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寧壩上草原

豐寧壩上草原

壩上草原位於內蒙古高原與大興安嶺南麓的接壤地帶。特指由草原陡然升高而形成的地帶,又因氣候和植被的原因形成的草甸式草原,現泛指張家口以北100公里處到承德以北100公里處,統稱為壩上地區。就旅遊地域而言,主要又分為圍場壩上(木蘭圍場)、豐寧壩上、張北壩上和沽源壩上等區域組成,是內蒙古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木蘭圍場縣-烏蘭布統大草原最為美麗,但距離北京也最遠。該地區平均海拔在1500米左右,夏季無暑,舒適宜人,地勢平緩,多為丘陵草原,總面積約350平方公里,全長約300公里左右,是理想的綠色健康旅遊休閒勝地。

基本信息

草原概述

豐寧壩上草原豐寧壩上草原
豐寧京北第一草原又名壩上草原,位於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西北部,總面積350平方公里,南距北京285公里,是距首都最近的天然大草原,故名京北第一草原北京人最早發現大灘是在12年前,前往壩上攝影創作,那時候的大灘還是個荒涼貧窮的小鎮,來旅遊的人們也只能借宿在老鄉家中。此後絡繹不絕的遊客帶來小鎮的繁華,因為旅遊,便有了星羅棋布的蒙古包、草原木屋、歐式別墅;夜晚的篝火、蒙古風情的民族舞蹈;滑草、騎馬、射箭等旅遊項目。即便是草原農家,也由原來的茅草屋變成了現在紅磚金瓦的大院。近年來,大灘漸漸代替了懷柔密雲,成為北京人避暑休閒的後花園。今天,被譽為“京北第一草原”的壩上,上至鶴髮老人、下至英姿少年,恐怕已很難有人不認“賓士”“寶馬”“富康”“桑塔納”了 .這裡窪水清澈,青草齊肩,黃羊成群,生態環境優良。

風景描述

蒙古語稱此地為“海留圖”,意為水草豐茂的地方。 平均海拔1487米。置身高地仰望,似有天穹壓落,雲欲 擦肩之感。放眼沼澤,灘地組成的曠垠原野,氤氳流生,庶草搖曳,繁花鋪地,禽鳥飛鳴,駿馬賓士。這裡屬大陸季風型高原氣候,春秋時短,乾燥少雨;冬季偏長,嚴寒多風;夏季無暑,清涼宜人,7月份平均氣溫17.4℃,一年中最高氣溫不過24℃。
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供觀賞的眾多花草中,5月的金針花,6月的野罌菜,7月的乾枝梅,8月的金蓮花,倍受人喜愛。每年端午節前後百靈鳥在花草中產卵孵化,是捕捉百靈的最好時節。10月成百上千的南徒大雁在這裡短棲。野兔、鼴鼠、狐、豹等草原動物,經常在坡地草叢中出沒。京北第一草原是避暑狩獵的好地方。

草原歌舞

草原名族是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從事畜牧狩獵生產。由於長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自古以來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鷹圖騰,因而形成了草原名族舞蹈渾厚、含蓄、舒展、豪邁的特點。草魚民間舞蹈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為女性獨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風格。舞者頭頂瓷碗,手持雙盅,在音樂伴奏下,按盅子碰擊的節奏,兩臂不斷地舒展屈收,身體或前進或後退,意在表現蒙古族婦女端莊嫻靜、柔中有剛的性格氣質。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風格特點的“軟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語彙,表現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風格。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盅碗舞,舞姿質樸簡單,沒有嚴格的規律動作。

摔跤

摔跤是草原上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o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獨特的服裝、規則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 摔跤手要身著摔跤服"昭德格"。其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駝皮製作,皮坎肩上有鑲包,亦稱泡釘,以銅或銀製作,便於對方抓緊。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摔跤手身著的套褲用十五、六尺長的白綢子或各色綢料做成,寬大多褶,褲套前面雙膝部位繡有別致的圖案,呈孔雀羽形、火形、吉祥圖形,底色鮮艷,圖呈五彩。其足蹬馬靴,腰纏一寬皮帶或綢腰帶,著名的摔跤手的脖子上綴有各色彩條--"江嘎",這是摔跤手在比賽時獲獎的標誌。

