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山湖

赤山湖

赤山湖,又名赤山塘、絳岩湖。在今江蘇省句容縣西南三十里,主要用於蓄水灌溉的古人工塘泊。赤山湖項目作為豐盛句容開發項目的核心部分,占地約18平方公里,包括赤山、白水盪北湖、白水盪南湖、花蘭墩、赤山湖5個組成部分。項目地理位置極佳,距南京僅30分鐘車程,多條省道和國道在景區匯集。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赤山湖赤山湖

赤山湖三面皆崗地,西北一面地勢平坦,兩側山崖對峙,名赤山。相傳孫吳赤烏二年(239)在這裡築堤,蓄山溪水成湖,下流通秦淮河。南齊明帝時(494~498)沈瑀於湖西興工增修柏崗埭,控制下游入秦淮河水量,以便灌溉通航,後廢。唐麟德(664~665)時,按故堤修復,不久又廢。大曆十二年(777)再度興工修成。當時湖周長約120里,有二斗門控制水量,號稱灌田萬頃。南唐及宋更注重管理。湖心原有磐石,用以觀測水位,宋慶曆二年(1042)在其上立石柱水則。元以後湖周灘地逐漸圍墾。明赤山湖周長縮至60~70里。清代赤山湖已大半圍墾成田,雖屢禁墾,終不能制止。至民國年間,僅剩水面約15km2 ,現代已全墾為田。

赤山湖項目作為豐盛句容開發項目的核心部分,占地約18平方公里,包括赤山、白水盪北湖、白水盪南湖、花蘭墩、赤山湖5個組成部分。項目地理位置極佳,距南京僅30分鐘車程,多條省道和國道在景區匯集。

項目所在地句容,歷史上一直隸屬南京,一座具有2000年多年歷史的古城。景區核心區域赤山湖,歷史上水域面積曾高達200平方公里,煙波浩渺,無邊無際。隨著江寧、句容地區人口密度越來越高,大量湖面被填埋成農田和魚塘,赤山湖逐漸消失。從2012年開始,為防洪蓄水,保護生態,政府重新挖田造湖,再次修復了赤山湖生態。句容河作為秦淮河的上游,流域範圍內明清地域地方特色明顯,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旅遊觀光價值。目前句容地區已有茅山、寶華山等著名旅遊景區,地方政府正在實施產業互動,加快休閒農莊、特色農家樂、採摘觀光農業、農產品加工等休閒農業的發展。

生態環境

赤山綠水青牛白鷺秦淮十里人家

牛背鷺牛背鷺

赤山湖國家濕地公園作為生態型社會公益性建設項目,旨在恢復秦淮河上游湖泊濕地,進一步完善赤山湖濕地的防洪、淨水、鳥類棲息地等功能,為國內外遊客提供濕地科普教育基地和休閒場所。

1)中國首個赤山綠水國家濕地公園

赤山湖是在紅土覆蓋的赤山腳下的一汪盈盈綠水,這裡有“赤山”——秦淮平原水網區三四百年前崛起的死火山孤峰一座,這裡有“赤山湖”——湖心水質可達二類水標準,湖水清澈見底,湖面倒映了岸邊的綠植後散發出翠玉般的優雅光芒。縱觀我國目前已經正式授牌或試點建設的國家濕地公園,山與水自然資源各具特色又如此交相輝映的尚屬首例,因此赤山湖堪稱中國首個赤山綠水的國家濕地公園。

2)江南最純淨的天際線

江南地區歷來繁華富饒、阡陌交通、人口密集,赤山湖區域卻一改人們對江南的尋常印象,這裡少有鱗次櫛比的高樓,少有現代工業化的高壓電塔,有的是錯落有致的村莊、滿眼的油菜花、一水白到天的湖盪、赤山的輪廓,甚至在天氣晴好時可見20多公里外茅山的剪影。赤山湖有珍貴的天際線資源,這裡是江南最純淨的天際線。

