豨薟

豨薟

豨薟為菊科植物腺梗豨薟、豨薟或毛梗豨薟的全草,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瘦果倒卵形,微彎,有4棱,黑色,無冠毛。

基本信息

簡介

豨薟
【讀 音】豨薟(xī xiān)
【英文名】HERBASIEGESBECKIAE
【拉丁文】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
【來 源】為菊科植物腺梗豨薟Siegesbeckiaorientalis、豨薟或毛梗豨薟Siegesbeckia
pubescensMakino 的全草。
豨薟 (《唐本草》)

異名

稀薟草(《海上方》),火薟、豬膏莓、虎膏、狗膏、火枚草(《唐本草》),豬膏草(《本草拾遺》),粘糊菜(《救荒本草》),希仙、虎薟(《綱目》),黃豬母(《醫林纂要》),肥豬苗(《分類草藥性》),母豬油(《現代實用中藥》),亞婆針(《國藥的藥理學》),黃花草、豬母菜(《福建民間草藥》),棉蒼狼、粘強子(《江蘇植藥志》),粘不扎(《東北藥植志》),棉黍棵(《山東中藥》),綠薟草(《中藥志》),大葉草(《中藥材手冊》),蝦鉗草銅錘草(《廣西中藥志》),土伏虱、金耳鉤、有骨消(《閩南民間草藥》),豬冠麻葉、四棱麻、大接骨(《湖南藥物志》),老奶補補丁、野芝麻、毛擦拉子、大葉草(《江蘇藥材志》),珠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老陳婆、油草子(《江西草藥》),風濕草(《上海常用中草藥》),老前婆、野向日葵、牛人參(《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藥材

質輕而脆,易折斷,斷面有白色髓部。
葉對生,多破碎而不完整,灰綠色,上下面均有灰白色柔毛,紙質而脆。
在莖頂或葉腋間有時可見黃色頭狀花序,外有匙形的總苞,總苞上可見點狀腺毛。
氣微,味微苦。
以莖粗、葉多、花未開放、灰綠色者為佳。
主產於中國中部及北部。
以湖北、湖南、江蘇等地產量較大。
此外,在廣東、廣西地區有以唇形科植物防風草的全草作豨薟草使用。
參見防風草條。
雲南地區有以唇形科植物多苞糙蘇(又名香蘇)的全草作豨薟草使用。

植物形態

①腺梗豨薟

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
莖直立,常帶紫色。
枝上部密被灰白色長柔毛和紫褐色腺毛,葉對生,有柄;闊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9~14厘米,寬4~9厘米,基部楔形,下延成翼柄,先端尖,葉緣有不規則的鋸齒,兩面均密被長柔毛;通常上部葉逐漸變小,成長橢圓狀披針形。
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排列成圓錐狀;總花梗密被長柔毛和腺毛,分泌粘液;總苞片2層,外層苞片5枚,線狀匙形,內層苞片10~12枚,倒卵形兜狀,內外層苞片皆有腺毛。
花雜性,黃色,邊緣為舌狀花,雌性,先端3淺裂;柱頭2裂;中央為管狀花,兩性;先端5裂;雄蕊5,子房下位,柱頭2裂。
瘦果倒卵形,微彎,有4棱,黑色,無冠毛。
花期8~10月。
果期9~12月。
生於山坡或路旁。
分布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西南。

