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獎惠明

金獎惠明

金獎惠明是浙江傳統名茶、全國重點名茶之一,明成化年間列為貢品。主要產自景寧畲族自治縣紅墾區赤木山惠明寺及際頭村附近。成茶外形肥壯緊結略扁,所用鮮葉為芽頭肥大、葉張幼嫩、芽長於葉的一芽一葉,葉芽稍有白毫,乳白中帶淡黃,沖泡後又呈白色,人稱白茶。曾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和一等證書。

基本信息

茶史追溯

金獎惠明金獎惠明
惠明產茶歷史悠久,相傳,唐朝時畲族老人雷太祖在惠明寺周圍闢土種茶,成為赤木山區發展茶葉生產的創始人。但長期以來,因交通閉塞,知者甚少,清鹹豐年間(1851—1861)始漸有名氣,1915年獲國際金獎後,遂即成為聞名國內外的世界名茶。民國後期,茶園荒蕪,製作技藝失傳。新中國建立後,於1979年恢復生產。金獎惠明茶是中國重點名茶之一,主產於鶴溪鎮惠明寺村。惠明茶是浙江傳統名茶,古稱“白茶”。又稱景寧惠明,簡稱惠明茶。產於景寧畲族自治縣紅墾區赤木山的惠明村。

據《景寧縣誌》記載:唐大中年間(847—859),景寧已種植茶樹。鹹通二年(861),惠明和尚建寺於南泉山(今鶴溪鎮惠明寺村,寺因僧名,村以寺名),並在寺周圍栽植茶樹。此處所產茶葉品質優異,亦因僧名稱惠明茶,迄今已有1100餘年的種植歷史。現在寺右尚有一株古茶。此茶葉芽乳白帶淡黃,沖泡後又呈白色,色、香、味俱佳,人稱“白茶”、“仙茶”“蘭花茶景寧明成化十八年(1482),惠明茶列為貢品,年貢芽茶兩斤。可惜在民國年間,一直處於農戶零星栽植、粗放製作狀態,僅為畲民兌換些許鹽布,沒有形成商品。

民國4年(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開通而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中國選送的惠明茶因品質特優,被認定為茶中珍品,榮獲金質獎章和一等證書,與國酒茅台同時獲得金獎。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政府從經濟、技術上大力扶持惠明茶生產,金獎惠明重新被有關部門評為優質名茶。

專家測定,惠明茶一般年景含游離胺基酸2.5—3.5%,高的年份達3.5—4.5%,甜鮮味游離胺基酸占總量75—90%,酸苦味占總量10—25%,脂型兒茶比例高,條索堅密壯實,顆粒飽滿;色澤翠綠光潤,全芽披露;沖泡後有蘭花之香氣,水果甜味,茶味鮮爽甘醇,湯色清澈明綠。還有“一杯鮮,二杯濃,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茶韻猶存”的特點。

生長環境

金獎惠明金獎惠明茶產區
惠明茶產區,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明人嚴用光在《惠明寺茶歌》中,對惠明寺附近風光作了生動的描述,詩曰:“古柏老松何足數,山中茶樹殊超倫,神僧種子忘年代,靈根妙蘊先天春。……滋雲蓄霧玉泉液,嫩芽初出含清真。寒食清明都過了,采焙穀雨趁芳辰。”

惠明茶主要產於赤木山區,其中以惠明寺及附近為主要產地。惠明寺海拔630米,赤木山主峰海拔1500米,巒接雲霄。山上林木蔥蘢,雲山霧海,氣象變化萬千。每當春秋朝夕,站在山頂遠眺,但見山下茫茫煙霞,經久不散。這裡土壤以酸性沙質黃壤土和香灰土為主,土質肥沃,雨量充沛。由於當地土壤氣候條件特殊,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了本地茶樹群體品種的特點。

茶農把這裡生長的茶樹,分為大葉茶、竹葉茶、多芽茶、白芽茶和白茶等種。大葉茶因葉片寬大而出名,是製作惠明茶的優良品種。其次是多芽茶,就是每個葉腋間的潛伏芽能同時迸發,如肥培管理適當,其芽梢可以同時齊發並長。此茶葉略呈圓形,葉質厚實隆起,持嫩性很強,也是加工惠明茶的良好原料。

茶園多在海拔600米左右的山坡上,土質肥沃,雨量充沛,雲霧繚繞,茶樹生長環境得天獨厚。該縣位於浙南,甌江上游,屬山區及半山區,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年均氣溫17.6℃,年均降水量1868毫米,無霜期達268天。土壤以酸性砂質黃壤土及香灰土為主,土質而潤澤。山上林木蔥蘢,常年雲霧瀰漫。尤以惠明寺及際頭村兩地居赤木山山腰,海拔約六七百米,所產茶葉最佳。

惠明寺附近茶佳,水也佳。山上樹林繁茂,泉眼很多,涓涓細流,大旱不涸。景寧縣山區畲族人民都將泉水用毛竹挖掉節片接到家裡,用木桶積蓄貯存。這種木桶,為山區所特製,採用大木一段,將中心挖空,留下底部,即成“自然”的木桶。由於長年累月裝水,桶的四壁長滿青苔,桶水更顯清澈,別具風味。惠明寺旁的南泉水,為整個赤木山區清泉中最優之泉水,水質甘洌醇和,最宜沏泡茶葉,“惠明茶,南水泉”所泡之茶,“一杯淡,二杯鮮,三杯甘醇,四杯韻猶存”,味濃持久,回味鮮醇甜,正是高雅名茶之特色。

