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2000個文學常識

不可不知的2000個文學常識

《不可不知的2000個文學常識》是一本從文學角度系統匯集中外文學常識的基礎知識讀物,對文學知識做了梳理,擴充了內容,並方便你掌握知識點,全書融知識性、趣味性、文學性、文獻性於一體,有較高的閱讀和收藏價值。內容包括中外文學作家、作品、文體、術語、名著名篇、社團流派、運動、風格等方面。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假如有人問你:“唐宋八大學”是哪八個人?古希臘兩大史詩各叫什麼?元曲的代表作家作品是什麼?什麼是“楚辭”?《威尼斯商人》的作者是誰?“海記憶體知已,天涯若比鄰”出自哪個朝代的哪位詩人的哪首詩?《悲慘世界》的內容是什麼?“詩仙”是我國哪個詩人的別稱?……這些問題你能答得出來嗎?這些都是一些常識性的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零散而又難以查尋。為此,我們將2000多個基礎的文學常識輯錄在一起,讓你用最少的時間,掌握最多的文學知識,使中外五千年文學精華,盡收眼底。

內容節選

《不可不知的2000個文學常識》

中國文學

文體、術語、理論

文學

文學也稱“語言藝術”,藝術的基本樣式之一,它以語言文字為媒介和手段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現實生活,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通過審美的方式發揮其多方面的社會作用。

國學

“國學”的說法,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在章太炎、魯迅、王國維、胡適等一大批國學大師的推動下。大盛於20世紀20年代。

國學又稱國故。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以及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包含經、史、子、集四部分。

體裁

體裁又稱“樣式”。一般指各種文學藝術作品的類別。即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文藝作品結構的穩定形式。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會不斷地有新的體裁產生。我國文學體裁大多採用四分法分類,即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每一種文學體裁中,又分為若干樣式。

詩歌

詩歌是一種最古老的文學體裁,它產生於勞動中,具有想像豐富。飽含感情,音韻和諧,語言優美的特點。詩歌以情感為直接表現對象,表達人民情感的詩作往往深受人民喜愛,成為不朽之作。詩歌就形式方面而言有格律詩、由詩、散文詩、民歌等;就音律方面而言,有韻詩、無韻詩兩類;至於敘事詩和抒情詩,則是按表現內容劃分的。

詩、詞、曲的區別

詩要求節奏和講求韻律,詩歌最高成就在唐代;詞是一種配樂歌唱的詩體,詞的鼎盛時期在宋代;曲是和樂演唱的一種韻文形式,句法更為靈活,盛行在元代。

詩歌的分類

1.按有無完整的故事情節分抒情詩、敘事詩等;

2.按所表現的內容分田園詩、山水詩、諷刺詩、史詩、牧歌、頌歌、哀歌、哲理詩等:

3.按表現形式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打油詩、格律詩、自由詩、十四行詩、散文詩、民歌等。

古詩

廣義的“古詩”是指“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前的一切用古漢語寫成的詩。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部分。所謂“古”和“近”,是就唐代而言的。唐代形成了一種“格律詩”,當時人稱為“近體”,那么對唐以前的詩,便稱為“古體”了。

古體詩

唐以前的詩的稱呼。它不受格律形式的限制,押韻自由,章無定句,句無定字,字無定聲,可長可短,不講平仄、對仗。它包括《詩經》、古樂府、樂府民歌及六朝以前文人所寫的四、五、六、七雜言詩,都稱為“古體詩”。

絕句

絕句又叫“截句”,是近體格律詩的一種形式,五、七言均四句,押韻平仄較自由。就詩歌分類而言,古絕句實際上可視為形式自由的古體詩。

近體詩

近體詩萌芽於南北朝,形成於唐代的“格律詩”。其特點是:章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平仄、押韻、對仗都有一定的規律。它包括“律詩”、“絕句”、“排律”三種。

新詩

新詩是“五四”以來形成的一種新的詩歌體式。它衝破了古體詩歌嚴格的格律束縛,在借鑑外國詩歌的基礎上,廣泛地吸收我國民歌的優良傳統,採用運行加工提煉的白話語言,表達人民民眾的思想感情、願望、要求。

抒情詩

抒情詩的特點是直接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此來反映社會生活和時代風貌。它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即使是描繪典型事物也是為了言志或寄情。其志其情,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源於生活,同特定的社會背景相聯繫。

敘事詩

敘事詩的特點是以敘事為主,與抒情詩相比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以及生動的人物形象。但它的敘事飽含著詩人強烈的感情,有濃厚的抒情成分。要求把敘事與抒情融為一體。

說理詩

說理詩從廣義上來講包含在抒情詩內,它主要是藉助景物描寫來闡述深刻的哲理。

自由詩

自由詩的特點是不受格律限制,其字數、句數完全按抒情、敘事的需要而定。多採用口語,有一定的節奏,押大致相近的韻,能夠比較自由地表現思想感情。

格律詩

格律詩發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朝。指有嚴格的格式和韻律的詩。它的字數、句數、節數、平仄音調、押韻,都有嚴格的規定;如果需要變化,也須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現代格律詩,形式比舊格律詩自由,但仍講求格律。

