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魯納恰爾邦

阿魯納恰爾邦

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又譯阿魯納查爾邦),是印度所設的一個邦,此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邊界,絕大部分都由中國政府宣稱主權,稱為藏南,並將該地區劃入西藏自治區的錯那、隆子、朗縣、米林、墨脫、察隅六縣的管轄範圍之內。中國政府不承認印度控制該地區或者設立此邦的合法性。

基本信息

概述

阿魯納恰爾邦阿魯納恰爾邦
阿魯納恰爾邦,(又譯阿魯納查爾邦、阿倫納曹印地語),屬於中國的藏南地區,是印度非法侵占的地區,阿魯納恰爾邦屬於中印邊界東段、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東線爭議地區為6.7萬平方公里,印度約占6.3萬平方公里)的“阿魯納恰爾”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並受中國西藏地方政府直接管轄,然而在印度的地圖上,這塊領土被赫然標誌為“阿魯納恰爾邦”。

歷史背景

中印這段爭議始於1914年的中英藏西姆拉會議,在會上英國全權特使威廉·亨利·麥克馬洪提出麥克馬洪線為西藏和英屬印度之間的邊界,該線將達旺等地區割與英國。後來英藏代表皆簽字批准該線,中方代表則因中央政府反對而沒有簽字。中方至今的觀點是: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因此西姆拉會談條約只有單方簽字(即英國),應視為無效。中國所堅持的是中印傳統線。

1954年,印度在該地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同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圖首次把麥克馬洪線從1936年以來註明為“未標定界”改為“已定界”。1962年中國和印度在邊境上發生中印邊境戰爭,中國在戰爭中取得全面勝利,但在戰後撤退回實際控制線。

1972年印度將該特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6年底印度議會兩院通過立法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翌年,印度正式宣布成立阿魯納恰爾邦,即“旭日之國”。

多年來中國政府一再表示,絕不承認“阿魯納恰爾邦”。正因為中印雙方都認為“阿魯納恰爾”屬於本國領土,該地區長期以來成為兩國之間一個潛在的衝突點。20世紀80年代中期,印度曾試圖在達旺附近建立一個永久性哨所。中國軍隊獲悉後就開始在該地區建立自己的哨所。其後印度決定派出第五山地師到達旺進行增援。那次事件差點引發中印之間的一場戰爭。

2006年11月13日,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向印度傳媒表達中方觀點(擁有阿魯納恰爾邦主權),引發外交風波,阿魯納恰爾邦“行政長官”要求中國召回孫玉璽。

行政區劃

現時(2004年),阿魯納恰爾邦非法政府把本邦分成16個區進行管轄,這16個區的詳情如下:

區名面積 (平方千米)行政中心
達旺 (Tawang) 2 172 達旺 (Tawang)
西卡門 (West Kameng) 7 422 邦迪拉 (Bomdila)
東卡門 (East Kameng) 4 134 色帕 (Seppa)
帕普姆 (Papumpare) 3 462 伊塔那噶 (Itanagar,也是本邦的首府)
下蘇班西里 (Lower Subansiri) 9 548 澤洛 (Ziro)
上蘇班西里 (Upper Subansiri) 7 032 達波日覺 (Daporijo)
西帝杭 (West Siang) 8 033 阿隆 (Along)
東帝杭 (East Siang) 3 895 帕西格 (Pasighat)
上帝杭 (Upper Siang) 6 590 營瓊 (Yingkiong)
上丹巴河谷 (Upper Dibang Valley) 13 029 阿尼尼 (Anini)
下丹巴河谷(Lower Dibang Valley) 羅營 (Roing)
勞哈特 (Lohit) 11 402 德澤 (Tezu)
昌朗 (Changlang) 4 662 昌朗 (Changlang)
第來普 (Tirap) 2 362 孔薩 (Khonsa)
庫朗庫美(Kurung Kumey) 達泊瑞嬌(Daporijo)
安嬌 (Anjaw) 哈威(Hawai)

管轄領域

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全部在中國領土範圍之外有二個縣:長朗縣(Changlang)和特拉普縣(Tirap),計7024平方公里。
第二種:全部在中國領土範圍之內有八個縣:“達旺縣”(Tawang)、“西卡門縣”(West Kameng)、“東卡門縣”(East Kameng)、“帕普派爾縣”(Papum Pare)、“下蘇班西里縣”(Lower Subansiri)、“上蘇班西里縣”(Upper Subansiri)、“西桑朗縣”(West Siang)、“上桑朗縣”(Upper Siang),計48283平方公里。
第三種:部分土地在中國領土範圍之內有三個縣。
1、“洛西特縣”(Lohit)11402平方公里,有約1/2在中國領土範圍之內,計5701平方公里
2、“迪邦山谷縣”(Dibang Valley)13029平方公里,有約4/5在中國領土範圍之內,計10423平方公里。
3、“東桑朗縣”(East Siang)4005平方公里,有約2/3在中國領土範圍之內,計2670平方公里。

以上三縣在中國領土範圍之內合計18794平方公里。

第二和第三部分合計為67077平方公里。這一面積應是真正的中印邊界東段爭議土地,占整個“阿魯納恰爾邦”面積的80%。

簡要情況

位置:此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邊界,屬於中國的藏南地區,並將該地區劃入西藏自治區的錯那、隆子、朗縣、米林、墨脫、察隅、達旺、德讓宗、邦迪拉、哥里西娘、尼烏木、格當、里嘎、阿帕龍、瓦弄、魯巴、曲那門等三到四十多個縣的管轄範圍之內。大體是麥克馬洪線與中印傳統邊境線之間區域,但中印傳統邊境線有部分在偽阿邦境外,有部分在境內,與偽阿邦邊境線交錯並不重合。
面積:偽“阿魯納恰爾邦”的面積為83743平方千米,是中國西藏藏南的行政區。
人口:1091117人(2001人口普查)男性573951人,女性517166人,性別比例901(女)比1000人(男),人口密度:13人/平方公里。
“阿魯納恰爾”地區“阿魯納恰爾”地區

