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窩那計畫

里窩那計畫,是於1962年10月1日,時任印度國防部長的梅儂制定並在國防部高層會議中提出,其主要任務是在東部要占領塔格拉山脊,將中國軍隊趕出塔格拉山。

概況

1962年10月1日,時任印度國防部長的梅儂制定並在國防部高層會議中提出。
里窩那,義大利的一個港口,二次大戰時,後來的印度陸軍總參謀長塔帕爾上將曾在那裡作過戰,僅此而已。
“里窩那”計畫的作戰任務是:
——在東部要占領塔格拉山脊,將中國軍隊趕出塔格拉山。
——在西部,要拔除中國軍隊的21個據點,占領全部有爭議的阿克賽欽地區
——為加強東部的軍事力量,擬在最快的時間內組建特種部隊第四軍,參謀局長考爾中將將親赴東北邊境指揮,併兼任第四軍軍長。
——進攻的準備要在10月10日前完成。
尼赫魯說:中國只叫不咬/印軍的“里窩那”進攻計畫/印度國防部長梅農發誓:要同中國打到最後一個人/毛澤東問道:印度為什麼非要在邊界上和我們兵戎相見呢

背景

針對印度當局的步步緊逼,中國政府從維護亞洲地區和平友好睦鄰關係出發,採取了一再忍讓,息事寧人,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邊界爭端的方針。毛澤東甚至提議先擱置分歧,中印雙方各自從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然而,中方的良好願望,沒有得到印方的回應,結果中國單方面後撤了20公里。
在這以後,王尚榮多次根據中央和軍委的指示,打電話給駐西藏、新疆地區的邊防部隊,嚴格要求他們在實際控制線本側30公里內不開槍、不巡邏、不平叛、不打獵;在20公里內不打靶、不演習、不爆破;對在邊境挑釁滋事的入侵印軍,要先予警告,勸其後退,當勸阻無效,方可依國際慣例解除其武裝,經說服後發還武器,放其離去。
但中國所做的一切,都被印方視為軟弱可欺。印度總理尼赫魯,竟然對他的親信國防部長梅農、印軍參謀局長考爾中將說:中國對印度的政策是“只叫不咬”,可以放心大膽地乾。

具體細節

1962年10月1日,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3周年的時刻,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國防部里,一個將中國軍隊清除出本屬中國卻被尼赫魯圈入印度版圖區域的罪惡計畫——“里窩那”計畫,最後定型了。
在這次秘密的作戰會議上,梅農首先聲明,這個計畫是在總理尼赫魯赴倫敦參加大英國協總理會議前,親自授意他擬訂的。印軍參謀部作戰處處長帕利特準將敘述了“里窩那”計畫的內容。他說:里窩那是義大利的一個港口名,因此刻的印軍參謀長二戰時在那裡作過戰,故名。

作戰要點

該計畫的作戰要點是:在邊界東部,印軍要占領塔格拉山,將此處中國軍隊趕走;在西部,要拔除中國軍隊的21個據點,全部占領有爭議的阿克賽欽地區。為了加強東部的軍事力量,擬在最快時間內組建特種部隊第4軍,參謀局長考爾親赴東北邊境任前線總指揮,併兼任第4軍軍長。
該計畫遭到前陸軍參謀長蒂邁雅上將的反對,他一眼就看出了這個輕率的計畫,是出自只善譁眾取寵、紙上談兵的考爾中將之手。他認為這種倉促地向中國境內推進,只會把印軍推進墳墓,並可能導致中國反擊進入印度國土。但除了個別人默認他的觀點外,幾乎所有的與會將軍,都認為他怯懦得荒唐,里窩那計畫順利地通過了。
10月2日,尼赫魯公然聲稱:印度將以軍事力量對付中國。此刻,印軍在邊境西段,集結了5600多人;在東段則集結了1.6萬餘人。10月10日上午,印軍入侵中國西藏扯東地區的一個營,越過克節朗河上游,向中國守軍發動進攻。14日,印國防部長梅農,發誓要同中國打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支槍,並飛赴邊境的提斯浦爾城運籌作戰。
這些情況送報中央後,引起毛澤東的深深思索:中印兩國都是文明古國,有悠久的文化交往歷史,又都是為世界稱道的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發起國,印度為何非要在邊界以兵戎相逼,不惜流血和刀槍相向呢?他連續幾天睡不安穩。
周恩來察覺到毛澤東的鎖眉苦思,親自責成總參作戰部負責中印邊界問題的副部長雷英夫,與總參防突小組就此進行研究,拿出看法,供毛澤東參考。雷英夫和防突小組副組長、作戰部部長王尚榮、組員們及作戰部邊防處的參謀聚議了幾次。
實際上當中印邊界的局勢益發緊張後,他們就常在王尚榮的辦公室里,探討和研究相關的情況和對策。在那段日子裡,王尚榮辦公室的燈總是亮到很晚才熄滅。

原因分析

他們認為印方之所以敢在邊界一而再再而三地逼進和製造流血事件
主要原因有五點:
一是印度政府不願放棄原英國政府的擴張政策,不願放棄對中國西藏的領土野心。尼赫魯認為,只要把據點修在了中國的領土上,就有望作為既成事實,進而爭得國際上的承認。
二是印度認為大的國際背景對其有利。美國一直奉行敵視中國的政策;50年代末,中國又同北面的鄰國蘇聯交惡。中國面對著這兩個方面的政治威脅和經濟封鎖。
三是印度有在南亞地區充當霸主的欲望,所以在中國邊界咄咄逼人,顯示其威風
四是近些年印度國內經濟發展遲緩和社會問題上升,因此引起的不滿情緒,可通過邊界的戰事轉移。
五是錯誤地估計了軍事形勢。印度方面認為:中國的主要正規力量在東南,用以對付美國扶植的台灣國民黨的反攻;自中蘇關係交惡,特別是塔城、伊犁邊民暴亂外逃事件後,北面的中蘇邊界又吸附了中國的大量軍力,以致東、北兩線占去中國全部兵力的90%。中印邊境一帶是薄弱環節,新疆、西藏除少數邊防部隊外,幾乎無正規部隊。再則中國尚未從三年自然災害和嚴重的經濟困難中復甦,沒能力支撐戰爭,更難顧及遙遠的西南邊陲。印軍的推進,不會遭到強有力的打擊。印方甚至將中國對印方的態度歸納為“只叫不咬”。
當毛澤東見到雷英夫,向他提出尼赫魯為什麼非要把戰爭強加在中國頭上時,雷英夫將防突小組研討的意見說了出來。毛澤東說前四點他也早已想到,對第五點尤為讚賞。顯然,不予迎頭痛擊,印方的進退將永無止境;而打驕橫而無準備之敵,是易操勝券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