散文詩

詩歌的一種體式。具有詩的意境又有散文的深刻內涵的散文式的詩體。散文詩篇幅短小,語言精美,常在有限的篇幅中包藏豐富的哲理或發人深省之處,引人聯想和揣摩,給人以啟迪。它每句無固定字數。整散不一,也不分行排列,呈現出一種參差錯落的美,雖形散而神聚,富有詩的神韻。

樂府詩

樂府詩是古代一種與音樂有關的詩體,兩漢時最為盛行。漢樂府詩創製了雜誌體詩歌以及完整的五言詩,內容有較多的敘事性,標誌著中國古代敘事體詩歌的新發展。著名的作品有《陌上桑》、《孔雀東南飛》、《木蘭詩》等。

文人詩

文人詩是有些文人模仿民歌的形式創作的詩歌就不再是民歌了,只能說是用民歌形式寫的詩歌,屬於文人詩。

民歌

民歌是人民民眾口頭傳誦的詩歌后經文人整理而成。

信天游

信天游又稱“順天游”,陝北民歌形式。形式自由靈活;兩句一節,可以換韻;多用比興手法;句子以七言為主,靈活多變。

詞是一種配合音樂歌唱的新型格律詩體。隋唐時期,從西域傳入的音樂逐漸和漢族的傳統音樂融合,產生了燕樂。它與傳統的“雅樂”相對而言,稱為“俗樂”,當時的詞,就是和這種新興音樂的樂曲相配的歌詞。詞的名稱,是和曲調相對而言的。約從盛唐開始,由樂定詞,並開始講究聲律平仄,如李白的《清平樂》和《敦煌曲子詞》中的一些民間作品。至中唐作詞已漸成風氣。劉禹錫、自居易、王建等人填的一些小詞,以及當時不少民間詞,不僅句度參差,而且聲律錯落,標誌著詞體形式已經誕生了。可以說,詞是在吸收了近體詩的聲律規則以及雜言詩的長短句式基礎上形成的。

詞的分類

詞起源於唐代,最初是酒筵歌席上歌女唱的小曲。這種小曲,當時稱為令曲。令曲最多不過五六十個字。北宋中期,柳永、周邦彥等人創造了長篇的詞調,每首詞多至一百數十字。這種詞,稱為慢詞。從令詞發展到慢詞,中間還經過引、近的階段。例如“清波引”“祝英台近”、“臨江仙”、“風入松”之類,它們字數比令曲多,比慢詞少,平均每首為七八個字。宋代人把詞分為令、慢兩類,引、近屬於令曲。明代的張挺分為三類:令詞日小令,引、近日中調,慢詞日長調,而且他規定了五十六字以下為小令,五十六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字以上為長調。從此以後,明清兩代的詞選集,差不多都依此分類。按其風格為婉約派和豪放派。

詞牌

所謂詞牌。就是詞的曲調名稱。詞牌總共有一千多個。初期的詞,曲調與內容是一致的,如白居易的《憶江南》三首。到了後來。曲調、內容才分開。詞牌只標明曲調,不再作為題目。

(1)原樂府曲名移作詞調名。如“清平樂”、“採桑子”、“楊柳枝”、“石外慢”等。

(2)以本詞的字數命名。如“十六字令”、“百字令”、“三字令”等等。

(3)以人名作詞調名。如“虞美人”、“沁園春”、“念奴嬌”、“昭君怨”等等。

(4)調名取自歷史或傳說故事。如“菩薩蠻”、“雨鈴”、“揚州慢”、“破陣子”等。

(5)用表內容的題目作詞調名。如“浪淘沙”、“洞元春”、“探春令”等等。

(6)取詩詞語句作調名。如“晴偏好”、“憶江南”、“卜運算元”、“憶秦娥”、“西江月”、“鷓鴣天”、“鵲橋仙”、“踏莎行”、“蝶戀花”、“一剪梅”、“漁家傲”、“滿庭芳”、“賀新郎”等等。

(7)沿用唐教坊曲名作調名。如“水調歌頭”、“浣溪沙”、“朝天子”、“木蘭花”、“滿江紅”等。

竹枝詞

唐代樂府曲名。也稱竹枝、竹枝子。原本是巴渝(今四川東部)一帶的民間歌曲。中唐前期的詩人顧況已有《竹枝詞》之作。唐穆宗時,劉禹錫為夔州刺史時,根據民歌改作的《竹枝詞》2首、《竹枝詞》9首,每首七言四句,形同七絕。其後作者頗多,大都描寫人情風土,有濃厚的民歌色彩。唐代的《竹枝詞》歌詞不甚拘平仄,可歌唱,後用為詞牌。

敦煌曲子詞

曲子詞是隋唐燕樂的產物。燕樂促使大量固定曲度的樂曲流行,聲度詞成為普遍的歌詞創作方法,歌詞作為一種文學作品而產生,被稱為曲子詞。敦煌曲子詞,指從敦煌洞窟中發掘出來的作品。它是民間流傳的通俗文學,反映了曲子詞轉變為詞之前的形態,與文人的創作有很大的區別。從內容上看,敦煌曲子詞主題豐富、題材廣闊。從形式上看,樸實自然,流利清新,富於表演性和故事性,是敦煌曲子詞的特徵。詞一般僅以單片或雙片成篇,而敦煌曲子詞常用多首乃至數十首聯章的體裁。

