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沬若

郭沬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省樂山市觀娥鄉沙灣鎮,漢族,原名郭開貞,字鼎堂,乳名文豹,號尚武。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無產階級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學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會活動家,蜚聲海內外;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

郭沫若(1892~1978),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郭沬若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動家。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

簡介

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於四川省樂山縣觀娥鄉沙灣鎮。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開始發表新詩。1921年,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詩集《女神》出版。“皖南事變”後,他寫了《屈原》《虎符》等六部歷史劇。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多種國家行政、科學文化方面的領導工作,同時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盤》、《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卓文君》。1944年,郭沫若歌頌明末女軍事家秦良玉《詠秦良玉》。
1927年蔣介石清黨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參加“左聯”東京支部活動。埋頭研究中國古代社會,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學術著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這一時期創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歷史劇。他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詩歌等。1946年後,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一、二、三屆主席,並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新華頌》《東風集》《蔡文姬》《武則天》《李白與杜甫》等。在這期間,郭沫若寫了許多迎合時代的文字,因此受到後人詬病,理論專著《李白與杜甫》一書更是令人齒冷。因此郭沫若其人在中國文化界成為人格方面的反面例證。曾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1958年5月,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聯合部分著名科學家,提出由中國科學院創辦一所新型大學的建議。同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郭沫若兼任校長。此後,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長達20年。中國科大於建校30周年之際,在東區校園樹立郭沫若銅像。

