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金邦

錫金邦

錫金原為世襲君主國,1975年後被印度吞併,成為印度國的一個邦。

基本信息

簡介

錫金邦在印度的位置錫金邦在印度的位置

錫金邦原為世襲君主錫金(Sikkim,而藏語意為“米之谷”),1975年被印度吞併為一個邦。人口約54萬,現在是印度最少人口的邦。印度各邦中土地面積排名倒數第二,僅次於果阿邦

錫金歷史上是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一個山地小國,它北接中國的西藏自治區,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就矗立於兩國邊境;南臨孟加拉平原,東西兩側分
別是不丹和尼泊爾。處於這樣一個十字路口的錫金一直被視為是從恆河平原通往西藏乃至中國內地的最好通道,中錫邊境東段西藏一側的亞東在歷史上一直是印藏貿易的重要口岸,也是歷代達賴喇嘛在遇到重大政治危機時首要的避難所,以便向喜馬拉雅山兩側逃亡。

錫金現已完全被印度吞併,除了納穆加爾王朝第十三世國王仍流亡紐約尋求他的王國重獲獨立以外,大部分錫金人民──或者說大部分居住在錫金的人民── 早已認同印度對錫金的主權。作為最後一個承認錫金獨立的國家,中國已於2003年10月悄悄地將錫金從其外交部網站上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名單中拿掉,藉此默認印度對錫金的主權。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錫金邦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坡。東臨不丹,南方是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阿薩姆邦,西接尼泊爾,北面與中國的西藏自治區交界。

地形

境內多山,平坦地區很少。各地海拔差異大。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英文:Kanchenjunga),海拔8586米,位於尼泊爾和錫金的邊界線上。

氣候

因各地海拔差異大。氣候差異亦大。全境除北部邊境地區外降水充沛,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

民族

錫金的民族包括尼泊爾移民(占人口75%)、菩提亞族(Bhutias)、雷布查族(Lepchas,又稱錫金族) 等民族。

雷布查族是錫金最早的居民,屬蒙古人種。在8世紀前,他們就生活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面山坡地帶。
菩提亞族來自西藏康巴地區,17世紀時建立了錫金的第一個王國-納穆加爾王朝。成為錫金的統治者。
尼泊爾族是在19世紀錫金淪為英國殖民地時為開發需要而大量引入錫金南部。

語言

通用錫金語(Bhotia,vbras-ljong-skad:藏語的一個方言),菩提亞語和尼泊爾語,官方語言是英語。

宗教

錫金人大多數信奉藏傳佛教。尼泊爾移民大部份信奉印度教,雷布查族大多數信奉天主教,小部分信奉基督教。

經濟

錫金政府財政收入大部分來自森林資源和運輸業。旅遊業及農業也很重要。礦物資源主要有:銅、褐煤、鈾、黃鐵、石墨和石灰石等,其中銅和褐煤蘊藏量豐富。森林面積占國土的36%。林區內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盛產名貴藥材,如麝香、鹿茸、天麻和貝母等。

農業

生產稻穀、玉米、青稞、馬鈴薯、小豆蔻、蘋果、橙、蘭花等。是世界主要小豆蔻出口地之一,年產量約2000噸。

畜牧業

北部山谷地區居民以放養氂牛和羊為主。

能源

水力資源豐富,共有大小水電站15個。

工業及手工業

現有肥皂、皮革、火柴、紡織、水果加工、釀酒等工業和手工業。

交通

公路20餘條,總通車裡程約1500公里,其中500餘公里為柏油路面。

歷史

中國古籍中,古代錫金名為哲孟雄(Dremojong)。尼泊爾人移居於此稱之為新地方,早期西藏移民稱為登疆,意為稻米之谷。遠在公元7世紀,哲孟雄是吐蕃(西藏)的一部分。9世紀時,哲孟雄成為獨立的部落,但其境內的寺院仍隸屬於西藏各大寺。錫金流傳很多神話,但世襲君主國成立前的歷史記載不多,之前錫金是雷布查族的居住地,他們多生活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面山坡地帶。

納穆加爾王朝成立 錫金成為世襲君主國

l7世紀1642年,菩提亞族的蓬楚格.納穆加爾(Phuntsog Namgyal)建立了納穆加爾王朝,自稱法王(Chogyal),錫金成為世襲君主國。蓬楚格.納穆加爾是來自西藏康巴地區的普提亞(Bhutias)貴族,在寧瑪派(紅教)傳教士的支持下降服了錫金土著雷布查族勢力。

尼泊爾入侵錫金

1700年尼錫戰爭爆發,尼泊爾的廓爾喀軍隊入侵錫金,攻占錫金當時得首都拉達孜(Rabdentse),錫金國王越境逃亡到西藏,在熱日宗的春丕谷避難,作為宗主的達賴喇嘛將此地賜給他使用,這也就是後來的亞東。廓爾喀軍隊繼續向西藏推進,一度占領整個後藏並洗劫班禪喇嘛的駐錫地扎什倫布寺,結果達賴與班禪向清政府請求援軍。

