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共享論

財富共享論是一篇博士論文,論文作者為陳進華,導師為李蘭芬。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On sharing of wealth

論文作者

陳進華著

導師

李蘭芬指導

學科專業

馬克思主義哲學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蘇州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7

關鍵字

國民財富 國民收入分配 社會主義建設模式 和諧社會

館藏號

F014.4

館藏目錄

2009\F014.4\1

中文摘要

財富泛指具有滿足人的需要的有用性之物,即馬克思所認為的財富是“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財富共享是指在財富發展過程中,社會全體成員對財富的公平享用。本論文的研究目標是揭示財富共享的本質、價值標準、價值目的及其結構過程,探討政府、企業、公民作為財富共享主體的責任邊界,以求形成實現財富共享的社會合力系統。 論文研究的方案是通過追述東西方財富共享的歷史,概括古今財富共享的特點和依賴路徑,綜合考察財富共享實現的條件和依據,辯證分析財富共享的價值標準,系統梳理財富共享的結構和過程,科學概括財富共享的價值目的,批判而又建設性地確立財富共享的主體責任,立足於經濟倫理特別是德性論的視域,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立場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質上就是構建財富共享共同體,追尋財富與自然、財富與人、財富與社會和諧共生的幸福共同體。 財富共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既包含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民族、國家的財富建設之中,又滲透在財富創造、分配、交換、消費的各個環節。財富的本質在於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財富共享的本質在於建立財富共同體、幸福共同體,使人人在共建共享中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財富共享既是一種價值目標,也是平衡、協調各群體利益的一個現實運動過程。財富共享具有層次性,包括個體的財富共享、國家的財富共享、全球的財富共享等。財富共享是財富存在的真正的形態,是對財富異化的積極的揚棄,是人對人的財富本性的真正占有。正確認識和理解財富共享,主要有四點必須明確:首先,共享不是平均主義。其次,共享與共建是統一的,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具體的共享。三是共享就是要對貧者要照顧,對強者要鼓勵,是一種差異有序共享。四是共享的前提是共建,是勞動優先,倡導勞動創造財富。 全文共七章,包括導論和結束語共由九個部分組成。導言主要介紹財富共享研究的基本現狀,分析進一步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意義。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論基礎,主要從概念、結構、本質入手,闡述了財富、財富共享的內涵、層次及其本質和意義。第二、三章是對財富共享思想的歷史敘述,從東西方文化的框架,考察了東西方不同時期有代表性的財富共享思想。旨在說明人類的財富發展史就是一個孜孜以求財富共享的歷史。第四章側重分析了財富共享的價值標準,公正作為財富共享的價值評價標準,是一個具體的、相對的、綜合的標準,它至少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被大多數人所認同,二是權力與義務相一致,三是符合帕累托最優原則。在財富的創造、分配、消費等過程中只有遵循公正的品質,才能真正實現財富共享。第五章是對財富共享的價值目的分析,從人的發展的不同階段和倫理學的不同範式,論述了財富共享不僅是人類不同發展階段的現實追求,而且是倫理學演進的邏輯必然。建立幸福共同體不僅是倫理學的最高目標,而且是財富發展的最高目標。第六章是對財富共享的結構與過程的系統分析。通過分類、比較,論證了財富共享既是一個系統的財富共享共同體,又是一個動態的財富創造、分配、消費等相互關聯的共享過程。它不是靜止的、單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共同體。第七章是對財富共享的責任主體的分析,從政府、企業、公民的角度,闡述了不同責任主體在財富共享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實現財富共享是一個全社會共同努力的過程,只有大家各盡其職、共同建設,才能共同享有。結束語著眼於和諧社會與財富共享的關係,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主要就是構建財富共享共同體,財富共享是社會和諧的主要標誌,也是和諧社會的主要奮鬥目標;財富共享的程度和水平標誌著社會和諧的程度和水平,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用制度安排公正,不斷提高財富主體的財富道德素質,才能逐步實現財富共享,也才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