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鬃山羊

長鬃山羊

長鬃山羊,所屬動物界,是偶蹄目(Artiodactyla)、反芻亞目(ruminantia)、牛科(Bovidae)、羊亞科(Caprinae) 動物。僅分布於東南亞、日本及中國台灣。草食性,善跳躍奔跑。胎生,每胎僅一隻。中國台灣唯一的野生牛科動物,珍貴稀有,因野生棲息地遭破壞和人類捕獵而瀕臨滅絕。

基本信息

簡介

長鬃山羊長鬃山羊

長鬃山羊為台灣特有牛科動物,因此也叫台灣長鬃山羊(英文名FormosanSerow),台灣野山羊、台灣羚羊、台灣氈鹿。由低海拔200米的小山,一直到高海拔之玉山南峰、南湖圈谷和雪山圈谷等高山附近,都可以找到台灣長鬃山羊的足跡。在1000米以上的山區,它們的出現機會比較高。

形態特徵

長鬃山羊屬草食性動物,頭及軀幹長80~114厘米,最長可達120厘米,尾長約6.5厘米。體重25—35千克。全身為黑褐色,頸後中間一帶為黑色,腮,喉和上頸為淺黃褐色。雌雄額頭上方皆有一對空心洞角,呈圓錐狀,不分叉,長約11厘米,頂端尖銳且略向後彎曲,終生不脫落。

台灣長鬃山羊和日本長鬃山羊為同一種,但台灣長鬃山羊的毛較短,夏天呈深咖啡色,冬天為枯草黃色。小腿腿骨較粗,角蹄大,蹄下長有肉墊,以助跳躍及奔跑。跳躍可達2公尺,速度達每小時20千米。

生態習性

長鬃山羊是草食性動物長鬃山羊是草食性動物
草食性動物,以植物幼芽及嫩葉為主,喜食矮針葉樹之嫩芽,如冷杉、鐵杉、玉山圓柏等,以及芒草、咬人貓等。

長鬃山羊生性敏感,常單獨或小群體活動,清晨或黃昏為活動高峰。有強烈領域性,以其眼下分泌物塗抹於經常出沒路線上的樹幹或凸出的岩石上宣示領域,若有其他個體闖入,則會發出尖銳哨音做攻擊前的警告。

常出現於裸露岩石崩塌處或險峻陡峭山坡,尤其喜待在鬆散黏板岩的懸崖附近。由於腳蹄很厚,即使在崩崖上也能行走自如,亦善爬樹。一遇緊急狀況,即往崩崖處逃跑以躲避攻擊。每年的11、12月是台灣長鬃山羊的交配期,懷孕期達兩百多天,每胎一隻。

棲息地

長鬃山羊僅分布於東南亞、日本及台灣。棲息地從低海拔山麓起至高海拔3500公尺左右之山區皆可發現其蹤跡,但以原始針葉林區較常見。

分類學

長鬃山羊長鬃山羊

長鬃山羊在分類學上的位置,一直都有著極大的爭議。它們原先被列於羚羊亞科(Antelopes),後來又改列於羊亞科,因為它們可以說是介於羊於羚羊之間的動物。這也就是台灣長鬃山羊為什麼又被叫做“台灣羚羊”的緣故。
在被歸為羊亞科以後,一開始台灣長鬃山羊被歸類於該亞科中的長鬃山羊屬。世界上現存的長鬃山羊只有兩種,一種是馬來長鬃山羊(Carpricornissumatraensis),另一種是日本長鬃山羊(C.crispus)。而日本長鬃山羊可以再分為日本長鬃山羊(C.crispuscrispus)和台灣長鬃山羊(C.crispusswinhoei)兩個亞種。
但是,Wilson和Reeder在1993年又發表了新的分類系統,將台灣長鬃山羊歸在髭羚屬,學名則變為Naemorhedusswinhoei。過去台灣長鬃山羊被認為是與日本長鬃山羊同種的亞種,但是,如果依照Wilson和Reeder之新的分類法的話,台灣長鬃山羊就已經獨立為台灣的特有種了。

瀕危

長鬃山羊為中國台灣唯一的野生牛科動物,野生動物保育法中已將之列為珍貴稀有的保護動物,但因消費者嗜好野味,甚至於2001年有集體屠殺的惡行,致使長鬃山羊種群消減,生存危殆。棲息地破壞情況嚴重,又因長鬃山羊懷孕期長,每胎僅生一隻,以致台灣長鬃山羊數量有減無增,已面臨瀕危的困境。

兩岸交流

2011年4月16日,台灣贈送大陸台灣珍稀動物長鬃山羊“喜羊羊”“樂羊羊”落戶山東威海劉公島,成為兩岸友好交流史上的一大盛事。

台灣贈送大陸的長鬃山羊“樂羊羊”2012年1月11日凌晨在山東省威海市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順利產下1隻羊寶寶 。

2012年1月16日,台灣贈送大陸長鬃山羊“樂羊羊”五天前產下的雄性仔羊“甜甜”不幸夭折 。

根據解剖化驗結果,羊寶寶死亡主要是由於出生時吸入母體羊水中胎糞,造成先天性間質性肺炎,導致肺功能衰竭;其次是在羊寶寶的第二胃網胃內發現少量植物纖維 。

2012年9月11日,台灣贈送大陸的長鬃山羊“樂羊羊”順利產下一隻幼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