酥油抹額

蒙古族待客禮俗。貴客至或遇重大節日舉宴,主人送上一瓶酒而先不上酒杯。瓶口上抹有酥油,先由上座客人或長者用右手指蘸少許酥油自抹其額,再依長幼之序遞抹,事畢主人才拿來杯子斟酒敬客。

草原火神節

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索倫一帶鄂溫克族人的節日。過節時間是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 節日裡,家家都要殺一隻肥羊,選最好的胸脯肉和羊頭,放在火上烤,以供祭火神,全家老小向火堆叩頭,供祭後,各家盡興享用火烤的佳肴。

傳說很久以前,鄂溫克人不知道怎樣使用火。有個獵手打獵時無意中走進了一個盤踞著許多蛇的大石洞。他出洞時,世上已過了許多年,但這時他竟然能聽懂神仙的語言了。獵人看見兩座氈房,一座是富人的,一座是窮人的。他進窮人的氈房作客,聽見火神的言語,說是要懲罰那個貪得無厭的富人。晚上果然顯靈,火神懲罰了富人。獵人將事情的真相告訴窮苦的牧民們。後來牧民們開始崇敬火神,並把十二月二十三日定為火神節。

旅遊景點

千松壩森林公園

千松壩森林公園位於河北省豐寧縣西北部,京北草原大灘東南,是壩上草原上一座以天然次生林景觀為待色的新辟旅遊風景點。該園是由交界溝、大北溝、豹子溝等構成的以雲杉、落葉松為主的森林一——草原最佳結合型風景區。

佛珠洞

佛珠洞是喇嘛山第一景,該洞是一條500米的天然山洞,洞外有18塊巨石覆蓋其上,酷似一串佛珠,故稱佛珠洞。 佛珠洞是古代冰川遺蹟的有力證據。像佛珠洞一帶的冰臼,分布在山脊、山峰、山麓地帶,在國內外實屬罕見。

冰臼遺址公園

冰臼公園位於河北省豐寧縣城北28公里處的喇嘛山風景區,距北京208公里,是通往京北第一草原的必經之地。這裡奇峰峻峭、峽谷清幽,公路兩側分布著很多神奇的景觀,主峰喇嘛山海拔1198米,分布著有如“天鍋”的冰臼群,此外還有懸壁禪洞、鞍馬石刻、喇嘛佛、神劈石、峰上塔、疊落岩等。

白雲古洞

白雲古洞位於豐寧滿族自治縣窄嶺鄉黑山咀村潮河西岸。白雲古洞又稱白雲峽谷、朝陽洞,是由若干峰、洞、谷和寺廟組成的風景區總稱。 位於承德豐寧縣城南45公里處的蓮花山中,占地4平方公里。風景區四周有危峰峭壁環立,一道山塹來往出入,自然形成山門。

九龍松

位於豐寧縣城西北方向15公里處的五道營鄉,此樹栽植於北宋中期,距今已有980多年的歷史。九龍松因其狀似九條龍而得名,你看它九條粗大的枝幹盤根錯節,盤鏇交織在一起,形成一株粗大的樹木。九條枝幹枝頭好像龍頭,樹身彎彎曲曲猶如龍身,樹皮呈塊狀,恰似龍鱗,九條枝幹條條像龍,飛騰而起。

喇嘛山

喇嘛山佛珠洞位於豐寧大灘鄉,“中國第一冰公園”在佛珠洞山頂,海撥1198米,主峰上的冰臼猶如“天鍋”一般,經中國地質科學院韓月林等三們教授考鑒認定冰臼遺址,距今已有二百萬年,是國內外罕見的“世界奇觀”、“天下一絕”。

