科研事業。

特色

對民族民間藝術、傳統文化等精品進行了整理和保護。從50年代起,其前身省劇目工作室就花費二百多萬人民幣,對陝西民間傳統的手抄本劇目(劇本)進行了大量的蒐集,尖臍陝西民間藝術珍品陳列室,對現存的兩萬餘冊手抄本劇目進行了全面保護;另外,對80年代起開始編纂的七大文藝志書集成出版之後留村下來的原始數千盤錄音帶、錄象帶、照片(圖片)、油印資料也進行全面整理與保護,目前正在利用非線性編輯刻錄機進行編輯、刻錄等保護工作。5、完成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安鼓樂的申報,西安鼓樂作為一種古老的音樂,保留了許多中國古代音樂珍貴遺存。為了使這一音樂活化石弘揚於世,召開了“中國西安鼓樂學術研討會”,並獲得極大的影響。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陝西省藝術研究所逐步確立了: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以藝術科研為中心,以人才建設為基礎,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努力把陝西省藝術研究所辦成西北知名的,全國一流藝術科研創作中心、藝術教育中心和藝術交流中心的奮鬥目標。在發展中不斷探索,形成了求真務實、勤奮嚴謹的學風。鑄就了吃苦耐勞、甘於清貧、執著追求、勇於探索的精神。

歷史沿革

從一九八七年到二00八年,陝西省藝術研究所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發展,機構設定不斷完善:內設機構由原來的單一的劇目修審工作室發展到了6個專業研究室:戲劇研究室、音樂研究室、美術研究室、影視研究室、舞蹈曲藝研究室、課題部;3個業務中心:藝術創作中心、藝術教育中心、藝術資料中心;2個雜誌編輯部:《喜劇世界》、《藝術界》;3個行政職能部門:辦公室、後勤部、物業辦。初步形成了藝術科研、藝術創作、藝術教育三足鼎立的發展格局。工作環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從居無定所到小規模租用、借用房子辦公,發展到了擁有3276平方米五層創研辦公樓的優越條件。科研隊伍建設不斷壯大,集中了一大批學術專門人才,形成了在各個藝術學科領域卓有成就的專業人員隊伍,推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的研究成果,創作出了一批有影響的文學、音樂、戲劇、美術作品。職工人數由創業之初的21人,發展到了現在的51人,中高級職稱人數由八十年代初的9人、增加到了現在的27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2人、三五人才1人、四個一批人才1個;省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人。

科研項目

陝西省藝術研究所陝西省藝術研究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陝西省藝術研究所主要承擔了文化部下達的國家重點藝術科研項目——中國民族民間十大文藝集成、志書的編撰課題任務。這近二十多年裡,陝西省藝術研究所的老一代科研工作者秉承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踏遍了青山,深入到了三秦大地107個縣(區),白天走村串戶,提著錄音機、照相機,帶著一隻筆一個筆記本,一首歌一首歌,一個曲一個曲地錄,一個字一個字地記;晚上伴著青燈一遍一遍地哼唱,一個音符一個音符的校記。經過五千多個日日夜夜的求索,高質量完成了國家社會科學藝術學項目“八五”重點藝術科研課題——“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10部中的7部,約1300萬字的編撰工作。1992、1994、1995年,《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曲集成·陝西卷》、《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陝西卷》、《中國戲曲志·陝西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陝西卷》、《中國藝曲音樂集成·陝西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陝西卷》《中國戲曲志·陝西卷》相繼出版。在“全國十大文藝集成志書工作首屆表彰會議”上,文化部、國家民委和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分別授予《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陝西卷》編輯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陝西卷》編輯部先進集體獎。陝西省文化廳、省藝術學科規劃領導小組也舉行了“首屆文藝集成、志書表彰大會”,在這次大會上,陝西省藝術研究所榮獲藝術科研管理獎,《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陝西卷》編輯部、《中國民間舞蹈集成·陝西卷》編輯部、《中國民間器樂曲集成·陝西卷》編輯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陝西卷》編輯部獲先進集體獎。為此,受到了中央到地方有關部門的高度讚譽。

