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郡

漢河間國,治樂城,即今河北省獻縣治,後魏初為河間郡,在今河間縣西南三十五里,尋分置瀛州,隋廢郡存州,又改州為河間郡,並置河間縣城為郡治,即今河間縣治,唐復曰瀛州,尋曰河間郡,後仍為瀛州,宋曰瀛州河間郡,升為河間府,元置河間路總管府,明曰河間府,清因之,屬河北省,民國廢。

簡介

河間郡,或為河間國,古代地名,中國古代郡、國名。河間一名在戰國趙國時即見於記載。秦代其地為巨鹿郡所領。西漢初年屬張耳趙國。

歷史

漢高帝分趙國所轄的巨鹿郡東北部置河間郡,仍為趙國支郡。高帝十二年(前193年)分河間郡西北部數縣屬涿郡。文帝二年(前178年),封趙王遂之弟劉辟疆為河間王,分趙國之河間郡置河間國。文帝十五年(前165年),河間王劉辟疆薨,無嗣,河間國除為郡。同時,分河間郡南部置廣川郡、分其東部置勃海郡。此時河間郡領地不足初置時的三分之一。景帝二年(前155年),封皇子劉德為河間王,復置河間國。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河間國除為郡。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復置河間國,國都在樂成縣(縣治在今河北獻縣東)。王莽時國絕。東漢建武七年(31年),封西漢末河間王劉邵為河間王。建武十三年(37年)省河間國,並其地入信都郡。和帝永元二年(90年),封劉開為河間王,分樂成國、勃海郡、涿郡復置河間國,領十二縣。桓帝延熹元年(158年),分河間國之蠡吾縣、高陽縣與中山國、安平國數縣置博陵郡。獻帝建安中,曹操分河間國、勃海郡置章武郡。魏置河間郡。西晉置河間國,改樂成縣為樂城縣。北魏置河間郡,後改為國,郡治在武垣縣,屬瀛州。隋開皇初郡廢,置瀛州。大業三年(607年)廢瀛州,復置河間郡,治河間縣(今河北省河間市)。唐武德四年(621年)平竇建德,廢河間郡,置深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