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

《昭君出賽》一名《王昭君》,又名《漢明妃》,《青冢記》。略見《漢書.匈奴傳》,元馬致遠《漢宮秋雜劇》,關漢卿《哭昭君》雜劇,吳昌齡《月夜走昭君》雜劇,明陳與郊《昭君出塞》雜劇及明人《和戎記》傳奇。尚小雲的代表作。後來楊榮環曾改編演出。舞蹈性強。川劇有《漢貞烈》,亦分折演出,秦腔、同州梆子有《昭君和番》,滇劇有《王昭君》,河北梆子、湘劇、徽劇均有此劇目。

基本簡介

王昭君,名嬙 (音強),是西漢元帝時(公元前一世紀中葉)的宮女。南郡秭歸 (今湖北省秭歸縣)人,以“良家子”被選入宮。她因出塞遠嫁至漠北的匈奴,為南匈奴呼韓邪單于 (音蟬余,匈奴語最高首領的意思;邪音耶)稽侯珊之閼氏(音煙支,匈奴語妻的意思);對進一步發展和鞏固漢與匈奴兩族之間的團結友好關係作出了貢獻,而名垂史冊,留芳千古。因此,“昭君出塞”便成為我國歷史上民族團結和各族共同發展的一段佳話。

作者介紹

馬致遠馬致遠

馬致遠(約1251-1321),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以字“千里”,晚年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馬致遠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同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青年時期仕途坎坷,中年中進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後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馬致遠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死後葬於祖塋。

生平事跡不詳。從他的散曲作品中,約略可以知道,他年輕時熱衷功名,有“佐國心,拿雲手”的政治抱負,但一直沒能實現,在經過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後,他看透了人生的恥辱,遂有退隱林泉的念頭,晚年過著“林間友”、“世外客”的閒適生活。馬致遠早年即參加了雜劇創作,是“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與文士王伯成、李時中,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當時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馬致遠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曲狀元”之譽。
馬致遠著有雜劇十六種,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粱夢》、《西華山陳摶高臥》七種。馬致遠的散曲作品也負盛名,現存輯本《東籬樂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數17套。其雜劇內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姓名香貫滿梨園”。
在馬致遠生活的年代,蒙古統治者開始注意到“遵用漢法”和任用漢族文人,卻又未能普遍實行,這給漢族文人帶來一絲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馬致遠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負,他的一套失題的殘曲中自稱“寫詩曾獻上龍樓”,卻長期毫無結果。後來擔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滿意的,在職的時間大概也並不長。在這樣的蹉跎經歷中,他漸漸心灰意懶,一面懷著滿腹牢騷,一面宣稱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隱士高人自居,同時又在道教中求解脫。
《漢宮秋》是馬致遠早期的作品,也是馬致遠雜劇中最著名的一種,敷演王昭君出塞和親故事。歷史上的這一事件,原只是漢元帝將一名宮女嫁給內附的南匈奴單于作為籠絡手段,在《漢書》中的記載也很簡單。而《後漢書·南匈奴傳》加上了昭君自請出塞和辭別時元帝驚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節,使之帶上一種故事色彩。後世筆記小說、文人詩篇及民間講唱文學屢屢提及此事,對歷史事實多有增益改造。
馬致遠的《漢宮秋》在傳說的基礎上再加虛構,把漢和匈奴的關係寫成衰弱的漢王朝為強大的匈奴所壓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寫成毛延壽求賄不遂,在畫像時醜化昭君,事敗後逃往匈奴,引兵來攻,強索昭君;把元帝寫成一個軟弱無能、為群臣所挾制而又多愁善感、深愛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結局,寫成在漢與匈奴交界處的黑龍江投江自殺。這樣,《漢宮秋》成了一種假借一定的歷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虛構的宮廷愛情悲劇。
《漢宮秋》也許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情緒。要注意到馬致遠的基本人生態度,要么是在元朝統治下積極求取功名,要么是視一切價值標準為空幻,所以,在這方面過分強調是不適當的。這個劇本同現實生活直接相關的地方,主要是反映出在民族戰爭中個人的不幸。像金在蒙古壓迫下曾以公主和親,宋亡後后妃宮女都被擄去北方,這些當代史實都會給作者以較深的感受。而《漢宮秋》是一出末本戲,主要人物是漢元帝,劇中寫皇帝都不能主宰自己、不能保有自己所愛的女人,那么,個人被命運所主宰、為歷史的巨大變化所顛簸的這一內在情緒,也就表現得更強烈了。事實上,在馬致遠筆下的漢元帝,也更多地表現出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