中國出兵援助錫金

當時的乾隆皇帝先後兩次用兵,最後由福康安和海蘭察統率清軍於1791年將廓爾喀人全部逐出西藏,並越境追擊至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城郊。廓爾喀軍隊在挫敗清軍前鋒獲得小勝後請降,從此成為中國的藩屬,這也是乾隆“十全武功”的最後一件。

清軍擊退尼泊爾後錫金本欲收復其失土,但這時尼錫戰爭中假意援助錫金的不丹軍隊突然攻擊錫金,導致本來就已經被廓爾喀人打得潰不成軍的錫金腹背受敵,結果錫金在提斯塔河(Teesta)谷地以西的大片領土仍然淪於尼泊爾之手,而提斯塔河谷地以東的領土則被不丹占領,錫金只保有提斯塔河上游的領土,比現在的錫金邦大不了多少的區域。

英國入侵錫金

181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侵入錫金。
1835年英國人割據大吉嶺和蘭吉德河以南的地區,1861年迫使錫金簽訂條約,將錫金置於英國的控制之下。
1887年,英國強占錫金,並派駐專員。1888年,英國出兵西藏,攻占隆吐山、亞東等要隘。中國清廷一意妥協,速派駐藏幫辦大臣升泰前去議和。1890年2月27日,升泰與英國駐印度總督蘭斯頓(Henry Charles Keith Lansdowne)在加爾各答簽訂了《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共八款。主要內容為:清廷承認錫金歸英國保護;劃定中國和錫金的邊界;遊牧、通商等問題,留待日後再議。由此錫金淪為英國的"保護國"。
19世紀,英國殖民者鼓勵大批尼泊爾人移居錫金南部,被稱為錫金-尼泊爾人。他們砍伐森林,開墾稻田。

英國人把政權交還錫金國王

1918年,英國殖民者把政權交還給塔希‧納姆伽爾國王。塔希國王實行許多經濟和社會改革,廢除各種無償勞役,徹底檢查稅收制度,廢除地主的行政和司法職能,開始進行土地改革。

印度入侵錫金

1947年,印度與錫金簽訂《維持現狀協定》,繼續往錫金派駐專員。受印度扶持的錫金國家大會黨發起“不合作運動”,要求國王進行“改革”。同年5月9日,國家大會黨政府正式成立,但遭錫金王族強烈反對,民眾運動也日漸興起。1949年6月初,印度以“防止動亂和流血”為由,派兵進駐錫金,接管了成立不到一個月的新政府,並委任印度人拉爾為錫金首相。
1950年12月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規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印度控制錫金的國防、外交、經濟等大權。
1968年8月,甘托克爆發反印示威,要求廢除"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
1973年4月印度對錫金實行軍事占領。
1974年6月20日,錫金議會通過了由印度擬定的錫金憲法,規定印度政府派駐的首席行政官為政府首腦和議會議長。同年9月《印度憲法修正案》規定錫金為印度的“聯繫邦”,在印度兩院各為錫金設一個議席。

成為印度的一個邦

1975年,印度軍隊解散錫金國王的宮廷衛隊,軟禁了錫金國王。同年4月10日,錫金議會通過決議廢黜國王,把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4月14日,錫金又為此舉行舉行“全民投票”,決定錫金的未來,過後印度議會通過決議,正式把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

1982年1月29日,錫金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dpal-ldan don-grub rnam-rgyal)在美國紐約逝世,王儲旺楚克·滕辛·納姆加爾(dbang-phyug bstan-vdzin rnam-rgyal)即位,成為錫金第13世國王,他宣布印度對錫金的吞併是非法的。

與中國的關係

錫金在歷史上長期是中國的藩屬國,在地緣上是中國與南亞次大陸間的緩衝地帶。自20世紀中葉開始,印度即加強對錫多的控制和占有。1975年,印度議會通過決議,正式把錫金變為印度的錫金邦。當時中印關係惡化,甚至在1962年因為領土問題中國和印度還發生了武裝衝突,因此中國政府沒有承認印度的做法。按照印度媒體的說法,中國是世界上最後一個還承認錫金是一個獨立國家的國家。

九十年代以來,中印關係趨於緩和。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在2003年訪華時就曾謀求中國政府在錫金主權問題上讓步。2005年4月,中國政府總理溫家寶訪問南亞四國,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稱“錫金已不再是中國和印度之間的問題。”

2005年4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印度共和國聯合聲明》指出“雙方滿意地回顧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藏自治區和印度共和國的錫金邦之間經過乃堆拉山口開展邊境貿易的備忘錄的執行情況”。同月,國家測繪局根據相關職能部門的通知,要求各出版單位在相關的出版物中(包括地圖)將錫金作為印度的一個邦表示,原來的首都甘托克改為首府。

印度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