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工程,是中國文藝史上一項空前的文化系統工程,被譽為“中國文化萬里長城”,在中國藝術科學研究方面具有立程碑的意義。為此,陝西省藝術研究所在繼往開來的“中國文化萬里長城”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而,奠定了在陝西乃至全國藝術科學研究方面的領軍地位。
進入二十一世紀,陝西省藝術研究所本著內強素質,外樹形象,以為省委、省政府文化決策服務為己任,為陝西社會文化發展服務為宗旨,為陝西的文化建設獻計獻策,提供服務為職責,緊密聯繫陝西實際,及時調整研究思路,將重點轉移到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發展陝西文化藝術事業進程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為主攻方向上來。以陝西文化基礎理論、文化發展現狀研究、民族民間藝術研究與非物質文化保護為突破口,藝術科研領域不斷拓展,從80年代初單一的戲劇研究拓展到了戲劇、美術、影視、音樂、舞蹈、曲藝、陝西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研究、文化產業現狀與發展研究、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建設研究、陝西文化發展戰略研究、延安紅色革命文化研究等領域。完成了一批地域特色鮮明,時代感突出,現實意義濃厚、學術觀點新穎,研究難較大的研究課題,藝術科研取得了卓著成績。

近年來,先後完成了國家藝術科學規劃“九五”課題《秦漢樂舞志》、文化部“九五”重點課題《唐大曲與西安鼓吹樂比較》、《中華舞蹈志·陝西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國曲藝志·陝西卷》、西部課題《藝術表演團體改革現狀與發展研究》、《延安紅色革命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及當代演繹》;全國藝術科學“十一五”規劃文化部重點課題《中國戲曲現狀調查·陝西部分》、《中國民間舞蹈資源現狀調查·陝西部分》、《中國民間音樂資源現狀調查·陝西部分》、《陝南民歌現狀調查》、國務院、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西安鼓樂調查》、《陝西省縣級劇團生存現狀調查報告》、《關注農民文化生活需求調查》;省委宣傳部重點課題《陝西省創作人才和重大題材創作調查報告》、《推進我省文藝繁榮的思考》、《關於打造陝西文化品牌戰略的發展研究》;陝西省文化廳課題《陝西文化產業現狀與發展研究》課題。這些課題或重藝術實踐,或重產業發展,或重資源整合,或重現狀分析,為我國及陝西的文化藝術實踐、民族民間藝術資源保護利用、文化體制改革、紅色革命文化資源的整合提供了第一手真實可靠的材料,為省委、省政府制定巨觀性、前瞻性社會文化發展戰略決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對進一步提高我省綜合文化實力,建設文化強省,構建和諧陝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科研成果