年表

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乳名文豹,本名開貞,號尚武。
1897年春入家塾讀書。習讀《詩經》、《唐詩三百首》,喜歡王維、孟浩然、李白等詩人的作品。
1901年家塾採用上海編印的新式教科書授課。
1905年春長兄郭開文赴日留學,有意偕從同行,父母未準。
1906年春入樂山縣高等國小。第一學期成績名列第一,因受年長同學忌妒,被降為第三名。
1907年春因反對教師專制,被學校開除,經斡鏇返校。夏升入樂山縣中學堂,大量閱讀林琴南的譯述小說。
1908年秋患傷寒並發中耳炎,聽力受損。病中讀先秦諸子等古籍,偏愛《莊子》。
1909年秋因參加罷課,請求校方與當地政府交出懲辦打傷同學的肇事者,被學校開除。
1910年春進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設中學堂。冬參加成都學界要求早開國會的罷課風潮,任班級代表,又受開除處分,因故未實行1911年冬清帝退位。回鄉組織民團回響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與張瓊華結婚,5日後即離家返成都。
1913年春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學堂理科,未學。夏,被天津軍醫學校錄取,未就學。年底得長兄資助,決定東渡日本留學。
1914年1月抵東京。秋,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與郁達夫同學。
1915年秋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與成仿吾同學。閱讀泰戈爾、屠格涅夫、歌德、海涅等人作品,與斯賓諾莎思想接近。
1916年夏與東京聖路加醫院護士佐藤富子相識。冬,與佐藤富子在岡山結婚。開始新詩寫作。
1917年試譯泰戈爾詩集,因無法出版而中止。1918年參加留日學生罷課,抵制籤訂“二十一條”。夏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與留日同學張資平醞釀出版文學刊物。
1919年夏與留日同學回響“五四”運動,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作小說《牧羊哀話》。詩作在上海《時事新報》上發表,震動中國詩壇。
1920年與田漢、宗白華的通信輯為《三葉集》出版。譯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譯稿被老鼠咬毀未能出版。
1921年休學半年。往返於上海、日本之間籌備出版文學刊物。6月文學團體創造社在東京成立。第一部詩集《女神》問世。
1922年《創造》季刊五一節創刊。譯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1923年春自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隨即回國從事文學活動,編輯出版創造社刊物。譯尼采《查拉圖斯屈拉鈔》前半部。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出版。
1924年春赴日本,在福岡翻譯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屠格涅夫長篇小說《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系統了解,從此確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冬歸國調查江蘇、浙江軍閥戰禍。作《水平線下》。
1925年在上海結識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目睹五卅慘案實況,作二幕劇《聶耳》。《文學論集》出版。譯愛爾蘭約翰沁孤戲曲集。發表組詩《瓶》。
1926年3月與郁達夫等赴廣州,任廣東大學文學院學長,實行文科改革。結識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產黨人。創造社出版部成立。7月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中將副主任、代主任。12月任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教官。
1927年3月在南昌朱德住處作《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痛斥蔣介石叛變革命。被蔣介石政府通緝。7月任第二方面軍政治部主任。8月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起義部隊總政治部主任。經周恩來、李一氓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冬潛回上海從事文藝活動。重譯《浮士德》第一部。因患斑疹傷寒,錯過乘船轉移到蘇聯去的機會。
1928年2月為躲避國民黨政府緝捕,得內山完造幫助離滬,化名旅日,定居千葉縣,行動受警方監視。通覽東京東漢文庫先秦史籍,研究中國古代史。譯美國作家辛克萊長篇小說《石炭王》。
1929年作自傳《我的幼年》、《反正前後》。譯辛克萊長篇小說《屠場》。譯德國米海里斯《美術考古發現史》。
1930年論證中國古代存在奴隸制社會形態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出版。譯辛克萊長篇小說《煤油》。
1931年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譯俄國托爾斯泰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英國威爾斯《生命之科學》等。
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生,《生命之科學》等譯稿在上海商務印書館被焚。作《金文叢考》、《創造十年》。
1933年作《卜辭通篡》、《金文余釋之餘》、《古代銘刻匯考》等。
1934年作《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先秦天道觀之演進》、《屈原研究》。再譯《生命之科學》。輯譯《日本短篇小說集》。
1936年作歷史小品數篇,輯為《豕碲》。譯日本林謙三《隋唐燕樂調研究》。譯德國席勒《華倫斯太》。
1937年作《殷契粹編》、《創造十年續編》。7月抗日戰爭爆發。隻身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企業文化宣傳隊、戰地服務團赴前線勞軍。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從事抗戰文化工作。
1938年1月與於立群結合,同由廣州赴武漢,就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當選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10月武漢失守,經長沙、桂林撤至重慶。
