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蒙森·斯科特站

阿蒙森·斯科特站

阿蒙森·斯科特站(Amundsen—Scott)位於南極點海拔2900米。地理坐標為90°S。1957年1月23日建成。越冬有30多人在那裡工作。有4270米長的飛機跑道和無線電通訊設備呼叫號“NPX”。是常年科學考察站以世界上最早征服南極點的兩位著名探險家即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國的斯科特的名字命名。由於冰層移動該站的實際位置已偏離南極點。

簡介

阿蒙森·斯科特站阿蒙森·斯科特站

世界最南的站——美國阿蒙森·斯科特站:1957年1月23日建於南極點,海拔2900米。以最早到達南極點的兩位著名探險家阿蒙森、斯科特的姓氏命名。每年有30人左右在這裡越冬。

此站海拔約2,835米,位於一望無際的南極大陸冰床上,在這個位置的厚度約2,850米,雪約以每年60–80毫米(換算成水)的速度累積。有記錄的氣溫在−13.6°C至−82.8°C之間。年均氣溫−49°C。月均氣溫在12月的−28°C到七月的−60°C之間。平均風速5.5m/s,有記錄的最大陣風24m/s。

阿蒙森·斯科特站建有4270米長的飛機跑道、無線電通訊設備、地球物理監測站、大型計算機等。可以從事高空大氣物理學、氣象學、地球科學、冰川學和生物學等方面的研究。

由於冰層以每年平均10米的速度向南美洲方向移動,所以考察站的實際位置已偏離了南極點。為此美國制定考察站重建計畫,現已完成了新油庫和機場跑道工程,整個計畫預計5年完成。

這裡的氣象站就是島上的氣象中心,各站的氣象觀測資料匯集到這裡,然後再發到世界氣象中心。

阿蒙森·斯科特站,由極地最著名的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第一個到達,他是第一個到達南極極點的人。斯科特第二個到達,後不幸死亡。後來為了紀念他們,就命名為阿蒙森·斯科特站。

建設

阿蒙森·斯科特站阿蒙森·斯科特站

為支持1957年國際地球地理年,此站在1956年開始建設,並自此一直有人居住此地,目前此站所在處距離地理上的南極點約100米,並以約每年十米的速度向南極點漂移。雖然美國自1957年一直在南極點維持有基地,但中央建築、廚房和通訊單元曾重建和遷移過數次,包含這些單元的基地就叫阿蒙森-斯科特站。

阿蒙森·斯科特是南極內陸最大的考察站。可以容納150名科學家和後勤人員。阿蒙森-斯科特站花了12個夏天才建成,預計可以使用許多年。所有建築材料都用LC-130大力神飛機運送。考察站形狀像一個機翼,由36根“高蹺”支撐,距離地面10英尺,風在考察站底下加速,可以防止雪的堆積。當雪堆積得太厚,液壓千斤頂可以再把建築抬高兩層樓。

初始站(1957年–1975年)

最早的此站是由美國海軍的一個18人小組在1956年–1957年間構築,此小組在1956年10月到達此地,並在此地度過1957年的冬天,成為第一群在南極點過冬的人。因為南極點的冬季狀況從未被測量過,因此初始站部份被建在地下,以在能想像的最糟氣候下保護它,1957年記錄的最低溫度是零下74°C,這種氣溫,再加上低濕度和低氣壓,使得只有在適當保護下人類才有可能應付。
如同所有在南極點的建築,初始站使得雪在風吹下不斷累積在周遭,更以約每年1.2米的速度將此站不斷埋深,因此此站於1975年被放棄。現已被雪深埋,大半木製的屋頂也已被壓崩,因而屬危險區域並禁止人員禁入。
1958年1月3日,大英國協橫南極探隊中的紐西蘭部份在艾德蒙·希拉瑞爵士領導下從史考特站到達此地,衛維恩·福斯爵士(VivianFuchs)領導的英國科學小組隨後。

考察站建築特點

美國阿蒙森·斯科特南極站的設計使得研究人員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南極氣候的研究上,而不用耗費大把時間去除雪。當遇到速度超過24千米/小時的大風時,雪會被吹起,飛過翼狀的考察站上空,而不是被吹到考察站上方,從而節約了每年除雪必需的6萬升燃料和1500小時的人力。根據電腦模擬的結果,考察站將在大約15年之後為大雪所覆蓋,因此考察站的每一根支撐柱都帶有支撐力為50噸的液壓千斤頂,能夠將考察站整體升高7.3米,從而使考察站的運行年限再延長30年,並且同樣無需為除雪而頭疼。在建成9年之後,最後一批科考設備已於2007年1月份安裝完畢。