赤山湖天際線赤山湖天際線

3)江蘇自然濕地生物百科濕地公園

江蘇省現有的國家濕地公園中絕大多數規模為三四百公頃,赤山湖總面積1300公頃,屬江蘇省較大的國家濕地公園,規劃區範圍內湖泊、河流、草本沼澤、魚塘、水稻田等多樣的濕地類型孕育了豐富的自然濕地生物。規劃實施後,自然環境的進一步好轉,將使赤山湖的生物物種越來越豐富,赤山湖成為南京周邊最大的候鳥栖息地,每年過冬鳥類有290多種,同時還是大天鵝過冬中轉站。冬季在赤山湖越冬的大天鵝最高紀錄已經突破59隻,常年居住於赤山湖的鳥有7500多隻,繼而赤山湖成為江蘇省生物百科濕地公園。

4)秦淮第一湖

赤山湖靜臥金陵之畔,為南京母親河——秦淮河的源頭之一。赤山湖也是目前秦淮河流域句容境內唯一的自然湖泊,稱得上“秦淮第一湖”的美譽。

地理位置

赤山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句容市西南部、長江南岸、秦淮上游,是句容境內難得的水網地帶,也是百里秦淮的重要源頭和水利文化節點。濕地公園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使赤山湖與南京、常州、無錫、蘇州、上海、杭州等城市連成一體,機場路(243省道)位於濕地公園北側邊界,通湖大道相連,可直達管理服務區。濕地公園對外交通便捷,區位優越。

赤山湖水質

赤山湖環湖河道總體水質良好,工業污染相對較少,水質類型為Ⅱ類,湖泊資源特徵赤山湖主要水生物為魚類、水禽、野鴨、白鷺、蘆葦、水草等。

湖名由來

300萬年前第三世紀的中期至後期地殼裡噴出一股熾熱的岩漿,造就了江南的一座小山,此山因由丹赤的砂岩形成,故後人稱之為赭山、丹山、絳岩山或赤山。太玄真人內傳曰:“大江之東,金陵地左有小澤。”梁時隱者陶弘景云:“小澤即丹湖也。”湖隨山而得名丹湖、赭湖、絳沿湖、現稱之為赤山湖。

區域範圍

赤山湖國家濕地公園共分為三大板塊:赤山湖湖區、花蘭墩、白水盪。

未來規劃

白水盪

白水盪景區將以自然林帶、人工濕地、草本淺灘、開敞水面為主的沼澤濕地景觀。赤山通過句容河道與花蘭墩景區連通。白水盪區域屬於林業部指定的生態恢復區。

花蘭墩

花蘭墩景區由千畝荷塘、史前文化區、湖熟文化區、秦淮文化區、朱家巷、鷗鷺灘、夢幻水鄉、百鳥群島八部分組成。

史前文化區

史前文化區通過災難體驗館等設施設備,復原300萬年前火山噴發赤山湖形成的景觀。

湖熟文化區

湖熟文化區利用湖熟文化博物館等項目再現湖熟風土習俗。包括夯土堆、夯土堆上的草棚、水牛、木塔、製造陶器的草屋、土窯、水車、磨坊、老井和軲轆等。

秦淮文化區

傾力打造有句容地方特色的“秦淮文化”,以明代句容地區古代民俗文化為主題,通過傳統鄉鎮農居方式和民俗風情的展現,依託“秦淮源”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蘊,獨特的人文景觀,以弘揚通蘇南農耕文化主題,讓遊客體驗秦淮文化和互動農耕生活的特色,清新、和諧,回歸自然。

農業示範區

農業示範項目一年四季都有非常好的觀光點,冬季看鳥、春季觀花、夏季戲水、秋季採摘。遊客進入景區,都能迅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迅速融入環境,徹底忘卻城市的喧囂。

夢幻水鄉
以鵝黃、粉色、湖藍等色係為主,針對低齡兒童而設計。進入花蘭墩後,可以直接乘坐遊船至該區域。也可以參觀完休閒農業區後乘坐遊船至本區域,遊玩結束後乘坐遊船至遊客中心碼頭。

著名景點

赤山湖綠道

獨具特色的赤山湖綠道色彩豐富,有絳紅色,湖藍色,草綠色,與丹山丹湖相呼應,與紅花綠樹相映襯,與自然景觀相融合。長達1600米的水上腳踏車道,或藍,微瀾蕩漾,或綠,碧綠映水,騎行在湖面上,湖光山色盡收眼底。赤山湖綠道是專為遊客提供騎行、毅行等健身活動,兼具景觀、文化、生態於一體的現代彩色透水混凝土道路,被譽為“江南環湖第一綠道”。

