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浪郡

樂浪郡

樂浪(公元前108年~公元313年),是西漢漢武帝於公元前108年平定衛氏朝鮮後在今朝鮮半島設定的漢四郡之一。全郡管轄今朝鮮國北部和中部,治所在衛氏朝鮮都城王險城,今平壤大同江南岸,管轄朝鮮半島北部,對周邊諸部落有很大的影響力。東漢、西晉時轄境有所變化。西晉八王之亂後,中原大亂,高句麗開始南下攻占樂浪郡。公元313年,被高句麗奪取。

基本信息

簡介

樂浪郡樂浪郡

樂浪郡,是漢武帝在公元前108年設定的朝鮮四郡之一。治所在朝鮮縣(今平壤大同江南岸),管轄朝鮮半島西北部,對朝鮮、日本諸部落有很大的影響力。4世紀初,被高句麗吞併。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兵由水、陸兩路進攻,滅衛滿朝鮮,次年置為樂浪郡玄菟郡臨屯郡真番郡四郡,屬於幽州。治所朝鮮縣城是故衛滿朝鮮都城王險城。公元前82年,漢昭帝罷臨屯、真番二郡入樂浪郡,以真番故縣置南部都尉,以嶺東七縣置東部都尉。次年,玄菟郡也向西遷治高句驪縣(今遼寧省新賓縣西南),故地。

後漢末,公孫康分屯有縣以南荒地分置帶方郡,郡治在帶方縣。轄境與從前樂浪南部都尉的管區相同。西晉八王之亂後,中原大亂,高句麗開始南下壓迫樂浪郡。313年初,高句麗占據了原樂浪郡地,427年遷都平壤。1935年到1937年,在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都平壤附近,發現了樂浪郡城遺址和大約2000餘座漢墓。在該遺蹟中出土的漆器十分精美,史稱“樂浪漆器”。

區劃沿革

樂浪郡樂浪郡
西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置樂浪郡,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罷臨屯、真番二郡入樂浪郡,至此,樂浪郡治朝鮮縣,轄朝鮮(朝鮮平壤市區),講邯(朝鮮平壤市西北),浿水(朝鮮鹹鏡南道長津湖附近),含資(朝鮮黃海北道瑞興郡),粘蟬(朝鮮平安南道南浦西北),遂成(朝鮮平壤市西),增地(朝鮮平安南道新州附近),帶方(朝鮮黃海北道鳳山郡石城裡的古唐城),駟望(朝鮮平壤市東北,大同江東),海冥(朝鮮黃海南道海州市一帶),列口(朝鮮黃海南道殷栗郡大同江入海口南岸),長岑(朝鮮黃海南道長淵郡北),屯有(朝鮮黃海北道黃州),昭明(朝鮮朝鮮黃海南道信川郡北),鏤方(朝鮮平安南道陽德郡),提奚(朝鮮黃海北道平山郡西南),渾彌(朝鮮平安南道安州區東南),吞列(朝鮮平安南道孟山城北),東暆(朝鮮江原道江陵),不而(朝鮮北江原道安邊),蠶台(朝鮮南江原道束草南),華麗(朝鮮鹹鏡南道永興北),邪頭昧(朝鮮北江原道高城西北),前莫(朝鮮北江原道高城),夫租(朝鮮鹹鏡南道鹹興)等25縣。屬幽州

王莽新朝改浿水為鮮亭,增地為增土,海冥為海桓。更始帝元年(23)恢復原名。

東漢轄朝鮮,講邯,浿水,粘蟬,遂城(遂成改),增地,駟望,屯有,鏤方九縣。

三國魏轄朝鮮,遂城,駟望,鏤方,渾彌,屯有6縣。西晉屬平州,建興元年(313)地入高句麗。高句麗族實行以部族為中心的城邑制,郡縣具廢。

史書記載

漢書·武帝紀》記載,西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朝鮮斬其王右渠降。以其地為樂浪、臨屯、玄菟、真番郡”,其中樂浪郡是朝鮮四郡的首郡。其後直至西晉愍帝建興元年(313年)高句麗南下,西漢、東漢、魏、西晉政權在今朝鮮半島北部一直設定樂浪郡這一行政區劃,其郡治即今朝鮮平壤大同江南岸的土城洞城址。

