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州

北周置,治武城(隋為清河,今河北南宮東南)。

簡介

清河縣是歷史悠久的古城,是世界張氏的發源地。清河經濟發展迅速,其中羊絨產業、汽車配件、耐火材料、張氏文化產業發展尤為突出。是河北省前20強的經濟技術開發區

行政區劃

清河縣位於河北省南部,東隔衛運河與山東省武城、夏津兩縣隔河相望,西與威縣交界,北與故城縣、南宮市為鄰,南與臨西縣毗連。總面積501平方公里。總人口36萬人(2006年)。全縣轄6個鎮:葛仙莊鎮、連莊鎮、油坊鎮、謝爐鎮、王官莊鎮、壩營鎮。縣政府駐葛仙莊鎮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65073人,其中:葛仙莊鎮111120人,連莊鎮55566人,油坊鎮48919人,謝爐鎮50660人,王官莊鎮55189人,壩營鎮43619人。

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晉國地。戰國時為趙國轄域。秦代置厝縣(故城在今縣西北),屬鉅鹿郡。西漢屬冀州清河郡。東漢改厝縣為甘陵縣,遷清河國治至甘陵。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清河國改名甘陵國。三國魏甘陵郡(東漢建安十一年改郡)和甘陵縣均復名清河,仍屬冀州清河國(西晉鹹寧三年封為國)。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析清河縣西北境設武城縣,後又將清河縣改置為貝丘縣,均屬司州清河郡。北周始置貝州,治武城縣。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武城縣改名清河縣,貝丘縣改為清陽縣,仍為清河郡轄。
唐置貝州,隸河北道,治清河縣。天寶元年罷州為清河郡,至德二年復名貝州。宋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改州名為恩州,隸河北東路。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省清陽縣併入清河縣。金恩州改隸大名府路。元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廢恩州,清河縣屬中書省大名路。明清河縣隸京師廣平府。清清河縣隸直隸廣平府。
民國初清河縣隸大名道,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隸於河北省,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初劃屬河北省十四督察區。
1949年清河縣隸衡水專區。1952年11月7日撤銷衡水專區,清河縣改隸邢台專區。1958年4月28日撤銷邢台專區,清河縣歸屬邯鄲專區。同年12月20日,撤銷清河縣併入南宮縣。1960年5月3日又撤銷邯鄲專區,清河縣境隨南宮縣歸邯鄲市轄。1961年5月23日,復設邢台專區,南宮縣還屬。同年7月9日,恢復清河縣建制,仍隸邢台專區。1970年邢台專區改為邢台地區,繼轄清河縣。1993年7月,邢台地區與邢台市合併,屬邢台市管轄。

