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倫蓋蒂平原

賽倫蓋蒂平原

賽倫蓋蒂北與肯亞的馬賽馬拉大草原(Masai Mara)相接,廣袤的土地上生存著大量食肉動物,是非洲最著名的遊獵勝地。語言:斯瓦希里語,英語,馬薩伊語。每年6月,超過100萬頭黑尾牛羚(俗稱角馬)、15萬頭斑馬和35萬頭瞪羚,浩浩蕩蕩地穿過賽倫蓋蒂南部平原,前往馬賽馬拉,尋找東面印度洋的季候風和暴雨所帶來的充足水源和食物。到了10月,又千里迢迢地返回賽倫蓋蒂南部。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動物大軍可綿延10餘公里,有人計算過,動物一年奔走共3000公里,沿途吃掉300多萬公斤青草。途中危機四伏,有多達一半的牛羚在途中被獵食或體力不支而死,但同時也有約40萬頭牛羚在長雨季來臨前出生。

(圖)賽倫蓋蒂平原
賽倫蓋蒂平原

賽倫蓋蒂北與肯亞的馬賽馬拉大草原(Masai Mara)相接,廣袤的土地上生存著大量食肉動物,是非洲最著名的遊獵勝地。語言:斯瓦希里語英語馬薩伊語。每年6月,超過100萬頭黑尾牛羚(俗稱角馬)、15萬頭斑馬和35萬頭瞪羚,浩浩蕩蕩地穿過賽倫蓋蒂南部平原,前往馬賽馬拉,尋找東面印度洋的季候風和暴雨所帶來的充足水源和食物。到了10月,又千里迢迢地返回賽倫蓋蒂南部。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動物大軍可綿延10餘公里,有人計算過,動物一年奔走共3000公里,沿途吃掉300多萬公斤青草。途中危機四伏,有多達一半的牛羚在途中被獵食或體力不支而死,但同時也有約40萬頭牛羚在長雨季來臨前出生。

地理概況

塞倫蓋蒂平原主要是火山灰覆蓋的結晶岩,伴有大量露出地面的花崗岩(丘陵)。北部和西部狹長地帶主要是火山爆發形成的山地。

賽倫蓋蒂平原賽倫蓋蒂平原
非洲東部,肯亞和坦尚尼亞之間的草原,方圓31080平方公里,包括坦尚尼亞的賽倫蓋蒂國家公園和肯亞的馬薩伊瑪拉野生動物保護區,其中,馬薩伊瑪拉野生動物保護區肯亞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也是土著人馬薩伊人聚居的地方。 

坦尚尼亞1/3國土分布著11個國家公園、近10個野生動物保護區和50個野生動物控制區。賽倫蓋蒂國家公園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整個生物圈面積相當於科威特。西邊有維多利亞湖,南邊有埃亞西湖,東邊是東非大裂谷。東非大裂谷也許就是地球最美麗的傷痕,北起中東的死海,經過紅海衣索比亞,在肯亞北部的圖爾卡納湖分為東西兩線,貫穿10個國家,在馬拉威湖與西線會合,再延伸到莫三比克的貝拉港,全長6000多公里,寬度也從幾公里到上百公里。大裂谷內懸崖峭壁,深壑幽谷,連珠似的湖泊、淺灘星羅密布。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1,476,300公頃)是整個生態保護區(2, 305,000公頃)的一部分。東南與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809,440公頃)相鄰,東北和洛利翁多狩獵保護區(400,000公頃)接壤,北面與肯亞馬拉國家保護區(151,000公頃)相連,西面是格魯梅蒂狩獵保護區(500,000公頃)。海拔高度介於920米到1850米之間。

