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枝蜈蚣藻

長枝蜈蚣藻

蜈蚣藻:藻體紅紫色,膠質粘滑,叢生,高7-20(-30)cm,成熟的囊果,突出於體表呈顆粒狀,固著器小盤狀;生於外海及浪較大的中潮帶岩石上或石沼中。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長枝蜈蚣藻長枝蜈蚣藻

【來源】藥材基源:為隱絲藻科植物蜈蚣藻及舌狀蜈蚣藻藻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rateloupiafilicina(Wulf.)Ag.[FucusfilicinusWulf.];Grateloupialivida(Harv.)Yamada[NemastomalividaHarv.]

採收和儲藏:秋、冬季採收,洗淨,曬乾。

植物形態

長枝蜈蚣藻長枝蜈蚣藻

1.蜈蚣藻藻體紅紫色,膠質粘滑,叢生,寬2-5(-8)cm,不規則地羽狀分枝1-3次,互生、對生或偏生。內皮層有眾多星狀細胞,髓部由縱列藻絲交織,成長的藻體有時部分或全部中空。藻體因生境不同外形變化甚大。根據其變異可分為四個型:標準型、長枝型、中空型及節莢型。成熟的囊果,突出於體表呈顆粒狀。固著器小盤狀。

2.舌狀蜈蚣藻藻體紅紫色,質柔軟或稍硬,叢生,高15-30cm,寬約1cm,扁平,帶片狀,單一或叉狀分枝1-2次,末端尖細,基部漸成細柄,有時在短柄兩側或表面生出副枝。囊果球形,突出於體表。

生境分布

資源分布:1.我國沿海均有分布。

2.分布於遼寧山東浙江沿海,但以廣東沿海為多。

【性狀】性狀鑑別(1)蜈蚣藻藻體紫紅色,叢生,長10-20cm,膜質。主枝扁平。具羽狀分枝1-3次,對生或互生。體表有時可見顆粒狀囊果。氣微腥,味微鹹。

(2)舌狀蜈蚣藻藻體呈片狀,長15-30cm,寬約1cm,單條或1-2次分叉,有時掌狀,或有羽狀分枝。

化學成份

含L-脒氨甲醯鳥氨醯-L-脒氨甲醯鳥氨酸(L-gigartinyl-L-gigartinine),舌狀蜈蚣藻氨酸(lividine),蜈蚣藻氨酸(grateloupine)。牛磺酸(taurine),瓊膠,多糖,蛋白質,及硫酸鹽甾化物,磷酸鹽,並含其他微量元素。

其中,硫酸多糖占海藻乾物質50%以上,具有抗腫瘤、抗病毒、抗氧化以及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從蜈蚣藻中提取的純化水溶性多糖,具有很強的還原性和體外抗氧化性,可防止皮膚中多不飽和脂肪酸氧化形成過氧化脂質,保護皮膚中的毛細血管,具有保濕、美白、除痘、抗皺、防紫外線等功效。

藥理作用

【藥理作用】蜈蚣藻的多糖提取物具有抑制反轉錄酶的活性,用作反轉錄病毒的抑制劑。

【性味】鹹;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驅蟲。主喉炎;腸炎;蛔蟲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研末。

【摘錄】《中華本草》

藻體紫紅色,粘滑,叢生,主枝明顯,扁平,羽狀分枝,囊果球形,突出於體表。沿海分布。生於潮帶岩石上。供食用和制膠。

藻類(六)

藻類是原生生物界一類真核生物(有些也為原核生物,如藍藻門的藻類)。主要水生,無維管束,能進行光合作用。體型大小各異,小至長1微米的單細胞的鞭毛藻,大至長達60公尺的大型褐藻。一些權威專家繼續將藻類歸入植物或植物樣生物,但藻類沒有真正的根、莖、葉,也沒有維管束。這點與苔蘚植物相同。

海水藻類植物

藻類植物的一門。褐藻門現存約250屬,1500種,絕大多數海產。紅藻門約有760屬,4410種,絕大多數海產。綠藻門本門約8600種,少數產于海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