詩詞術語:韻、平仄、對偶、用典

韻是一種詞詩術語。和諧的聲音稱為韻,詩一般都要押韻。中國詩歌通常兩句一韻,押在雙句之末,古體詩的聲調較自然,以讀來順口為標準,近體詩則有一定的平仄規律。

平仄是一種詞詩術語。中國語言中有平上去入四聲,四聲中除平聲之外,其他都是仄聲。

對偶是種詞詩術語。一種文章修辭法,可以兩事相類,兩事相連,兩事相偶,也可以兩事含義相反,如“口蜜”對“腹劍”。

用典多半是引用歷史或神話中的片段。

散曲

散曲是元代韻文的主要形式,起源於敦煌曲子詞的民間長短句歌詞。但詞發展到南宋姜夔等人時就不可以歌唱,而是套用於詩,這樣便在民間樂曲的基礎上產生一種新詩體,就是“曲”。曲前面再加一個“散”字,是為了與“劇曲”區別。因為散曲在於歌唱,劇曲不但歌唱而且還要有表演動作。我們講的散曲,主要指北散曲,它比元雜劇出現得早。元曲主要指元雜劇和金元時期的北散曲。散曲和雜劇都稱為曲,但散曲是詩歌,雜劇是戲劇。

散曲的分類

散曲基本上分成兩大類,即小令和套數。小令又叫葉兒,是散曲的基本單位,它是一首獨立的小曲,有一個單獨的曲牌名,如《水仙子》、《新水令》等,不同的曲牌不僅字數不同。每句的長短不同,而且平仄和押韻也不一樣。如果作者表達的內容比較複雜,一支小令難以容納,還可以把兩三支宮調相同、音律能協和連唱的小令連結在一起(最多只能三曲)。這種形式稱為帶過曲,即一曲帶上另外一二支曲子的意思。帶過曲的組合有一定規律,它必須內容銜接、節奏和諧、渾然一體。帶過曲仍屬小令範疇,不過是小令的變體。套數又叫套曲,它吸收了宋大曲、轉踏和諸宮調的聯套方式,把同一宮調的許多曲子連綴在一起。套曲要求有頭有尾,少則兩三曲,多則不限。多達三十支以上的套數,連綴時有一定的順序,一般用一二支小曲開端,用“煞調”“尾聲”結束。套數必須一韻到底。它標調的方式是以宮調和第一支曲的曲牌作為調名,如馬致遠的名曲《雙調·夜行船》、《秋思》由七支曲予連綴而成,而第一支曲子《夜行船》就和宮調名列在一起,作為套曲的標名。

元雜劇

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兩種形式。散曲是入樂的抒情詩。雜劇是一種戲曲形式,是在民間戲曲、宋金院本(指行院演劇所用的腳本)、諸宮調等基礎上融合歌舞、講唱、滑稽戲等各種表演藝術而形成的。它將屬於同一宮調的兩個以上的曲調編排起來。組成“一套”,然後“一套”聯接“一套”,成為規模宏偉的長篇敘事詩。

南戲

南戲是宋元時期流行在我國南方地區的用南曲演唱的戲曲藝術;民間俗稱戲文。因起源於浙江溫州(永嘉)地區,故又名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

南戲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大約在北宋末年,南戲初為民間歌舞的小戲。第二個階段在南宋時代,南戲進入臨安和其他城市,吸收各種藝術的長處,如宋雜劇、諸宮調、唱賺、大影戲等,發展成為大戲。今存《張協狀元》,就是這個階段的南戲作品。第三個階段是元代初期到中期,南戲文與北雜劇互相交流,互相影響,使得南戲又獲得比較完美的形式。今存《宦門子弟錯立身》和《小孫屠》,都是這個階段的南戲作品。第四個階段是元末明初時期,南戲更有了突出的發展,而北雜劇卻出現了衰落的趨勢。《琵琶記》和“荊、劉、拜、殺”等南戲名劇,相繼出現。這種新發展,為後來明代南戲系統的四大聲腔(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崑山腔)的興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宋元話本

是指宋元時代說話藝人表演所用底本。宋元說話藝術分為小說、講史、說經等。小說家的話本稱為小說,均為短篇故事。按題材又分為靈隆、煙粉、傳奇、公案、朴刀、桿棒、神仙、妖術等八類。現存的宋元小說話本約有三四十篇,見於明人編印的《清平山堂話本》和《古今小說》等書。其中較著名的作品有《錯斬崔寧》等。講史家的話本稱作平話,篇幅較長,演說歷史故事。作品有《新編五代史平話》、《三國志平話》、《大宋宣和遺事》等。說經是講說佛經故事,沒有話本流傳。話本是民間口頭文學的創作形式,繼承了志怪傳奇等古代小說的傳統,對後世白話小說的發展影響很大,如《水滸傳》、《三國志演義》、《西遊記》等明清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便是宋元話本繼續發展的產物。

宋金諸宮調

諸宮調是北宋時興起的一種說唱技藝。因集合若干套不同宮調的不同曲子交替演唱,所以得此名稱。諸宮調演唱的方式。是有說有唱,以唱為主。每段曲詞唱完後,有較短的說白,以便另起宮調接唱下曲。每段曲詞都組成套曲,僅各別處用單曲演唱。