2008年,陝西省藝術研究所國家、省級課題立項又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申報成功了《陝西省藝術資料資料庫建設》、《延安新秧歌運動》兩個國家社會科學藝術學項目“十一五”規劃課題,為陝西省爭得了榮譽。《陝西曲藝史》、《黃河流域原始氏族部落文化對民間美術及傳統文化影響研究》、《陝西民間戲曲劇種與社會系統研究及其多媒體資料庫建設》、《耀州藥王山北朝碑刻的形成及書法形態研究》,《當代陝西十劇作家批判》、《秦腔文化生態研究》、《從西安鼓樂的傳承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書法的創造性直覺研究》八項課題分別列入省社會科學藝術學項目“十一五”規劃重點和一般課題項目。新申報的這些課題既注重了我所藝術史論研究的延續性、又注意與陝西現實研究的切近性;既突出了陝西地域特色,又兼顧到了全國文化分區,同時突出了我所西安鼓樂和戲劇史論及理論研究的特色。這些研究課題的展開,將為陝西文化強省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對陝西藝術史論研究、陝西非物質文化保護、陝西戲劇、美術、書法事業的發展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陝西藝術研究所科研工作者本著“志於道、據於德”的原則,從“依於仁、游於藝”目的出發,結合課題研究,在陝西文化藝術科研領域書寫出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篇章。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陝西省藝術研究所先後在《中國文化報》、《光明日報》、《文藝研究》、《劇本》等千餘種報刊發表論文、藝術作品2350多篇(幅);290多篇論文在國家級、省部級各類理論評獎、學術研討會、論壇中獲得殊榮;推出了一大批卓有建樹的理論專著、論文集、編著計93部,綜合藝術論著主要有:《陝西藝術叢書·藝術研究薈錄》1-3輯、《新時期陝西文藝論文選》,《陝北文化理論研討會論文集》、《陝南文化研討會》、《關中文化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三秦文化的歷史品格》、《和諧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激情與沉思》;文藝喜劇美學方面的論著主要有:《幽默理論在當代世界》、《中國幽默小說選》、《漫話幽默》、《一位被人遺忘的天才—左琴科的幽默》、《喜劇美學初探》、《幽默的奧秘》、《名人學者論幽默》、《美》、《美醜悲喜之間》;戲曲藝術史論、理論方面主要有:《中國秦腔史》、《陝西省戲劇年鑑》、《秦腔劇目初考》、《中國梆子戲劇目大辭典》、《秦腔探幽》、《秦腔研究論著選》、《秦腔傳統折子戲選》、《陝西省秦腔藝術發展戰略學術討論會文集》、《思變·選擇·超越》、《中國戲劇管理體制概要》、《新時期陝西戲劇論文選》、《明清俗曲在陝西的流變》、《劇海漫遊》。美術理論方面有:《美術辭林》(版畫藝術卷)、《陶瓷的文化品鑑》、《中國民清圖象解析》、《中日佛教藝術發展衍變比較》、《母親的花兒》;音樂美術藝術理論方面有:《陝西新十年音樂研究文選》、《二人台音樂》、《露水地里穿紅鞋——信天游曲集》、《傳統音樂探幽》、《傳統音樂生態透視》、《陝北秧歌研究》、《陝西民間鼓吹樂精選》、《陝西風俗歌》;舞蹈方面主要有:《陝西民間舞蹈概覽》、《中華舞蹈志·陝西卷》、《舞蹈新論》、《陝西舞蹈新論》;曲藝方面主要有:《韓起祥傳統書目選編》;文化發展戰略方面主要有:《文化發展戰略的思考》、《陝西省文化產業現狀與發展研究》等。這些理論專著、論文集、編著的出版,論文、綜述、調研報告的發表,推進了陝西藝術科學研究領域新思想、新觀念、新學者的脫穎而出,提高了陝西藝術研究的綜合實力,為西部大開發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為此《中國文化報》以頭版頭條的醒目位置發表了“陝西省藝術研究所在西部大開發中發力”。《陝西日報》也進行了報導,《三秦都市報》以“品味陝西藝術的盛宴”為題予以專題報導,肯定了其在西部大開發中弘揚先進文化的積極作用。

主要作品

改革開放以來,陝西省藝術研究所為了進一步促進陝西文化藝術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在抓藝術科研創新的同時,將出作品,出精品放在了重要位置來抓,藝術創作領域不斷擴展:從80年代初的單一的劇目創作,擴展到了文學、戲劇、音樂、影視劇、文學美術、書法等方面。出版有長篇小說、紀實文學、長篇報文學10多部,發表小說、報告文學、兒童文學作品110多篇。創作秦腔、歌劇、京劇等劇目30多台,出版有美術、書法作品10多冊,展出、發表作品1100餘幅。