名人

李雲,字行祖,東漢末年甘陵(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人。 他自幼好學,善陰陽。素有賢良方正之名,郡國舉為孝廉,再遷白馬令。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宦官單超等五人,皆以誅梁冀有功,被封為列候。權勢盡歸宦官,五候更加專權橫行。又立掖庭民女毫氏為皇后,數月間,家受封者四人,賞賜金銀萬兩。當時連續數次地震,自然災害接連發生。朝政腐敗,民怨沸騰。李雲性情剛直,擔心國家將出現危機,不忍坐視。於是給桓帝公開上書,另抄三個副本,送交(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其主要內容是:“今官位錯亂,小人謅進,賄賂公行,政化日損,是帝欲不諦乎?”桓帝看了奏摺,非常惱怒,下令把李雲逮捕入獄,並施予嚴刑,最終卒於獄中。李雲死後得以歸葬故鄉的李氏舊塋。後來冀州刺史賈琮,路過李雲墳地,在墓前立碑刻石,以表之。 崔林,字德儒,清河武城縣(今屬清河境內)人。曹操平定冀州(今河北高邑東南)後,經人舉薦任命崔林為鄔縣(今山西介休東北)縣長,數年後又被提拔為冀州主薄。從此崔林才能出眾,政績顯著,且曹操對他也十分器重,不斷提升他,數年間便成為最高監察官——御史中丞。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月,漢獻帝讓位於曹丕,是為魏文帝。崔林被任命為尚書,佐理政務,後又被任命為幽州(今北京西南)做刺史。崔林擔任幽州刺史期間雖為官司清廉,但因他不會巴結上司,最終被降職為河南郡(今河北獻縣)太守,由於崔林才華過人,政績突出,朝廷又提升他為大鴻臚,負責接待來朝的少數民族和外國君主等事務。崔林任職期間,發現當時的外交接待制度荒亂無章,於是他便結合原來的禮儀接待和當前的情況,不斷完善了接待制度,使外交禮儀活動不但制度化、規範化,而且還節約了國家開支,深得文帝讚賞。黃初七年(公元228年),文帝病死,太子曹叡繼位,是為明帝。崔林被賜予關內侯爵位,不久又出任負責督察京畿及文武百官的司隸校尉。由於崔林秉性忠貞,德操高尚,並且清正廉明,是難得堅守正義的賢士,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明帝任命崔林為司空,封他為安陽亭侯。三公封侯,就是從崔林開始,不久,他又被晉封為安陽鄉侯。崔林在司空的位置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在三國鼎立的形勢中,他竭盡心智,恪盡職守,終因積勞成疾,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崔林辭世,諡號為孝侯。
崔浩,字伯淵,清河人。他自幼聰明好學,家中藏書甚多,加之父親的影響,使他從小養成了讀書的習慣。詩、史、兵等各類書籍無所不讀。崔浩不僅喜歡讀書,而且記憶驚人、善於思考、巧於應辯。被稱為“博覽群書、能文善武、研精義理、機敏過人、良策迭出、時人莫及”。北魏道武帝深愛有識之士,當他聽說崔浩有過人之才、超人之謀,立即召至身邊,每遇大事總要聽聽崔浩的意見,可見崔浩確實機敏而且聰明。拓跋珪即位,是為魏太宗,他拜崔浩為博士,賜爵武城子,請他當老師,教授經書。魏太宗喜好陰陽之術,每有怪異的天文或地理現象,總要召崔浩預測吉凶。崔浩懂得西漢以來的天人感應論,也了解當時各封建割據勢力的狀況,因此,每次預言都有驗證,深得魏太宗賞識。崔浩佐北魏三代帝王,每逢大事他都能說出獨道的見解,提出奇特的計謀,不管決策者對崔浩的計策用與不用,後來事件的發展都證實了崔浩意見的正確。公元415年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發生旱災和早霜,糧食顆粒無收,出現餓死人的現象,北魏政權內部不少人提議遷都鄴(今河南安陽北),皇帝猶豫不訣,崔浩反對遷都。他認為是,遷都可救災年但卻不能救魏國。魏太宗採納了崔浩的意見,熬過了災年,盼來了豐收,穩定了北魏的局勢。公元416年東晉大將劉裕北上討伐北魏之宿敵後秦,提出假道要求。群臣都稱不能假道。只有崔浩堅持反但魏太宗不聽崔浩的意見,命長孫嵩率兵阻劉裕,結果被打敗魏太宗才後悔不用崔浩之計。公元423年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後,崔浩因正直遭人忌憚,許多朝臣一齊抵毀排斥他。太武帝知道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十分敬重崔浩,晉封崔浩為東郡公,拜為太常卿,後又晉升為司徒(宰相),讓其掌握北魏的實權。公元429年崔浩建議發兵消滅北魏後方強敵柔然國,魏軍進柔然境內,南北征伐三千里,東西經略四千餘里,降服人口三十餘萬戶,獲馬牛羊百萬餘頭。消滅柔然之後,北魏統一了中國的北方。在征柔然獲勝之後,太武帝感念崔浩的功勞,太武帝吩咐眾將說:“今後凡是軍國大事,都要先與崔浩商量,然後再作定奪。”由此可見對崔浩的信任程度。崔浩性情剛直,他力圖恢復漢士族的特權地位,遭拓跋貴族忌恨。太武帝一度把他架空,使他空有其職。後來,又命他去為北魏修史。他修史也堅持尊重事實的觀點,在寫皇帝家族早期歷史時,他把拓跋氏早期許多血腥、醜陋之豆芽也實書無誤,並立碑於路旁,引起行人議論,最終觸怒了皇族,崔浩被加以“暴揚國惡”的罪名,被捕入獄。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魏殺司徒崔浩,並夷其宗族,其姻親范陽盧氏、太原王氏、河東柳氏,都遭滅門之禍。