……

目錄

《不可不知的2000個文學常識》

中國文學

文體、術語、理論

文學

國學

體裁

詩歌

詩、詞、曲的區別

詩歌的分類

古詩

古體詩

絕句

近體詩

新詩

抒情詩

敘事詩

說理詩

自由詩

格律詩

散文詩

樂府詩

文人詩

民歌

信天游

詞的分類

詞牌

竹枝詞

敦煌曲子詞

詩詞術語:韻、平仄、對偶、用典

散曲

散曲的分類

元雜劇

南戲

宋元話本

宋金諸宮調

古文

古文辯類的論、說、原、辯

古文記敘類的傳、行狀、碑記、記

古文告語類的策、表、疏、書、奏議

古文的序、跋

古文的銘文

古文的祭文

古文的銘

楚辭

騷體

漢賦

駢文

變文

唐傳奇

文賦

詩話

擬話本

八股文

彈詞和鼓詞

史書的體例

小說

小說的分類

長篇小說

中篇小說

短篇小說

小小說

歷史小說

譴責小說

神話小說

武俠小說

軼事小說

志怪小說

言情小說

章回小說

科幻小說

偵破小說

諷刺小說

戲劇

戲劇的分類

悲劇

喜劇

正劇

話劇

歌劇

舞劇

詩劇

街頭劇

活報劇

廣播劇

歷史劇

兒童劇

多幕劇

獨幕劇

散文

雜文

隨筆

遊記

小品文

傳記文學

報告文學

民間文學

神話

寓言

童話

新聞

通訊

政治評論

思想評論

文藝評論

讀後感

解說詞

筆記文

文學評論

文學傳統

四分法

鄭衛之音

四聲八病

諷喻

思無邪

三表法

緣情說

為情造文,為文造情

不平則鳴

文從字順

文以明道

文以載道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窮而後工

移情

勸百諷一

以文為詩

別是一家

場面

意象

象徵

議論

白描

敘述

順敘

倒敘

插敘

補敘

反諷

文學並稱

一祖三宗

樂府雙璧

史學雙璧

兩司馬

二陸

二安

清代兩大傳奇

三馮

三李

三蘇

三袁

三曹

三謝

三崔

三易

樂府三絕

三言二拍

三公奇案

三吏三別

三教九流

駢文三才

寧都三魏

嶺南三家

春秋三傳

柳氏三絕

元嘉三大家

北地三才

桐城三祖

江左三大家

清初三大儒

清初三遺老

清初散文三大家

三紅一創

四史

四家詩

明初四傑

漢賦四傑

姚門四傑

臨川四夢

中興四大詩人

蘇門四學士

元曲四大家

元詩四大家

南戲四大傳奇

四大古典小說

四大民間故事

四大譴責小說

元雜劇四大悲劇

晚清四大小說家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

晚清四大小說雜誌

四書五經

五大奇書

史書五類

宋代五子

“左聯”五烈士

六藝

竹溪六逸

浙西六家

蘇門六君子

郭沬若的六大歷史劇

前七子

後七子

建安七子

竹林七賢

永州八記

竟陵八友

唐宋八大家

九僧

九章

易堂九子

閩中十子

西泠十子

十家

十通

十才子書

中國十大古典喜劇

中國十大古典悲劇

儒家十二哲人

十三經

二十二子書

儒家七十二賢人

百家爭鳴

屈宋

揚馬

段王

潘陸

陶謝

顏謝

班馬

班張

張蔡

元白

王孟

皮陸

風騷

蘇辛

蘇梅

蘇黃

枚馬

沈宋

高岑

韓孟

溫李

姜張

韓柳

周柳

周姜

大小阮

大小李杜

蘇黃米蔡

南施北宋

南洪北孔

流派、運動、風格、社團

古代文學部分

諸子百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陰陽家

名家

農家

縱橫家

漢初政論散文

漢初歷史散文

柏梁體

東漢五言詩

魏晉玄學

玄言體

建安風骨

左思風力

竹林七賢

正始體

太康體

元嘉體

遊仙詩

玄言詩

山水田園詩

永明體

齊梁體

宮體詩

徐庚體

玉台體

南唐詞派

初唐四傑

韓孟詩派

大曆十才子

田園詩派

邊塞詩派

新樂府運動

古文運動

韓愈詩派

花間詞派

南唐詞人

西崑體

上官體

應制體

元和體

長慶體

香奩體

婉約派

豪放派

詩文革新運動

試貼體

江西詩派

大晟詞

辛派詞人

永嘉四靈

江湖詩人

台閣體

茶陵詩派

元祐體

吳江派

臨川派

前後七子復古派

唐宋派

公安派

竟陵派

幾社

蘇州派

復社

陽羨詞派

神韻說

格調說

性靈說

肌理說

桐城派

