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論

正義論

《正義論》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政治與倫理著作。作者是約翰·羅爾斯,初版於1971年,1997年與1999年出版修訂本。在該書中羅爾斯試圖用經過改良的社會契約論的方式來處理分配公正的問題。由此產生的理論被稱為“作為公平的正義”,羅爾斯的正義原則源於兩個:自由原則和差別原則。該書出版之後,受到熱烈討論,被列為不少大學課程的必讀書籍之一。由它引發的各類爭鳴或研討文章,更是汗牛充棟,目不暇接。美國著名的政治學者羅伯特·達爾表示:羅爾斯的著作在英語國家立即被承認是對政治哲學的一個根本性的貢獻。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正義論》一書之所以能起到如石擊水的效應,關鍵在於它打破了西方政治哲學萬馬齊喑的冷清局面。西方政治哲學的衰落已是眾所周知,專攻政治理論的學者愛·麥·伯恩斯說:在政治學說的陽光下沒有多少新東西。這充分表明了西方傳統思辨方法構築的理論體系的困境。羅爾斯的《正義論》一書則以其獨特性和思辨性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簡介

約翰·羅爾斯1921年2月21日生於美國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1943年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1950年在該校獲哲學博士學位,此後相繼在普林斯頓大學(1950—1952年)、康奈爾大學(1953-1959年)、麻薩諸塞理工學院(1960-1962年)和哈佛大學(1962-)任教,2002年11月24日去世。儘管著作不多,但其在西方學術界影響甚大。除了《正義論》,羅爾斯的著作還包括《政治自由主義》(1993)、《萬民法》(1998)、《道德哲學講演錄》(2000)、《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2001)等。

主要觀點

《正義論》一書,洋洋灑灑40餘萬字,實際上是一本論文集。羅爾斯在前言中表示:“在提出關於正義的理論時,我試圖把過去十幾年中我所撰寫的論文中的思想集中起來,使它們成為一種條理分明的觀點。”羅爾斯最早於1951年發表了初鳴之作《適用於倫理學的一種決定程式綱要》。基本觀念的確立是《正義即公平》(1958年)。其後陸續寫出《憲法自由權與正義概念》(1963年)、《正義感》(1963年)、《非暴力抵抗》(1966年)、《分配的正義》(1967年)等。1969年至1978年。羅爾斯在斯坦福的高級研究中心完成了對全書的整理和加工。在這20年中,羅爾斯不斷遇到來自各方面的批評和挑戰,這促使他寫出一篇又一篇的論文來完善自己的立論,反駁對方的觀點。這樣一個過程也使得《正義論》一書顯得非常晦澀難懂,概念成群。為了說明一個問題,羅爾斯往往不得不一而再、而三地發掘論據。但他的前言展示了他的思想脈絡。

《正義論》,顧名思義,是研討正義的。正義觀念在人類的思想發展史和社會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正如羅爾斯所說:正義是社會體制的第一美德,正如真實是思想體系的第一美德一樣(第1節)。羅爾斯把正義觀的規定視為社會發展的基石。《正義論》一書共分3編9章,第一編“理論”討論對正義的界定,正義的歷史發展,正義的作用,正義的內涵以及原始狀態等觀點;第二編“體制”分析如何用第一編確定的正義原則來剖析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公民生活,涉及到人們社會生活的具體層面,這裡較為詳盡地反映出羅爾斯高度思辨的正義觀的社會意義和實踐意義,以及他作為一名學者提出的解決西方社會矛盾、衝突、民瘼的方策;第三編“目的”探討倫理和道德領域中的課題,涉及善、自尊、美德、正義感、道德感情、自律等一系列課題。這一編與前兩編不同,論述和分析似都與他的正義原則稍微疏遠一些。其實羅爾斯認為這一部分相當重要,如果不考慮最後那一部分的論據,關於正義的理論也會被人誤解(前言)。的確,如果一種正義原則要想在一個社會中通行,關鍵就是人們能否接受並相信它,這就牽涉到道德心理學和正義感形成的問題。如果眾人沒有一種正義的心理氛圍和文化環境,一種正義原則就不可能被接受,這就是羅爾斯所講的“正義即公平的相對穩定性”。儘管這一編的內容不如前兩編那樣新奇,但在整個理論中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觀點