孫伏伽,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壬午科進士及第,為唐代第一科狀元,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孫伏伽約於南北朝末至隋開皇初年,生於貝州武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境東北部)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深諳治國之道,立志報國,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抱負。當時大隋王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任用。於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開設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進士科(當時未設狀元)的科舉考試。孫伏伽見出頭的時期已到,就滿懷信心的進京趕考,一舉成名。高中進士之後,步入仕途,歷任大理寺史、尚書令史、萬年縣法曹。
張文瓘(公元605—677年),字稚圭,於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出生於清河郡(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東北部)張氏的名門望族。該族原為西漢留侯張良的後裔。文瓘出生在世代為官的家庭里,自幼就飽讀經書深明禮義。他孝敬母親,尊敬兄長,以孝友聞名鄉里。唐太宗李世民登位之後的貞觀(公元627—649年 )初年,張文瓘通過明經科考試,被補作并州參軍,步入了仕途。 張文瓘屢經升遷後,成為朝中的水部員外郎。後又被調任雲陽縣令。他為官清正廉明,治理得政通人和,深受百姓稱讚。唐高宗李治的龍朔(公元661—663年)年間,因他政績顯著,屢加升遷,官至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成了名副其實的宰相。不久,又遷升為東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兼知左史事。 鹹亨三年(公元672年),張文瓘改任黃門侍郎,兼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遷為大理寺卿,依舊參知政事,成了主管審理刑獄的宰相。他上任後,不到十天,就把多年堆積下來的四百餘件疑案審理清楚,無一不當之處,使許多冤案都得以平反昭雪,真有罪者,按律治罪也毫無怨言。當時的人們都誇張文瓘執法公平而寬恕,稱其為張青天。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張文瓘被任命為侍中,兼太子賓客。獄中囚犯,聽到張文瓘已改任,不在掌管刑獄的訊息後,都大放悲聲,痛哭不止,其情其景感人至深。身為一個主管刑獄的宰相,經他審理定罪的犯人,竟對他有如此深厚的感情,這真是舉世罕見的一大奇事。由此可見,張文瓘真不愧是被人稱之為有管仲、蕭何之才的賢臣名相。儀鳳二年(公元677年),一代名相張文瓘與世長辭。他享年七十三歲。死後高宗皇帝追贈他為幽州都督,諡號為“懿”。又因張文瓘生前輔佐皇帝能夠盡忠盡孝,其精神可佳,特頒詔書,命其陪葬昭陵,也就是讓他安葬在唐高宗的父皇唐太宗李世民的墳邊,使其繼續為大唐皇室盡忠盡孝。這是封建帝王對開國元勛、輔國元老死後的最高待遇,由於清河東武城張氏有張文瓘和張錫三任宰相,顯貴無比,因而在唐朝被列為“十柱國”之首位,成為當時最為顯赫的郡望。他們的後人也以“清河世澤,唐相家聲”引以為榮。
唐代的宋氏姐妹。長女宋若莘參掌機密,著述文章,掌管記注簿籍,元和末卒,贈河內縣君。次女若昭於其姐卒後代司其職,封尚宮(內宮女官的最高長官)。姐妹中,若昭尤通曉人事,自憲、穆、敬三帝,皆呼為先生。六宮嬪媛、諸王、公主、駙馬皆師之,為之致敬。。晉封梁國夫人(外命婦的最高封號),寶曆初卒。三女若倫、五女若荀亦皆早逝,敬宗復今四妹若憲代二姐若昭宮籍,既成宮中的秘書,為女學士。文宗以若憲擅辭章,精議論,尤為重用,後因大和中,奸臣李訓、鄭注專權誣陷至死,文宗始悟憲之冤,追恨不已。清河宋氏五姐妹,個個才華出眾,同在宮中被尊稱為學士、先生,受到皇帝重用,皇子、公主都以師禮相待。這在中國歷史上該是絕無僅有的,也是巾幗一枝奇葩。
張祜,字承吉,約(公元782年)出生在清河(今邢台市清河縣)張氏望族,家世顯赫,被人稱作張公子,卒於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張祜早年寓居蘇州,常往來於揚州、杭州等都市,並模山范水,題詠名寺。他的《題潤州金山寺》詩,空前絕後。他作的《宮詞二首》之一:“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流行一時。後來這首詞傳入宮禁,唐武宗病重時,孟才人懇請為上歌一曲,唱到“一聲何滿子”,竟氣亟腸斷而死。這種至精至誠的共鳴,恰恰說明祜詩的魅力。白居易很欣賞張祜的《觀獵詩》,認為與王維的觀獵詩相比難分優劣。然而,祜性情狷介,不肯趨炎附勢,終生沒有蹭身仕途,未沾皇家寸祿。 張祜晚年,在丹陽曲阿築室種植,寓居下來。嘗與村鄰鄉老聊天,賞竹,品銘,飲酒,仿著世外桃源的隱居生活, 一生坎坷不達而以布衣終。
