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派南宗

金丹派南宗

金丹派南宗為南宋時期形成的道教內丹派別,與北方的全真道相對。因地處江南,故稱“南宗”。該派祖述五代至北宋間道士鍾離權和呂洞賓,謂其丹法傳自鍾、呂。以北宋張伯端為開派祖師,並提出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的傳法譜系。上述傳法譜系中之五人,被後世道士尊為南五祖。

(圖)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宗

金丹派南宗為南宋時期形成的道教內丹派別,與北方的全真道相對。因地處江南,故稱“南宗”。該派祖述五代至北宋間道士鍾離權呂洞賓,謂其丹法傳自鍾、呂。以北宋張伯端為開派祖師,並提出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的傳法譜系。上述傳法譜系中之五人,被後世道士尊為南五祖

歷史記載

(圖)南宗宗壇:文筆峰

金丹派南宗南宗宗壇:文筆峰

金丹派南宗丹法思想看,淵源於鍾、呂是可信的,但張伯端不一定得自呂洞賓的親傳。上述傳法譜系,有學者疑是白玉蟾的偽造,也有學者不認為偽。但白玉蟾以前的四傳,皆為單傳,並未形成道派,只有到白玉蟾時才傳了眾多弟子,始形成為道派。

南宗一派奉張伯端《悟真篇》為祖經,並以之為該宗內丹修煉的理論基礎。該書繼承鍾、呂內丹思想,在“三教合一”思想影響下,以道禪結合、攝禪釋性、先命後性獨樹一家之學,修煉則從傳統命功著手。行功之前,先須“築基煉己”為入手功夫。即對人體已虧損的精、氣、神進行修復,待精滿、氣足,神全之後,才進入正式煉丹階段。

白玉蟾繼承張伯端丹法思想,在內丹傳統宇宙生成論基礎上,糅合道禪之學,在“神為主;精氣是客”,“丹者、心也;心者、神也”的前提下,強調心性修煉。深信修鍊金液大還丹,可以,主宰死生。

聲宗從陳楠起,兼行神霄雷法(又稱五雷大法)。白玉蟾承其師業並授其弟子。他還寓內丹於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內煉成丹、外用成法”的特點,謂修煉中氣機發動,陰陽交媾時,意念與自然界風雨雷電相契合,便有面赤、耳熱、汗出、眼黑等生理效應,頃刻之際,代天行法之功便成。

南宗一派稟承《悟真篇》混俗和光”、“大隱居廛”的思想,也主張“大隱混俗”,不提倡出家。陳楠“招邀徒弟走市廛,醉酒飽肉成群火。”夏宗禹在《悟真篇講義》中稱:“有志之士若能精勤修煉,初無貴賤之別,在朝不妨為治國平天下之事,在市不失為士農工商之業。”而白玉蟾也是“時又蓬頭赤足以入廛市,時又青巾野服以游宮觀”的雲遊道士。他曾指出:“吾所以混俗和光者,不欲自異耳。魚欲異群魚,舍水躍岸則死;虎欲異群虎,舍山入市則擒。”由於南宗多居家道士,無意仕途,故始終未得朝廷扶持。入元以後,全真道南下,南宗與全真道接觸中,逐漸產生與之合併的要求,在陳致虛等人的推動下,在元代中後期實現了兩北二宗的合併,從此金丹派南宗即成為全真道的南宗。

淨業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道理論

(圖)學道之土,有初心,有中心,有末後之心。三心見真可得成學道之土,有初心,有中心,有末後之心

一)心即是道

“心”在金丹南宗的丹法理論中,玄關一竅”等概念相近,都是具有本體意義的概念。在這個意義上強調的“心”,與一般的念慮之心不同。這個本體意義上的“心”實際上更接近於陸王心學中“本體”的概念。當然在南宗的典籍中除使用“本心”一詞以外,還經常用“天心”來表達這一內涵。《海瓊君萬法歸一歌》云:“不識天心兩字真,只會三光符水熟”,這裡的“天心”即是本體意義上的本然之心。正是在這樣的層面上,南宗提出了“此心即道”、“心外無別道”的思想。