氣候

最低平均氣溫15攝氏度,平均最高氣溫26攝氏度,每年三月到六月為雨季。

野生動物

賽倫蓋蒂平原賽倫蓋蒂草原上生活著200萬種野生動物
賽倫蓋蒂草原上生活著200萬種野生動物,包括150萬頭瞪羚,2000頭獅子和250頭獵豹。每年六月,草原上的乾季開始,成群的野生動物便從賽倫蓋蒂草原西部大規模遷徙到北部有河流的地方,待到雨季開始,動物們又到東南部去產仔,然後再回到草原西部。它們每年都走著同樣的路線,周而復始,年年如一。

數萬角馬為生存而遷徙。非洲東部賽倫蓋蒂平原是野生動物群的王國,這些動物群在季節性的水源地和草場間遷徙。每到七八月份,數以萬計的動物便由賽倫蓋蒂草原西部遷移到北部水草豐美的地方。直到11月雨季來臨,千千萬萬的角馬才會重新返回故鄉。

賽倫蓋蒂草原上最壯觀的景象莫過於角馬一年一度的大遷徙。角馬過著群居的生活,常常集成大群,在開闊的草原上覓食野草和灌木。它們幾乎總在遷移,尋找雨後更新的草地。每年6月,當賽倫蓋蒂平原牧草稀疏、河流乾涸時,草原上數以萬計的角馬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聚集起來,看上去簡直是鋪天蓋地。 天空中風起雲湧,草原上響起的馬蹄聲就像是雄壯戰鼓聲。角馬向草原北部和西北部的濕潤草原進發。這段行程大約有160千米,歷時4天左右。很多角馬都犧牲在遷徙的征途中,有的被猛獸吞食,有的在渡河時被鱷魚咬死。但是為了種群的生存,犧牲是值得的。 每年,同角馬一起遷徙的還有斑馬,它們排成數十個方陣,速度由慢到快,然後飛奔前進,所到之處,黃塵滾滾,場面壯觀。那些隊伍中的老、弱、病、殘者,通常就成為獅子豺狼鬣狗的美食。

歷史

賽倫蓋蒂平原這片草原上的動物已經將每年的千里遷徙化入了本能之中
長久以來,非洲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個遙遠而神秘的地方。說到這片土地,腦海中浮現的畫面相當複雜,有觸目驚心的饑荒、戰亂的新聞紀實照片,有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特別偏好的非洲主題封面照片,當然還有《乞利馬扎羅的雪》中的那隻伏在山頂的獵豹。這片土地決不是一個人,一本書,一部電影就能夠完全展現的,但是不管從何種角度介紹非洲大地,總是逃不開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與非洲大陸這片神秘的土地之間有種人類永遠無法介入的紐帶,位於坦尚尼亞和肯亞之間的賽倫蓋蒂大草原驗證了這種說法。賽倫蓋蒂在馬薩伊語裡意思是“永遠流動的土地”,這個名稱也許來源於生活在這片草原上的動物每年大規模遷徙的習性。每到七八月份,草原上成千上萬的動物居民便由賽倫蓋蒂草原西部遷移到北部水草豐美的地方,十月則南下準備產仔,然後再折回到草原西部。年年如此,不論路上會遇到什麼惡劣的天氣和環境,不論路上有多少天敵在伺機吞噬它們的幼仔,它們遷徙的時間和路線像時鐘般準確,如地球自轉般無法變更。這片草原上的動物已經將每年的千里遷徙化入了本能之中。它們為什麼遷徙;為什麼總是走同樣的路線,他們怎么把這些遷徙的知識傳給族群中的幼仔;科學家們試圖了解其中的奧秘,但人不是一匹角馬,又怎能知道遷徙對它們究竟意味著什麼。