時代背景

昭君是公元前33年 (元帝竟寧元年)出塞的。那時,漢與匈奴兩族之間的關係已和漢初不同。

漢武帝即位以後,由於國力充實,遂由和親政策改變為戰爭政策,以主動出擊作為解除匈奴入侵和威脅的手段。經過幾次決定性的戰役,匈奴接連大敗,到武帝末年,“匈奴孕重墮,疲極,苦之,自單于以下常有和親計”。後來再經過公元前71年漢與烏孫的聯合出擊,匈奴再次慘敗,屬部也乘機起來向它進攻,於是“匈奴大虛弱,諸國羈屬者皆瓦解,攻盜不能理”。從此,匈奴再也無力和漢朝對抗,時在昭君出塞前三十九年。

王昭君王昭君

公元前60年以後,匈奴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先有五單于爭立,繼有郅支單于(郅音至)與呼韓邪單于的對抗。呼韓邪在和郅支的鬥爭中失敗,被迫由單于庭出走,因怕受到漢朝和郅支的兩面夾攻,故向漢朝稱臣歸附。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南下,並親自來長安朝覲漢皇;隨後留有居今黃河河套北面賽下,由漢朝派兵護衛他。這便扭轉了自漢初以來約一百五十年(公元前209年冒頓單于即位--51年)漢匈兩族間的敵對局面,建立了和平友好的關係。這是匈奴關係的根本轉變,時在昭君出塞前十八年。
時仍在漠北的郅支,初見呼韓邪投漢,深怕遭到呼韓邪與漢朝的聯合進攻,所以也遣使入漢奉獻(公元前51年及50年)並送侍子,以示友好。後見漢朝出兵谷支助呼韓邪,自度無力統一匈奴,乃向西(今伊梨河流域一帶)發展,與漢決裂,索還侍子,並殺死漢使者谷吉。後為漢護西域騎都尉甘延壽及副校尉陳湯所殺(公元36年)。於是匈奴與漢的敵對勢力終被消滅,時在昭君出塞前三年。
“郅支既誅,呼韓邪單于且喜且懼”。喜者,以郅支已誅,政敵消除,無復後患;懼者,以郅支作為一個牽制漢朝的力量既不存在,自己原先在漢與郅支之間的舉足輕重的地位已不能再有,而漢力威強,已身孤弱,今後或不免因得罪而滅亡如郅支。這種局勢促使他只有進一步倒向漢朝才能確保全全。因此他上書言:“常願謁見天子,……今郅支已伏誅,願入朝見”。公元前33年(元帝竟寧元年)春正月,呼韓邪再入朝漢(這是他第三次入漢;第二次在公元前49年)。漢朝待他“禮賜如初”。在朝見期間,他自言“化願婿漢氏以自親”。元帝遂以宮女王嬙 (字昭君)配他為妻。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昭君出塞了。