羅爾斯對此是明確的,他開宗明義地講,正義的主題就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或者說得更準確些,就是主要的社會體制分配基本權利與義務和確定社會合作所產生的利益的分配方式(第2節)。羅爾斯把既存的主導西方社會的正義理論分為兩大類:(一)功利主義的正義觀。羅爾斯將其概述為:如果社會主要體制的安排獲得了社會全體成員總滿足的最大淨差額,那么這個社會就是一個井井有條的社會,因而也是正義的社會(第5節)。功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謀取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功利主義思考問題的思路是:每個人在實現自身利益時都會根據自己的所得來衡量自己的所失,社會的幸福由個人的幸福構成,個人的原則是儘量擴大自己的福利,滿足自己的欲望,社會的原則則是儘量擴大群體的福利,最大限度地實現所有成員的欲望構成的總的欲望體系;(二)直覺主義的正義觀(第7節)。直覺主義不從個人或群體的得失思考問題,而是通過對自身的反思來達到一些基本的原則,這些基本的原則是至高無上的。可以用來衡量各種互相衝突的正義原則。直覺主義不包括其他的衡量方法,人們依靠直覺,依靠那種在人們看來最接近正確的東西來衡量。直覺主義強調道德事實的複雜性使人們往往無法解釋人們的判斷,直覺主義認為,“確定不同正義原則的恰當重點的任何更高一級的推定標準,都是不存在的。”這兩種正義觀具有明顯的差別:一種依據功利,一種依據直覺。

羅爾斯對這兩者均不贊同。但他尤其反對功利主義。他認為在現代道德哲學的許多理論中,某種形式的功利主義始終占據上風。道德哲學是社會理想生活模式的基礎之一,不改變一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道德哲學,是不可能改變這個社會的各種體制的。從這點出發,羅爾斯便把功利主義的正義觀當作了批判對象。從事實上看,由休謨、邊沁、亞當·斯密和穆勒等人所傳播的功利主義觀念在西方社會歷來是占統治地位的,這些觀念原則奠定了西方政治制度、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的基礎。然而這些體制並沒有克服社會上存在的深刻的矛盾。羅爾斯是一位改良論者,他相信要改良西方社會體制,關鍵在於改變占主導地位的功利主義的正義觀。這是羅爾斯為自己確定的目標。

解決方法

既然功利主義的正義觀不敷所用,紕繆甚多,那么應當建立什麼樣的正義觀呢?羅爾斯的觀點十分明確:“我所要做的就是把以洛克、盧梭和康德為代表的傳統的社會契約論加以歸納,並將它提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上來。”(前言)因此,羅爾斯所依據的是傳統的契約論的方法。契約論在西方有著頗為悠久的歷史,近代的一些思想大家均為契約論者,如洛克、盧梭等人。他們的契約思想曾在西方歷史上起過震撼人心的作用,但後來時過境遷,契約論讓位於功利主義。可以說,契約論代表了一種政治上的激進主義,功利主義則意味著一種經濟上的實惠思想。在資本主義體制確立後,功利主義取帶契約論而代之是不奇怪的。羅爾斯重新舉起契約論的旗子,這本身就屬別出機杼。

羅爾斯的正義理論,一言以蔽之,可稱作正義即公平的理論。得出這個理論的各項原則,首先需要說明一個前提,這就是社會契約是如何產生的。這裡就必須做一個理性上或邏輯上的假設。羅爾斯把這個假設環境稱作“原始狀態”(Original Po- sition),相當於自然狀態在盧梭、洛克等人思想體系中的地位。

原始狀態純粹是理性上的構想,在實踐歷史中無法論證。羅爾斯知道這一點,他說過原始狀態是一種純粹假設的狀態(第20節)。在確定正義觀的過程中,羅爾斯常常部分地倚重於直覺主義,他表示,正義即公平這種直覺觀點將把正義的原則著作是在一種適當規定的原始狀態中達成的原始契約的目標(第20節)。原始狀態的設計意圖是排除各種歷史的和現實的因素,給出一個純粹邏輯思維的狀態,使人們產生正義原則。在原始狀態中,所有各方都是道德的主體,都受到平等的待遇,他們選擇的結果不決定於隨意性的偶然事故,也不決定於社會力量的相對平衡。但是光有原始狀態還不足以達成正義的首要原則,還必須設定其他一些條件。