《漢書·地理志》記樂浪郡轄境最為遼闊時期“縣二十五”。根據《後漢書·東夷傳》“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罷臨屯、真番,以並玄菟、樂浪。玄菟復徙居句麗。後以境土廣遠,復分嶺東七縣,置樂浪東部都尉。建武六年(30年)省都尉官,遂棄嶺東地”和《三國志·魏書·東夷傳》“建安中,公孫康分屯有縣以南荒地為帶方郡”等記載,樂浪郡地亦曾伸縮,但其中心地域是在平壤附近的大同江下游和載寧江流域。

樂浪爭奪

進攻樂浪

《三國史記》記載公元37年大武神王鴨綠江南的樂浪郡發動進攻,一度占據。七年後,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復了樂浪,阻止了高句麗的擴張。49年2月,慕本王派遣將軍襲擊後漢的北平、漁陽、上谷、太原等四個郡。遼東太守蔡彤以恩義及信義嚮慕本王對質,並透過和親使兩國的關係得以回復。

南下樂浪

據《三國史記》東川王本紀記載,東川王二十一年(247年),“王以丸都城經亂不可復都,築平壤城,移民及廟社。

平壤者,本仙人王儉之宅也,或雲王之都王險。”不過《晉書》卷一四《地理志》記載:“鹹寧二年(276)十月,分昌黎、遼東、玄菟、帶方、樂浪等郡國五置平州”,“樂浪郡,漢置,統縣六,戶三千七百”,帶方郡,公孫度置,統縣七,戶四千九百“。因此247年東川王所城的平壤應該為國內城的衛城,而不在大同江。西晉八王之亂後,中原大亂,高句麗開始南下壓迫樂浪郡。高句麗美川王十二年(公元311年)奪取西安平縣(位於今鴨綠江口北岸),切斷了樂浪, 帶方二郡與遼東的聯繫。《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記載,高句麗“侵樂浪郡,虜獲男女二千餘口。”;故國原王四十一年,“百濟王率兵三萬來攻平壤城”;小獸林王七年“百濟將兵三萬來侵平壤”;廣開土王四年,“與百濟戰於浿水之上”。這些都表明公元4世紀初高句麗已奪取了二郡,控制了大同江流域,收復衛滿朝鮮全部故地。

前燕政權

前燕慕容氏是最後一次給高句麗以巨創的中國地方政權。公元342年慕容皝毀高句麗丸都城,不過並不能恢復中國以前對朝鮮半島北部的控制,只好接受高句麗的臣服。《資治通鑑》卷97載故國原王在前燕伐高句麗的次年“遣其弟稱臣入朝於燕,貢珍異以千數”。迫於前燕壓力,高句麗遷都到平壤
371年,當時的百濟世子近仇首王率3萬軍隊拿下樂浪並處死了高句麗故國原王,百濟短期獲得樂浪地區。高句麗好太王和長壽王兩代多次大敗百濟,百濟勢力被逐出了樂浪郡。公元427年前後,百濟繼續爭奪樂浪,帶方兩郡的控制權。
313年初,據有樂浪,帶方二郡的張統因不堪長期孤軍與高句麗,百濟作戰而率千餘家遷到遼西投靠慕容廆,慕容廆後為其在遼西僑置樂浪郡(《資治通鑑》卷八八,建興元年條)。不過在樂浪故地發現的4世紀和5世紀初的帶有東晉年號和官銜的漢人墓銘和磚銘表明313年後到5世紀初,還有一定數量的漢人居住在朝鮮半島北部並繼續奉東晉正朔。

樂浪文化

北部影響

樂浪文化樂浪文化
漢朝在朝鮮北部地區設定郡縣,促進了中原與今朝鮮半島的經濟文化交流,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樂浪郡成為當時中國封建王朝的核心領土之一。期間,大量中原上層人士移居該地。當時不僅有漢人官吏到朝鮮四郡去任職,更有很多富商大賈與農民前往經商、墾荒,這一點從考古發掘也可證明。
近年來,在漢四郡地區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漢朝的官印和各種質地不同、形狀各異的器皿,考古學家將這種文化現象稱作“樂浪文化”,其實也就是漢文化。“樂浪文化”的考古發現中,最具代表性的還是地處今平壤市樂浪區土城南面,總數達2000餘座的樂浪墓葬群。這些外形多為方台形封土的墳丘墓,是中國周、漢時期墓葬的普遍形狀。其墓葬結構主要有木槨墓和磚室墓兩種,其具體造法、式樣,乃至細微到磚上花紋,都與中國的中原漢墓沒有差異。墓中隨葬品非常豐富,為清一色的漢文化特色。在該遺蹟中出土的漆器十分精美,史稱“樂浪漆器”。樂浪墓葬群可以被看作是朝鮮北部受漢文化強烈影響的一個具體見證。當然,此時半島北部尚為中國領土,居民以漢人和高句麗人為主,說“影響”上有不妥。