②豨薟

與上種相似,花梗和枝上部密被短柔毛。
葉片闊卵狀三角形至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的淺裂或粗齒。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約30-100厘米,分枝斜升,上部的分枝常成復二歧狀;全部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葉花期枯萎;中部葉三角狀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0厘米,寬1.8-6.5厘米,基部闊楔形,下延成具翼的柄,頂端漸尖,邊緣有規則的淺裂或粗齒,紙質,上面綠色,下面淡綠,具腺點,兩面被毛,三出基脈,側脈及網脈明顯;上部葉漸小,卵狀長圓形,邊緣淺波狀或全緣,近無柄。頭狀花序徑15-20毫米,多數聚生於枝端,排列成具葉的圓錐花序;花梗長1.5-4厘米,密生短柔毛;總苞闊鍾狀;總苞片2層,葉質,背面被紫褐色頭狀具柄的腺毛;外層苞片5-6枚,線狀匙形或匙形,開展,長8-11毫米,寬約1.2毫米;內層苞片卵狀長圓形或卵圓形,長約5毫米,寬約1.5-2.2毫米。外層托片長圓形,內彎,內層托片倒卵狀長圓形。花黃色;雌花花冠的管部長0.7毫米;兩性管狀花上部鍾狀,上端有4-5卵圓形裂片。瘦果倒卵圓形,有4棱,頂端有灰褐色環狀突起,長3-3.5毫米,寬1-1.5毫米。花期4-9月,果期6-11月。
生山坡、林緣及路旁。
分布秦嶺及長江以南。
廣產陝西、甘肅、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貴州、福建、廣東(海南)、台灣、廣西、雲南等省區。生於山野、荒草地、灌叢、林緣及林下,也常見於耕地中,海拔 110-2700米。還廣布於歐洲、蘇聯高加索、朝鮮、日本、東南亞及北美熱帶、亞熱帶及溫帶地區。 

③毛梗豨薟

又名:少毛豨薟
一年生草本,高35~100厘米。
外形與上種很相似,但花梗和枝上部疏生平伏灰白色短柔毛,葉片及瘦果也較小。
花期8~10月。
果期10~11月。
生長於山坡及路邊雜草中。
分布長江以南及西南等地。
以上三種植物的根(豨薟根)、果實(豨薟果)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夏季開花前割取全草,除去雜質,曬至半乾後,再置通風處晾乾。

參考文獻

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 Sp. Pl. 900, 1753 (“Sigesbeckia”); Lour., Fl. Cochinch. 504, 1790, ; DC., Prodr. 5: 495, 1836; Benth., Fl. Hongk. 182. 1861; Hook. f. Fl. Brith. Ind. 3: 304, 1881; Hemsl. in Journ. Linn. Soc, 23: 433, 1888; Diels, in Engl. Bot. Jahrb. 29: 615, 1900; Hayata, Comp. Formos. 17, 1904; Gilg et Loesn., in Engl., Bot. Jahrb. 34, Beibl. 75: 72, 1904; Merr. in Lingn. Soc. Journ. 5: 184, 1924; Gagnep., Lecomte. Fl. Gen. Indo-Ch. 3: 600, 1924; Chen, in Bull. Fan. Mem. Inst. 5: 55, 1934; Lingn Contr. Inst. Bot. Ac. Peip. 3: 489, 1934; Hand. -Mazz., Symb. Sin. 7: 1109, 1936 et in Act. Hort. Goth. 12: 252, 1938; Chang in Sunyats. 3: 292, 1937 Kitam. in Mem. Coll. Sci. Kyoto Univ. Ser. B. 16: 261, 1942; 侯寬昭等, 廣州植物志, 546, 1956; S. Y. Hu, in Quart. Journ. TaiWan Mus. 21, 3-4; 158, 1968;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4: 490. 圖6393. 1975.——Siegesbeckia iberica: Willd., Sp. Pl. 3: 2220, 1804.——Siegesbeckia brachiata Roxb., Hort. Beng. 62, 1884. ——Siegesbeckia micorcephata DC., l. c. 496, 1836.——Siegesbeckia gracilis DC., l. c. 496, 1836. ——Siegesbeckia orientalis f. angustifolia Makino, in Tokyo Bot. Mag. 18: 100, 1904. ——Siegesbeckia orientalis var. angstifolia Makino Somoku Dusetsu Makino's ed. 4. 1092, 1912; Yamamoto in Journ. Trop. Agr. 9: 87, 1937. ——Siegesbeckia humilis Koidz. in Tokyo Bot. Mag. 39: 24, 1925.