斷橋夕照

矗立在湖中央、橋前無來路,橋後無歸路的斷橋夕照,斷橋表面婆娑綠蔭,斑駁青苔,橋上經常棲息珍惜鳥類,靜止的橋和相互競逐的鳥兒,動靜結合,相映成趣。一湖碧水,丹湖之美如詩如畫,如蘇軾筆下的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翻開丹湖的書卷,動人的往事太多太多。斷橋邊,一葉烏篷船承載了一段美麗的愛情。

破岡瀆閘

鑿於公元245年(三國時期吳國孫權)破岡瀆是孫權開鑿的第一條人工運河,當時東吳孫權欲將都城從京口(鎮江)遷至建康(南京)需要逆水行駛200里,船舶行至長江西面風高浪急,波濤洶湧,經常發生翻船事件,對運輸非常不利。孫權在建康建都後,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加強與東部廣大地區的政治經濟的聯繫,便發屯兵力三萬鑿句容中道興建破岡瀆,破岡瀆開通後船舶從南京順秦淮河經破岡瀆到丹陽便可避開進口“開門”與江南運河貫通。所以破岡瀆在中國歷史上規模較大的水利工程,他對促進六朝經濟的繁榮具有重要意義,破岡瀆不僅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且在軍事史上也做出過重大貢獻,公元498年,會稽太守王敬則舉兵叛亂,帶兵從會稽順江南運河一路打到丹陽陵口,準備經過破岡瀆西行襲擊建康。齊明帝蕭鸞派大將左興盛,半路攔截並鑿開境內破岡瀆長崗埭土壩,河水瀉乾,使王敬則的陰謀破滅。破岡瀆在南朝蕭梁時期因遇塞被廢,陳朝曾被修復、並使用,隋文帝滅陳後,都城遷移加之京杭大運河開通,漕運路線的更改,破岡瀆的地位才逐漸下降。

鼉龍背則

水則是古代水文設施,水則碑是可在石碑上的水文標尺,稱刻道為“則”,樹置水涯,用以觀察和記錄水位的漲落。赤山湖水則最早出現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公元239年築赤山塘時,立盤石水則。經水利史專家考證,赤山湖水則是江蘇省最早的古代水文觀測設施。

丹湖花田

丹湖花田面積230畝,混播了假頭花、石鹼花、香雪球、虞美人、桔梗、菊科等多年生草花。春夏繁花似錦,爭相綻放;秋季各類菊花嬌艷盛開,美不勝收,數百畝的花田形成了色彩斑斕的風景線。徜徉、駐步、拍照留念,呼吸瀰漫在空氣中那花的沁香,享受丹湖花田帶來清新的身心愉悅。

花海花海

赤杉葦白

草以春抽,木以秋零。臨水而居的蘆葦、水杉不經意地浮現出水面,片片蔥鬱的水杉林靜靜地伴著一蓬蓬蘆花,赤山湖畔,蘆葦盪前,秋天是赤杉葦白最美的季節!水杉葉片浸染成紅褐色,微風略過湖面,一簇一簇地飄落,鋪滿整個地面,蘆葦們輕搖著雪白的飛絮,迎著騎行者的笑聲,隨風起舞。腳踏車穿梭於此,左手蘆花飛雪,右手層林浸染霜紅。

赤杉葦白赤杉葦白

翠竹林

萬竿修竹,周遭千畝湖光。騎行百米,頭頂綠色蒼穹。這便是翠竹林最美的風景。走進翠竹林,呼吸著帶有竹葉清香的空氣,微風吹拂,傾聽翠竹的“簌簌”低語,“竹雨松風琴韻,茶煙梧月書聲”,感受著幽幽竹林的文化薰陶。穿過竹間小徑,大好湖光山色盡收眼帘。享受翠竹林帶給我們的清涼與愜意。竹林四季青翠,凌霜傲雨,湖光山色亦不隨春老,翠竹林更加欣欣向榮。