加工工藝

金獎惠明金獎惠明
惠明茶的鮮葉標準以一芽二葉初展為主,所用鮮葉為芽頭肥大、葉張幼嫩、芽長於葉的一芽一葉。

採回後進行篩分,使芽葉大小、長短一致。加工工藝分為攤青、殺青、揉條、煇鍋4道工序。鮮葉稍經攤放,即行殺青。殺青在鍋中進行,銅鍋溫200℃左右,每鍋投葉量500克。殺青後期逐步降低鍋溫,攤涼並輕輕搓揉,在鍋中邊揉條,邊拋炒,當茶條初具彎曲時,改用滾炒與拋炒相結合的手法整形,此時鍋溫再度略升,以有利於茶香的形成和發展,最後再在鍋中煇乾。

成茶條索緊縮壯實,顆粒飽滿,色澤翠綠光潤,全芽披毫,茶味鮮爽甘醇,帶有蘭花香,湯色清澈明綠。還有“一杯鮮,二杯濃,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茶韻猶存”的特點。

獲獎記錄

該茶生產始於唐代,因交通閉塞,知者甚鮮;清鹹豐年間,始漸有名氣;

1915年獲國際金獎後,遂在中國揚名。

1982年被商業部列為全國名茶,行銷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城市。

1986年被評為全國名茶,是名茶中的珍品。

名茶鑑賞

金獎惠明茶外形肥壯緊結,色澤翠綠光潤,銀毫顯露。沖泡後滋味鮮爽甘醇,帶有蘭花及水果香氣,茶湯清澈明綠,旗槍朵朵,交相輝映,有人很形像地贊道“一杯淡,二杯鮮,三杯甘醇,四杯韻猶存”。

民間傳說

金獎惠明金獎惠明
傳說之一

從前,赤木山有個寡婦藍二嬸,她一個人拉扯著三歲的女兒山明,靠種些山貨,砍點山柴度日。一天中午,藍二嬸正在山坡上拾柴,一抬頭忽然看見一個枯瘦的老和尚,靠在一棵松樹下,正有氣無力地掉著眼淚。藍二嬸急忙趕過去,問道:“老人家,您怎么了?”連問了幾遍,老和尚卻只是張了張嘴,說不出話來。藍二嬸不由分說,吃力地把老和尚背回了家,又急忙打來山泉水給老和尚喝,說來也怪,老和尚喝了口水,就緩了過來。在藍二嬸的細心照料下,一天又一天,體力也漸漸恢復了。這老和尚呀,可喜歡藍二嬸的女兒山明了,每天帶著小山明在山林里摘野果,抓野兔,還給小山明講故事,山明玩得可開心了。老和尚還從身上的包袱里倒出些種籽,教小山明在屋前屋後種上,天天用山泉水澆。一天天地過去了,轉眼,春天到了,小山明種下的種子發芽、吐葉,長成了一棵小樹苗苗。老和尚教藍二嬸把嫩葉摘下,放在鍋里用火炒,再搓,再揉,再烘乾,收藏起來。第二天,山明起來想找老和尚玩,卻不見了老和尚。藍二嬸和山明找來找去,找到了一張字條,這才知道老和尚是不辭而別了。原來,老和尚是羅漢所變,羅漢見藍二嬸心地善良,又貧窮可憐,就特意給藍二嬸送來了這種茶葉,老和尚在字條上寫著,這茶叫“雲霧茶”,煎茶喝,能醒腦、明目、清胃、潤肺、洗腸、通氣,可治病哩!不久,藍二嬸“雲霧茶”能治病的訊息傳開啦,不少人來求茶。藍二嬸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後來,二嬸用女兒山明的名字給這茶取名為“惠明茶”。

傳說之二

傳說從前有個景寧商人,坐船到南方去。在船上見到一個衣衫破舊的老和尚,商人樂善好施,便布施給老和尚許多銀兩布匹,老和尚無以回報,就取出身上的白茶及種子,送給商人,並告訴商人說:如家人突有急病時,可取一片,用水沏泡喝下。商人回到家裡,就把白茶收了起來,並未當真。過了一段日子,商人的老母急火攻心,突然雙目失明。請遍名醫也無法醫治,商人急得團團轉。後來,忽然想起老和尚送的白茶,就忙叫人沏了一杯,給老母奉上。奇特的是,老母喝了這茶,眼睛竟然好了。

商人見此茶如此神奇,大喜。取出和尚送的種子,命人精心培育,製成茶葉後,又加以宣傳和流通。因為喝了這茶眼睛會復名,所以商人給取名叫“會明茶”,人們傳來傳去,成了“惠明茶”,這就是惠明茶的傳說。

傳說之三

惠明茶是浙江畲族人民創製的名茶,產於景寧赤木山惠明寺周圍,歷史已很悠久。相傳,在唐大中年間,有一個畲族老翁,名叫雷太祖,帶著四個兒子,從廣東逃荒到達江西,途中遇到一個和尚,相處得十分親熱,一路同行到浙江。分手以後,雷太祖便在景寧的一個叫大赤坑的荒涼深山塢里搭起了茅棚,父子五人靠墾荒種地度日。後來豪強硬說雷太祖侵占了他的土地,就把雷太祖父子趕下了山。雷太祖父子只得重過到處流浪的生活。事有湊巧,他們又在景寧鶴溪遇見了那個和尚,和尚非常同情雷太祖的遭遇,就把他們帶到自己的寺院裡。原來這個和尚就是赤木山惠明寺的開山始祖。和尚囑咐雷氏父子在惠明寺周圍闢地種茶,這就是傳說中的惠明茶的由來。

中國名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