1939年《石鼓文研究》出版。
1940年4月在重慶嘉陵江北岸發掘延光四年漢墓。9月辭去三廳廳長職務,抗議國民黨政府強行改組政治部。11月國民黨當局被迫同意組成文化工作委員會,任主任。
1941年11月周恩來、于右任、馮玉祥等發起紀念郭沫若創作生活25周年及50壽辰。編《五十年簡譜》。改寫《棠棣之花》。
1942年作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譯歌德《赫曼與竇綠苔》。創辦群益出版社,主編學術刊物《中原》。
1943年作歷史劇《南冠草》。研究先秦諸子。
1944年春,作《甲申三百年祭》,被中共中央定為整風學習檔案。
1944年,郭沫若歌頌明末著名女將軍、軍事家秦良玉《詠秦良玉》詩四首。
1945年草擬《文化界時局進言》,呼籲民主政治。文化工作委員會遂被國民黨政府解散。《青銅時代》、《十批判書》出版。夏離重慶抵上海。赴南京參加國共和談。《歷史人物》出版。
1947年譯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編《少年時代》、《革命春秋》、《天地玄黃》等。冬遷抵香港。
1948年作《抗戰回憶錄》(後改名《洪波曲》)。年末為出席新政協會議,赴東北解放區。
1949年3月率中國代表團出席世界擁護和平大會布拉格會議。建國前夕當選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1950年3月當選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長。5月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成立,任主任。8月率中國代表團訪問朝鮮。11月出席在華沙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
1951年2月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1月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2月獲加強國際和平史達林國際獎。《海濤集》出版。
1952年2月《奴隸制時代》出版,確定奴隸制社會下限在春秋、戰國之交。任中央考古訓練班主任。獲匈牙利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3月出席在奧斯陸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執行局會議。
7月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10月與宋慶齡、彭真等發起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
11月出席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
1953年作《屈原賦今譯》。3月隨周恩來赴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弔唁史達林、哥特瓦爾德。5月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委會。6月出席在布達佩斯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獲波蘭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名譽院士稱號。
1954年作《管子集校》。5月出席在柏林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6月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緩和國際局勢會議。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1955年1月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4月出席在新德里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6月出席在赫爾辛基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冬率中國科學代表團訪問日本,作《訪日雜詠》等。
1956年任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推廣國語委員會副主任、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主任。
1957年17卷本《郭沫若文集》開始出版。6月出席在科倫坡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
1957年5月27日在回答《光明日報》記者問“言者有罪還是無罪”時,他說:“無罪者的言者無罪,有罪者的言者還是有罪的。”
1958年郭沫若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1959年~1960年,郭沫若先後創作了以“翻案”為主旨的歷史劇《蔡文姬》與《武則天》,極力美化曹操與武則天的歷史形象。
1962年,為了紀念鄭成功逝世三百周年,郭沫若創作了電影劇本《鄭成功》,但因不久後即爆發文化大革命,未能拍攝。
1962年,寫有《關於秦良玉的問題》。
1966年文革爆發,郭沫若發表談話:“在一般的朋友、同志們看來,我是一個文化人,甚至於好些人都說我是一個作家,還是一個詩人,又是一個什麼歷史學家。幾十年來,一直拿著筆桿子在寫東西,也翻譯了些東西。按字數來講,恐怕有幾百萬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標準來講,我以前所寫的東西,嚴格地說,應該全部把它燒掉,沒有一點價值。”這段談話常被後人指責:郭沫若只顧自保,為全盤否定歷史的極“左”思潮推波助瀾。談話內容流傳到國外後,對郭沫若在各國的聲譽都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1966年8月24日參與挖掘定陵。
1971年,郭沫若發表學術論著《李白與杜甫》。書中過於美化李白,貶低杜甫,為人詬病。
郭沫若以毛澤東的詩友著稱,和毛時有詩詞唱和。他曾高度讚頌毛澤東的詩詞和書法;也曾賦詩讚美史達林。郭沫若在文革初期被批判,很快就得到了特別保護;他寫了許多讚美文化大革命的詩作,包括直接讚美江青的詩,在整個70年代基本安然無恙。1976年5月12日,郭沫若寫了《水調歌頭•慶祝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十周年》,但過了僅僅五個月零九天,四人幫被逮捕之後,他立即又賦一首《水調歌頭》抨擊“四人幫”:這也是後來他的政治人格受到質疑的主要原因。
1978年3月,郭沫若發表了《科學的春天》的書面報告(內容實為原中宣部國際宣傳處幹部胡平起草),號召知識分子鑽研學術。6月12日在北京逝世。根據其遺囑,郭的骨灰灑在山西昔陽縣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