南部影響

漢文化對半島南部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漢文化的影響決不僅僅局限於中國“漢四郡”所在地區,它對於朝鮮半島南部地區韓民族祖先同樣具有影響。早在公元前109年,也就是漢武帝出兵衛氏朝鮮前夕,南部馬韓目支部落就曾派遣使者赴漢地朝覲漢武帝,只是由於朝鮮王右渠的阻擾而沒有實現。“漢四郡”設定後,南部馬韓王及部落酋長開始與漢朝樂浪郡保持往來。箕氏朝鮮的箕準王南逃到馬韓地區,雖臣服於馬韓國王,但自然也間接地傳播了漢文化;從出土文物可知,當時的漢四郡文化已經影響到朝鮮半島最南端的濟州島等地。

此後在半島北部南下傳播的中國文化影響之下,韓民族脫離蒙昧,進入了國家時代。

樂浪遺蹟

通過考古工作,已在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發現包括城址、墓葬在內的漢四郡時期的遺蹟及大量遺物,有的遺物且有銘文,為研究這一段歷史和文化提供了具體的材料。

樂浪城址

樂浪郡治址位於平壤南郊大同江南岸土城裡的台地上,平面不規則,東西約長700米,南北約長600米。1935和1937年在城址東部發現柱礎石、甬路、井和下水道等建築遺蹟。城址內出土的遺物相當豐富,歷年採集所得的有磚瓦、封泥、陶器和銅鐵器等。瓦當上除常見的雲紋以外,還發現有“樂浪禮官”、“樂浪富貴”等銘文。特別是在封泥上,除“樂浪太守章”和“樂浪大尹章”之外,朝鮮等23縣的令、長、丞、尉的官印都有發現。證明這裡曾是當時的樂浪郡治址。蟬縣治址位於平安南道龍岡郡城峴里,城略呈長方形,東西約1500米,南北約1300米。城東北遺有東漢元和二年(公元85)的蟬神祠碑,碑銘內容為蟬長向山川之神平山君祈求百姓安寧五穀豐登。這是朝鮮半島最早的石刻,也是確定蟬縣址的依據。

帶方城址

帶方郡治址位於黃海北道鳳山郡石城裡,城略呈長方形,東西556米,南北730米。城址內出土有東漢到西晉的紀年磚,如光和五年(182年)、泰始七年(271年)、泰始十一年等。城址北面發現的墓磚上有“使君帶方太守張撫夷磚”的銘文,為斷定帶方郡治址提供了證據。帶方郡所屬昭明縣治址位於黃海南道信川郡土城裡,呈長方形,東西長500米,南北寬200米。城址附近的墓磚上,有“太康四年三月昭明王長造”的銘文,表明這裡是昭明縣故址。長岑縣治址位於信川郡鳳凰里,這裡發現“守長岑縣王君,君諱鄉,年七十三,字德彥,東萊黃人也。正始九年三月廿日,壁師王德造”的長篇銘文,表明了長岑縣故址的所在。其他尚有許多同時期的土城遺蹟,但由於缺乏直接的證據,還不能肯定其所屬縣治。

樂浪墓葬

樂浪樂浪
上述郡縣治址附近的墓葬,一般稱為樂浪墓葬,以樂浪郡治址南面的墓群最為有名,這裡墓葬總數在2000座以上,多有方台形墳丘。經過正式發掘的有50餘座。墓葬的結構主要為木槨墓和磚室墓兩種,分別代表不同時期。木槨墓是帶墓道的土坑豎穴,用木材構成槨室,有單室和雙室之分,一般容納兩棺,也有一棺或多棺者,隨葬品排列在棺槨之間。槨室的周圍有的還積石積炭或用磚包圍,槨室上面用土逐層夯實。比較典型的是王光墓和彩篋,前者單室雙棺,出土的木印上刻有“樂浪太守椽王光之印”,表明了墓主的身份。後者雙室三棺,因出土有以孝子傳為題材的人物彩畫漆篋而得名,同出的一枚木簡上書有“縑三匹,故吏朝鮮丞田肱謹遣吏再拜祭”,表明墓主也是樂浪郡的官吏。各墓出土的帶銘文漆器達57件,多數有紀年,上自西漢始元二年(前85),下到東漢永元十四年(102),所出銅鏡的形制、紋飾也表明這些木槨墓的年代基本上屬於這個時期。另外,漆器的銘文中還有廣漢郡或蜀郡等字樣,表明了它們的出產地點。