文學方面主要有:長篇小說《天國葬禮》(上、下兩部)、《特別諜案》、《秦宮秘史》、《碧血鷹魂》、《殘秋》、《媚蝶》、《後三國演義》、長篇報告文學《百戰將星·肖永銀》、長篇傳記文學《滄海風流》、長篇記實文學《中國汽車夢》、報告文學《黃河大移民》、《高西溝調查》、《風雲人物李滅資》、《中華一絕》、《皮影王傳奇》、《天使與棄嬰》詩集《瘋狂的頭髮》、兒童文學集《圓圓“國王”》、《秦始皇帝陵奇遇記》、《百鳥百獸王國里的故事》、《天上一顆星星的傳奇》、《大山的童話》、《神奇土地上的童話》等;連環畫《西鳳酒的傳說》(4冊)、《法門領袖玄奘》(上下冊)等。這些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面世,為陝西文學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特別是1988年獲第一屆魯迅文學獎的《黃河大移民》和2006年獲全國報告文學特等獎的《高西溝調查》,將報告文學從一般作家普遍關注的社會現象,拓展到了挖掘人性的精神緯度,並延伸向了歷史與現實叩問民生民情的人文關懷上,體現出了知識識分子“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身在江胡”,“心存巍闋”的強列責任感,使命感,從而彰顯出了其作品深厚的歷史感和強烈的現實氣息。

戲劇劇目主要有:《劉志丹》、《古城牆》、《少帝軼事》、《情祭秦王宮》、《虢都遺恨》、《司馬遷》、《浣花溪賦》、《玉華傳奇》、《柳河灣的新娘》、《風雨老腔》,《月缺月圓》、《關中大廚》等優秀劇目。其中《司馬遷》獲“五個一工程獎”、。《柳河灣的新娘》、《風雨老腔》分別分別獲得西北五省區秦腔藝術節秀劇目獎,優秀編劇獎。第五屆陝西省藝術節優秀劇目獎,優秀編劇獎。陝西省第二屆小戲小品一等獎。這些作品具有較強的地域特徵和觀賞性,《風雨老腔》一劇使原本規整嚴謹的京劇出現了不同以往的形態——“陝派京劇”,這種京劇藝術地域化、本土化的嘗試屬首創。《柳河灣的新娘》則呈現出的唯美感覺和創新實力,讓觀眾耳目一新,該劇將關中民俗元素運用得淳樸、唯美、空靈,無論是紅紗、剪紙營造的喜慶婚禮,古風濃郁的宅院,還是花開燦爛的柳河邊、竹林間,抑或是風雨拍打的茅屋小徑,都呈現詩情畫意的清幽感覺。這些作品的推出有力地推動了陝西的舞台“精品工程”工作。

音樂、影視作品有:秦腔《醇觚原》、《藥王孫思藐》、《商鞅立信》、《浪子告御狀》、《天河配》、《黃飛虎反五關》音樂、首屆農民戲劇節主題音樂創作等。電視劇《國格賦》、《風流大市場》、《水電將軍》、《縣委書記的家事》、《香女》、《亂世英雄呂不韋》;戲曲電視劇《狸貓換太子》;專題片《千秋豐碑》;紀錄片《長大的故事》等。

美術作品有:《農業之神·太陽之神·醫藥之神》、《楊玉環奉詔溫泉宮》、《陝北腰鼓》、《高原雲》、《回娘家》、《黃河畔》、《黑白裝飾畫集》、《和平》、《黃帝乘龍升天》、《難忘的歌》、《母親的花》等,部分作品被香港、美國、新加坡等國家收藏。美術研究室集體創作的大型壁畫《農業之神·太陽之神·醫藥之神》在寶雞市中心的河濱公園落成時、雕塑《軒轅黃帝》在黃帝陵完成時,《人民日報》發表了評介文,多家媒體進行了專訪報導。《陝北腰鼓》獲“第十屆全國版畫展覽”銅獎、《黃河畔》獲“陝西省第二屆版畫展”三等獎。《浪子告御狀》秦腔音樂獲陝西省第四屆藝術節優秀獎,《商鞅立信》音樂、首屆農民戲劇節主題音樂分別獲得第五屆陝西省藝術節、農民戲劇節優秀作曲獎。這些影視劇的播出,音樂、美術作品的推出與獲獎,為陝西文藝探索繁榮、發展作出了重大貢。