聯繫

第一個原則被確定為是優先於第二個原則的,按羅爾斯的話講,這兩個正義原則是按照“辭彙式序列”排列的,即只有第一個原則被滿足後才能滿足第二個原則(第8節)。事實上,因為第一個原則已有公論,羅爾斯並沒有作什麼創造性的論述,他花了大量的氣力來論證第二個原則。在論述第二個原則時,他提出了幾項論證:(一)反效率原則。在分配上,效率原則是不包含正義原則的,因而一個人得到全部產品的分配或其他不平等分配的方式也可能是有效率的,因而僅僅效率原則本身不可能是正義的,應當尋找既有功利也是正義的分配方式,超越單純的功利觀念(第12節);(二)差別原則。差別原則通過挑出某種特殊的地位來判斷社會基本結構中的不平等問題,這將克服功利原則的不確定性。如企業家比不熟練工人有著更美好的前景,假設他們處在最初狀態,那么怎樣證明差別的存在是合理的呢?那就必須是這些差別有利於境況較差的人。任何差別的存在,都要能夠有利於境況差的人,有利於最少受惠者;這個原則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因為如果要實施這一原則,那就意味著對西方制度進行徹底的改造,有人甚至稱之為“社會主義的”改造;(三)連鎖關係。這裡假定如果一種利益提高了最底層人們的期望,它也就提高了其他所有各層次人們的期望,當地位最不利者獲益時,處於中間狀況的人也會獲利。如果正義原則得到實現,這種連鎖關係就會實現。經過這三個方面的論證,羅爾斯又將第二個原則具體表述為:

對社會和經濟不平等的安排,應能使這種不平等既(1)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又(2)按照公平的機會均等的條件,使之與向所有人開放的地位和職務聯繫在一起(第13節)。

差別原則包含著某種平均主義,同時它也反映了自由主義思潮的某些傾向,最基本的就是“平等的傾向”(第17節)。差別原則意味著:(一)補償原則。即應當對出身和天賦的不平等進行補償,差別原則不等於補償原則,但它力圖達到補償原則的目的;(二)互惠的觀念。差別原則是追求相互有利的原則;(三)博愛原則。在西方社會中,與自由和平等相比,博愛處於較次要的地位。差別原則表明了一種公民友誼和社會團結。這些均為一些理想主義的原則,羅爾斯認為西方社會沒有實現這些原則,或者說沒有沿著這個方向發展。

為了指明西方社會改良的方向,羅爾斯集中在第五章討論了社會經濟制度。他先確定了“分配正義的背景制度”,這包括:(一)分配部門。負責保持價格體系具有切實的競爭能力;(二)穩定部門。負責實現合理的充分就業;(三)調撥部門。負責維持最低限度的社會保障;(四)分配部門。負責通過稅收和對財產權的必要調整,以維持分配份額的一種大致的正義性(第43節)。社會通過調節這四個部門的活動實現正義原則。

經過對政治和經濟體制的綜合考察,羅爾斯又對兩個正義原則作了完整的表述(第46節):

正義的第一個原則:每個人都應有平等的權利去享有與人人享有的類似的自由權體系相一致的最廣泛的、平等的基本自由權總體系。

正義的第二個原則:社會和經濟不平等的安排應能使它們(1)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符合正義的儲蓄原則,以及(2)在公平的機會均等的條件下與向所有人開放的官職和職務聯繫起來。

第一條優先規則(自由權優先):正義原則應按辭彙序列來安排,因此自由權只有為了自由權本身才能受到限制。這裡有兩種情況。(1)不太廣泛的自由權應能使人人享有的自由權總體系得到加強;(2)不太平等的自由權必須是具有較少自由權的那些人能夠接受的。

第二條優先規則(正義優先於效率和福利):正義的第二個原則在辭彙序列上優先於效率原則和最大限度提高利益總量的原則;而公平機會優先於差別原則。這裡有兩種情況:(1)機會的不平等必須擴大具有較少機會的那些人的機會;(2)過高的儲蓄率在總體上能減輕為此而受苦的人的負擔。