人們什麼都不知道,人們唯有做一個局外人觀賞與讚嘆。坐著車頂可以打開的麵包車進入賽倫蓋蒂草原,便走進了奇異的野生動物世界,大象、水牛、斑馬、河馬、羚羊、長頸鹿是隨處可見的,運氣好還能看到獅子、禿鷹或者鴕鳥。只要算準了時刻,守候在動物們遷徙的必經之路上,便能看到連綿不絕的大隊斑馬,角馬在草原上自由賓士。它們奔跑著,揚起的塵土在陽光照射下好似籠罩在草原上的一層輕紗。也許應該用氣勢磅礴來形容這樣壯觀的遷徙場面吧,耳邊的轟鳴,眼前的馬群,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示。這力量如此神奇,能衝破一切阻礙。坦尚尼亞政府曾一度出於人類發展的角度考慮,在動物們遷徙的路上設定了有刺的金屬圍欄,阻止它們北上。人類企圖介入賽倫蓋蒂的秩序,阻擋成千上萬的動物進行了千年的旅程,結果當然是遷徙大軍毫不客氣地踏平了圍欄,繼續它們的千里征程。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它們,它們才是這裡的主人。賽倫蓋蒂草原的流動不會因為任何一個人而停止。這就是生命的本質。在這裡,會發現,一匹馬最美的時刻是沒有任何騎手駕馭,沒有任何籠頭束縛,自由賓士的那一瞬間。生命的魅力在這些不斷前進的動物身上展露無疑。

風俗

也許唯一能夠多少介入賽倫蓋蒂這片神奇的自然世界的人類就是當地土著居民馬薩伊人。不過他們在外人眼裡看來也是奇異一族,他們居住在用牛糞建成的房子裡,穿著特色的馬薩伊民族服裝,尤其讓人驚訝的是他們的耳廓上穿滿了各種飾物,甚至連鼻子上也都掛滿了飾品。他們同樣是人們無法了解的一群人。人們不會停止對賽倫蓋蒂的探索,而賽倫蓋蒂的主人也不會因為人們的打擾而停止他們的遷徙。賽倫蓋蒂的流動是永恆的。

景觀

賽倫蓋蒂平原賽倫蓋蒂平原
作為地球上最壯觀的動物景致,非洲大地上的塞倫蓋蒂大遷徙聞名世界。多達100萬隻的野生動物--瞪羚羊、斑馬和其它的蹄類動物--組成坦尚尼亞一望無際的風景。當旱季到來,一個地區的樹木和河水乾枯後,這些動物會遷徙到那些雨水豐沛的地區。儘管獅子和其它的食肉動物並不與它們一起遷徙,但是當它們碰到這些遷徙動物時就會飽餐一頓。如果想更全面地觀賞動物們氣勢磅礴的宏偉景觀,最好租一架小型飛機從空中盤鏇俯視。

賽倫蓋蒂野生生物客棧位於公園的中心。在不遠處,一頭獅子正在饕餮剛剛獵到的美味。淡淡的霧氣在叢林中升騰,不時有大鳥栖息於樹冠,三五成群的大象平靜地享用泛黃的野草,遠處山巒托頂著異常巨大渾圓的落日。賽倫蓋蒂北與肯亞的馬賽馬拉大草原(Masai Mara)相接,廣袤的土地上生存著大量食肉動物,是非洲最著名的遊獵勝地。每年6月,超過100萬頭黑尾牛羚(俗稱角馬)、15萬頭斑馬和35萬頭瞪羚,浩浩蕩蕩地穿過賽倫蓋蒂南部平原,前往馬賽馬拉,尋找東面印度洋的季候風和暴雨所帶來的充足水源和食物。到了10月,又千里迢迢地返回賽倫蓋蒂南部。年復一年,周而復始。賽倫蓋蒂草原的主人是構成一條完整食物鏈的動物,雖然每年移民大軍的主角是牛羚,但獅子花豹獵豹長頸鹿的數量也加大了賽倫蓋蒂的聲望。成群的羚羊悠閒地吃草,一片片火紅的火烈鳥覆蓋在濕地上,獵豹伺機捕食喪失警惕的食草動物,而到河邊喝水的任何一隻動物都有可能成為潛伏水中鱷魚的一頓美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