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郡

清河郡

清河郡,是我國西漢建置。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因境內有清河流經而得名。治在清陽縣(今河北清河東南)。元帝以後轄境相當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屬冀州。

基本信息

歷史變革

東漢

改為清河國(建初七年封為國),治遷至甘陵(故城在今山東省高唐縣清平鎮南)。
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清河國改名甘陵國
東漢建安十一年改甘陵國為甘陵郡。

魏時

甘陵郡和甘陵縣均復名清河。仍屬冀州

西晉

鹹寧三年清河郡為清河國

十六國

清河郡清河郡
又置清河郡。
劉宋永初元年(420年)至劉宋泰始四年(469年)置清河郡,原屬青州,宋元嘉年間僑置冀州。
泰始四年(469年),宋失青、冀,為北魏據,北魏仍為郡。北齊移至武城(今河北省清河西北),屬司州。
開皇三年罷郡隸冀州。

初置貝州(治清河縣,今河北省清河)。天寶元年罷州為清河郡。
至德二年復名貝州。

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置永清軍節度,改貝州為恩州。

屬大名路,因清河連年大水,遂移恩州治於歷亭縣,自此清河僅縣存,不復為州郡。

名門望族

清河張氏

清河家乘張氏族譜
明朝永樂癸未年《清河家乘》記載,戰國時期縱橫家張儀(名策魴),仕秦為相,“策魴公當時,墳塋諸處,立廟清河,遂以清河公為郡”。
清河郡是張氏祖居之地,歷來人多勢眾。從十六國北朝直至隋唐,以東武城(今河北故城縣南部)張氏最為顯赫。
唐代清河張氏,一門出了張文瓘等三位宰相,被列為十"國柱"之首。是當時全國最顯赫的姓族之一。

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縣和山東武城縣高唐縣),東漢以後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
南北朝時講究士族門第,在北方後魏把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王崔盧李鄭。至唐代開國有五姓七家之說崔氏仍立其中。
清河崔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為博陵崔氏,也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