陽湖派

常州詞派

紅學

現當代文學部分

詩界革命

同光體

春柳社

南社

鴛鴦蝴蝶派

甲寅派

白話文運動

鄉土文學

新感覺派

文學研究會

創造社

南國戲劇運動

湖畔詩社

淺草社

學衡派

語絲社

現代評論派

沉鍾社

未名社

狂飆社

太陽社

新月派

朝花社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海派

京派

第三種人

東北作家群

延安民歌運動

新秧歌運動

泥土社

山藥蛋派

荷花澱派

鹽分地帶文學

反思文學

樣板戲

傷痕文學

改革文學

朦朧詩

典故

一字千金

七步之才

人面桃花

八十二歲的狀元

三寸不爛之舌

子虛烏有

為人作嫁

孔融讓梨

斗米折腰

車胤囊螢

樂羊子妻

司空見慣

曲高和寡

江郎才盡

蘇秦之嘆

詠絮才高

孟母三遷

郊寒島瘦

春風得意

洛陽紙貴

蚍蜉撼樹

梅妻鶴子

嵇康彈琴

竇燕山教子

作家

先秦兩漢作家

墨子

老子

左丘明

孔子

孫子

孟子

莊子

屈原

荀況

宋玉

韓非

呂不韋

列子

賈誼

枚乘

劉安

司馬相如

東方朔

司馬遷

劉向

揚雄

王充

班固

張衡

蔡琰

魏晉南北朝作家

孔融

曹操

王粲

諸葛亮

曹丕

曹植

陳琳

阮籍

傅玄

嵇康

陳壽

潘岳

左思

張協

陸機

劉琨

乾寶

王羲之

陶淵明

謝靈運

鮑照

范曄

江淹

劉義慶

沈約

謝跳

蕭沂

鍾嶸

酈道元

劉勰

蕭統

庾信

隋唐五代十國作家

楊素

駱賓王

盧照鄰

杜審言

蘇味道

王勃

楊炯

宋之間

劉希夷

上官儀

沈佺期

賀知章

張若虛

陳子昂

李嶠

張九齡

王之渙

孟浩然

李頎

王昌齡

王維

李白

高適

崔顥

儲光羲

常建

劉長卿

杜甫

岑參

元結

錢起

張繼

韋應物

李益

孟郊

王建

韓愈

劉禹錫

白居易

柳宗元

賈島

元稹

李賀

杜牧

溫庭筠

李商隱

陸龜蒙

皮曰休

韋莊

聶夷中

韓雇

杜苟鶴

馮延巳

李煜

宋代作家

柳開

王禹偶

林逋

柳永

范仲淹

張先

晏殊

尹洙

梅堯臣

歐陽修

蘇舜欽

蘇洵

周敦頤

司馬光

王安石

晏幾道

沈括

蘇軾

蘇轍

黃庭堅

秦觀

陳師道

周邦彥

葉夢得

李清照

陳與義

張元乾

岳飛

洪邁

陸游

范成大

尤袤

楊萬里

朱熹

辛棄疾

姜夔

戴復古

劉克莊

文天祥

嚴羽

金代作家

王若虛

元好問

元明作家

薩都剌

關漢卿

白樸

馬致遠

張養浩

張可久

王實甫

鄭光祖

紀君祥

高明

睢景臣

宋濂

劉基

羅貫中

高啟

于謙

李東陽

王九思

唐寅

李夢陽

施耐庵

歸有光

吳承恩

梁辰魚

徐渭

王世貞

李贄

湯顯祖

袁宏道

馮夢龍

凌濛初

錢謙益

徐霞客

張岱

張溥

清代近代作家

金聖歎

黃宗羲

李漁

顧炎武

尤侗

朱彝尊

蒲松齡

洪升

孔尚任

納蘭性德

方苞

沈德潛

鄭燮

吳敬梓

全祖望

曹雪芹

袁枚

紀昀

蔣士銓

姚鼐

洪亮吉

李汝珍

林則徐

龔自珍

魏源

林紓

嚴復

劉鶚

康有為

吳趼人

李寶嘉

章太炎

曾樸

梁啓超

王國維

現當代文學作家

劉大白

魯迅

蘇曼殊

周作人

林覺民

柳亞子

胡適

劉半農

郭沬若

許地山

葉聖陶

洪深

張恨水

鄒韜奮

林語堂

茅盾

郁達夫

徐志摩

田漢

王統照

朱自清

鄭振鐸

翦伯贊

老舍

聞一多

方誌敏

瞿秋白

蘇雪林

冰心

阿英

夏衍

李金髮

蔣光慈

柔石

沈從文

胡風

梁實秋

馮雪峰

胡也頻

巴金

丁玲

沙汀

艾蕪

戴望舒

臧克家

馮至

趙樹理

吳伯簫

張天翼

李健吾

蕭軍

周立波

陳白塵

傅雷

蕭乾

殷夫

吳晗

曹禺

艾青

錢鍾書

姚雪垠

卞之琳

楊絳

蕭紅

何其芳

鄧拓

穆時英

孫犁

唐搜

楊朔

楊沬

周而復

徐遲

梁斌

嚴文井

田間

柳青

劉白羽

林海音

穆旦

琦君

秦牧

郭小川

魏巍

張愛玲

王汶石

杜鵬程

李季

峻青

馬烽

曲波

賀敬之

金庸

茹志鵑

梁羽生

高曉聲

陸文夫

宗璞

李準

余光中

柯岩

王願堅

瑪拉沁夫