相關發展

文化探討,學術交流是推動藝術研究和文藝繁榮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推進新思想、新觀點、新學者脫而出的平台,三十多年來,陝西省藝術研究所為推進陝西文化藝術建設,在這一方面做了不懈的努。1978——1999年,先後舉辦、承辦、協辦各種學術活動70多次,1984年3月,配合陝西省振興陝西地方戲曲工作,舉辦的“首屆中國梆子腔學術研討會”,打響了振興秦腔及陝西地方戲曲的第一炮。,這次研討會與會的各地專家,學者30多人,提交的會議論文26篇,對秦腔的現狀和發展的前景作了初步地探討。為了進一步加強振興陝西地方戲曲工作,陝西省藝術研究所又聯合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經過較長時間的組織籌備,於1985年10月在西安舉行了“全國振興梆子聲腔劇種學術討論會”,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計150餘位專家蒞臨盛會,各省提交的會議論文多達71篇,除對以秦腔為代表的全國各地梆子戲的振興問題進行了深入廣泛地研究和討論外,並對部分省(區)聲腔改革的成就和經驗,進行了現場交流。這次會議為振興秦腔進一步拓寬了新的視野。之後,又相繼召開了“振興秦腔發展戰略研討會”、“陝西省地方戲曲劇種研討會”“中華梨園研究會第一屆年會學術討論會”等戲劇理論研討活動。同時還舉辦了一系列美學、美術、音樂舞蹈學術活動,主要有:“首屆全國喜劇美學討論會”、“陝西民族音樂學術交流會”、“第二屆全國喜劇美學討論會”、“第三屆全國喜劇美學討論會(中外喜劇電影專題)”、“第四屆全國喜劇美學討論會暨趙本山喜劇學術討論會”、“陝西省第十一屆喜劇小品理論研討會”、大型壁畫《農業之神·太陽之神·醫藥之神》學術研討會、“陝北秧歌學術討論會”、“舞蹈基礎理論講座”。“陝北說書學術討論會”、“陝西民間鼓舞學術討論會”、“中國傳統音樂學第五屆年會”、“陝西省民族音樂學術論文講評會”、“新時期陝西文藝現狀與未來”專題學術研討會、“陝西省首屆藝術科研成果展覽”、“喜劇小品創作座談會”、“喜劇小品理論研討會”。“《渴望》學術研討會”。

進入二十一世紀,陝西省藝術研究所為落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充分發揮我省的文化資源優勢,推動文化產業的跨躍式發展,努力實現建設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針對陝北、關中、陝南不同文化版塊,制定了地域文化研究規劃,先後舉辦了“陝北文化理論研討會”、“陝南文化研討會”、“關中文化理論研討會”、“陝西影視發展高級論壇”、“澄城堯頭陶瓷學術研討會”;與文化部聯合舉辦了“21世紀中國西部文化藝術發展論壇”、承辦了中國藝術研究院、陝西省文化廳主辦的“中國西安鼓樂研討會”、文化部科教司、陝西省文化廳主辦的“21世紀文化藝術發展論壇暨全國藝術研究院(所)長會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研討會”、“中國秦腔高層論壇”等大型在全國有影響的活動,有效地推動了陝西藝術科研藝術創作的發展繁榮。

文化精神

陝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從周至唐,長達一千一百餘年間,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三秦兒女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民間文化。

半個多世紀以來,陝西省藝術研究所一直將保護、挖掘、整理民族民間文化當做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早在五十年代,就開始民族民間藝術資料的收集工作。收集了一大批明、清陝西地方劇種劇目手抄本。改革開放以來的二十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結合民族民間集成的編撰工作,又收集了大量不可再生的原生態民族民間藝術文字、圖片、錄音、錄像資料及實物藝術資料。