藥理成分功能

【化學成分】腺梗豨薟含豨薟苦味質及生物鹼。
【藥理作用】①抗炎作用毛梗豨薟與海州常山以1:2混合之水煎劑10克/公斤給予大鼠,對雞蛋清性關節腫脹有抑制作用,如單用毛梗豨薟則無明顯抑制作用。
②降壓作用豨薟(品種不明)的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有降低麻醉動物血壓的作用。
【炮製】豨薟草:揀去雜質,除去殘根與老梗,先抖下葉另放,將梗洗淨,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後切段,曬乾,再與葉和勻。
制豨薟草:取淨豨薟草段,用黃酒拌勻(一法,用蜂蜜加等量的黃酒化烊拌勻),俟酒吸乾後,置蒸籠內蒸燜,取出曬至半乾,再蒸至黑色為度。
(每豨薟草100斤,用黃酒20斤)
【性味】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寒,有小毒。
②《本經逢原》:苦微辛,寒,有小毒。
【歸經】入肝、脾、腎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肝、腎二經。
②《本草匯言》:入手、足少陽經。
③《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經。

功用主治

祛風濕,利筋骨,降血壓。
治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無力,瘧疾,急性肝炎,高血壓病,疔瘡腫毒,外傷出血。
①《唐本草》:主熱匿,煩滿不能食,生搗汁服三、四合。
主金瘡,止痛,斷血,生肉,除諸惡瘡,消浮腫,搗封之。
湯漬、散敷並良。
②《本草拾遺》:主久瘧,痰飲,生搗絞汁服,得吐出痰;亦碎敷蜘蛛咬,蟲蠶咬,蠼螋溺瘡。
③《開寶本草》:療虎及狗咬瘡。
④《本草圖經》: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者。
亦能行大腸氣。
服之補虛,安五臟,生毛髮。
兼主風濕瘡,肌肉頑痹;婦人久冷,尤宜服用之。
⑤《履巉岩本草》:醫軟癱風疾,筋脈緩弱。
為末,酒調服。
⑥《滇南本草》:治諸風、風濕症,內無六經形症,外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氣壅盛,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濕氣流痰,癱瘓痿軟,風濕痰火,赤白癜風,鬚眉脫落等症。
⑦《本草經疏》:祛風除濕,兼活血之要藥。
⑧《分類草藥性》:明目,黑髮,滋陰養血。
⑨《貴州民間方藥集》:潤肺止咳。
⑩《廣西中藥志》:其葉外敷蝦鉗瘡(生兩指隙間)。
⑾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安神降壓,祛風止痛。
治神經衰弱,失眠;高血壓;風濕痹痛;蛇蟲咬傷。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20克(大劑50~100克);搗汁或入丸、散。
外用:搗敷、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宜忌

陰血不足者忌服。
①《唐本草》:多則令人吐。
②《本草經疏》:凡病人患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由於腫、腎兩虧,陰血不足,不因風濕所中而得者,不宜服之。
③《本草述》:忌鐵。

