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是在國共第二次合作,共同對日抗戰期間,於1938年4月1日在武漢成立,主管宣傳工作,郭沫若任廳長。第三廳在中共長江局和周恩來親自領導下,以黨組織為核心,團結各方面的力量,成功地開展了各項重要工作。

基本信息

簡介

在武昌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辦公大樓(今武漢市十四中教師宿舍)在武昌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辦公大樓(今武漢市十四中教師宿舍)

1937年8月,國共第二次合作,共同對日抗戰。12月日軍攻占南京,南京國民政府撤退到武漢。經國共雙方協商,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設政治部負責政治工作。政治部負責人由多黨組成,部長陳誠(國民黨),副部長周恩來(中國共產黨)、黃琪翔(第三黨派)。
該部成立之初,組成人員除國民黨各派系人物外,有周恩來以及在共產黨領導下的進步人士參加,故一時呈現出團結合作抗戰的生氣勃勃的景象。當時該部在部長、副部長、秘書長之下設一、二、三廳、總務廳、秘書處和設計委員會等部門。
政治部下設第三廳主管宣傳。廳長是郭沫若,副廳長是范揚。三廳設五處、六處、七處,每處設三科。機關設在武昌曇華林。第三廳的組織機構較一、二兩廳為大。
第五處管一般宣傳,處長胡愈之。第一科科長徐壽軒,主管文字編纂;第二科科長張志讓,主管民眾動員和一般宣傳;第三科科長尹伯林,主管印刷、發行等總務工作。
第六處管藝術宣傳,處長田漢。第一科科長洪深,主管戲劇、音樂;第二科科長鄭用之,主管電影製作和發行;第三科科長徐悲鴻(未到位),主管美術宣傳。
第七處管對日宣傳及國際宣傳,處長范壽康。第一科科長杜國庠,第二科科長董維健,第三科科長馮乃超。
第三廳於1938年4月1日成立到1938年10月25日撤出武漢期間,發動組織了多項有影響的重大活動。

活動

1938 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在武漢講演1938 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在武漢講演

——舉行抗戰擴大宣傳周(1938年4月7~13日)。第一天(4月7日 )是開幕大會和文字宣傳日,編制印發宣傳大綱、告全國同胞書等宣傳材料。《新華日報》等出特刊,刊專文宣傳抗戰。晚上舉行火炬遊行,慶祝台兒莊大捷。第二天為口頭宣傳日。第三天(4月9日)為歌詠日,在漢口中山公園舉行廣場歌詠大會。第四天為美術日,各類美術、攝影展覽走上街頭。當晚在武昌黃鶴樓舊址前集會,並舉行美術、歌詠聯合火炬遊行。第五天為戲劇日,三鎮 30 多家戲劇團體分別在青年會、民眾教育館及露天廣場等地公演。《新華日報》、《掃蕩報》、《武漢日報》、《大公報》於10日分別出版《戲劇特刊》。第六天為電影日,兩個電影隊驅車巡迴在武漢各重要地段放映抗戰影片,歷時一周。漢口各影戲院也於12日放映抗戰影片。第七天為遊行日。在這一周活動中,宣傳動員民眾達100萬人次以上。
——紀念抗戰一周年,組織“七七”獻金活動。7月7日 開始,世界、光明、新市場等影戲院,平劇、漢劇、楚劇、蹦蹦戲等劇院均舉行獻金公演。民眾獻金踴躍,獻金活動遂由3天延至5天。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組成了中共獻金團,周恩來親自將他在政治部的月薪240元投入獻金台,接著董必武、秦邦憲、鄧穎超等中共領導人也將7月份的國民參政員薪金捐獻,辦事處全體戰士將一伙食節約款1000元全部捐獻。據資料統計,三鎮計捐獻法幣93萬餘元、金銀器1156件、物品774件等。
——組織10個抗敵演劇隊和4個抗敵宣傳隊及“孩子劇團”等,深入前線和後方進行抗日宣傳。
——建立和領導戰地文化服務處,輸送大批抗日宣傳品到前線。
——幫助文藝界成立7個協會組織,協助開展各項工作,促進國民黨統治區文藝界的團結和抗戰文藝的發展。
——建立全國慰勞總會,在全國範圍內對前方戰士和傷員開展慰勞活動。
——購置大量藥品和醫療器材,支援各戰區,特別是支援八路軍新四軍
——進行對日宣傳和國防宣傳,協助日本人民反戰大同盟開展對日宣傳工作。
——領導中國電影製片廠拍攝和放映宣傳抗戰的新聞紀錄片和藝術影片。此外,還進行了雪恥與兵役擴大宣傳周和勞軍公演等活動。

連結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一廳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二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