動機

昭君的出塞是自“請掖庭令求行的”(妃嬪居住的後宮稱為掖庭,掖庭令即管理掖庭的長官),也就是說出於自願前往,而不是被迫的。昭君為什麼要自願出塞呢?《後漢書》的作者范嘩(音葉)說:“入官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是她自願出塞的動機。這種動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一個良家女子,迫於封建的權威,被選進“掖庭”,聽候皇帝的“見御”,縱使獲得了百般的“恩寵”,也不過是皇帝手中的一個玩物。何況“入宮數歲,不得見御”,自然不能沒有苦悶和愁思。但是昭君抱什麼態度去對待和用什麼方法去解決這種苦悶和愁思呢?從她抱著積極的態度,利用出塞的機會,脫出這個"黃金的牢籠"這一點,也足夠表明她是一個有勇氣的女子。
然而有些線索表明,她出塞的動機,不僅限於狹隘的個人打算,還有比較脫俗的見識。昭君雖深居宮中,對於漢匈兩族關係的訊息,不是全無所悉。

史載:
建昭三年 (公元前36年)冬,甘延壽、陳湯斬郅支單于首,“傳詣京師,懸蠻夷邸門”。

王昭君王昭君

建昭四年春正月,“以誅郅支單于,告祠郊廟,赦天下。群臣上壽置酒。以其圖書 (顏師古注引服虔謂“討邦支之圖書”) 示後宮貴人 ”。
建昭五年,呼韓邪單于上書說:“今郅支已伏誅,願入朝見。”
翌年“竟寧元年春正月,呼韓邪單于入朝”。元帝為了慶賀郅支伏誅和呼韓邪入朝而改元“竟寧”。
所有以上這些轟動朝廷、喧赫全國的大事,昭君不可能不知;特別是對於遍示後官的郅支圖書,她更有機會窺見。因之,她對於漢匈兩族關係之為友為敵,其利害得失,在思想上不能沒有一定的感想和反應。所以當呼韓邪單于要求“婿漢氏以自親”時,她便挺身而出,慷慨應召,自願扮演一個“和平使者”的角色,去肩負鞏固和加強漢匈友好關係之重大使命。這正足以說明她對於漢匈關係之必須和平團結,具有相當的認識。這應該是她的出塞動機的一部分。在兩千年前的一個宮女,能夠有這樣的舉動,可以說得上膽識過人了!

真相

說法一
漢元帝時期選入宮中的美女甚多,元帝沒有時間一一挑選,便讓畫工將每名宮女的相貌畫出,他再對著畫像選擇美貌的秀女引入臨幸。
因此宮中的秀女為能得到皇上的寵幸,紛紛賄賂宮中的畫工,要求將自己的容貌畫得生動漂亮,這在當時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王昭君入宮後自恃氣質非凡,貌美如花,因此耿直清高,不肯賄賂畫工,言語之間還對畫工表現出了輕視的態度,於是得罪了畫工毛延壽
他把她畫得面目醜陋,神情呆板,皇帝看了自然沒有絲毫興趣和欲望。於是王昭君便被冷落起來,再沒有面見皇帝的機會。
後來,漢朝的屬國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入宮朝覲天子,並自請為婿,元帝便派人找一相貌普通的秀女冒充公主嫁給呼韓邪單于,畫工就推薦了王昭君。

