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膽丸

連膽丸,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學入門》卷六。主治小兒五疳。心疳,舌乾多啼;肝疳,乾啼,眼不轉睛;脾疳,搭口痴眼,口乾作渴;肺疳,聲焦皮燥,大便乾結;腎疳,身熱肢冷,小便乾澀。

組成

黃連五錢(豬膽汁浸),瓜萎根、烏梅、蓮肉、杏仁各二錢。

用法用量

上為末,牛膽汁浸糕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烏梅、姜、蜜煎湯送下。

主治

小兒五疳。心疳,舌乾多啼;肝疳,乾啼,眼不轉睛;脾疳,搭口痴眼,口乾作渴;肺疳,聲焦皮燥,大便乾結;腎疳,身熱肢冷,小便乾澀。

附方

名稱:如聖丸

組成:胡黃連、白蕪荑、川黃連、使君子、麝香、乾蝦蟆

用法:上為末,用膏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人參湯送下,二三歲者五七丸,以上者十丸至十五丸,不拘時候

主治:冷熱疳瀉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名稱:蘭香散

組成:蘭香、人糞、白狗糞、蝦蟆、白礬、蜘蛛、蚯蚓、蝸牛子、蘆薈、蚺蛇膽

用法:上為散。以葦管斜批,吹少許入鼻中及齒上,更以蜜和塗紙上貼之;如下部,即納之

主治:小兒一切疳痢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三

名稱:白粉散

組成:海螵蛸、白及、輕粉

用法:上為末。先用漿水洗,拭乾,貼

主治:諸疳瘡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名稱:香連豬肚丸

組成:木香、黃連、生地、青皮、銀柴胡、鱉甲

用法:上為末,入豬肚內,以線縛定,於砂鍋內煮爛,取出為丸,如梧桐子大,小兒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米飲送下

主治:骨蒸疳癆羸瘦;癆痢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名稱:香蔻丸

組成:黃連、木香、訶子肉、肉豆蔻、縮砂仁、白茯苓

用法:用飯為丸。米飲送下

主治:小兒疳瀉、疳痢。外由風寒暑濕,冷熱不調,內因停滯積聚,水谷不化,頻下惡物。外證毛乾唇白,額上青紋,肚脹腸鳴,泄下糟粕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八

中藥方劑之連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