一般概念:(見前)。

至此,羅爾斯的正義論有了一個概括的輪廓。如前所述,羅爾斯的整個正義理論是改良主義的,即他想對資本主義制度做出某種修正,以緩和並協調日益劇烈的社會衝突。他在《正義論》中多次表示,兩個正義原則規定了一個理想的社會基本結構或輪廓,改革過程就應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第41節)。不過羅爾斯沒有直截了當地討論現實問題,而是將正義原則及其展開部分均置於假設的條件下,並將其提煉到高度思辨的水平。其實越是抽象的理論,其內涵就越大。正義原則、自由優先原則、對功利主義的批評、差別原則、自由的概念、分配的份額、代際正義問題、自然義務原則、非暴力抵抗、平等的基礎等問題均與美國乃至西方現實生活中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密切相關。羅爾斯本人在書中並沒有花太多筆墨去描繪這些場景,而將一切現實都轉為理性概念,這為人們更好地理解他的學說帶來了困難,因而,真正弄清他的學說,需要回顧一下30年來美國的歷史。

媒體推薦

外國倫理學名著譯叢序

出版一套外國倫理學名著譯叢,我們素有此願,但礙於各種原因,卻一直未能實現。近幾年,一些同志已經努力譯出了一批國外倫理學專著,但畢竟力量分散,也難見系統。現在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同志大力支持,這套叢書得以陸續出版,這是一件值得拍手稱慶的好事。

中國歷來號稱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倫理思想一向發達,特別是值此加強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時期,倫理學更有勃興之勢。為了迎接和促進倫理學的發展和繁榮,當然最重要的是研究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現象,按照黨和人民的要求,探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和人們的精神境界的規律和方法,這是我們的主要著力點。但是,也有必要整理我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豐富的道德文化遺產,有必要借鑑國外的從古典到當代的各種獨特的倫理思想成果,這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兩翼。

這一套外國倫理學名著譯叢,我們力求選入已有定論的古典名著和有較大影響的當代專著,包括較好的倫理學史和教科書;在翻譯上,則力求做到文從字順,不走原意。我們不僅希望倫理學專業的同志,也希望其他研究領域的同志來參加這一工作。本著貴精勿濫的原則,準備一年先出兩三本,積數年之功想必會做出較大的成績。

國外的倫理思想所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所處理的道德問題和依憑的價值觀念,跟我國目前的情況均有不同,所>x,一番批判改造和消化吸收的功夫自然是不可少的。我們的讀者,一定能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帶著中國的問題去閱讀這些書,並從中得到正反兩方面的啟發借鑑,這也正是我們出這套叢書的希望所寄。

羅國傑鄭文林

序言

外國倫理學名著譯叢序

出版一套外國倫理學名著譯叢,我們素有此願,但礙於各種原因,卻一直未能實現。近幾年,一些同志已經努力譯出了一批國外倫理學專著,但畢竟力量分散,也難見系統。現在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同志大力支持,這套叢書得以陸續出版,這是一件值得拍手稱慶的好事。

中國歷來號稱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倫理思想一向發達,特別是值此加強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時期,倫理學更有勃興之勢。為了迎接和促進倫理學的發展和繁榮,當然最重要的是研究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現象,按照黨和人民的要求,探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和人們的精神境界的規律和方法,這是我們的主要著力點。但是,也有必要整理我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豐富的道德文化遺產,有必要借鑑國外的從古典到當代的各種獨特的倫理思想成果,這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兩翼。

這一套外國倫理學名著譯叢,我們力求選入已有定論的古典名著和有較大影響的當代專著,包括較好的倫理學史和教科書;在翻譯上,則力求做到文從字順,不走原意。我們不僅希望倫理學專業的同志,也希望其他研究領域的同志來參加這一工作。本著貴精勿濫的原則,準備一年先出兩三本,積數年之功想必會做出較大的成績。

國外的倫理思想所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所處理的道德問題和依憑的價值觀念,跟我國目前的情況均有不同,所>x,一番批判改造和消化吸收的功夫自然是不可少的。我們的讀者,一定能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帶著中國的問題去閱讀這些書,並從中得到正反兩方面的啟發借鑑,這也正是我們出這套叢書的希望所寄。

羅國傑 鄭文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