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CCTV電視連續劇]

鄭和下西洋[CCTV電視連續劇]

《鄭和下西洋》這部電視劇是為了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而特別拍攝的,該劇講述了明朝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成功開闢海上絲綢之路的壯舉,再現了明朝前期中華雄渾恢弘的氣象、傲視全球的海軍實力和發達領先的造船與航海技術。該劇由羅嘉良、唐國強、杜雨露、於小慧等主演,於2009年3月25日在CCTV八套黃金檔播出。

基本信息

演員陣容

(圖)鄭和鄭和

鄭和 羅嘉良

代表作品:《天地男兒》《創世紀》《昭君出塞》

劇中的鄭和由香港演員羅嘉良扮演,他從少年時代的鄭和一直演到白髮蒼蒼的鄭和,年齡跨度大,對演員的要求也非常高,羅嘉良的演技得到了劇組的一致認可,本人也表示合作非常愉快。

羅嘉良2008年離婚恢復自由身後,火速與34歲內地演員蘇岩共譜戀曲,拍拖四個多月即閃電訂婚,兩人正在忙於籌備婚禮。目前羅嘉良正在香港參與《富貴門》的拍攝,還將去馬來西亞拍攝外景,對於自己與蘇岩的婚事,羅嘉良說要看雙方拍戲時間而定,但會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在北京舉行婚禮,蜜月的計畫目前還沒有談,羅嘉良還稱他們現在“很好,很幸福”。

(圖)鄭和下西洋[CCTV電視連續劇]朱棣

朱棣 唐國強

代表作品:《三國演義》《貞觀長歌》《長征》《雍正王朝》

唐國強在劇中飾演永樂帝明成祖朱棣,唐國強起初並不準備接這部戲,一方面他表示自己不想再演皇帝,另一方面他當時正準備出演另外一部電視劇《永樂大帝》,但看過劇本後,唐國強被深深地打動了,遂同意接演此劇。據製片方介紹,唐國強在拍攝時特別敬業,為了表演更逼真,吃苦受累都不在話下。“天寒地凍要拍下水抓魚的戲,他二話不說就跳進一個大池子裡;還有一場鎖著15公斤重的鐵鏈在地上爬的戲,他也要求必須鎖真鐵鏈,因為這樣的感覺才最真實。”

(圖)姚廣孝姚廣孝

姚廣孝 杜雨露

代表作品:《天下糧倉》《雍正王朝》《大宅門》《省委書記》

徐皇后 於小慧

代表作品:《和平年代》《花開有聲》《警戒線》

故事梗概

大明洪武年間,少年馬和從雲南被征入宮為太監,分到燕王府當隨從。燕王朱棣胸有大志,在守邊歲月中經受了磨鍊,尤其結識高僧姚廣孝後,更是開闊了胸襟。他與父皇朱元璋的海禁政策越來越不合拍。

(圖)鄭和下西洋[CCTV電視連續劇]劇照

在跟隨朱棣守衛北平和邊陲的日子裡,馬和逐步成長起來,其良好的素質,為以後的建功立業打下了基礎。

皇長孫朱允炆君臨天下,為鞏固皇權開始削藩,燕王朱棣首當其衝。為了生存,朱棣被迫裝瘋,飽受屈辱。鄭和的結拜姐姐宋蓮芯,也被奸臣所謀。朱棣在絕境中毅然率領八百壯士起兵,展開了爭奪皇位的“靖難”之役。戰爭中,馬和與姚廣孝、張玉等人一樣功勳卓著,尤其在鄭村壩一役,他奮勇救朱棣於危難,從此更被燕王視為心腹。

朱棣開元登基後,為洗清自己的“篡逆”之名,決心直追漢武唐宗,開創一代盛世。登基之初,他賜馬和姓“鄭”,隨之,悄然改變朱元璋的禁海國策,任命35歲的鄭和為統率大明寶船隊下西洋的欽差總兵官。

永樂三年(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從南京、太倉一帶至福建長樂太平港揚帆出海。龐大的大明船隊,從此開始長達28年的海外宣揚國威和尋求貿易的遠航。

朱棣是大航海的決策者和組織者。從船隊出海的第一天起,他就在陸地上指揮、控制和支持著這一偉大的航程。他下令在江浙、福建、廣東、湖北一帶造船,並在全國範圍擴大瓷器、絲綢、茶葉等出口貨物的生產。同時,借大航海之機實施永樂中興,開始編纂《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他還與姚廣孝微服私訪,恢復生產,與民休息。徐皇后也勵

