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特希耶博物館

費特希耶博物館

費特希耶博物館位於伊斯坦堡的帕瑪卡里思托斯(Pammakaristos)基督教教區。1938–1940年間對其進行了翻修,並將其改為阿亞索菲亞博物館(AyasofyaMuseum)的一部分。

基本信息

該博物館位於伊斯坦堡帕瑪卡里思托斯(Pammakaristos)基督教教區。這裡本是一所拜占庭時期的修道院。13世紀拉丁人入侵終結後,這裡又增建了一所墓地禮拜堂。拜占庭被奧斯曼帝國征服後,此地仍受基督教控制,被用作為修女院。1445年,東正教的普世牧首搬來此地。直到1586年,這裡一直被用為普世牧首的駐地。這座教堂後來被穆拉特三世(MuratIII)(1574–1595)改為一座清真寺,即費特希耶清真寺。教堂的北樓至今還被用作清真寺。教堂輔樓的牆上鑲嵌著14世紀的漂亮馬賽克裝飾。1938–1940年間對其進行了翻修,並將其改為阿亞索菲亞博物館(AyasofyaMuseum)的一部分。

基本介紹

土耳其全稱土耳其共和國,橫跨亞、歐兩洲,面積約78萬平方公里(名列世界第36位),大部分位於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瀕臨地中海黑海,海岸線長達8333公里,戰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伊斯坦堡是一個同時跨越歐、亞兩大洲的名城,作為世界文明之都的伊斯坦堡,許多世紀以來一直是土耳其的“心動之地”。在土耳其的歷史、商業、民間傳說和文化等諸多方面均獨占鰲頭。由於地理位置特殊,伊斯坦堡自古以來即為交通、軍事、商業和宗教的重地,並曾為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堡有3000多年歷史,其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不管是羅馬式鬥獸場還是妻妾成群的後宮,都令人怦然心動。從羅馬帝國留下來的君士坦丁堡古城的古典支柱、高低錯落的圓形拱頂、高聳的尖塔裝飾著整個市區。
土耳其北部、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屬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季溫和多雨;內陸及東部地區溫帶大陸型氣候明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酷寒。
伊斯坦堡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亞洲大陸最西端的黑海與地中海之間,有一條至關重要的“黃金水道”,它把亞洲和歐洲大陸分割開來,其中間部分是馬爾馬拉海峽,南端叫達達尼爾海峽,北端叫博斯普魯斯(伊斯坦堡)海峽,總稱黑海海峽。此“黃金水道”是黑海通向外界的咽喉要地,伊斯坦堡就坐落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南端。從這裡出發向北從海上直達黑海沿岸各國;向南接著地中海,從海上可通歐、亞、非三個大陸;站在伊斯坦堡的高處向西望去,歐洲大陸近在咫尺;向東雖有帕米爾高原阻隔,但200O年間絲綢之路上商賈不斷往來。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不僅使其成為洲際交通樞紐,而且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悠久的古國名都伊斯坦堡建於公元前668年,舊址是古希臘的城邦國--拜占庭,後來經過戰爭和重建,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於公元330年改名君士坦丁堡,別稱新羅馬;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取得該城以後,才開始叫伊斯坦堡。從那時起一直是土耳其帝國的首都。
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遷都安卡拉,但伊斯坦堡仍然是土耳其經濟、文化的重心所在。伊斯坦堡不僅地理上橫跨兩洲,而且還兼收並蓄歐、亞、非三洲各民族思想、文化、藝術之精粹,從而成為東西方思想文化的一個重要交匯點,隨之遺留下許多源遠流長的名勝古蹟。伊斯坦堡現有40多座博物館、20多座教堂、450多座清真寺。這些美麗的建築本身及其收藏的大量文物,都是東西方交匯點的生動見證。在古代東方博物館展有蘇美爾人的頭像、巴比倫人的瓦器、亞述人的浮雕等,這些都是兩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和小亞細亞地區各民族史前時期的文物。在考古博物館有大量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文物,其中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的巨大石棺,是公元前4世紀希臘藝術的傑作。在考拉教堂,有大量關於聖母、基督和使徒的壁畫,是拜占庭藝術的代表作。在蘇萊曼尼耶清真寺,雕樑畫棟、鏤金刻銀,有許多奧斯曼時期的藝術珍品。在市內西岸舊城區里,歷代各帝國時期遺留下的石砌古堡、城垣、塔樓、渡槽隨處可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