選方

①治風、寒、濕三氣著而成痹,以致血脈凝澀,肢體麻木,腰膝酸痛,二便燥結,無論痛風,痛痹,濕痰,風熱,宜於久服,預防中風痿痹之病:豨薟草不拘多寡,去梗取葉,曬乾,陳酒拌透,蒸過曬乾,再拌再蒸,如法九次。
曬燥,為細末,貯聽用,蜜丸,早空心溫酒吞服四、五錢。
(《活人方彙編》豨薟散) ②治感受風濕,或嗜飲冒風,內濕外邪,傳於四肢脈絡,壅塞不舒,以致兩足軟酸疼痛,不能步履,或兩手牽絆,不能仰舉,凡辛勞之人,常患此症,狀似風癱:地梧桐(花、葉、梗、子俱可,切碎曬乾,炒,磨末子)一斤,豨薟草(炒,磨末子)八兩。
上二味,和勻,煉蜜丸,如桐子大。
早晚以白滾湯送下20克,或單用臭梧桐100克,煎湯飲,以酒過之,連服十劑,其痛即瘥,或煎湯洗手足亦可。
忌食豬肝、羊血、番茄等物。
(《養生經驗合集》豨桐丸) ③治癘風腳弱:豨薟草(五月取赤莖者,陰乾,以淨葉蜜酒九蒸九曬)500克,當歸、芍藥、熱地各50克,川烏(黑豆制淨)30克,羌活、防風各50克。
為末,蜜丸。
每服二錢,空心溫酒下。
(《張氏醫通》豨薟丸) ④治中風口眼歪斜,手足不遂,語言蹇澀,口角流涎,筋骨攣強,腰腳無力等證:豨薟(酒蒸,曬九次)三斤,蘄蛇二條,人參、黃耆、枸杞子、川萆薢、於白朮、當歸身各八兩,蒼耳子、川芎、葳靈仙、半夏曲各四兩(以上諸藥,但用酒拌炒),沉香二兩(不見火)。
共十三味,俱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早晚各服15克,白湯送下。
(《方脈正宗》) ⑤治瘧疾:豨薟草(乾品)50克。
每天一劑,兩次煎服,連服三天。
(《全展選編·傳染病》) ⑥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黃花草五錢,山梔子一錢,鐵鏽釘二枚。
按病情可加三叉槍(三葉鬼針草)適量。
加水800毫升,煎成300毫升。
每天一劑,兩次煎服。
(《全展選編·傳染病》) ⑦治發背丁瘡:豨薟草、五葉草(即五爪龍)、野紅花(即小薊)、大蒜等分。
擂爛,入熱酒一碗,絞汁服,得汗效。
(《乾坤生意秘韞》) ⑧治癰疽腫毒,一切惡瘡:豨薟草(端午采者)一兩,乳香一兩,白礬(燒)半兩。
為末。
每服二錢,熱酒調下,毒重者連進三服,得汗妙。
(《乾坤生意秘韞》) ⑨治蜘蛛咬傷及狗咬、其它蟲咬:豨薟草,搗爛敷患處。
(《貴州省中醫驗方秘方》) ⑩治風氣行於腸胃泄瀉:火枚草,為末,醋糊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世醫得效方》火坎丸) ⑾治翻胃及脾間諸疾,腹痛泄瀉:皺面地蔥花(即火枚草花),不以多少,焙乾,為細末,蜜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不拘時候。
(《百一選方》) ⑿治腸風下血:豨薟葉,酒蒸為末,煉蜜丸。
每服三錢,白湯下。
(《方脈正宗》)

臨床套用

治療瘧疾取乾豨薟草1~1.5兩,每日2次煎服,連服2~3天。
小兒遞減。
臨床觀察63例,結果症狀控制者55例(當天控制23例,隔天控制24例,第3天控制8例),無效8例。
有效率達87.3%。
但有5例復發。

醫藥使用

《藥典》。【苗藥】稀幾覓:地上部分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肩臂酸痛,腰膝無力,四肢麻木《湘藍考》。【傈僳藥】希薟草,莫恩能:全草治風濕關節痛,腰膝無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高血壓,神經衰弱,急性黃疸型肝炎,瘧疾等《怒江藥》。【壯藥】白蘇:莖,葉,全草治霍亂,感冒,無名腫毒,高血壓頭痛,風濕骨痛,骨疽《桂藥編》。【毛難藥】物西林,野谷香:功用同壯族《桂藥編》。【仫佬藥】馬薄荷,美珍咯:功用同壯族《桂藥編》。【彝藥】全草治風濕骨痛,腰背酸痛,四肢拘攣,半身不遂《哀牢》。【水藥】獨慢:全草治瘧疾《水醫藥》。【白藥】的得苦:全草治風濕關節炎,腰膝無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高血壓,神經衰弱,急性黃疸性肝炎,瘡癤腫毒,痢疾,周身水腫,尿中夾雜砂石《滇藥錄》。【傣藥】牙悶公:全草功用同白族《滇藥錄》。【佤藥】娘卡:全草功用同白族《滇藥錄》。牙悶公(西傣):全草治痢疾,周身水腫,尿中夾雜砂石《版納傣藥》、《傣醫藥》、《傣藥錄》。肥豬苗:治風濕關節炎腰膝無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德民志》。【畲藥】黃花仔,黏蝴蝶,黏不扎:全草治風濕關節痛,腰膝無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高血壓病,神經衰弱,急慢性黃疸性肝炎,瘧疾,癤《畲醫藥》。【侗藥】罵茂巴同(Mal nyak bay dongc),尚同巴罵茂(Sangp dongc bav mal nguk):地上部分主治餵瘧(打擺子)《侗醫學》。【基諾藥】宰柯宰勒:全草治瘧疾,急性肝炎,疔瘡腫毒,外傷出血《基諾藥》。 