(圖)鄭和下西洋[CCTV電視連續劇]鄭和下西洋[CCTV電視連續劇]

行節儉,並抱病親身勸桑。從而,使國家迅速實現了復興,為下西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保障。

鄭和率船隊第一次下西洋,恢復了明王朝對南洋諸島的管轄,命名了景弘島、永樂群島等。此間,鄭和船隊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打擊大海盜陳祖義。此人在南洋地區多年為非作歹,無人治服,致使大明與南洋航道不通。鄭和率船隊與其鬥智鬥勇,終於為南洋各國除了一害。大明寶船隊在訪問了南洋和南亞的占城、爪哇、蘇門答臘錫蘭古里、舊港等國家和地區,所到之處,均推行和平外交,迅速發展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響,尤其和當時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印度南部海域地區的人民,結成了無比親密的關係。

船隊歸來時,朱棣並沒有被勝利所陶醉。他的目光不再是停留在“宣揚國威”或暗中尋找建文帝的下落,而是決心以更加開放的思路,支撐起一個前無古人的大航海事業。這樣一來,從皇上到百姓的觀念都已轉變,使商品經濟的萌芽加快發生了。

那個時代,海上航行的實力,實際代表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海船的鼎盛,又象徵著國家的富強、技術的發達,文化的進步。隨著鄭和船隊走向海外世界,這位君王不僅追求“四海賓服,萬邦來朝”的目標,而且,一心想開闢唐宋以來出現的海上絲綢之路,將中華民族的文明成果,廣泛傳播到東南亞和亞非大陸。

在此基礎上,朱棣還開始了一系列更大的手筆。其中之一即決定將北平改為北京,下令大規模建設新的京城,包括今天的故宮,基本上還是明初打下的基礎。

朱棣讓鄭和在與西洋諸國交往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德服人,不恃強凌弱。經濟上則厚往薄來,給予各國諸多好處,樹立了泱泱大國的風範。在當時的世界上,大明船隊很好的發揮了一個大國維護地區和平的作用。鄭和在此期間,率領船隊在馬六甲和忽魯謨斯等國建立了貨棧,與阿拉伯人、波斯人、歐洲人廣泛展開貿易。錫蘭國篡位者亞烈苦奈兒背信棄義,想劫持大明船隊,鄭和出於無奈被迫還擊,但他始終堅持“自古知兵非好戰”的信條,以智慧和寬容,正義與威力,來化解兩國之間的危機。

徐皇后的病逝,使朱棣傷心欲絕。好在大明船隊再次航海歸來,特別是鄭和將桀驁不遜的亞烈苦奈兒押來大明,聽候皇上裁決其生死時,朱棣以中華文明來處置此案,最終感化了這個凶暴的國王。

鄭和越是走向未知,朱棣就越激起萬丈雄心。他不滿足於已知領域,想讓鄭和把船隊帶到更遠,去窮盡整個世界。就在這時,發生了北京宮城三大殿遭雷擊被毀事件,有人趁機攻擊下西洋花費上千萬兩白銀,並指責鄭和有貪污之嫌,及他擁兵自重, 在海外另有所圖,這讓朱棣起了疑心。

(圖)鄭和下西洋[CCTV電視連續劇]劇照

姚廣孝以年邁之軀,向朱棣陳述自己的看法,多國使者對鄭和及船隊的肯定,尤其永樂朝和海外這些國家友好往來的鐵一般事實,讓朱棣又一次猛醒過來,他排斥了種種攻擊,重新讓鄭和回到船隊,踏上了遙遠的非洲東岸之行。

此次,鄭和率船隊完成了從太平洋印度洋的歷史性跨越,與非洲各國建立起牢固的友好關係。

朱棣多次親自率兵征討漠北,解除了北方最後的軍事威脅。此時,實現了大明對西南、西北、東北地區的完整管轄,奠定了中華民族寬闊的疆域版圖。在凱鏇途中,他病情加重。臨死前,他仍然牽掛著身在海外的鄭和船隊。