王昭君王昭君

結果王昭君入宴相見的時候元帝大吃一驚,發現此女粉嫩白皙、雲鬟擁翠、身段婀娜,竟是一位絕世佳人,元帝當即心生悔意。而君無戲言,難於失信。元帝便只得忍痛割愛,將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于。
事後漢元帝甚為惱火,命人找來王昭君畫像觀看,才發現原來是畫工毛延壽欺君,更查出他收受賄賂、以假亂真的事實,心下大怒,便將毛延壽斬首示眾了。
這種說法多見於民間傳說和戲曲故事中。東晉葛洪所撰《西京雜記》是這種解釋的最早記載,但其中只是說王昭君不肯向宮中的畫工行賄,無法得到皇帝的賞識,後元帝下令追查,發現畫工受賄的黑幕,於是下令將這些畫工全部押赴鬧市執行死刑,其中並沒有將全部責任加到毛延壽一個人的身上。
唐代吳兢的《樂府古題要解》中也說這次事件是一次畫工的群體舞弊,毛延壽只是其中技術最為嫻熟的一名畫工。
但這些書籍流傳到市面上以後,民間便展開了任意引申和歪曲,並以訛傳訛,認為是毛延壽一個人陷害了王昭君,毛延壽成為王昭君出塞的罪魁禍首。
到了元代馬致遠的雜劇《漢宮秋》,更將毛延壽塑造成了民族敗類的形象,他不僅陷害王昭君,還勾結匈奴入侵漢朝,挑起漢匈之間的戰爭,是一個十足的奸臣
說法二
認為王昭君出塞是因為毛延壽出於維護大漢江山的目的而精心策劃的,是毛延壽設下的救國計策。
王昭君入宮後,宮廷畫工毛延壽見她嬌媚多姿、貌美如仙,怕被漢元帝召見後將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漢元帝會從此沉溺於王昭君的美色不能自拔,荒廢了政事,從而步商紂王后塵,導致覆國之災,於是故意將王昭君的畫像畫醜,不讓她有見到漢元帝的機會,這樣王昭君便一直被冷落在後宮中。

王昭君王昭君

到呼韓邪入朝,毛延壽為免除後患,便向漢元帝推薦將王昭君遠嫁匈奴,可以徹底將王昭君與漢元帝分開,王昭君就這樣被嫁給了呼韓邪單于。漢元帝見到王昭君真面目後雖然想反悔,但最終不得不忍痛割愛。
說法三
《後漢書•南匈奴傳》是這樣記載的:“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以賜之。
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斐回,竦動左右。
帝見大驚,意欲留之,然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

王昭君入宮王昭君入宮

由此可見,王昭君是主動要求出塞的,而她之所以甘願遠嫁匈奴的原因是“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也就是由於入宮很長時間了,卻一直沒有得到皇上召見的機會,因而心生悲怨,於是決定出塞。
這其中沒有提到任何畫工、畫像的事情,更沒有提到毛延壽的事情,在《漢書》、《後漢書》的其他章節中也沒有提到此事。
畫工毛延壽的事情只是在《西京雜記》、《樂府古題要解》等典籍中開始被提及,然後在詩詞、傳奇、戲曲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描繪敘述,但在正史中卻一直沒有記載,因而所謂昭君被毛延壽所害之事並不可信。
那么昭君出塞的原因就只能是因為受不了漢朝宮廷的束縛和壓抑了。中國古代的宮廷生活是十分殘酷變態的,成千的宮女在青春年華中苦苦煎熬,等待有朝一日得到皇帝的垂青,但這種可能性只有千分之一,絕大多數宮女只能在深宮大院中守著妝鏡慢慢老去,青春年華就在深深的寂寞中慢慢枯萎。
而且宮中秀女為了得到皇上的賞識,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栽贓陷害,實在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王昭君正是受不了這樣的折磨而寧願出塞。宋代王安石對此事是這樣評價的:“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正是道出了這層原委。
王昭君出塞後致力於發展生產,力求安寧,做了很多維護兩國和平的事情,而且還帶著自己的孩子來漢朝探過親,增進了漢匈的友誼,為維護民族團結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歷史事件

《昭君出塞》《昭君出塞》

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遂向漢朝稱臣歸附,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並三次進長安入朝,向漢元帝自請為婿。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

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故事梗概

《昭君出塞》《昭君出塞》

西漢到了漢宣帝當皇帝的時候,漢朝又強盛了一個時期。那時北方的匈奴由於內部相互爭鬥,結果越來越衰落,最後分裂為五個單于勢力。其中有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歸附了漢朝,曾親自帶部下來朝見漢宣帝。漢宣帝死後,元帝即位,呼韓邪於公元前33年再次親自到長安,自請為婿。元帝同意了,決定挑選一個宮女當公主嫁給呼韓邪單于。