近年來,為杜絕民族民間文藝基礎資料的“二度流失”,保留華夏文化血脈,多方爭取資金對,投入人力、物力建成了150平方米的兩個展藏室,對收藏於50年代,明、清、民國流傳於陝南、陝北、關中一帶的秦腔、漢調桄桄等29個劇種手抄本及與之相關資料進行表糊、整理、歸檔,整理出完整的劇目手抄本12947冊,殘本6000多冊、歸類臉譜300個、木製雕板刻制工具7套。同時,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編纂《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陝西卷》時收集的陝西省民族民間流傳的民歌、戲曲、曲藝、民間器樂錄音錄像及相關資料進行了整理,編號、歸檔。整理出流傳於陝北、陝南、關中的民間器樂錄音1080盤、戲曲音樂666盤、曲藝音樂806盤、民間舞蹈173盤700餘小時、圖、照片1000餘幅、民間藝術資料5000餘冊。2006年,聘請專業人員,自籌資金,購置了非線性編輯系統,將所藏面臨消磁老式錄音、錄像帶刻錄成光碟,現已完成刻錄500多盤,有效地保護了原生態資料。

西安鼓樂是陝西省藝術研究所特色研究項目之一,在全國都是獨有的,改革開放初的1980年,陝西省藝術研究所就成立了“唐代燕樂研究室”,後又成立了“西安鼓樂研究中心”,搶救、挖掘、整理、研究西安鼓樂。1986年,陝西藝術研究所牽頭,以長安區何家營為基地,建立了“西安鼓樂陳列館”,時為國內首家民間音樂專題博物館。2003年完成了文化部重點課題《唐大曲與西安鼓吹樂比較》課題。為了進一步加強對西安鼓樂的保護,2006年4月26日,承辦了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陝西省文化廳主辦的“中國西安鼓樂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共收到論文四十多篇,這些論文針對西安鼓樂承載的文化內涵、它與唐宋音樂在體式結構、曲譜韻律上的緊密聯繫;西安鼓樂與宗教音樂、民俗文化、民間其它樂種的關係;西安鼓樂的生態還原、挖掘保護、開發利用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六十多位學者在大會上發表了各自獨到見解,部分學者發言以全新的視角,觸及到了西安鼓樂研究的盲區。這次西安鼓樂研討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使我們對西安鼓樂的歷史傳統、文化內涵、學術價值有了進一步認識,為我們今後探索搶救、保護西安鼓樂的方法和步驟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為西安鼓樂申報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營造了積極的輿論氛圍,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建立了廣泛的民眾基礎。為我省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活動,產生了示範作用。

“中國西安鼓樂研討會”後,陝西省藝術研究所及時制定了《西安鼓樂保護方案》長期保護方案,在保護傳承人、保護樂社方面既提供了資金支持,又提供了智力支持,2007年4月、2008年4月,分別舉辦了第一、第二屆“西安鼓樂藝術節”、“西安鼓樂培訓班”,在文化藝術報開設了“西安鼓樂理論專欄”,出版編印了《西安鼓樂曲集》(八卷九冊)、《陝西鼓樂譯譜彙編》(五卷)《觸摸唐樂》、《西安鼓樂優秀論文選》、《遠古記憶》的等非物質文化保護方面的著作,2008年9月,完成了國務院、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西安鼓樂》“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工作,收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回函。

明、清陝西地方戲曲劇種劇目手抄本研究,是陝西省藝術研究所的又一個非物質文化特色研究項目,明、清陝西地方戲曲種劇目手抄本在全國現存為數不多,陝西省藝術研究所保存摺明、清流傳於陝南、陝北、關中一帶的秦腔、漢調桄桄、西府秦腔、同州梆梆子、漢調二黃、跳戲、陝南道清、阿宮、弦板腔、線戲、老腔、華劇、弦子戲、蠻戲、迷胡、越調、八步景、八岔、漢中曲子、端公、大筒子、韓城秧歌戲、關中道情、陝北道清、洋縣碗碗腔、西府碗碗腔、陝北碗碗腔、商洛花鼓28個劇種劇目手抄12947冊中,關中道情150個劇目、陝北道清24個劇目、秦腔40個劇目等已經成孤本,最早的劇目抄本《搬場拐妻》封面有“明道宗寶卷(16374)天運壬戍”字樣。2008年,這批戲曲手抄本古籍的校勘、修訂、出版、研究工作已經全面展開。目前已完成175秦個腔劇目,800萬字,十九集的編輯、校斟、註解工作,不久,這些劇目古籍將面世出版。