著名作品

1、詩集
《女神》、《長春集》、《星空》、《潮汐集》、《駱駝集》、《東風集》、《百花齊放》、《新華頌》、《迎春曲》;
2、歷史劇本
《屈原》(已拍攝發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膽》、《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則天》、《聶瑩》;
3、回憶錄
《洪波曲》
4、評論集
《雄雞集》
5、專著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辭研究》、《殷商青銅器金文研究》、《十批判書》、《奴隸制時代》、《文史論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6、翻譯書目:
《菌夢湖》(小說)德國施篤謨著、與錢君胥合譯,1921年,泰爾
《少年維特之煩惱》(長篇小說)德國歌德著、1922年,泰東
《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論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年,商務
雪萊詩選》(詩集)英國雪萊著,1926年,泰東
《浮士德》(詩)德國歌德著,1928年,創造社
《沫若譯詩集》印度枷里達若著,1928年,創造社
《石炭王》(小說)美國辛克萊著,1928年,上海樂群書店
《政治經濟學批判》(理淪)德國卡爾.馬克思著,1921年,神州
《戰爭與和平》(長篇小說)俄國列.托爾斯泰著,1935年,光明書局
《藝術的真實》(理論)德國卡爾.馬克思著,1947年,群益
7、著作書目年份及出版社介紹
《女神》(詩集)1921年,泰東
《瓶》(詩集)1927年,創造社
《前茅》(詩集)1928年,創造社
《恢復》(詩集)1928年,創造社
《水平線下》(小說、散文集)1928年,創造社
《我的幼年》(自傳)1929年、光華
《漂流三部曲》(小說、戲劇集)1929年,新興書店
《山中雜記及其他》(小說、戲劇集)1929年,新興書店
《黑貓與塔》(小說、散文集)1931年,仙島書店
《後悔》(小說、戲曲集)1930年,光華
《黑貓與羔羊》(小說集)3931年,國光
《今津紀游》(散文集)1931年,愛麗書店
《桌子跳舞》(小說、散文集)1931年,仙島書店
《文藝論集續集》(論文集)1931年,光華
《創造十年》(回憶錄)1932年,現代
《沫若書信集》1933年,泰東
《豕諦》(歷史小說)1936年,不二書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鋒出版社
《甘願做炮灰》(劇集)1938.北新
《戰聲》(詩集)1938、戰士出版社
《創造十年續編》(回憶錄)1938,北新
《羽書集》(散文、論文集)1941,香港盂廈書店
《屈原》(劇本)1942,重慶文林出版社
《蒲劍集》(散文、論文集)1942,重慶文學書店
《棠棣之花》(劇本)1942,作家書屋
《虎符》(劇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論文)1943,群益
《今昔集》(論文集)1943,東方書社
《孔雀膽》(劇本)1943。群益
《南冠草》(劇本)1944,群益
《青銅時代》(史論)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學說述林》(論文)1945,福建永安東南出版社
《十批判書》(史論)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蘇聯紀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蘇聯五十天》,1949,大連新中國書店
《歸去來》(散文集)1946,北新《築》(劇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時代》(自傳)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傳)1947、海燕
《盲腸炎》(雜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劍》(散文、雜文集)1947,海燕
《歷史人物》(史論)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雜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黃》(散文、雜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聲》(小說集)1947,海燕
《創作的道路》(理論)1947,文光
《抱箭集》(小說、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詩集)1948,群益
《雨後集》(詩集)1951,開明
《海濤》(散文集)1951,新文藝
《奴隸制時代》(史論)1952,新文藝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雞集》(詩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傳)1959,百花
《蔡文姬》(劇本)1959,文物
《潮汐集》(詩集)1959,作家
《駱駝集》(詩集)1959,人文
《武則天》1962,中國戲劇
《李白與杜甫》1972,人民
《沫若全集》(文學編l—5卷)1982一1987,人文翻譯書目:
《菌夢湖》(小說)德國施篤謨著、與錢君胥合譯,1921,泰爾
《少年維特之煩惱》(長篇小說)德國歌德著、1922,泰東
《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論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商務
《雪萊詩選》(詩集)英國雪萊著,1926,泰東
《浮士德》(詩)德國歌德著,1928,創造社《沫若譯詩集》
印度枷里達若著,1928,創造社《石炭王》(小說)美國辛克萊著,1928,上海樂群書店
《政治經濟學批判》(理淪)德國卡爾.馬克思著,1921,神州
《戰爭與和平》(長篇小說)俄國列.托爾斯泰著,1935,光明書局
《藝術的真實》(理論)德國卡爾.馬克思著,1947,群益
8、詩選
《詠秦良玉四首》1944年

石柱擎天一女豪,提兵絕域事征遼。
同名愧殺當時左,只解屠名意氣驕。

兼長翰墨世俱欽,一襲征袍萬里心。
艷說胭脂鮮血代,誰知草檄有金音?

平生報國屢爭先,隆武新頒瞬二年。
八月關防來蜀日,南朝天子又賓天。

萑苻滿目咎安歸?漲地胡塵接紫薇。
無復當年風虎意,空餘白桿映斜暉。
《咒麻雀》1958年4月21日
雀麻雀氣太官,天垮下來你不管。
麻雀麻雀氣太闊,吃起米來如風刮。
麻雀麻雀氣太暮,光是偷懶沒事做。
麻雀麻雀氣太驕,雖有翅膀飛不高。
麻雀麻雀氣太傲,既怕紅來又怕鬧。
你真是混蛋鳥,五氣俱全到處跳。
犯下罪惡幾千年,今天和你總清算。
毒打轟掏齊進攻,最後方使烈火烘。
連同武器齊燒空,四害俱無天下同。