後宮裡有很多從民間選來的宮女,整天被關在皇宮裡,很想出宮,但卻不願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著急。這時,有一個宮女毅然表示願意去大漠。她名叫王嬙(qiáng),又叫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管事的大臣聽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報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選擇吉日,讓呼韓邪和昭君在長安成了親。單于得到了這樣年輕美麗的妻子,又高興又激動。臨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漢元帝告別的時候,漢元帝看到她又美麗又端莊,可愛極了,很想將她留下,但已經晚了。

據說元帝回宮後,越想越懊惱,自己後宮有這樣的美女,怎么會沒發現呢?他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才知道畫像上的昭君遠不如本人可愛。為什麼會畫成這樣呢?原來宮女進宮時,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選,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給皇帝看,來決定是否入選。當時的畫工給宮女畫像,宮女們要送給他禮物,這樣他就會把人畫得很美。王昭君對這種貪污勒索的行為不滿意,不願送禮物,所以畫工就沒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為此,元帝極為惱怒,懲辦了畫工。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騎著馬,離開了長安。她冒著塞外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來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韓邪單于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習慣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她一面勸單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使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了60年。昭君死後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為她修了墳墓,並奉為神仙。

琵琶獨奏

《昭君出塞》《昭君出塞》

阿炳作曲,樂曲通過刻畫昭君出塞時的情緒變化,表達了作者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無限感慨。

昭君出塞:這是阿炳父親華雪梅親傳的琵琶曲,與《昭君怨》《塞上曲》沒有相似之處。

樂曲共分三段:

第一段鏇律端莊深刻,刻畫了昭君出塞時的激昂悲憤之情和離別故土的悲痛哀怨之情。

第二段節奏沉穩單一,鏇律富有內在動力,表現了一個紛雜的場面。

第三段結構短小,音樂輕快明朗,層次分明,表達了對昭君出塞的無限感慨。

影視作品

《昭君出塞》影視作品《昭君出塞》影視作品

電視詳細資訊
片名:昭君出塞
國家/地區:中國
區域:中國大陸
類型:歷史 古裝 言情
導演:冷杉
編劇:蕭穎 青羊
首播時間:2006年7月
主演:李彩樺羅嘉良袁立茹萍
全部劇組成員
李彩樺 飾 王昭君羅嘉良 飾 呼韓邪單于
袁 立 飾 顓渠閼氏 茹 萍 飾 王政君
馬詩紅姚 魯唐國強 孫 淳
尤 勇馬浚偉普超英 郝 岩
漢宣帝在位的時候,漢朝又強盛了一個時期。那時候,匈奴由於貴族爭奪權力,勢力越來越衰落,後來,匈奴發生分裂,五個單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ì)單于打敗了,死傷了不少人馬。呼韓邪和大臣商量結果,決心歸附漢朝,親自帶著部下來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
呼韓邪單于十分感激。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奭(音shì)即位,就是漢元帝。沒幾年,北匈奴的郅支單于侵犯西域各國,還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打敗了郅支單于,把郅支單于殺了。
郅支單于一死,呼韓邪單于的地位穩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一次到長安,自請為婿。漢元帝同意了。
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
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
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áng),也叫王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為了自己的終身,她毅然報名,自願到匈奴去。
管漢元帝吩咐辦事的大臣擇個日子,讓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
呼韓邪單于得到這樣一個年輕美貌的妻子,高興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說的了。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多少有點捨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難於失信。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
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于的閼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慣了,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歡她,尊敬她。
王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王昭君離開長安沒有多久,漢元帝死去,他的兒子劉驁(音ào)即位,就是漢成帝