四時之景

春天

清風拂過楊柳,柳枝展開腰身,輕觸水面,宛若美麗的姑娘們在水邊玩鬧。你聽,那風拂過水麵響起的潺潺水聲,不正是姑娘們在歡笑?偶有白鷺划過天際,俯身而下,打破水面的寧靜,一轉眼又悠然離去,不見蹤影。春天的赤山湖盡活脫脫是一幅麗人戲水圖。

夏天

萬物生長,枝繁葉茂。水上森林開始活躍起來,陽光透過樹枝的縫隙直射水面,水上是一片綠色,水下也是一片綠色,現實與倒影交相輝映,若不是魚兒在水中遊動,真的是難辨虛實。

秋季

秋季,是收穫的季節,是繽紛的世界。你看,這裡的樹葉黃了,那邊的楓葉紅了,可是堅強的三葉草依舊保持著她的一身綠裝。一時,天的藍、雲的白、日的紅配上這黃葉、紅楓、綠草,喔!原來秋季的赤山湖是一張色彩斑斕的畫卷。

冬天

飽滿的蘆葦穗由秋的淡紫轉變為冬的粉白,蘆花盛開,蓬蓬鬆鬆白花花的一片。微風乍起,細長的葦桿在風中搖曳,蘆絮則隨風在天空悠悠然地飄飛,在赤山湖畔演繹著令人心醉的“蘆花飛雪”。

赤山湖的四季,正如歐陽修所描繪的,“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大家可以從這邊看向赤山,赤山形似官帽,每逢下雪,就可以從這裡看到金陵八景之一的“赤山映雪”景觀。赤山湖環山而臥,山水相依,靜動為宜,呈現了智水擁山的絕美景致。秦淮河水流經這一山一水之處,便孕育出江南史前的湖熟文化,因此赤山湖也被譽為“秦淮第一湖”。

這裡的靜,洗卻歲月沉澱,這裡的美,是高人隱士眼中的人間淨土。古老的赤山湖正在進行華麗的轉身,美麗的赤山湖國家濕地公園即將展示在世人面前!

開放項目

單人腳踏車、雙人腳踏車、家庭式腳踏車、無軌觀光小火車、電動觀光車、農家大灶體驗、露天燒烤。

擬開放項目

仿古遊船、濕地捕撈、電動竹筏、花海觀光(牛、馬車、家庭電動車)、碰碰船、腳踏船、景觀果園。

交通路線

杭州市區→赤山湖國家濕地公園3小時

從環城北路→中河高架→長深高速→寧杭高速→郭莊道口→243省道開12分鐘到達。

南京→赤山湖國家濕地公園57分鐘

內環東線→機場連線線→卡子門大橋→雙龍街立交→南京支線→長深高速→243省道→赤山湖國家濕地公園

常州→赤山湖國家濕地公園1小時20分鐘

龍江北路→滬蓉高速→243省道→機場大道→赤山湖國家濕地公園

鎮江→赤山湖國家濕地公園57分鐘

南徐大道→戴家門路→省道243→機場路→赤山湖國家濕地公園

歷史悠久

赤山湖赤山湖

赤山湖招商畫冊赤山湖位於句容城西南33公里處,在赤山腳下東南部,以赤山得湖名。清光緒縣誌載:三國吳赤烏三年(公元240年)始創赤山湖,南北朝梁時通之,湖周長百二十里,灌民田萬頃。赤山湖承受周圍120里水源,向稱水櫃,內有五盪(白水、青草、田雞、上、下盪)屯水,三壩(道士壩、蟹子壩、五家壩)蓄水。湖之源起於上游諸山,東南承受茅山、方山、丫髻、瓦屋、浮山、虬山之水;北部承受武岐、空青、老虎、大華諸山之水,兩水匯合於湖,或屯水滯洪,以減下游危害;或下注秦淮入長江。

赤山湖歷史悠久,滄桑屢易,變化頻繁;千百年來,數次更名,歷經修浚。

湖名沿革

茅山志》太玄真人內傳曰:“大江之東,金陵地左有小澤。”梁時隱者陶弘景云:“小澤即丹湖也。”丹湖,乃赤山湖初名也。

漢武帝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封長沙定王次子劉黨為句容侯,因黨,丹音近,為避諱,改丹山為赭山,湖名更也。

