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郡

南陽郡

南陽郡是古代中國的一個行政區,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市)。兩漢之際,穎川的河南尹韓騫舉族遷居南陽,成為南陽望族,使南陽成為韓姓的第二個郡望。南陽郡轄境在漢代相當於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 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大業三年(607年)復置。唐初復廢,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鄧州為南陽郡。西漢時,南陽歸荊州部,轄36縣,如宛城(今南陽市臥龍區、宛城區)、杜衍(今南陽市西一帶)、淯陽(今南陽市臥龍區英莊鎮一帶)、西鄂(今石橋鎮西一帶)、雉陽(南召縣一帶)、安眾(今臥龍區青華鎮楊官寺一帶)、新野(今新野縣)、棘陽(今新野縣高廟一帶)、朝陽(今新野縣王莊鄉一帶)、穰(今鄧州市東南一帶)、涅陽(今鄧州市北、鎮平南一帶)、冠軍(今鄧州市張村鄉一帶)、樂城(今鄧州王良鄉一帶)、博望(今方城縣博望鎮一帶)、堵陽(今方城縣一帶)、平氏(今桐柏境內)、復陽(今桐柏吳城一帶)、山都(今鄧州構林一帶)、酈(今內鄉趙店一帶)、博山(今淅川縣丹江水庫區)、析(今西峽縣城東一帶)、丹水(今淅川荊紫關一帶)、湖陽(今唐河湖陽一帶)等。

古代郡級行政區

秦置

秦將白起攻楚占宛,於秦昭襄王35年(即公元前272年)設南陽郡(郡治今天河南南陽)。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中國,仍為南陽郡。當時的面積,除現今南陽市域外,還有河南省的魯山、葉縣、舞陽、欒川的一部分和湖北的隨州市、棗陽市一帶。

西漢置

西漢時,南陽歸荊州部,轄36縣,如宛城(今南陽市臥龍區、宛城區)、杜衍(今南陽市西一帶)、淯陽(今南陽市臥龍區英莊鎮一帶)、西鄂(今石橋鎮西一帶)、雉陽(南召縣一帶)、安眾(今臥龍區青華鎮楊官寺一帶)、新野(今新野縣)、棘陽(今新野縣高廟一帶)、朝陽(今新野縣王莊鄉一帶)、穰(今鄧州市東南一帶)、涅陽(今鄧州市北、鎮平南一帶)、冠軍(今鄧州市張村鄉一帶)、樂城(今鄧州王良鄉一帶)、博望(今方城縣博望鎮一帶)、堵陽(今方城縣一帶)、平氏(今桐柏境內)、復陽(今桐柏吳城一帶)、山都(今鄧州構林一帶)、酈(今內鄉趙店一帶)、博山(今淅川縣丹江水庫區)、析(今西峽縣城東一帶)、丹水(今淅川荊紫關一帶)、湖陽(今唐河湖陽一帶)等。

東漢置

東漢時,南陽郡仍屬荊州部,南陽郡轄縣和西漢大體相同,但去掉了杜衍、樂城、山都等縣,合併於鄰縣。新置南鄉、成都、襄鄉三縣,改博山為順陽,改舂陵為章陵、陝西的山陽縣劃歸南陽郡。郡治宛,領縣37。

東漢光武帝劉秀髮跡於南陽,建都洛陽,定宛城為陪都,又稱南都。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之妻陰麗華,即為新野人士(歸屬南陽郡)。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南陽為魏國所有,隸屬荊州。晉,南陽曾為南陽國,轄十四縣,都宛。東晉,南北朝仍為南陽郡。

隋唐置

隋開皇三年(583),廢南陽郡為鄧州。大業三年(607)復置南陽郡,領縣八。範圍大大縮小。唐初為鄧州,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鄧州為南陽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稱州,此後不再設定。

諸葛亮躬耕地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過:"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一地點的具體位置是指今河南省南陽市,但湖北省襄陽市方面認為,這段文字里的南陽是指南陽郡,並稱諸葛亮躬耕於襄陽,但三國時期,南陽屬南陽郡,襄陽屬南郡,南陽郡與南郡以漢水為界。襄陽方面還聲稱宛城在隋朝後才改稱南陽,但根據《水經注》的記載:"秦昭襄王使白起為將,伐楚取郢,即以此地為南陽郡,改縣曰宛。王莽更名郡曰前隊,縣曰南陽。"可知宛城自王莽時期亦稱為南陽。因此,南陽方面對襄陽市的看法提出質疑,認為是歪曲歷史。襄樊方面還聲稱三顧茅廬時宛城歸屬曹操,但由歷史文獻記載可知,三顧茅廬時宛城由劉表所控制,依據有《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和《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第二》中"十二年……今深入征之,劉備必說劉表以襲許。萬一為變,事不可悔"和"十二年,曹公北征烏丸,先主說表襲許,表不能用"。劉備認為曹操北戰烏丸,許昌空虛,正好可以襲擊曹操的大本營,所以勸劉表襲擊南陽北邊的許昌,可惜劉表胸無大志不同意,沒有採納。張繡投降曹操時,曹操正在進行官渡之戰,此時曹操奪宛城,則意味著要與劉表正面宣戰,腹背受敵。又根據《三國志·杜襲傳》注引《九州春秋》中的記載"劉備侵葉、劉表攻西鄂",這些都表明,宛城在諸葛出山之前都在劉表的控制之下。

根據唐、宋、元、明、清各代關於南陽臥龍崗的相關詩文記載可知,南陽是諸葛亮的躬耕之地:

漢道昔雲季,群雄方戰爭。

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

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唐·李白《讀諸葛武侯傳》

寂寂無憀九夏中,傍簾依壁待清風。

壯圖奇策無人問,不及南陽一臥龍。

--唐·劉兼《中夏晝臥》

睡起東窗日已紅,扶頭宿酒未惺松。

南陽一夢何關醉,自愛終身作臥龍.

--宋·岳珂《睡起三絕》

今年二月氣候別,十日大雪寒於冬。

民人正坐凍餒苦,燕雀如何意味濃?

風俗可知南北早,山河空鎖百千重。

草堂欲作梅花夢,忽憶南陽有臥龍。

--元·王冕《己丑二月三日大風雨雪 其二》

山橫黛色枕平蕪,樹影蕭疏漢月孤。

地據賊臣窺九鼎,天留元老峙三都。

出廬整頓千秋事,彈指髡鉗兩國奴。

故自斷鰲四撐極,何殊赤帝撫雄圖。

--明·葉秉敬《臥龍岡》

臥龍一去已千載,此地隆然尚有岡。

廟食不隨炎祚冷,隴耕猶認草廬芳。

三分遺恨江流在,八陣雄圖戰壘長。

暫憩星軺拜宇下,楚雲忽散日生光。

--明·王體復《謁武侯祠》

象床寶帳悄無言,草得降書又幾番?

兩表涕零前出塞,一官安樂老稱藩。

祠官香火三間屋,大將星辰五丈原。

異代蕭條吾悵望,斜陽滿樹暮雲蘩。

--清·舒位《臥龍岡作》

南朝梁時期僑置郡

南梁時天監十年(511)析武陵郡僑置南陽郡,以安置河南等地南下的流民。治建昌縣(今湖南辰谿縣西北),屬盧州。隋開皇九年(589),廢南陽郡置壽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