白玉蟾在《謝張紫陽書》中如是說到:嘗聞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道之大,不可得而形容,若形容此道,則空寂虛無,妙湛淵默也;心之廣,不可得而比喻,若比喻此心,則清靜靈明、沖和溫粹也。會萬化而歸一道,則天下皆自化而萬物皆自如也;會百為而歸一心,則聖人自無為而百為自無著也。推此心而與道合,此心即道也;體此道而與心會,此道即心也。道融於心,心融於道也。心外無別道,道外無別物也。本然的心體,“清靜靈明、沖和溫粹”,是道的完整體現,在這個意義上,心與道是同一的。

(圖)《海瓊白真人語錄》海瓊白真人語錄

二)心即是丹

在南宗的丹道理論中,丹實際上是指人的根源和本體,也即南宗丹法的真正歸宿。本心或天心既然是具有本體的道的意義的概念,那么復原這樣的本然之心,實際上也就是煉成了金丹。

白玉蟾很明確指出:“丹者,心也”。《修真十書·白先生金丹火候圖》中畫了這樣的“金丹圖”:金丹圖心色同朱橘形如彈丸關於心為丹的思想,白玉蟾在《謝張紫陽書》有更為詳細的表述說:此道之在天下,不容以物物,不容以化化,故凡物物化化之理在天下而不在此道也,此道如如也,以此心會此道可也;此心之在聖人,不容以知知,不容以識識。

由此可見,南宗所說的金丹可以說就是本心。這裡所描述的金丹實際上也指本心,本心是每一個人都圓具的,是人可以長生成仙的根據。

(圖)相關書籍《金丹大成集》相關書籍《金丹大成集

三)本然心境

由於對“心”的突出強調,使得關於本然之心的狀態的描述,成為南宗典籍中十分重要的一個話題。白玉蟾在《靜余玄問》中有這樣的說法:心常如愚,常要活潑潑,如走盤珠,故曰圓通。

這裡對“心”的狀態的描述,初看起來近乎矛盾。然而,在實際上,這裡所說的“愚”並非指暗昧不通,而是指“心”的淡然靜定、無思無慮、一念不生的狀態,白玉蟾用“走盤珠”來比喻這一活潑潑的自由境界

四)心作主宰

南宗往往強調“心”的主宰作用。白玉蟾曾經說過:“此心本是通神藏,一念差時萬狀生”,心是一切的主宰和樞紐。

《海瓊白真人語錄》記載了一段白玉蟾的話,其中對心的作用作了很好的概括“是故形以心為君,心者神之舍。心寧則神靈,心荒則神狂。虛其心而正氣凝,淡其心則陽和集,血氣不撓,自然流通,志意無為,萬緣自息,心悲則陰氣凝,心喜則陽氣散。念起則神奔,念住則神逸。由這材料,可以看出,意、念、神、氣等實際上都受到心的宰制,心寧、心荒、心喜、心悲都會引起神、氣等的變化。所以一切的修煉都必須從心入手。

五)心外無法

南宗從陳楠開始兼傳雷法,因此在白玉蟾的著述中常可以看到關於法的記載。法可以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指齋醮、祈雨等與儀式有關的法術;二是指個人以成仙為目的的修煉方法。

內丹學研究

(圖)內丹派別內丹派別

金丹派南宗內丹學由於是在金丹燒煉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所以無論是在概念的使用還是具體的修煉方法上,都與金丹燒煉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在早期的內丹學中,內丹的修煉在過程上與外丹的煉製是十分相似的,如強調藥物火候的分別,以身中的具體物質為藥材,按照具體的卦象配合節氣時間的變化作進火退火的功夫,《修仙辨惑論》中所提到的三品丹法中的中下二品,都屬於這類丹法:“中品丹法以肝心脾肺腎為藥材,以年月日時為火候,以抱元守一為運用:下品丹法以精血髓氣液為藥材,以閉咽搐摩為火候,以存想升降為運用”。金丹派南宗的丹法雖然仍延用了藥物火候這些概念,但其意義已與原有的含義有了很大的不同。

金丹派南宗反對以藥材為個別的器物、以火候為具體的時間的觀念,《修仙辨惑論》云:“夫豈知混沌未分以前,烏有年月日時,父母未生以前,烏有精血氣液。”年月日時這樣具體的時間和精血氣液這樣有形質的器物都是後天的,而金丹的修煉則是要回復到人的本根。