東晉建武二年(318年)郡守楊某,因赭山岩土色赤勝赭,改山名為赤山,湖名隨改之,系因質定名也。

唐天寶十三年,郡守樊珣巡視守境登赤山,為同泰寺主持僧景綸書寺門額聯時,改山名為絳岩山,湖名隨之,此系以文變質也。

宋王安石罷相,閒居金陵蔣山(南京紫金山),因赤山同泰寺受敕,更名圓寂寺,主持僧了因請書額,復改絳岩山為赤山,湖亦易名赤山湖,至今日也。

歷代修浚

赤山湖招商畫冊赤山湖的浚治,迄今已有1700餘年歷史。三國吳赤烏中(238~250年)築赤山塘,立磐石,以為湖水疏閉之節。

南北朝齊明帝(494~498年)復使沈瑀築赤山塘,所費銀兩數十萬。

梁武帝(蕭衍)大同七年(541年),再培湖堰並浚九源溪澗,復通之。九源溪澗為:五堵澗,今葛村鎮南河;盛家澗,今天王鎮天王河;高坪溪,今葛村鎮西河;蒲溪,今天王鎮蒲溪河;水南澗,今二聖鎮污香河;淮源溪,今後白鎮淮源河。

唐麟德中(664~665年)縣令楊延嘉修復赤山塘,並建兩斗門,立碑碣,定取五尺之側不得盜耕一畝。大曆十三年(778年)縣令王聽復培堰堤,浚九源,歷時四載,費銀三萬零四百七十兩,修復周百里為赤山塘,灌田萬頃。

五代時南唐修築赤山湖。晉保大中(943~957年)差兩縣(句容、上元)官員置造斗門三所,計用一萬七千六百八十工。

宋建隆、乾德、開寶間(960~975年)湖禁尤嚴,執條常加束轄。慶曆三年(1043年)二月葉龍圖知建康府於古來舊湫處置立大石柱,刻水則於其上。

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縣令胡滌雲興築岸墾田之例。湖周由原東至福祚(後白),縮至下葛村邊;原南至虬山,縮至赤岸;原西至兩壇(黃立墅),縮至白水潭;原北至青城(土橋),縮至山沿閘。周長已不足二十里。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後,遭遇特大水災。洪武十一年(1378年)欽命大司農李德森東巡秦淮,築堤設周岡湖(今周岡圩)分洪。敕令句容縣遷徙沿湖居民,毀圩擴湖並立石刻碑,不得侵水築圩墾田。此後,赤山湖基本恢復原來範圍。

赤山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知縣茅一桂,以赤山湖久廢,議浚河麻培橋直達秦淮,東西建閘,以為低鄉之利。

清康熙時劉著議嚴禁開墾,讓地鍾水。光緒八年(1882年)冬,湘潭侯左宗棠督兩江時,派撥營勇五千人興挑赤山湖及河道,並建陳家村閘、橋各一座,支出白銀兩萬八千四百六十二兩。

民國25年(1936年),江蘇省江南水利工程處,在章老圩和章新圩交易處興建花蘭墩節制閘一座(1937年3月完工),共裝手搖啟閉機六台。赤山湖滯洪1米多深,蓄洪量約2千萬立米。

清代以後到民國末年,原湖周長120里,已縮為40餘里。由於湖底逐年淤墊嚴重,再加上湖周部分闢為田畝據為廬舍,每遇山洪下注,排泄不暢,經常破圩決堤,農業生產低而不穩,人民生活極端貧困。

丹湖新姿

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對赤山湖的治理十分重視。五十年代初主要是加固堤防,整修沿湖圩區涵閘,消除險工隱患等項工程。1956年大水後,圩區全部淹沒,造成嚴重災害。1957年由縣組織調集三岔、二聖、葛村、郭莊、城東、石獅、後白、春城等8個鄉民工6400餘人,投入赤山湖砌灘培堤工程施工,完成土方48.16萬立米。同年,各河上遊興建中、小型水庫43座,初步控制上游60‰左右的洪水。

