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漢字]

慧[漢字]
慧[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慧,讀作huì,本意是聰明,有才智。後引申為佛教名詞。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1. 聰明,有才智:聰~。智~。穎~。~黠(聰明而狡猾)。~心。 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公(袁可立)生而早慧,與辟嬉戲,即為登壇部署兵馬狀,人共奇之。”

詳細字義

形容詞性

1、形聲。從心,彗聲。本義:聰明,有才智。

慧,儇也。——《說文》註:“慧,儇,皆意精明。”

知或謂之慧。——《方言》

亟見窕察謂之慧。——《賈子道術》

柔質受諫曰慧。——《周書·諡法》

周子有兄而無慧。——《左傳·成公十八年》

而慧者不以藏書篋。——《韓非子·喻老》

又如:慧俠(有才華,有膽略);慧給(聰敏而有口才);慧種(優良的天賦秉性);慧黠(聰敏機智);慧美(聰明美麗)

2、狡黠。

如:慧齒(靈巧的口齒)

3、【中醫】:眼睛清明

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語言不休。——《傷寒論》

名詞性

佛教名詞(般若)。意譯為慧,智慧。

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決斷曰智,簡擇曰慧。俗諦曰智,真諦曰慧。《大乘義章九》曰:“照見名智,解了稱慧,此二各別。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照第一義者,說以為慧,通則義齊。”

如:慧目(指智慧的眼目能洞察世間的一切現象);慧光(智慧的光,能了徹一切);慧寂(佛教謂智慧和禪定);慧業(指智慧的業緣)

字源字形

楷體 楷體

1.字源演變

台灣細明體 台灣細明體

2.字形對比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字部】慧 ·康熙筆畫:15 ·部外筆畫:11

《唐韻》《集韻》《正韻》胡桂切,音惠。《說文》儇也。從心彗聲。《徐曰》儇,敏也。《廣韻》解也。《增韻》性解也。姸黠也。

又了也,智也。

又《諡法》柔質受諫曰慧。

又通作惠。《列子·穆王篇》秦人逢氏有子,少而惠。《前漢·昌邑王傳》淸狂不惠。《陸機·吊魏武文》知惠不能去其惡。與慧同。

常用詞組

1. 慧空禪院 Huìkōng Chányuàn

[Huikong Temple] 褒禪山寺名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 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2. 慧黠 huìxiá

[intelligent and crafty] 聰慧而狡猾

[淑妃]慧黠,能彈琵琶,工歌舞。——《北史·馮淑妃傳》

3. 慧心 huìxīn

[wisdom;enlightened mind] 佛教指能感悟至理的心智,今泛指聰慧之心。

4. 慧眼 huìyǎn

(1) [a mind which perceives both past and future]∶佛教用語。為五眼之一。指上乘的智慧之眼,能夠看到過去和未來。

(2) [insight;acumen;mental perception;mental discernment]:今泛指銳敏的眼力。

5. 慧眼獨具 huìyǎn-dújù

[outsee] 在眼力或洞察力方面有獨到之處

佛教解說

上中下慧

慧本無上中下,人有愚頓,聖人云:“邪人行正法,正法悉歸邪。正人行邪法,邪法悉歸正。”所以慧有上下之分。

上慧無慧

上慧者實無所慧,上慧者過去心已過去,現在心空寂,未來未到。處於空寂,不見有空寂,不斷不常。以其空寂故,不見有慧,不見有人我眾生壽者等等。之所以稱為上慧者,以其不掃除心中萬事萬物,而當下不生心,見本自空寂,當下即慧,通達無礙也。

六祖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中慧有慧歸無慧

中慧者,掃除心中的萬事萬物,掃了又掃,除了又除,無窮無盡,突然累了,丟掉掃把不管了,卻發現垃圾沒有了,(垃圾由心生,心定義它即為垃圾,不定義它一切都是真如)心也沒有了,再也不需要掃除了,以此歸於上慧無慧。

下慧有慧實無慧

下慧者,有慧而實無慧。掃除心中之萬事萬物,除了又除,掃了又掃,無窮無盡,永遠掃不乾淨。所以掃除心中的萬事萬物應了慧字,叫有慧。一直掃萬事萬物,永遠掃不完,慧不能現,叫無慧。

神秀云: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賞析

慧者,心繫於事。

家事離心最近,這說的是家事是最容易接觸的事,也是最起碼應該做好的事。所謂“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就是這個道理。兩“豐”字平齊在家事之上,說明國事天下事一樣重要,也都比家事重要。

心繫於事,是指心裡要裝得下這些事,能把這些事都放在心裡的人,就有了慧的基礎。另外,事與事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是相輔相成的。放在心上,就是用心去想,去思考,思考各事的規律,思考各事之間的聯繫與作用。當這些道理都弄懂了,慧就產生了。

慧用心字底,說明慧是一種精神,一種狀態,當一個人的修為達到這種狀態,持有這種精神的時候,他就具備了慧。說一個人有慧根,就是說他善於從事事中了解和掌握規律,進而從容處事,瀟灑為人。慧是智的基礎,智是慧的更高境界。(《智慧說》:智,法用也;慧,明道也。天下智者莫出法用,天下慧根盡在道中。智者明法,慧者通道。道生法,慧生智。慧足千百智,道足萬法生。智慧,道法也。)

佛語

(一)梵語prajn~a^,巴利語pan~n~a^。音譯般若。指推理、判斷事理之精神作用。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慧,通於善、不善、無記三性。惡慧中,作用強者,稱惡見,為五見之一。善慧又作正見、正慧。依俱舍論之說,慧系與任何種心皆有相連屬之作用,為大地法之一;然唯識宗謂慧為別境五心所之一。此外,慧與智為相對之通名,達於有為之智相稱‘智’,達於無為之空理則稱‘慧’。俱舍論卷二十六亦言,慧有‘有漏慧’與‘無漏慧’兩種。前者與煩惱法有密切不可脫離且相互影響之關係,屬於‘智’之性質;後者又稱聖慧。由聞法而來之慧,稱作聞慧;由思考而來之慧,稱作思慧;由修行而來之慧,稱作修慧;以上三者合稱聞思修三慧。三慧加上與生俱來之‘生得慧’,合稱四慧。依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說,菩薩之階段可分六種智慧,即聞、思、修三慧與‘無相慧’(已證悟空無自性)、‘照寂慧’(以中道之慧觀照見中道之理)、‘寂照慧’(寂照不二,定慧平等)。以上六者依次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六位配合。此外,天台宗亦有劣慧之說。[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二、卷一四二、俱舍論卷一、卷四、俱舍論光記卷一、卷四、成唯識論述記卷五]。

(二)梵語adhiprajn~a^,巴利語adhipan~n~a^。慧與戒、定二者系佛教之重要德目,合稱‘三學’。又就五根、五力之中,而有慧根、慧力之稱。以上之慧屬狹義之解釋;廣義之慧,則指梵語之prajn~a^,一般音譯作般若。(參閱‘三學’683、‘般若’4301)

拼音是hu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