流沙河

鄧友梅

從維熙

王蒙

馮德英

李敖

劉紹棠

張賢亮

諶容

張潔

瓊瑤

周國平

蔣子龍

劉心武

馮驥才

席慕容

三毛

霍達

施叔青

周國平

李存葆

余秋雨

張承志

北島

路遙

張抗抗

舒婷

王小波

畢淑敏

賈平凹

韓少功

王安憶

方方

莫言

顧城

鐵凝

池莉

王朔

余華

蘇童

海子

張小嫻

作品、文集、名篇

古代文學部分

《詩經》

《關雎》

《穆天子傳》

《尚 書》

《春秋》

《楚辭》

《離騷》

《九歌》

《左傳》

《國語》

《晏子春秋》

《呂氏春秋》

《論語》

《墨子》

《孟子》

《莊子》

《孫子兵法》

《山海經》

《戰國策》

《淮南子》

《公羊傳》

《樂府詩集》

《史記》

《說苑》

《漢書》

《後漢書》

《古詩十九首》

《孔雀東南飛》

《陌上桑》

《說文解字》

《兩都賦》

《赤壁賦》

《出師表》

《三國志》

《文賦》

《西京雜記》

《搜神記》

《拾遺記》

《桃花源記》

《世說新語》

《幽明錄》

《神滅論》

《文心雕龍》

《玉台新詠》

《照明文選》

《詩品》

《古文苑》

《述異記》

《水經注》

《齊民要書》

《洛陽伽藍記》

《顏氏家訓》

《春江花月夜》

《滕王閣序》

《河嶽英靈集》

《花間集》

《長恨歌》

《霍小玉傳》

《鶯鶯傳》

《柳毅傳》

《虬髯客傳》

《南柯太守傳》

《漱玉詞》

《樂章詞》

《酉陽雜俎》

《太平廣記》

《西崑酬唱集》

《太平御覽》

《千家詩》

《夢溪筆談》

《滄浪詩話》

《花菴詞選》

《樂府雅集》

《稼軒長短句》

《岳陽樓記》

李師師外傳

碾玉觀音

《東京夢華錄》

《容齋隨筆》

《夷堅志》

《資治通鑑》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中州集》

《竇娥冤》

《西廂記》

《漢宮秋》

《趙氏孤兒》

《拜月亭》

《倩女離魂》

《清平山堂話本》

《永樂大典》

《浣紗記》

《徐霞客遊記》

《天工開物》

《水滸傳》

《長生殿》

《三國演義》

《西遊記》

《封神演義》

《三俠五義》

《金瓶梅》

《警世通言》

《醒世恆言》

《喻世明言》

《日知錄》

《好逑傳》

《牡丹亭》

《列朝詩集》

《儒林外史》

《聊齋志異》

《紅樓夢》

《古文觀止》

《四庫全書》

《全唐詩》

《說岳全傳》

《官場現形記》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老殘遊記》

《鏡花緣》

《閱微草堂筆記》

《閒情偶寄》

《清忠譜》

《孽海花》

《兒女英雄傳》

《二十四史》

《唐詩三百首》

《姜齋詩話》

《康熙字典》

《海上花列傳》

飲冰室詩話

《人間詞話》

現當代文學部分

《吶喊》

《狂人日記》

《阿Q正傳》

《朝花夕拾》

《野草》

《女神》

《死水》

《嘗試集》

《屈原》

《雷雨》

《原野》

《日出》

《北京人》

《沉淪》

《二月》

《背影》

《春蠶》

《蝕》

《子夜》

《邊城》

《茶館》

《駱駝祥子》

《四世同堂》

《倪煥之》

《龍鬚溝》

《生死場》

《風雪夜歸人》

《升官圖》

《南行記》

《上海屋檐下》

《法西斯細菌》

《圍城》

財主底兒女們

《家》

《三里灣》

《白毛女》

《兄妹開荒》

《王貴與李香香》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莎菲女士日記》

《李有才板話》

《小二黑結婚》

《暴風驟雨》

《上海的早晨》

《三塊錢國幣》

《三家巷》

《紅旗譜》

《創業史》

《保衛延安》

《林海雪原》

《青春之歌》

《苦菜花》

《淘金記》

《還鄉記》

《荷花澱》

《平凡的世界》

《文化苦旅》

外國文學

文體、術語

史詩

十四行詩

東方敘事詩

大詩

懸詩

鄉歌

牧歌

虔誠詩

自由詩

素體詩

南方組詩

敘事歌謠

德國騎士愛情詩

正劇

假面劇

情節劇

滑稽劇

社會問題劇

即興喜劇

境遇劇

新喜劇

鬧劇

小品文

私小說

猶太小說

科幻小說

哲理小說

恐怖小說

哥特小說

騎士小說

流浪漢小說

書信體小說

偵探推理小說

邊疆系列小說

俳句

謠曲

卡夫卡式

硬漢形象

冰山原則

“小人物”