民族:阿魯納恰爾邦的人口有超越一百萬人。根據當地政府統計,本地有八十二種的不同民族。民族包括了中國的門巴族審度苯族珞巴族愛締族等。門巴族主要聚居於達旺及西卡門這兩個區內。 雖然印度政府把印地語定為阿魯納恰爾邦的官方語言,但是當地所有原住民的語言都屬於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支,本地的方言計有超過40種。
交通:主要國內機場有伊塔那噶、達波日覺、帕西格。公路建設良好,公路總長度10240公里,高速公路352公里。經濟作物:水稻、玉米、粟米、小麥,含油種子(如花生仁、棉籽等)。
主要礦藏:白雲石、石墨、煤、石英岩、原油、天然氣、土黃、大理石
工業:邦內共有16個工業區。其中水力發電居全國之首。主要工業有:煤礦、鋼鐵、化工、黃麻、紡織、茶葉、皮革和鞋類、石化、醫藥、酒精飲料、釀酒、紙業、電子、塑膠、軟體和信息技術。
生態:從生態地理上劃分,該邦坐落於東喜馬拉雅山脈地區,是喜馬拉雅地帶生態地理最豐富的地區。整個地段呈複雜的山丘地形,這裡的動植物品種繁多,森林中有5000餘種植物,85種陸地哺乳動物,500多種鳥類和大量的蝴蝶、昆蟲和爬蟲,阿魯納恰爾邦擁有兩個國家公園和九個野生動物保護區,均有國家森林部管理。阿魯納恰爾邦發現了500餘種藥用植物,不僅可以治療疾病,還是該邦經濟發展的潛在資源。
軍事:印度中央政府在長達4057公里的中印“實際控制線”地區的防禦力量。印度陸軍將增派1個新建的軍、2個裝甲旅和1個獨立步兵旅;空軍將在2015年前部署4個先進的“Su-30MKI”戰鬥機中隊;“印藏邊境警察部隊”將在目前142個哨所基礎上增設35個邊境哨所,並擴充13個營的兵力。

名勝古蹟

主要城市:伊塔那噶、達旺、邦迪拉巴昔卡

歷史古蹟:持斧羅摩池達旺寺

旅遊勝地:納姆達帕阿卡希甘加塔萊谷雅魯藏布江希昂河

軍事部署

阿魯納恰爾邦阿魯納恰爾邦

2012年7月印度高調宣布向中國藏南地區增派二個師約六萬兵力,以及增調二個蘇30中隊往藏南地區,旨在加強對該地區的實際控制能力。作為回應,中國軍隊最近也加強了在西南地區的兵力部署以作為反制。隨著印度加快對該地區的移民步伐,以及文化滲透與侵略,中國的藏南地區現在正逐漸朝“阿魯納恰爾邦”的方向發展。
1987年,印度議會通過法案,正式在“麥克馬洪線”之南建立“阿魯納恰爾邦”,並且開始了往該地區進行大規模的移民。中國對印度方面蠻橫行為的冷靜處理並不能阻止印度對藏南地區的變本加厲。二十多年來,印度直接往藏南地區移民約30至45萬,這幾十萬印度移民目前已經在藏南地區定居、安家落戶、耕耘勞作,並且繁衍生息。而且,現在這些移民大部分已經有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總人口接近六十萬。
藏南地區長期處於印度實際管轄下,一方面,印度當局對當地居民從小就進行“阿魯納恰爾邦自古就屬於印度領土”的灌輸教育,另一方面,大量印度移民湧入該地區,自然帶來了印度的文化傳統與生活方式,當地土著的珞巴族人、門巴族人平時與這些印度人進行日常交流、接觸,耳濡目染印度文明,無時不受到印度文化的薰陶。

印度行政區劃

中印邊界爭端

中印邊界爭端
概述:整箇中印邊界全長1700餘公里(因未實際勘測,此數據只是大概數據,也有資料說近20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爭議地區。
西段雙方爭議面積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賽欽地區,除巴里加斯一處外,其餘都控制在中國手中。
西線邊境爭端主要是新疆阿克賽欽地區歸屬之爭。阿克賽欽是一塊被喀喇崑崙山崑崙山阿里高原環繞的盆地,自古以來就是從新疆到達西藏的重要通道,一直屬於中國,直到五十年代印度人抗議中國通過阿克賽欽修建新藏公路以前,中國政府並不知道印度對這裡有領土要求。1951年前後,印軍趁我軍剛進入阿里地區之機,侵占了受泥山江以東的賣爭拿馬碟木卓克附近約450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後,印軍又侵占了巴里加斯
中段雙方爭議面積約2100平方公里,分為4處,現控制在印度手中。
中印邊境中段,印軍除了占領英國殖民主義者侵占的桑、蔥沙兩地外,1954年又侵占了香扎拉不底烏熱三地;1955年侵占了波林三多;1957年侵占了什布奇山江及附近的一塊草地;1958年又侵占了巨哇曲惹兩地。這樣,印方在中印邊境中段共侵占我國約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東段雙方爭議面積約90000平方公里,即常說的藏南地區,現全部控制在印度人手裡。
中印邊境東段爭端,是傳統習慣線與麥克馬洪線之爭。傳統習慣線在喜馬拉雅山南麓,以此線作為邊界,約9萬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區屬於中國;而麥克馬洪線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線線作為界線,將藏南土地劃歸印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