1969年,1972年,1974年三次大水,山洪暴發,湖河水位猛漲。1974年最高湖水位12.48米。

赤山湖招商畫冊為了徹底根治赤山湖,戰勝洪、澇、旱自然災害,1974年秋,省、地、縣****領導和技術人員沿湖查勘後決定:“將湖堤及南、中、北河進行改線,截彎取直,加高培厚,並將赤山滾水壩,老赤山閘作廢,在陳家邊翻水站西側,興建赤山閘一座。”這年冬天,18個公社56000民工投入施工,建成新湖堤(周長)16.15公里,完成土方336.59萬立米,並還在湖內沿河加築內堤圈築魚池(有洪泄洪,無洪養魚;湖水出口處有攔魚柵一道,長180米,頂高14.5米),全部工程共耗經費370萬元。由於新赤山閘的控制,湖內最高水位可達13.5米,泄洪量增加了1千萬立米。湖水一般深1~2米,最大蓄水量達4千萬立米。

1975年,又開浚秦淮南河、中河、北河。經過全面根治後的赤山湖,面積雖然由原來14.3平方公里,縮小到7.8平方公里,但實際反而更加減輕水害,還可以調節秦淮河下游的水量。原來南北二源九河進水,現改為一源,三河(南河、北河、中河)進水。不久,又開通了句容河,北水改道,由句容河直入秦淮。

2004年,一個嶄新的現代化的赤山閘,在赤山東麓建造起來了!赤山湖湖口泄洪、翻水,得到了史無前例的改建。2003~2004年,政府投資5000萬元,將已經陳舊並落後於形勢的老赤山閘全部拆除,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現代化的——集泄洪、翻水、公路橋樑為一體的新型機房式大閘。有詩佐證:百里秦淮君第一,絳岩輝映氣軒昂。赤峰蛟蟒千秋鎖,茅嶺旱魔永遠藏。巨閘泄洪如倒壩,大機抽水似翻塘。圩區從此別憂患,足食豐衣近小康!

四、規劃開發

2007年11月,句容市赤山湖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按照句容市委、市政府的戰略部署,赤山湖地區將建設成南京周邊檔次最高、規模最大、生態最好的濕地公園。

湖泊整治

洪澇災害

赤山湖,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句容縣城西南33華里處,西臨赤山。該湖歷史源流有二:一是承受境內東南茅山、方山、丫髻、瓦屋、浮山、虬山諸山之水,二是承受境北侖山、武岐、空青、華山諸山之水。兩源總來水面積806.13平方公里,分流匯合於湖,下注秦淮河入江。赤山湖原為自然湖盪,向稱水櫃,經歷代圍墾利用,湖面縮小。唐宋時,湖周圍部分闢為田畝,據為廬舍。明清至民國,湖周由120里縮至60里。是時,湖內有五盪(白水、青草、田雞、上下盪)屯水,三壩(道士壩、蟹子壩、王家壩)蓄水,沿湖有九河(南、中、北、西河,句容河及四處山水河)進水。自清同治至光緒年間浙江溫州、台州及荊、豫客民遷入南鄉山區墾殖後,水土流失加劇,湖底淤積加快,加之圈圩造田,滯洪面縮小,每遇山洪下注,排泄不暢,常破圩決堤,泛濫成災。