“奧勃洛摩夫”性格

懺悔貴族

托爾斯泰主義

美醜對照原則

框架結構

莎士比亞化

古今之爭

黑人性

福斯塔夫式背景

亞歷山大的詩行

文學術語表

流派、現象、思潮、運動

人文主義

古典主義

未來主義

印象主義

自然主義

達達主義

現代主義

現實主義

浪漫主義

唯美主義

象徵主義

感傷主義

啟蒙主義

頹廢主義

意象主義

新古典主義

新現實主義

新浪漫主義

後現代主義

超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

結構現實主義

批判現實主義

白樺派

白潮派

決意派

自然派

西歐派

耶拿派

新思潮派

新感覺派

阿克梅派

海德堡派

新小說派

新批評派

大學才子派

百科全書派

帕爾納斯派

埃及現代派

新興藝術派

精神分析派

意識流小說派

“九八年一代”

騎士文學

教會文學

廢奴文學

物語文學

沙龍文學

吠陀文學

黑人文學

解凍文學

傳奇文學

民粹派文學

憲章派文學

巴洛克文學

戰後派文學

現實主義文學

存在主義文學

巴黎公社文學

虔誠運動

狂飆突進運動

揭露黑幕運動

垮掉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

荒誕派戲劇

黑色幽默

黑山派詩歌

影主義詩歌

七星詩社

文藝復興

愛爾蘭文藝復興

日本文藝家協會

前蘇聯作家協會

朝鮮作家同盟

諾貝爾文學獎

文學並稱

古希臘兩大史詩

印度兩大史詩

世界三對慕名兄弟作家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

世界文壇三大怪傑

西方現實主義三先驅

文藝復興三巨星

古希臘三大悲劇家

英國詩壇的三顆巨星

勃朗特三姐妹

三個托爾斯泰

19世紀俄國三大文學批評家

世界名著中的四大吝嗇鬼

四大民族史詩

挪威文壇四傑

作家

古希臘、羅馬

荷馬

薩福

伊索

埃斯庫羅斯

品達羅斯

索福克勒斯

希羅多德

歐里庇得斯

修昔底德

阿里斯托芬

亞里士多德

普勞圖斯

維吉爾

賀拉斯

奧維德

塞內加

希臘

埃里蒂斯

帕拉馬斯

西班牙

塞萬提斯

佩雷斯

貝納文特

阿萊克桑德雷

塞拉

義大利

但丁

彼特拉克

薄伽丘

哥爾多尼

萊奧帕爾迪

喬萬尼奧里

鄧南遮

皮蘭德婁

黛萊達

蒙塔萊

夸齊莫多

卡爾維諾

英國

喬叟

莫爾

斯賓塞

培根

莎士比亞

馬洛

本·瓊生

彌爾頓

笛福

斯威夫特

蒲柏

理查遜

菲爾丁

斯特恩

華茲華斯

司各特

柯勒律治

奧斯丁

拜倫

雪萊

濟慈

布朗寧夫人

薩克雷

狄更斯

夏洛蒂·勃朗特

艾米麗·勃朗特

艾略特

哈代

斯蒂文森

柯南道爾

伏尼契

威爾斯

高爾斯華綏

羅素

伍爾夫

毛姆

勞倫斯

艾略特

愛爾蘭

王爾德

蕭伯納

葉芝

喬伊斯

辛格

貝克特

蘇格蘭

彭斯

法國

拉伯雷

蒙田

高乃依

拉封丹

莫里哀

布瓦洛

拉辛

孟德斯鳩

伏爾泰

布豐

盧梭

狄德羅

博馬舍

薩德

斯塔爾夫人

夏多布里昂

司湯達

拉馬丁

巴爾扎克

大仲馬

雨果

梅里美

喬治·桑

繆塞

戈蒂耶

鮑狄埃

福樓拜

波德萊爾

法布爾

小仲馬

凡爾納

都德

左拉

馬拉美

法朗士

莫泊桑

羅曼·羅蘭

紀德

普魯斯特

莫里亞克

薩特

尤內斯庫

加繆

荷蘭

伊拉斯謨

比利時

梅特林克

挪威

易卜生

比昂松

漢姆生

溫塞特

冰島

拉克斯內斯

瑞典

斯特林堡

海登斯塔姆

卡爾費爾特

芬蘭

西倫佩

丹麥

安徒生

勃蘭兌斯

吉勒魯普

鼓托皮丹

延森

德國

歌德

席勒

蒂克

霍夫曼

格林兄弟

海涅

馮塔納

韋爾特

萊辛

讓·保爾

施萊格爾兄弟

海澤

尼采

亨利希·曼

托馬斯·曼

黑塞

德布林

雷馬克

西格斯

伯爾

奧地利

茨威格

卡夫卡

瑞士

凱勒

施皮特勒

匈牙利

裴多菲

米克沙特

俄國、前蘇聯

克雷洛夫

普希金

果戈理

別林斯基

岡察洛夫

赫爾岑

謝甫琴科

萊蒙托夫

屠格涅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車爾尼雪夫斯基

列夫·托爾斯泰

杜勃羅留波夫

柯羅連科

契訶夫

高爾基

庫普林

勃洛克

阿·托爾斯泰

扎米亞京

阿赫瑪托娜

馬雅可夫斯基

帕斯捷爾納克

布爾加科夫

伊林

葉賽寧

法捷耶夫

奧斯特洛夫斯基

肖洛霍夫

索忍尼辛

布羅斯基

捷克

伏契克

米蘭·昆德拉

波蘭

密茨凱維支

顯克維支

普魯斯

米沃什

保加利亞

伐佐夫

美國

富蘭克林

歐文

愛默生

霍桑

愛倫·坡

斯陀夫人

惠特曼

梅爾維爾

