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

輝,漢語常用字 ,讀作huī,最早見於篆文 。其本意是指光,光輝,也指光彩,或晨光,用作名詞。《說文解字》曰“光也”,即火之光,故初從火,軍聲,後引申為動詞,意為產生光彩,照耀的意思。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主要來源:

基本信息

字源演變

輝
篆文、漢隸、楷書“輝”

輝,已破譯的甲骨文、金文中均未有此字。篆文從火軍聲,屬形聲字,左“火”右“軍”的結構(如圖Z1、Z2)。隸變為左右各自演化(圖L1、L2),主要是右半部分的“軍”的變化,由從勺(環臂有所包)的“軍”變為沒有包圍的“軍”的形狀,而左半部分為“火”的演化,亦有從光;後發展到楷書變化較小,寫作煇。俗也作“輝”(圖K),改為從光。如今簡化,以輝為正體。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本義:光;光輝 light;radiance 《後漢書·李膺傳》:虹霓揚輝。 蓬蓽生輝
特指晨光 the light of the early morning sun;dawn 《三國志·魏志》:朝旦為輝,日中為光。
產生光彩;照耀 shine 陸機《文賦》 輝麗,輝煥
通“熏”smoke《史記》:戚夫人手足。去眼,輝耳。
燦爛的;輝煌的 brilliant 戰果輝煌

詳細釋義來源: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光也。從火軍聲。況韋切。

注曰:光也。《小雅·庭燎》傳曰:輝、光也,日部曰:暉、光也。二字音義皆同。輝與光互訓,如《易·象》傳“君子之光、其暉吉也”是也。析言之,則輝光有別,如《管輅荅劉邠》云:“不同之名。朝旦為輝。日中為光”。《禮記·玉藻》:揖私朝、輝如也。登車則有光是也。《史記》:戚夫人手足。去眼,輝耳。此假輝為熏也。從火。暉者、日之光。輝者、火之光。軍聲。況韋切,古音在十三部。《庭燎》:與晨旗韻是也。俗作輝。

康熙字典

《唐韻》:況韋切。《廣韻》:許歸切。《集韻》:呼韋切,音揮。《集韻》:光也。火之光也。《韻會》:吁歸切,音揮。《說文》:光也。《玉篇》:耀光也。《易·大畜》:剛健篤實輝光。《禮·玉藻》:輝,如也。

又《樂記》:德輝動於內。

又《前漢·平帝紀》:分京師置前輝,光後丞烈二郡。

又《集韻》:火之光。

又《廣韻》:同輝暉。《集韻》:或作煒。

又《集韻》:許雲切,音熏。《張衡·西京賦》:金戺玉階,彤庭輝輝。珊瑚琳碧,瓀珉璘彬。

又《集韻》:灼也。《史記·呂后紀》:去眼輝耳。《唐韻正》:張弨曰:輝,從火,其用皆熏燎之屬。俗攺從光。

又《集韻》:許元切,音萱。光也。

又《廣韻》:戸昆切。《集韻》:胡昆切。《廣韻》:赤色。

又《廣韻》:胡本切。《集韻》:戸袞切,音混。《廣韻》:輝煌,光也。《前漢·司馬相如傳》:煥炳輝煌。《集韻》:本作焜。

又《集韻》:呼願切,音楥。本作韗。治鼓工也。《禮·祭統》:夫祭有畀輝胞翟閽者,惠下之道也。《注》:輝,周禮作韗。謂韗磔皮革之官。

又《集韻》:王問切,音運。《周禮·春官·視祲》:掌十輝之法,以觀妖祥,辨吉凶。《注》:輝,日光炁也。《張率·舞馬賦》:在庸臣之方剛,有從軍之大願,必自茲而展采,將同畀於庖輝。

輝
輝
說文解字“輝” 康熙字典“輝”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輝
“輝”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輝
“輝”字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篆體 篆體
隸書 隸書
楷書 楷書
行書 行書
草書 草書
篆體“輝”隸書“輝”楷書“輝”行書“輝”草書“輝”

字形對比、書寫演示參考資料: 書法欣賞參考資料:

音韻匯集

字頭 小韻 聲符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韻部 聲調
上古音系
廣韻 倉經 微合 平聲
中原音韻 齊微合 齊微 陰平
洪武正韻 呼回 七灰 平聲
分韻撮要 第二威偉畏 陰平

參考資料:

拼音是hu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