昭君詩文

《昭君出塞》飾演昭君《昭君出塞》飾演昭君

王嬙 {西漢}
秋木淒淒,其葉萎黃。

有鳥處山,集於苞桑。

養育毛羽,形容生光。

既得開雲,上游曲房。

離宮絕曠,身體摧殘。

志念抑沉,不得頡頏。

雖得委食,心有回徨

我獨伊何,來往變常。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且悠長。

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附 註:
苞桑:叢生的桑樹。形容;形體和容貌。曲房;皇宮內室。

頡頏:音協杭。鳥兒上飛為頡,下飛為頏。指鳥兒上下翻飛。

委:堆。 來往:此處指皇內夜夜將佳麗送去給帝王寵幸。

西羌:居住在西部的羌族

泱泱:水深廣貌。禁臠:指帝王專享的豬頭肉,比喻他人

不得染指的獨占物。黜涉; 指官吏的進退升降。

日月:比喻國君。竄:隱匿。

《昭君出塞》《昭君出塞》

譯 文:
秋天裡的樹林鬱鬱蒼蒼,滿山的樹葉一片金黃。

棲居在山裡的鳥兒,歡聚在桑林中放聲歌唱。

故鄉山水養育了豐滿的羽毛,使它的形體和容貌格外鮮亮。

天邊飄來的五彩雲霞,把她帶進天下最好的深宮閨房。

可嘆那離宮幽室實在空曠寂寞,金絲鳥般的嬌軀總也見不到陽光。

夢想和思念沉重地壓在心頭,籠中的鳥兒卻不能自由的翱翔。

雖說是美味佳肴堆放在面前,心兒徘徊茶不思來飯不香。

為什麼唯獨我這么苦命,來來去去的好事總也輪不上。

翩翩起舞的紫燕,飛向那遙遠的西羌。

巍巍聳立的高山橫在眼前,滔滔流淌的大河流向遠方。

叫一聲家鄉的爹和娘啊,女兒出嫁的道路又遠又長。

唉!你們可憐的女兒呀,憂愁的心兒滿懷悲痛和哀傷。

附: 王 嬙 報 漢 元 帝 書

臣妾幸得備身禁臠,謂身依日月,死有餘芳。而失意丹青,遠竄異域,

誠得捐軀報主,何敢自憐?獨惜國家黜涉,移於賤工,南望漢關徒增

愴結而。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憐之。

譯 文:臣妾有幸被選為陛下專用的後宮佳麗,原以為可把自己的身體進獻給陛下,死後也會留下我的芳名。卻不料遭到畫師毛延壽的報復,只好遠嫁到異國絕域的匈奴,真心實意地以身相報陛下的恩澤,哪裡還敢憐惜自己?如今只惋惜匈奴國內的人事變化難以預料,單于去世,我只能移情於卑賤的女工手藝消磨時光,天天向南遙望漢朝的邊關,也只是白白地加重悲傷鬱結罷了。臣妾家鄉還有我的父親和弟弟,只能盼望陛下稍施慈悲憐憫,讓我返回漢朝吧!

相關書籍

《昭君出塞》(書籍)
作者: 胡刃
ISBN: 9787105073221
頁數: 213
定價: 16.0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6-01-01

昭君出塞昭君出塞

簡介
昭君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為什麼皇帝不把她留在身邊?昭君不是第一個出塞和親的女子,為什麼只是她流芳千載?世事艱辛,弱肉強食,關愛她的人居心叵測……,宮延險惡,爾虞我詐,討好她的人笑裡藏刀……,出寒和親,然而,草原亦非淨土,一個蒙面人正一步步逼近她……
作者簡介
胡立國,筆名胡刃,內蒙古通俗文藝研究會副主席。黑龍江省呼蘭縣人,現供職於包頭市委辦公廳。1983年開始寫作,1985年發表作品,1994年起從事長篇小說創作。先後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五次在全國較有影響的報紙上連載長篇小說。出版了《鐵碗皇后呂雉》、《外星人揭秘》、《昭君出塞》、《匈奴傳奇》三部——《金戈梟雄》、《和親大道》和《塞上烽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