名家論述

①《綱目》:豨薟,生搗汁服則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暴則補人,去痹,故云無毒。
生則性寒,熟則性溫,雲熱者非也。
②《本草通玄》:豨薟,苦寒之品,且有毒,令人吐,以為生寒熟溫,理或有之,以為生瀉熱補,未敢盡言,豈有苦寒搜風之劑,一經蒸煮,便有補益之功耶?世俗以慎微《本草》譽之太過,遂誤認為風家至寶,余少時亦信之,及恪誠修亭,久用無功,始知方書未可盡憑也。
古人所謂補者,蓋以邪氣去則正氣昌,非謂其本性能補耳。
③《本草正》:豨薟,氣味頗峻,獸逐風濕諸毒,用蜜酒層層和灑,九蒸九曝,蜜丸,空心酒吞,多寡隨宜。
善治中風口眼歪斜,除濕痹,腰腳痿痛麻木。
生者酒煎逐破傷風危急,散撤麻疔,惡毒惡瘡,浮腫,虎傷狗咬,蜘蛛蟲毒,或搗爛封之,或煎湯,或散敷並良。
其掃蕩功力若此,似於元氣虛者非利。
④《本草述》:有雲,豨薟制如法,大益氣血,四肢不遂,大有功。
又曰,古方愈風湯、四白丹,藥多辛散,恐非類中所宜。
半身不遂病久,補氣血、化痰藥外,更常服豨薟丸佳。
又雲,口眼歪勢緩者,豨薟尤佳。
合而參之,則此味止宜於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證,似不能療中藏奄忽之證也。
蓋中藏證是陰不能御陽,風火相煽,致陰已離陽,所謂升降息而氣立孤危者也,至是以索益元氣之劑,以求生於萬一,毋亦後時而濟於存亡之數乎,固不得責其效於茲藥也。
凡患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由於外因風濕者,生用,不宜熟;若內因屬肝腎兩虛,陰血不足者,九制用,不宜生。
⑤《本草新編》:豨薟入腎。
然散人真氣,最不宜服。
不宜用而入之茲編者何也?蓋腎經之藥,藥品中最少,腎犯風邪濕氣,又最難治,姑存之以治腎中風濕之病。
中風之症,必問其腰間素有水濕之癬否?有水濕之癬,又必問其腎囊之乾濕若何。
腎中有風,其人必然腰痛而重,腎中有濕,其人必然囊破而癢。
即用豨薟,亦必與人參、白朮大劑共用。
至於濕痹腰腳酸疼之症,又必加入苡仁、茯苓、黃芪、芡實同施,始萬全也。
夫豨薟未嘗無功,余慮人誤認補味而常用之耳。
風入腎者最難治,存豨薟而不刪去者,正備妙用耳。
不然,防己可祛腎內之風濕,存防己何必復取豨薟?正以豨薟功用勝於防己,其耗散精血亦遜於防己,所以存防己而仍存豨薟。
蓋防己治腎內之風濕,止可一用以出奇,不可再用以貽害,若豨薟則不妨一用而至於再用,但不可久用耳。
⑥《本草正義》:豨薟,生時氣臭味澀,多服引吐,蓋性本寒涼,而氣猛烈,長於走竄開泄,故能治熱煩癰毒而吐痰瘧;及其九次蜜酒蒸曬,和蜜為丸,則氣味已馴,而通利機關,和調血脈,尤為純粹,凡風寒濕熱諸痹,多服均獲其效,洵是微賤藥中之良品也。

菊科·向日葵族植物

向日葵族(Trib. Heliantheae Cass.),菊科、管狀花亞科的一個族。本族中國產11個屬,歸化者約有9或10屬,栽培者有7-8屬。在外來的植物中,栽培最廣的是向日葵屬 Helianthus,為食品和輕工業提供重要的原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