民族民間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像力、創造力,是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一脈相承的見證,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具有不可再生性,陝西省藝術研究所民族民間保護工作的開展,對維繫炎黃子孫的文化血脈,傳承華夏文化基因,增強民族向心力,凝聚民族情感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對陝西民族民間文化的搶救、保護工作,陝西戲劇歷史、人文歷史研究都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陝西省藝術研究所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促繁榮,整合科研力量,建立競爭激勵機制,及時進行學科結構調整,明確科研主攻方向,制定了“向工作一線傾斜,向科研精品傾斜,向‘勞而有功’者傾斜”的科研成果獎勵辦法,進一步調動了廣大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整體工作穩健、紮實、務實,在三十年發展歷程中一步一個腳印,呈現出健康向上的發展態勢。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陝西省藝術研究所,正以新的姿態和步履,走向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相關活動

出版了各藝術門類的專著、編著近40餘種(本)。為了體現科研成就,完成對學科成果的匯集,幾年間,為專業人員出版了《陝西藝術研究系列叢書》40餘種(本)。為此《中國文化報》以“陝西省藝術研究所在西部大開發中大力”、《三秦都市報》以“品味陝西藝術的盛宴”為題予以專題報導,肯定了在西部大開發中弘揚先進文化的積極作用。這些專著涉及到藝術範疇的多個領域如戲劇、音樂、舞蹈、曲藝、美術、影視、文學等,展示了陝西地域文化研究的學術水平,有利於人們全面認識陝西文化,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舉辦了多次較有影響的全國性學術會議。在紀念《講話》60周年之際,與文化部在延安聯合舉辦了“21世紀中國西部文化藝術發展論壇”,對西部大開發中的文化作用進行了全面審視;隨後,又和中國藝術研究院在西安聯合舉辦了“21世紀中國戲曲發展論壇”,就戲曲如何為現代化服務進行了廣泛討論。如何發揮陝西文化藝術在建設陝西發展陝西中的作用,我們特別重視了對地域文化的研究,如先後舉辦了“陝北文化藝術理論研討會”、“陝南文化藝術理論研討會”、“關中文化藝術理論研討會”,對三秦文化進行了全面的透視。

開展了一系列藝術創作和培訓活動。為了打造藝術精品工程,創作出更多的精神食糧,積極配合陝西文化廳的中心工作,積極參與組織並創作了一些較有影響的劇作,如歌劇《司馬遷》,曾獲得了全國各項獎勵。為了培養、扶持藝術人才,提高藝術人員的創新能力,連續三年舉辦了“陝西省藝術表演人員讀書班”,“陝西戲劇編導讀書班”以及“陝西戲劇便道研修班”,培養了一披優秀的戲劇人才。

榮譽

三十多年裡,圓滿完成了國家“八五”、“九五”社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重點課題13項,國家西部課題2項、文化部重點課題5項,省級課題8項,到2008年底,全所共出版學術著作93部,約3235萬字;發表學術論文2350多篇,約1323萬字;完成調研課題70多項,調研報告約535萬字,獲獎成果達350多項。2009年被評為“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單位”、西安鼓樂中國剪紙入選“人類物質遺產代表名錄”申報先進單位、陝西秦腔博物館籌建先進單位。

盤點有關藝術研究所

藝術研究可以理解為研究藝術,即對藝術的研究,類似科學研究,學術研究,只是研究的主題換成了藝術,對藝術進行思索,探討,利用證據,事實等等對藝術中抽象的概念進行分析總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