丁度,字公雅,於北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出生於貝州清河縣(今邢台市清河縣)一個書香門第。丁度從小經受家族的薰陶和影響,在父親的教誨下博覽群書。他聰明好學,愛讀《尚書》,善作詞。丁度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通過詞學考試被錄用而步入仕途。先分配到大理寺任評事,後任太子中允,教太子禮儀,代起奏章。不久,又調吏部南曹。丁度根據當時國情,上書皇帝,提出六條建議:一、嗇講讀官;二、擴大諫院編制;三、增補蔭用大功以上親屬;四、選河北、河東現役軍人補充禁軍保衛汴京;五、考核州、縣官員墾荒政績,分上下兩等;六、凡因公坐罪和罪杖者,聽保遷官。建議多被採納。仁宗初年,為翰林學士知制誥,草擬正式文告。。繼而又撰寫《慶曆兵錄》5卷,《贍邊錄》1卷。對形勢的分析,採取的策略“都切時宜”,有助於邊防建設。慶曆六年(1046年),升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因與樞密使夏竦政見不合,慶曆八年(1048年)被罷職,改任觀文殿學士。後晉升尚書省左丞,總領吏、戶、禮三部事務。死後追贈吏部尚書,諡文簡。丁度一生任職較多,除上述職務外,還先後擔任通州通判、直集賢院,監管齊州稅務、判太常禮院、端明殿學士、知刑審院、工部侍郎、紫宸殿學士、知通進銀台司等職。度一生建樹亦多,深受仁宗器重,嘗稱度為“學士”,不直呼其名。人們為懷念丁度,流傳著“丁學士死後為芙蓉城主”的傳說。蘇東坡詩:“芙蓉城中花冥冥,誰與主者石與丁”
元明善(1269――1322)字復初,北魏拓跋氏的後裔。其曾祖始居清河。元明善字復初,生於(公元1269年)。他以文起家,著述頗豐,其詩文造詣較深,是元朝一位著名文學家。他禮賢下士,寬厚待人,也是位忠厚儒者。他關心百姓疾苦,敢於為民請命,且廉潔奉公,更是一位清官。元明善自幼聰穎異常,能過目成誦,精通《五經》,更深於《春秋》,為元之一代大儒。 元明善先後任字豐、建康兩州學正。後升江西省椽,曾參與鎮壓贛州劉貴起義。元武宗時調京,授承直郎,輔導皇太子。仁宗時曾一度出任湖廣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後調京為翰林待制,做皇帝的顧問。並先後撰修《武宗實錄》和《仁宗實錄》。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元朝首次開科取士,元明善以禮部尚書出任第一任會試主考官和殿試讀卷官。仁宗讓明善選錄《尚書》有關章節,譯成蒙古語。每上奏一篇,仁宗皇帝必稱善說:“二帝三王治國安邦之道,不是愛卿,誰能講述得這樣深透。”因而,明善得到了最優厚的禮遇。此後,元明善在文學上職得了卓著成績,成為元朝一代儒學大師,著名文學家。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元明善病逝於京中住所,享年五十四歲,三月歸葬於清河王家原(今清河縣王官司莊附近)之先塋。
顧隨(1897年――1960年),原名寶隨,字羨季,別號苦水,筆名葛茅,顧遂,邢台市清河縣前壩營村人。是現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出生於世代書香之。剛會說話時,其父就教他學誦唐詩。5歲時其父帶他進家塾攻讀古文古詩,學作文言文。8歲時,已能寫出三、五百字的通順短文。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10歲考入縣高等國小堂。清宣統二年(1910年)升入廣平府中等學堂。1915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學,1917年轉入北京大學文科(文學院)英文門(系)。在大學階段他接受了“五四”運動的洗禮和西方文化的薰陶。民國8年(1919年)23歲時以優異的成績結束了北京大學英文系全部課業,獲“文學士”學位。1920――1929年,他先後在山東、河北、天津等地的一些中學任教,教授英語和國文。自1929年起到大學任教,此後30年,他始終沒離開大學講壇。1941年前在燕京大學執教,先任講師,在久提升為教授。1941年後,主要在輔仁大學任教。1949年任輔仁大學中文系主任。1953年到天津師範學院(河北大學)任教,直至去世。顧隨一生,教壇耕耘,鞠躬盡瘁。1953年調天津師範學院時,已是晚年。但對教學從無絲毫懈怠。每學期都要親自選注教材。每周幾千字的講稿,都是毛筆工楷豎寫在稿紙上。在臨終前的六七年間,單是手寫講稿就有“唐宋詩詞”、“中國文學批評史”、“元代雜劇”、“明清小說”、“佛典翻譯文學”、“毛主席詩詞”等近十種,上百萬字。 顧隨,於詩、詞、小說、佛學,均有著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填詞、作詩數百首,散見於各報刊。這些詩詞,熱情洋溢地歌頌了祖國建設新面貌。自編為集,題名《聞角詞》。顧隨雖然是一位知名教授、學者,但他十分謙虛。對於自己的學問,他常半開玩笑地自謙為“馬二先生之學”。每有新作,總是首先抄寄友人、學生,請他們修改, 他十分尊崇魯迅。20年代任中學教員時,經常給學生講授朗誦魯迅的作品。朱自清在《論誦讀》一文中給以很高評價。
1960年9月5日,因病逝世。