其他成就

在書法藝術方面,郭沫若同樣成就璀璨,在現代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鋒轉向,逆入平出”為學郭沬若書執筆8字要訣。其書體既重師承,又多創新,展現了大膽的創造精神和鮮活的時代特色,被世人譽為“郭體”。郭沫若以行草見長,筆力爽勁灑脫,運轉變通,韻味無窮。
在一幅1.42米×3.57米的宣紙上,郭沫若用蒼勁有力的行書,書寫了“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八個氣勢磅礴的大字。市場拍賣時底價為100萬元人民幣,最終以319萬元的價格改寫了郭沫若書法作品成交記錄,同時也刷新了近現代書法單件作品的成交記錄。

名人軼事

1、巧對嵌字聯
曾經參加過“一·二八”淞滬抗戰的陳銘樞將軍,字真如。他是當時著名佛學家桂百鍊先生的弟子,對佛學頗有研究。
1938年在武漢時,陳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指導委員。有一天,他和李濟深、黃琪翔、余心清一齊造訪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與正在磨墨寫字的郭沫若談笑。陳銘樞說:“聽說沫若兄善對嵌字聯,今天要勞駕你了,有人用梵文兩句將我的字‘真如’嵌了含真字的上聯,尚無下聯,請你也用梵文對如字的下聯吧。”郭沫若笑著說:“你是故意來找麻煩的,梵文我已多年未涉獵,手邊又無書可參考,怎么對呢?”李、黃、余見有此雅事,就叫陳趕快把上聯念出來,都說沫若兄一定能對好。陳於是念出上聯“真有人古,誰為真宰”,嵌了兩個真字。郭沫若偏著頭想了一會兒,對曰:“如是我佛,此即如來”,也嵌了兩個如字,自然渾成,珠聯璧合。大家一齊鼓掌叫好。又要求寫成條幅,郭亦不推辭,一揮而就。
國民政府遷到重慶後,郭沫若曾生過一場病。陳銘樞來看望他,跟郭沫若談論起桂百鍊充滿佛教哲理的辭世詩,乘機又要求郭將他的字再嵌一聯。郭沫若思索片刻,揮筆寫下了“真理唯馬克思主義,如來是桂百鍊先生”。以鶴頂格嵌了真如二字,上聯表達了他對馬克思主堅定信仰,下聯以哀悼桂百鍊先生,雖然明白如話,卻是工整貼切。
2、蕭三郭沫若合作聯珠對
1961年3月,詩人蕭三海南島儋縣參觀華南熱帶作物研究所和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當時這兩個單位正值初創時期,條件很差。師生們一面開荒建房,一面上課學習。蕭三為師生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所感動,提筆撰一句云:
生產產詩歌,詩歌歌生產,熱帶作物區里作詩,詩情最熱;
這是一幅對聯的上聯,蕭三將下聯空著,並題附言:“希望有後來高明者對下聯。”事有湊巧,時隔三天,郭沫若也來這裡參觀,看了上聯,便信手為之續出下聯:
勞動動教研,教研研勞動,紅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紅。
3、妙解怪字
上世紀50年代末期,有幾位日本學者來中國登泰山,沿途的風景令他們流連忘返,讚嘆不已。穿紅門,過萬仙樓,北行一段,自然風光絕佳,盤路西側的石壁上鐫刻有“二”兩字,引起日本學者的很大興趣,他們向陪同的中國學者詢問,這兩個古怪的字意思是什麼?還真把在場的人都難住了。
游山歸來,日本學者仍追問“二”的讀法和意思。於是,我國學者們便翻書查卷,多方請教專家教授,可就是得不到滿意結果。後有人帶著臨寫的這兩個字找到中國科學院,請教郭沫若。郭看了這兩個字,沉思片刻,提筆在“二”兩個字外邊各加兩筆,“二”變成了“風月”。郭沫若笑道:“這兩個字應讀作‘風月無邊’,不過是古代名士的文字遊戲罷了。”
4、改詩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遊覽。在梵音洞他拾得一個筆記本,打開一看,扉頁上寫著一聯:“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橫批是“春在哪裡”。再翻一頁,竟是一首絕命詩,且署著當天的日子。郭老看了後很著急,馬上叫人尋找失主。失主終於找到了,是一位面色憂鬱的姑娘。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學落榜,加上戀愛受挫,於是決心“魂歸普陀”了。郭老耐心開導她,對她說:“這副對聯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過下聯和橫批太消沉了,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點頭,郭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橫批:“春在心中”。
姑娘聽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這位長者一定是位有學問的首長。他把自己的心事都傾吐出來。郭老聽了,揮筆寫一聯云: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下署“蒲松齡落第自勉聯”。李真真仔細閱讀,好像見到了楚霸王破釜沉舟大破秦軍的壯烈場面;又好像看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吳雪恥的一幕;還想到蒲松齡落第後意志不消沉而發奮創作了不朽傑作《聊齋志異》……這副對聯不正是“事事難成事事成”的最好註腳嗎?姑娘請郭老為這副對聯簽上名。待郭老寫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幾個字後,姑娘才驚喜地知道眼前這位首長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她激動地表示要永記教誨,在人生道路上奮勇前進,李真真還大著膽子寫了一首詩作謝郭老云:
梵音洞前幾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筆竟藏回春力,感謝恩師救迷航。