狄金森

馬克·吐溫

詹姆斯

鮑姆

歐·亨利

德萊塞

傑克·倫敦

辛克萊

海倫·凱勒

劉易斯

龐德

奧尼爾

史沬萊特

菲茨傑拉爾德

福克納

海明威

米切爾

斯坦貝克

埃德加·斯諾

賴特

貝婁

凱魯亞克

海勒

古巴

馬蒂

哥倫比亞

加西亞·馬爾克斯

阿根廷

博爾赫斯

澳大利亞

懷特

埃及

塔哈·海珊

納吉布·馬哈福茲

南非

戈迪默

庫切

奈及利亞

沃爾·索因卡

波斯

菲爾多西

薩迪

哈菲

賈米

印度

蟻垤

迦梨陀娑

查特吉

泰戈爾

普列姆昌德

安納德

錢達爾

黎巴嫩

紀伯倫

伊朗

薩迪克·赫達亞特

土耳其

納齊姆·希克梅特

越南

阮攸

泰國

西巫拉帕

印度尼西亞

普拉姆迪亞

朝鮮

崔致遠

李箕永

趙基天

日本

紫式部

世阿彌

井原西鶴

松尾芭蕉

近松門左衛門

森鷗外

二葉亭四迷

夏目漱石

島崎藤村

志賀直哉

芥川龍之介

川端康成

宮本百合子

小林多喜二

三島由紀夫

渡邊淳一

大江健三郎

村上春樹

作品

古希臘

《荷馬史詩》

《伊索寓言》

《聖經》

《雅歌》

《新約全書》

古巴比倫

《一千零一夜》

印度

《羅摩衍那》

《吉檀迦利》

《戈丹》

日本

《萬葉集》

《源氏物語》

《雪國》

義大利

《神曲》

《新生》

《十日談》

《斯巴達克思》

英國

《貝奧武夫》

《失樂園》

《力士參孫》

《哈姆雷特》

《羅密歐與朱麗葉》

《威尼斯商人》

《魯濱遜飄流記》

《艱難時世》

《雙城記》

《格列佛遊記》

《湯姆·瓊斯》

《簡·愛》

《大衛·科波菲爾》

《尤利西斯》

《牛虻》

《坎特伯雷故事集》

《荒原》

《哈爾德·哈羅爾德遊記》

《唐璜》

《傲慢與偏見》

《德伯家的苔絲》

法國

《巨人傳》

《紅與黑》

拉辛與莎士比亞

《人間喜劇》

《歐也妮·葛朗台》

《悲慘世界》

《約翰·克利斯朵夫》

《巴黎聖母院》

《包法利夫人》

《偽君子》

《吝嗇鬼》

《鼠疫》

《局外人》

《茶花女》

《漂亮朋友》

《追憶似水年華》

《基度山伯爵》

《第二性》

德國

《少年維特之煩惱》

《陰謀與愛情》

《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美國

《毛猿》

《白鯨》

《湯姆叔叔的小屋》

《紅字》

《老人與海》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美國的悲劇》

《馬丁·伊登》

《喧譁與騷動》

《飄》

《第二十二條軍規》

俄國、前蘇聯

《卡拉馬佐夫兄弟》

《罪與罰》

《安娜·卡列尼娜》

《復活》

《戰爭與和平》

《汁甫蓋尼·奧涅金》

《母親》

《青年近衛軍》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靜靜的頓河》

西班牙

《堂·吉訶德》

挪威

《玩偶之家》

奧地利

《變形記》

捷克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哥倫比亞

《百年孤獨》

知識儲備

桂冠詩人之最

外國文學作家之最

外國文學作品之最

外國文學中的神話傳說人物

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及作品

世界著名文學家與文學名著

與世界歷史密切相關的十部書

世界文學名著中的“三部曲”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世界十大文豪

世界十大古典悲劇作家及作品

世界十大古典喜劇作家及作品

世界奇書博覽

中國詩歌之最

中國小說之最

中國戲劇之最

中國散文之最

中國作家之最

中國文學之最其他

中國名著的寫作時間

中國現代文學的三部曲

常見古書的合稱

中國書籍之最

巨著萬言書評一句

古代詩歌名家的藝術特色

中國著名作家的原名

中國古典名著的譯名

中國文學及著名人物的另稱

文學居士知多少

歷史上的10位女詩(詞)人

二十四史及作者

古代史學八大家

清代《說文》四大家

唐代詩人別稱

中國古代作品命名的形式

漢字究竟有多少

古代各詩體的具體含義

各傳的解釋

國學分類法

“史”與“志”的區別

“教師”在古代的各種名稱

詞牌名稱的來源

何謂“風、雅、頌”,“賦、比、興”

老子的諸多封號

歷代名詩名句及作者、朝代

歷代詠月佳句

勵志古語30句

古典詩文中銀河的別稱

少數民族的文學

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40種書

紅樓人物歸譜

清代的七大藏書樓

近代四大藏書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