記載

貝州,清河。上望。開元戶八萬四千四百。鄉一百七十七。元和戶二萬一百二。鄉三十五。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其地屬晉,七國時屬趙。秦兼天下,以為鉅鹿郡。
漢文帝又分鉅鹿置清河郡,以郡臨清河水,故號清河。後漢以為清河國。周武帝建德六年平齊,於此置貝州,因邱以為名。隋大業三年,又為清河郡。隋末陷賊,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復置貝州。
州境:東西二百四十九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二十里。西南至東都九百六十里。南至魏州二百一十里。正東微北至德州二百三十里。北至冀州二百一十里。西至邢州二百三十里。東至博州一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白氈。賦:綿,絹。
管縣十:清河,清陽,歷亭,東武城,宗城,經城,漳南,臨清,夏津,永濟。
清河縣,緊。四。郭下。本漢信成縣地,屬清河郡。後漢省信成縣置清河縣,至隋不改。皇朝因之。
故末?丕城,在縣東北五十里。《十六國春秋》曰:“鮮卑段末?丕自稱遼西公,於此築城,與石勒相持,因為名。”
永濟渠,東南去縣十里。
清陽縣,緊。四。郭下。本漢舊縣也,屬清河郡。後漢省清陽縣,其地屬甘陵縣。隋開皇六年重置,皇朝因之。
甘陵,在縣城內。後漢清河王慶陵,慶即安帝父也。
歷亭縣,上。三。西南至州一百里。本漢東陽縣地,屬清河郡。後漢省東陽縣,其地屬俞阝縣。〔俞阝,音輸。〕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歷亭縣,遙取漢歷縣為名。皇朝因之。
東陽故城,在縣西十八里。漢高祖以張相如為東陽侯。
東武城縣,上。二。西南至州四十二里。本七國時趙邑也,《史記》曰趙平原君勝封東武城,即此地也。蓋以定襄有武城,同屬趙,故此加“東”字以辨之,屬清河郡。隋開皇三年改屬貝州,皇朝因之。自後魏以來,山東貴族清河諸崔,即此邑人,為天下甲族。
宗城縣,望。五。東北至州六十里。本後漢章帝分立廣宗縣,屬鉅鹿郡。後魏改屬廣宗郡。隋開皇三年改屬貝州,仁壽元年改宗城縣。皇朝因之。
張甲河,在縣南二十五里。
漳水,東去縣二十七里。
經城縣,上。四。東至州六十里。本後漢分前漢堂陽縣,於今縣西北二十里置經城縣。後魏省併入南宮縣,孝文帝又於今理置經城縣,又置廣宗郡。高齊省郡及縣,仍置武強縣於此。隋開皇六年,移武強縣於此,置經城縣,屬貝州。皇朝因之。
張甲枯河,東去縣十里。
漳南縣,上。二。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漢東陽縣之地,隋開皇六年置東陽縣,屬德州,取漢東陽之名。十六年改屬貝州,十八年改為漳南縣,以漳水在縣北,故名也。皇朝因之。
永濟渠,在縣東五十里。
漳水,在縣北四十六里。
臨清縣,緊。五。東北至州六十里。本漢清泉縣地,後魏孝文帝於此置臨清縣,屬魏郡。高齊省。隋開皇六年復置臨清縣,屬貝州。皇朝因之。貝丘城,在縣東南五十里。漢貝丘縣城也。城內有丘,高五丈,周回六十八步,城因此為名。
《春秋》“公田於貝丘”,是齊州地,與此異也。
永濟渠,在縣城西門外。
夏津縣,上。二。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漢俞阝縣地,呂佗、欒布皆為俞阝侯,田?奉邑亦在俞阝,屬清河郡。隋大業二年改屬貝州,天寶元年改為夏津縣。
屯氏河,在縣北。
永濟縣,緊。四。東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漢貝邱縣地,臨清縣之南偏,大曆七年,田承嗣奏於張橋行市置,西井永濟渠,故以為名。
永濟渠,在縣西郭內。闊一百七十尺,深二丈四尺。南自汲郡引清、淇二水東北入白溝,穿此縣入臨清。按漢武帝時,河決館陶,分為屯氏河,東北經貝州、冀州而入渤海,此渠蓋屯氏古瀆,隋氏修之,因名永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