鄭和船隊返航歸來,朱棣已病逝於漠北返程途中。皇太子朱高熾即位,果然馬上重施海禁。朱高熾放出了一直反對下西洋的戶部尚書夏原吉,罷撤下西洋的一切活動。鄭和改職為南京守備,帶領船隊官兵負責修建大報恩寺。期間,鄭和被人視做禍國殃民的“國賊”,特別是他從海外帶入的新奇見解與知識,更為傳統觀念所不容!珍貴無比的《航海日記》,也被當做妖言罪證焚毀,水師與海船盡遭裁撤。兇險莫測的命運,令鄭和痛苦欲絕,他深感“帝王不可信,親人不可期,榮辱不可計”,欲飲恨自盡。

這時,朱高熾卻突然病逝,年輕的朱瞻基即位。宣德帝發現祖父永樂朝轟轟烈烈的朝貢貿易,已經銷聲匿跡,前來謹見中國皇帝的外國使臣也大大減少,並且海上又開始不寧靜了。他領悟到下西洋的重要之所在,力圖恢復朱棣時代的鼎盛,於是下旨重用已經六十多歲的鄭和,讓他和王景弘一道,繼續接掌寶船隊,重建水師,再度巡洋。

宣德六年,鄭和率領二萬七千人,開始了第七次下西洋。這是鄭和最後一次出洋。他訪問了二十多個國家,讓各國重新看到了明王朝的威望,恢復和建立了相互友好關係和貿易。
這次航程,鄭和感到身體已經每況愈下。他想率領船隊訪遍西洋諸國,便分出若干船隊,由副使們分頭率領,到一些國家去宣詔和貿易。

最後的航行中,鄭和的願望是要越過風暴角(好望角),從海上去尋找大西洋和歐洲陸地。他不顧朝廷命令,率船隊主力馳入南半球,他試圖穿越新大洋,接觸神秘的西方世界。但是,在距好望角近在咫尺的地方,鄭和被朝廷力阻回國。他已經快油枯燈盡,終於病逝于歸途……

一個偉大的人物和一個偉大的航海時代,因此終結了。幾十年後,歐洲船隊越過好望角,循著鄭和開闢的航線來到亞洲,由此開始了西方人進入東方海域的時代……

精彩看點

場面宏大製作精良

2009年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七次浩大的遠航,跨越九萬里廣袤大洋,成功開闢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這段歷史由福建省委宣傳部、中央電視台文藝中心影視部等單位聯合出品的59集電視連續劇《鄭和下西洋》,3月25日起在央視播出。

(圖)鄭和下西洋[CCTV電視連續劇]鄭和下西洋[CCTV電視連續劇]

該劇由朱蘇進擔任總編劇,馬驍擔任總導演,生動展現了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歷經半個世紀,成功開闢海上絲綢之路的壯舉,是一部場面宏大、製作精良的電視劇佳作。國家重大影視題材創作領導小組對該劇給予高度評價。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指出:“力量感是這部電視劇的魂,也是《鄭和下西洋》的獨特之處,豐富的感情表現力與戲劇衝突的張力賦予這部電視劇更為深刻的人性關照,使歷史中的人物鮮活地展現在螢屏。”歷史學家萬明說,怎樣表現600年前人們對海的認知、如何描繪陸地上的民族開拓海域的決心,都是這部劇創作的難點,但製片方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

再現中華盛世

該劇史詩般地描述了鄭和率領船隊歷時29年七下西洋,成功開闢海上絲綢之路的壯舉,再現出明朝前期中華雄渾恢弘的盛世氣象和發達領先的造船技術,展現了鄭和七下西洋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科技等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

從明朝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至1433年),鄭和率領的舟師七次下西洋,航程十萬餘里。船隊自南京太倉港出航,福州長樂港則是船隊的駐泊港和航海基地。據史料記載,鄭和七下西洋,其船隊都在長樂太平港停泊,擴建船隊,招募水手,整編訓練,補充給養,伺風開洋。該劇對福建福州在鄭和下西洋中的作用給予了充分表現,並濃墨重彩地描述了鄭和與福州、長樂的特殊歷史淵源。鄭和下西洋直接把許多長樂人帶向南洋,甚至更遠的非洲,長樂至今仍保留著大量關於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傳說和人文遺蹟。

唐國強、羅嘉良、孫強,三個男人一台戲

該劇中,最受關注的“鄭和”,由TVB著名影星羅嘉良來扮演,這也是羅嘉良首次出演歷史名人。明成祖則由唐國強來擔綱。而內地演員孫強此番在劇中可謂大顯身手,由他飾演的大將軍吳宣,是一個地道的反派角色。以明成祖(唐國強飾)為中心,吳宣(孫強飾)、鄭和(羅嘉良飾)三個男人搭起了戲台,用男人的剛毅和真情演繹了一場激動人心的大劇。