解放前整治

千百年來,為利用赤山湖四周水土資源,歷經修築整治。吳赤烏時始築赤山塘,立磐石,以為湖水疏閉之節。南朝齊建武年間,(494~498年)復使沈瑀築赤山塘,所費銀兩數十萬。梁陳間(502~566年)復通之;唐麟德二年(665年)縣令楊延嘉修復赤山塘,並建兩斗門,“立碑碣,定取五尺之則不得盜耕一畝”。大曆十三年(778年)縣令王聽修復赤山塘,灌萬頃。五代時修赤山湖,保大年間(943~957年)差兩縣官員置造斗門3所,計用17680個工。宋建隆、乾德、開寶年間(960~975年)湖禁尤嚴,執條常加束轄。慶曆三年(1043年)二月葉龍圖知建康府,於古來舊湫處置立大石柱,刻水則於其上。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知縣茅一桂,以赤山湖久廢,議浚河麻培橋達秦淮,東西建閘,以為低鄉之利。清康熙時(1662~1722年)江夏人劉著以赤山湖久廢,大半侵占成田,廢產復湖,勢不可能,議嚴禁開墾,讓地鍾水。光緒八年(1882年)冬,湘潭侯左宗棠督兩江,關心民瘼乃遴道員,詳勘地勢,公奏朝廷,撥營勇5000人興築赤山湖道士壩至陳家邊新舊河道,計長3907丈,於是年開工,到十年(1884年)二月竣工,共挑土175811方(營造方),同時又建陳家邊閘一座,長7.6丈,寬1丈,高1.2丈,並建陳家邊村木橋一座,長12.2丈,寬9.1尺,高2.2丈,以上實支銀28462兩。民國25年(1936年),江蘇省江南水利工程處,在章老圩與章新圩交界處,興建花蘭墩節制閘一座,閘底高程5.103米,閘頂高程13.233米,分三孔,中孔淨寬4米,邊孔淨寬各3米,每孔閘門分上下兩扉,共裝設手搖啟閉機六台,是年6月開工,次年6月竣工。同時廢陳家閘,興建陳家邊滾水壩一座,壩長34米,頂高程10.765米,在壩身留有九孔泄水,孔底高程7.761米,總過水斷面20平方米,翼牆頂高程11.761米,民國26年(1937年)3月完成,並對赤山湖南、東、北三面湖堤進行加高加固,堤頂高程一般在11米左右,湖內最大水面積達14.3平方公里。此閘建成後,句容河汛期水位超過10.75米時,洪水仍倒灌入湖,實際上赤山湖僅能滯洪一米多深水,蓄洪量約2000萬立米左右,對沿湖圩區的洪水危害仍不能徹底消除。

解放後整治

自古以來,赤山湖對鎮江市句容縣南部20萬畝農田的防洪灌溉關係很大。整治赤山湖,是句容南鄉人民的長期願望。新中國成立後,從50年代開始,貫徹“以蓄為主,以小型為主,以民眾自辦為主”的方針,結合該地區易旱、易澇的特點,採取灌溉與排澇相結合,防洪與水土保持相結合,有計畫地在上遊興建蓄水工程,逐步發展機電排灌事業。

50年代初,主要是加固堤防,整修涵閘,消除險工隱患,1956年大水,圩區淹沒,1957年1月由縣調集三岔、二聖、葛村、郭莊、城東、石獅、後白、春城8個鄉民工6404人,投入赤山湖切灘培堤工程,1957年12月使堤頂高程由11米增至13米,頂寬3米,完成土方48.16萬立米。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在湖河上遊興建中、小水庫43座,控制上游來水面積336.87平方公里,對防洪和灌溉都發揮了顯著效益。1969年、1972年、1974年三次大水、山洪暴發,河湖水位猛漲,1974年最高湖水位12.48米,部分地段僅低於湖堤頂0.5米,沿湖圩區仍遭受嚴重洪澇威脅。

為進一步整治赤山湖,1974年秋,經省、地、縣三級領導和技術人員沿湖實地查勘,提出浚河建閘分洪,將湖堤及南、中、北河進行改線,裁彎取直,加高培厚;將赤山滾水壩及花蘭墩節制閘作廢,在陳家邊翻水站西側,興建赤山閘一座;將原南、北二源,九河進水,改為南源由南、北、中三河進水,原從允盛橋入湖的北源來水直入秦淮河。是年冬,發動18個公社5.6萬民力投入施工,新湖堤全周長為16.15公里,堤頂標高15米,頂寬6米,坡比一比三,並在沿湖堤內開挖新河,底寬15米,其中西北出口段為50米,共完成土方336.59萬立米。

為了充分利用水面發展漁業生產,縣水利漁業部門進行勘察、規劃,在湖內沿河加築內堤建魚池,並建排、引涵洞一座、攔魚柵一道,長180米,頂高14.5米,總計完成土方340萬立米,支用經費370萬元(其中國家補助60萬元,貸款260萬元,自籌50萬元)。平時河內蓄水,池內養魚,一般情況下洪水由河道排入句容河,魚池不滯洪。閘下河水位達到12.5米時,即開閘引洪入池,由於新赤山閘的控制,湖內最高洪水位可達13.5米,滯洪量又可增加1000萬立米。

經過整治,赤山湖水面由原來14,3平方公里縮小到7.8平方公里,整個水利樞紐配套設施已基本形成,初步達到“引得進、排得出、蓄得住、灌得上”,抗災能力明顯提高,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有一定保障,赤山湖資源亦得到進一步開發利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