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本寫作

超文本寫作,是指作者在網際網路上寫作時,儘可能多的為文章中的著名詞條添加超連線的寫作方式。是web2.0的重要標誌之一。

§定義

超文本寫作是指作者在網際網路上寫作時,儘可能多的為文章中的著名詞條添加超連線的寫作方式。
超文本寫作是web2.0的重要標誌之一。

§創始人

Tim Berners-Lee
Tim Berners-Lee創造了「全球資訊網」這個名稱,並在 1990年 1月編寫了第一個全球資訊網伺服器 "httpd" 和第一個用戶端程式 (一個瀏覽器和編輯器) "WorldWideWeb"。他編寫了第一版超文本連結的文檔格式語言,即 HTML (超文本標記語言)。他最先提出的 URIs、HTTPHTML 規範,隨著網路計算的傳播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並且受到廣泛關注。
Tim Berners-Lee所創造的超文本標記語言為超文本寫作的出現奠定了理論基礎。
Evan Williams
Evan Williams,部落格創始人。
在Evan Williams對部落格的三條義當中最早對超連結寫作作出了定義,文章內容必須以超連結作為重要表達方式成為超文本寫作的最早表現形式。Evan Williams本人在超文本寫作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他所創辦的Pyra Lab以及blogger.com成為超文本寫作的典範。

§論述

Nelson 在1965年闡述超文本定義時就曾說過,所謂超文本,就是非順序性寫作(non- sequential writing)。通常的寫作之所以有順序大致有兩個原因:首先,寫源於說,而“說”一定是線性時序性質的;其次,作為文字載體的書本也只能是線性、有序的,否則,既不方便,也不經濟。但是,人的思想、思維倒恰恰是非線性、跳躍性、彌散性的,知識的記憶存儲、搜尋再現也是呈網狀節點式的。縝密細緻的邏輯推理、條分縷析的口筆表述,倒是後天訓練的結果,而且只適用於特定的、必須輸入輸出(聽讀和說寫)的言語活動。思維與思維的表征不能混為一談。
比如,新聞是通過大眾媒體以時序、線性方式加以傳播的,信息單元是按固定次序排列的,廣播、電視尤其如此;而報刊雜誌的印刷文本雖然並非一定是時序性的,但主要還是線性序列結構,儘管語言性文本要素如按語、標題、黑體字引文等修飾性排列經常使新聞看起來像拼貼畫一樣,但文章本身仍遵循一定的語言學要求,如連續性、完整性等。這種書面類型的結構雖然允許讀者在閱讀材料中有所挑選,但是有一點是不可更變的:你得一行一行地往前讀,而不是相反。(Bolter 1991).
所以,印刷品的功能特性不能超越書寫文化的框架,這是基於二維平面的圖符技術,所有符號只能在二維平面加以表征。當其用來記載、傳播人類語言信息時,線性順序的詞句是必然結果。Ricoeur稱其為“凍結的言語”(Frozen speech)( Ricoeur 1993).
但是,用來記錄、傳播數位化信息的技術與傳統的印刷技術完全不同。網頁“文本”內容是用設計工具,按超文本標示語言(HTML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經數位化編輯而成的,這是一種使數字信息得以在世界範圍內的計算機網路中方便傳輸的協定,所以,其內容呈現與傳播的技術限制不是二維平面的印刷紙張,而是超文本標示語言HTML,或者它的接替者如擴展標示語言XML,以及技術實現的可能性。這種變化無疑會影響到語言元素的表征方式,而最重要的影響便是有可能建立超出文本層面的語言層次:超語言文本hyper- textuality。然而,儘管呈現技術的革新增加了語言性表征的豐富性,但目前思想交流仍不能突破表征手段的限制,我們只能線性、時序地表述或接受非線性的思想和知識。也許,無線寬頻大腦晶片植入技術最終會改變這一現狀。
【以上節選自《超文本與語篇連貫性》,南通師範學院外文系 董劍橋 詳細見參考資料】

§關鍵字

超連結 超文本 寫作 web2.0 部落格 維基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