俗話說,反派難演,因為演反派的往往都是大好人,對於這點孫強深有感觸。《鄭和下西洋》里,孫強飾演的吳宣將軍屢次和鄭和作對,三番五次阻撓鄭和下西洋,因此成為了觀眾心目中的“眼中釘”。而對於這樣的角色,觀眾越是恨得牙痒痒,就越發說明演員的演技。

自從出道以來孫強已經拍戲無數,也不是第一次演反派,但孫強說,“吳宣這個反派,和我以前演的反派不一樣,吳宣是為了襯托鄭和的偉大而存在的,這個角色有很大的意義。”所謂沒有綠葉的襯托,哪有紅花?應當如是!

而作為一名典型的實力派演員,孫強曾經在《春風沉醉的晚上》、《紅杏出牆記》、《我親愛的祖國》、《鳳在江湖》、《如此多嬌》、《康定情歌》等影視劇中都有過精彩的表現,和朱媛媛主演的話劇《思凡》、以及和袁泉主演的話劇《我聽見了愛》更是一度得到了北京戲劇迷的追捧。提到自己今後的發展,孫強說:“作為演員,就是要什麼角色都去嘗試,再有這樣的角色,我依舊會接。”

拍攝花絮

如何表現600年前人們對海的認知,是這部劇創作的難點。“僅製作大明的寶船一項,就讓我們煞費苦心,”總製片人吳龍海說:“如果用一般的船也能對付,但是要體現中國人的氣派,我最終咬牙在海南瓊海一個三面臨海的海域,搭了一艘75米長、28米寬的大船。我們美工跟我講,既然寶船做成這樣了,你讓我再做一個宮殿式的船艙吧。誰料,寶船剛剛建好,就趕上了颱風,第二天到岸邊一看,船沒了,又趕緊買舊船改造。”

海上拍攝更是困難重重,“我們當初把海上拍攝考慮得太簡單了。在靠近岸的地方海比較平靜,到了深海卻是你控制不了的,你想這樣走,帆一掛,風往哪裡吹船往哪裡走。攝製組也沒有人有海上拍攝經驗,三台機器不到兩天就進水毀了,拍攝人員也是暈船嘔吐痛苦不堪。”一年左右艱苦的拍攝最終累積成90多集的素材帶,後期又為了精益求精,三次剪輯最終製作成59集的播出版本。

各方評價

文藝評論家點評

(圖)鄭和下西洋[CCTV電視連續劇]鄭和下西洋[CCTV電視連續劇]

央視文藝中心影視部主任汪國輝透露,在舉行首播儀式前,劇組小範圍在北京舉行了一次看片會,儘管只播放了部分片段,但精美的製作水準和精彩的劇情、精湛的演技都獲得了與會專家的一致稱讚。

文藝評論家李準說:“力量感就是這部電視劇的魂,也是《鄭和下西洋》的獨特之處。有人戲稱這部有力量感的電視劇是‘男人戲’,但戲中永樂帝與鄭和、永樂帝與皇后之間也始終充滿了情、義兩個字,只不過更多的是大忠大義大愛,這種感情的表現力與戲劇衝突的張力,賦予這部電視劇更為深刻的人性關照,使歷史中的人物鮮活地展現在螢屏。”

觀眾點評

在一家物流公司工作的黃軍調侃說這部電視劇一如想像中的大氣、恢宏:“不過我沒想到它居然從鄭和的少年時代說起,仔細想想,59集的大戲,肯定需要一定的鋪墊。”黃軍侃說自己一直對《鄭和》非常期待,“之前在網上零星看了一些它的新聞,知道它用了很多篇幅表現福建在鄭和下西洋中的作用,講述了鄭和與福建、長樂的特殊歷史淵源。我對這段歷史特別感興趣,在看電視劇前,還特意找了明朝的一些歷史書來看。”

60歲的薛丹表示自己就是衝著唐國強看這部電視劇的:“唐國強可是我們的偶像,當年非常非常帥的!可惜我覺得他在馬皇后病故那場戲裡演得太假了,沒有發自內心的悲傷。”薛丹說她覺得這是一部需要人慢慢靜下心來品味的精品,“我看了劇照和新聞,居然是羅嘉良演鄭和,我覺得香港演員的國語不標準,演鄭和有點怪,不過也不一定,這部戲才開始播,我相信演員們和劇情一定會陸續帶給我們驚喜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