重要人物

(圖)張伯端張伯端

張伯端(987年—1082年)字平叔,號紫陽。他自述云:“熙寧己酉歲(1069),因隨龍圖陸公(詵)入成都,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薛道光、翁葆光認為所遇真人為“青城丈人”;陸詵之孫思誠於乾道五年(1169年)所作《悟真篇記》,則謂張伯端在成都所遇真人為劉海蟾。據稱:“有以金丹之術見授者,復序其所從來,得之成都異人者,豈非海蟾耶?”“因取此書讀之,始悟其說,又考世之所傳呂公《沁園春》及海蟾詩詞,無一語不相契者,是知淵源所來,蓋有自矣。”

薛道光(1078年—1191年),一名式,字太源,陝西雞足山人,嘗為僧,法號紫賢,一號毗陵禪師。據《陝西通志》載,宋崇寧五年(1106年)冬,寓郿縣,遇石泰,得授口訣真要。後來京師,棄佛入道。靖康元年(1126年)秋作《還丹復命篇》五言絕句十六首,七言絕句三十言,續添《西江月》九首,又撰《丹髓歌》三十四首,歌頌內丹法要。

陳楠(逝世於1213年),字南木,號翠虛,廣東惠州博羅縣人。以盤櫳

(圖)白玉蟾白玉蟾

箍桶為業,自云:“道光禪師薛紫賢,付我歸根復命篇”。又云:“嘉定壬申(1212)八月秋,翠虛道人在羅浮,還以金丹火候訣,說與瓊山白玉蟾。”既自稱為薛道光弟子,又是白玉蟾之師。據傳能捻土為丸治病,人稱“陳泥丸”。有《翠虛篇》傳世,併兼行雷法。

白玉蟾(生於1194年),是南宗的實際創立者。字如晦,號瓊琯,自稱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瓊山老人,武夷散人。本姓葛,名長庚。定居福建閩消。自稱幼從陳楠學丹法,嘉定五年(1212年)八月秋,再遇陳楠於羅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訣並五雷大法。他曾雲遊羅浮、武夷、天台、廬山,閣皂等地,尋師訪友,學道修煉,經歷過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艱辛歲月。他在雲遊途中,先後收留元長、彭耜、陳守默、詹繼瑞為徒。據稱“四方學者,來如牛毛”,影響日益擴大,自此打破自張伯端至陳楠以來南宗的單傳歷史。鏇即復歸武夷止止庵傳道授法,正式創立金丹派南宗。

作用影響

(圖)金丹派南宗宗壇金丹派南宗宗壇

張伯端以禪宗頓悟圓通釋內丹還虛之境,白玉蟾則深究禪學,融會於內丹理論之中,謂“至道在心,即心是道,六根內外,一般風光”。純以禪理入道為其特色。在南宗活動方面,他除建庵立壇外,還取漢天師“二十四治”法,按“師家曰治,民家曰靖”傳統,立“靖”為建宗傳法之所。彭耜曾語其徒林伯謙曰:“白玉蟾所治碧芝靖、予今所治鶴林靖、爾今所治紫光靖,大凡奉法之士,其所以立香火之地,不可不奏請靖額也。”可見南宗初建時,其傳人都曾立“靖”,以為香火之地,作內月修煉、行諸法術、傳道講授之用。

金丹派南宗作為一個獨立的煉養道派的時間並不長,但影響較大。首先,它的內丹理論對全真道有較大影響,使全真道的內丹理論,在吸收南宗內丹成就後更加充實和完善;其次,促進了符籙派的改革,將內丹修煉引入齋醮活動中,一改舊符籙派只行符設法的傳統。新出現的神霄、清微、淨明等道派,也都以“內煉成丹,外用成法”為其宗旨;第三,南宗人留下了大批內丹專著,是中國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對氣功學醫學,以及人體科學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據 《道藏提要》所言“蕭廷芝,宋人,字元瑞,號紫虛了真子”。

[5] 見《修真十書·上清集》。

[6] 參見《張岱年文集》第二卷《中國哲學大綱》,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

[67] 見《正統道藏》正一部弁字號《海瓊問道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