磚室墓為穹窿頂,有單室和雙室之分,後者前室兩側往往附有耳室。墓室內一般容納兩棺。墓磚銘文的紀年,較早的有魏嘉平二年(250)、景元元年(260),稍晚有西晉的泰始、鹹寧、太康、元康、建始、泰安、建興等年號,甚至還有東晉的永和九年(353)和元興三年(404)等紀年。這說明樂浪郡和帶方郡於建興元年(313)被高句麗攻陷之後,磚室墓的使用還繼續了一個時期。

此外,還發現有石槨墓,較有代表性的南井裡119號墓建有前後二室,用石塊砌成方錐形的券頂,同後來的高句麗墓葬相當接近(見朝鮮三國時代遺蹟)。由於遭到盜掘,遺物所存不多,僅有五銖、大泉五十等漢錢以及漆器、陶器的碎片。這些遺物或可證明,早在樂浪、帶方郡時期,石槨墓就已經出現。

歷代建制

先秦:箕子朝鮮

漢初:衛滿朝鮮

西漢:公元前108年於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漢四郡”:樂浪郡(今朝鮮平安南道)、玄菟郡(今朝鮮鹹鏡道)、真番郡(朝鮮黃海道、京畿道各一部)、臨屯郡(今朝鮮江原道);公元前82年真番郡、臨屯郡撤銷,其地併入樂浪郡(治所在平壤)

東漢:樂浪郡

曹魏:樂浪郡、帶方郡

西晉:樂浪郡、帶方郡

高句麗:公元313年,高句麗吞併樂浪郡和帶方郡,427年高句麗由吉林集安遷都平壤

唐朝:安東大都護府(公元668年唐朝吞併高句麗,735年唐與新羅確定以大同江為界)