相關信息

地球上有一個地方,在那個世界裡,方向的概念只有一個——北;在那個世界裡,所有不同的世界時區匯聚在一起,你可以在一瞬間週遊世界所有的時區;在那個世界裡,表示冰點以下的溫度,從來不用註明“負”或者“零下”,只需一個數字,那裡的人們就明白。那就是地球的最南端,南緯九十度,由於在這裡所有地球的經線匯聚成一點,所以沒有經度的概念,如果非得要給它一個經度的話,那就是西經零度。南極點就是地球自轉軸在地球南端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1911年挪威人阿蒙森、英國人斯科特陸續抵達南極極點,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蹟。時隔44年後,美國科學家再次將人類的腳印留在了地球的最南端。隨後,美國開始了至今已經長達55年之久的南極點科考工作。1957年第一代極點站正式建成,其所有的建築材料全部使用C-124運輸機空投至站址。1月23日,美國在麥克默多站進行了阿蒙森·斯科特站的剪彩儀式,標誌著美國極點考察活動的正式開始。

1975年1月9日,第二代南極點站正式開站。第二代考察站以其地標性的大圓頂(Dome)為標誌性建築,很多考察隊員也把它當成娛樂的絕佳場地——單板滑雪。
無論是第一代還是第二代南極點考察站,他們在設計上均為地下或者半地下的結構形式,這種建築結構使得兩代考察站難逃同樣的命運——被積雪所掩埋。甚至在考察站運行期間,考察站的建築都位於雪面以下幾米甚至10米左右的。第一代南極點考察站,隊員進出考察站就需要通過攀爬一段被稱作“聖梯”的通道;而第二代南極點考察站,每年都需要使用推土機清理積雪,以使入口能夠免於被積雪掩埋。但是常年的積雪還是使得兩個考察站的建築不堪重壓,建築的安全收到了很大的威脅。
進入到21世紀,人類儘管已經能夠在太空建設空間站,但是在規劃南極點建設新一代的考察站仍然給美國極地考察的管理者製造了很多難題。新一代的考察站無論從規模還是功能上,已經不是前兩代考察站所能比擬的。新的考察站建築面積達到7430平方米;新站的主體建築由兩棟C型的雙層建築相連而成,新站可以容納150人度夏工作和生活,50人越冬;項目的造價達到1億5千萬美元,預計其每年的維護費用高達1500萬美元;考察站所需的多達1萬多噸的建築物資都需要通過配備雪橇的LC-130大力神運輸機運抵工程現場,據估計光是運載這些建築物資就需要大約1000個架次;考慮到南極短暫的夏季給航空人員留下的不足100天的作業時間,以及不可預料的惡劣天氣,項目工程經理還要根
據工程進度需要決定什麼時候運哪些物資,這些計畫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項目原計畫應該於2005年完成,但是由於南極惡劣的氣候以及諸多不可預見的困難,再加上項目規模的擴大,新的南極點站於2008年初正式啟用。

新的考察站凝聚了世界最高水平的設計理念、施工工藝,大量新材料、新技術在這裡得到套用。整個考察站主體結構由36根鋼柱支撐,每個C型的建築單元下面為18根;當需要提升建築的時候,18名人員分別照顧一根鋼柱,使用總計36個千斤頂,每次可以提升一個完整的C型建築單元;提升整個建築需要30天的時間。這樣的設計使得該考察站的預期使用壽命相比其它考察站要長得多。考察站的設施齊全,無論是度夏宿舍還是越冬宿舍,無論是起居空間還是娛樂設施,無論是網路還是醫療設施,一應俱全,甚至還有一個可以種植蔬菜和鮮花的暖房。得益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協作,考察站的衛星通信頻寬高達50M/S。

南極相關知識

南極相關知識。

全球六大特色南極科考站

台北時間2010年5月3日訊息,據美國《連線》雜誌網站報導,從上世紀50年代起,許多國家的科學家相繼來到南極展開實地考察,建立了一個又一個科學考察站。如今,這塊冰雪世界上共有53個科考站。以下是給人印象深刻的幾個南極科考站。
康科迪亞站| 新伊莉莎白公主站| 諾伊邁爾Ⅲ科考站| 阿蒙森·斯科特站| 哈利VI科考站| 薩納伊Ⅳ科考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