紀念

1、故居

郭沬若郭沬若

郭沫若故居坐落在四川樂山市東35公里沙灣場正街。座北向南,背負綏山(即蛾眉山第二峰),面對沫水(即大渡河),是一座三進中式木結構小四合院和一個小後花園。第一院的左測房間,是郭沫若誕生處。中院右側房間是郭沫若“結婚受難”時的新房;後院緊連小花園,有一間面對綏山的廳房,即為郭沫若四歲半啟蒙受教的“綏山館”家塾。早年之《村居即景》、《早起》、《正月四日榮天崗掃墓中途遇雨口占一律》等詩,即作於此。舊居近年經維修恢復原貌,於1981年11月16日郭誕辰九十周年時公開展出。
沙灣是郭沫若的誕生地,“綏山毓秀,沫水鍾靈”,橫貫光潔度灣城區南北的老街中段,一套坐西向東的四進穿斗木結構平房,前傍沫水,後依綏山。郭沫若故居創建於清代嘉慶年間,後經逐步擴建,至郭沫若父親郭朝沛經營家業時,達到目前規模,共有大小房間36間。今天,它仍然保持著古樸的風貌。郭沫若早年的詩作《早起》、《茶溪》、《村居即景》等即作於此。郭沫若故居博物館位於舊居牆後,占地3.35畝,為一樓一底的三合庭院仿古式建築,館內亭台相接,環廊相連,竹木森森,池水漣漣,奇花異草,幽香陣陣。博物館陳列大廳內,郭沫若的著作、文物和生平事跡資料及照片,依序展示在遊人面前。
2、郭沫若紀念館
郭沫若紀念館位於北京什剎海前海西岸,占地7000平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郭沫若(1892~1978年)自1963年11月由西四大院胡同5號遷居至此,在這裡度過了一生的最後15年。紀念館大門上方懸掛著鄧穎超題寫的“郭沫若故居”金字匾額。院中最為搶眼的當數郭沫若夫婦親手種植的銀杏與牡丹。
入垂花門進四合院,東西廂房及後排東房為生平陳列室,展示這位詩人、學者兼戰士的一生及其在文學、歷史、考古、翻譯等領域中的成就和為和平運動所作的貢獻。
前排正房分別是客廳、辦公室、臥室,穿過小月季園,後排正中是郭沫若夫婦研磨書法的地方,它們都依舊保持著郭沫若在世時的狀況。紀念館現藏有郭沫若生前大量著譯手稿的原件及研究工作所用的書籍,特別是一批有關《管子》研究的線裝書很有價值。郭沫若紀念館位於北京什剎海前海西岸,占地7000平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郭沫若(1892~1978年)自1963年11月由西四大院胡同5號遷居至此,在這裡度過了一生的最後15年。紀念館大門上方懸掛著鄧穎超題寫的“郭沫若故居”金字匾額。院中最為搶眼的當數郭沫若夫婦親手種植的銀杏與牡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