遼國:東京道

金國:上京路的曷懶路、東京路的婆速路

元朝:遼陽行中書省的東寧路

東漢行政區劃

司隸校尉部
▪河南尹 ▪河內郡 ▪河東郡 ▪弘農郡
▪京兆尹 ▪左馮翊 ▪右扶風 ▪新興郡
豫州刺史部
▪潁川郡 ▪汝南郡 ▪梁國 ▪沛國
▪陳國 ▪魯國 ▪西平國 ▪譙郡
冀州刺史部
▪魏郡 ▪巨鹿郡 ▪常山國 ▪中山國
▪安平國 ▪河間國 ▪清河國 ▪趙國
▪勃海郡 ▪廣川國 ▪廣平國 ▪博陵郡
兗州刺史部
▪陳留郡 ▪東郡 ▪東平國 ▪任城國
▪泰山郡 ▪山陽郡 ▪濟陰郡 ▪濟北國
徐州刺史部
▪東海郡 ▪琅邪國 ▪彭城國 ▪廣陵郡
▪下邳國 ▪利城郡 ▪城陽郡 ▪東莞郡
▪東安郡 ▪東城郡
青州刺史部
▪濟南郡 ▪平原郡 ▪樂安國 ▪北海國
▪東萊郡 ▪齊國 ▪樂陵郡 ▪長廣郡
荊州刺史部
▪南陽郡 ▪南郡 ▪江夏郡 ▪零陵郡
▪桂陽郡 ▪武陵郡 ▪長沙國 ▪章陵郡
▪南鄉郡 ▪襄陽郡 ▪宜都郡 ▪新城郡
▪漢昌郡 ▪臨江郡 ▪西陵郡 ▪固陵郡
揚州刺史部
▪九江郡 ▪丹陽郡 ▪廬江郡 ▪會稽郡
▪吳郡 ▪豫章郡 ▪新都郡 ▪臨川郡
▪鄱陽郡 ▪廬陵郡 ▪彭澤郡
益州刺史部
▪漢中郡 ▪巴郡 ▪廣漢郡 ▪蜀郡
▪犍為郡 ▪牂柯郡 ▪越巂郡 ▪益州郡
▪永昌郡 ▪廣漢屬國 ▪蜀郡屬國 ▪犍為屬國
▪巴東屬國 ▪上庸郡 ▪房陵郡 ▪永寧郡
▪固陵郡 ▪梓潼郡 ▪汶山郡 ▪江陽郡
涼州刺史部
▪隴西郡 ▪漢陽郡 ▪武都郡 ▪金城郡
▪安定郡 ▪北地郡 ▪武威郡 ▪張掖郡
▪酒泉郡 ▪敦煌郡 ▪張掖屬國 ▪張掖居延屬國
▪安定屬國 ▪南安郡 ▪新平郡 ▪永陽郡
▪西平郡 ▪西郡
并州刺史部
▪太原郡 ▪上黨郡 ▪上郡 ▪西河郡
▪五原郡 ▪雲中郡 ▪雁門郡 ▪定襄郡
▪朔方郡 ▪新興郡 ▪樂平郡
幽州刺史部
▪廣陽郡 ▪涿郡 ▪代郡 ▪上谷郡
▪漁陽郡 ▪右北平郡 ▪遼西郡 ▪遼東郡
▪樂浪郡 ▪玄菟郡 ▪遼東屬國
交州刺史部
▪南海郡 ▪蒼梧郡 ▪合浦郡 ▪鬱林郡
▪交趾郡 ▪九真郡 ▪日南郡 ▪高涼郡
雍州刺史部
▪武威郡 ▪張掖郡 ▪酒泉郡 ▪敦煌郡
▪西海郡 ▪西平郡 ▪西郡
注釋1.
▪後漢書
注釋2.
▪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在( )中註明曾用名稱。

西漢行政區劃

國別:中國朝代:西漢都城:長安

行部
▪郡
司隸校尉部
▪京兆尹 ▪左馮翊 ▪右扶風 ▪弘農郡
▪河內郡 ▪河南郡 ▪河東郡
豫州刺史部
▪潁川郡
兗州刺史部
▪陳留郡 ▪山陽郡 ▪濟陰郡 ▪泰山郡
▪東郡 ▪城陽國 ▪淮陽國 ▪東平國
徐州刺史部
▪琅邪郡 ▪東海郡 ▪臨淮郡 ▪泗水國
▪廣陵國 ▪楚國
青州刺史部
▪平原郡 ▪千乘郡 ▪濟南郡 ▪北海郡
▪東萊郡 ▪齊郡 ▪淄川國 ▪膠東國
▪高密國
涼州刺史部
▪隴西郡 ▪武威郡 ▪酒泉郡 ▪張掖郡
▪敦煌郡 ▪金城郡 ▪天水郡 ▪安定郡
▪西海郡
并州刺史部
▪太原郡
朔方刺史部
▪朔方郡
冀州刺史部
▪魏郡 ▪巨鹿郡 ▪常山郡 ▪清河郡
▪趙國 ▪廣平國 ▪真定國 ▪中山國
▪信都國 ▪河間國
幽州刺史部
▪渤海郡 ▪上谷郡 ▪漁陽郡 ▪遼西郡
▪遼東郡 ▪玄菟郡 ▪樂浪郡 ▪涿郡
▪代郡 ▪廣陽國 ▪右北平郡 ▪滄海郡
▪真番郡 ▪臨屯郡
揚州刺史部
▪廬江郡 ▪九江郡 ▪會稽郡 ▪丹陽郡
▪豫章郡 ▪六安國
荊州刺史部
▪南陽郡 ▪江夏郡 ▪桂陽郡 ▪武陵郡
▪零陵郡 ▪南郡 ▪長沙國
益州刺史部
▪漢中郡 ▪廣漢郡 ▪犍為郡 ▪武都郡
▪越嶲郡 ▪益州郡 ▪牂牁郡 ▪巴郡
▪蜀郡 ▪汶山郡 ▪沈黎郡
交阯刺史部
▪南海郡 ▪鬱林郡 ▪蒼梧郡 ▪交阯郡
▪合浦郡 ▪九真郡 ▪日南郡 ▪珠崖郡
▪儋耳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