美麗草原農家院

現在家家戶戶都擴建了農家院。原來的菜園子沒有了,用大片大片的地面和房子取代了。沒了原來最古老的農家院的感覺,但是還是保留了農家院的獨特之處。很久以前的那古口井還在,農家菜依然在做,那兩口大鍋放在了特意蓋的廚房裡。最值得提的是,現在衛生條件比原來真是提高了多了,衛生間不是原來的土廁所了,而改為水沖了,每個房間都能有一個電視機啦;如果帶著筆記本,還可以無線上網呢。

壩上特色美食

莜麵

莜麵食品是壩上地區特有的食品。莜麵是由裸燕麥(俗稱莜麥)加工而成的麵粉。在華北、西北地區稱為莜麥,雲貴地區稱為香麥,屬高寒作物。壩上莜麥的重要產區,千百年來廣為種植,其粒通過篩選、清洗熟化後可製成麥片、莜麥麵粉等,是當地人喜好的食品。

壩上地區流傳著這樣的俗語:四十里莜麵、三十里糕、二十里蕎面餓斷腰,可見莜麥獨特的耐飢性。莜麥的營養成份十分豐富,其蛋白質、油脂含量均居我國食用的八大糧食作物(小麥、水稻、玉米、大麥蕎麥、高麥、穀子)之首。莜麥中蛋白質含量是麵粉、大米的1.6—2.3倍。尤其是賴氨酸含量很高,是大米、麵粉的6—10倍;油脂含量8.8%。驛熱量以及磷、鐵、鈣的含量為每百克69毫克。維生素E的含量也均高於水稻、小麥,可溶性纖維是水稻、小麥的7倍。莜麥還含有其他穀物中缺少的皂甙(人參素)。
莜麵壩上主食之一。口外三宗寶,“三藥、莜麵、大皮襖”的俗語道出了壩上人對莜麵的特殊情感。莜麵的加工製作有“三熟”之說,一熟是在磨成麵粉之前,將莜麥粒炒熟,二熟是在製作食品之前用開水將麵粉燙熟,也就是用開水和面,三熟即加工成型後上鍋蒸熟或煮熟。莜麵的製作工藝比較複雜,有窩窩、魚魚、囤囤等幾十種做法,最有功夫的要數推莜麵窩窩。就是將和好的面,取三兩左右,背在右手背上,用食指和中指掐一個小面球,用右手手掌在光滑的容器上推成特別薄的面片,再用左手食指將其捲起並套在食指上豎著放入籠屜中,這樣連續一個一個地把它們擺放好,就象蜜蜂的蜂窩,快頻率的動作與程式,是一種藝術表演,真是大開眼界。莜麵的加工流和是諸多糧食食品加工中極為罕見的。所以它不論薄如紙張的“窩窩”,還是細如冬粉的“魚魚”,蒸熟後的特殊味道可從室內傳到院子裡。熱氣騰騰的莜麵配上羊肉蘑菇或雞蛋湯、油嗆辣椒老陳醋,一根蔥或一頭蒜就食,那真是難得的口福。如適暑夏,涼拌黃瓜水蘿蔔絲或蒜泥茄子、拌苦菜等蘸莜麵那就更加別具風味了。如果莜麵和山藥搭配,食品花樣就更多了

壩上口蘑

壩上草原口蘑:它一般生長在海拔800——1500米的深山峽谷,白蘑是純天然的食用菌無任何污染,有獨特的風味,含有蛋白質,八種胺基酸,穀物中一般所缺乏的賴胺基酸,在白蘑中含量極其豐富,賴胺基酸有利於兒童體質和智力的發展,它含有多種礦物質,以磷、鈉、鉀含量最高,野生白蘑其營養價值達到“野生食品的頂峰”被外國專家推薦為十大健康食品之一。

壩上土豆

壩上土豆,學名馬鈴薯,俗稱“地蛋”、“山藥蛋”。系多年生地下莖草本作物,現多為一年一季或一年兩季栽培。土豆原產南美洲,我國各地均有栽培,性喜涼冷,適宜疏鬆肥沃的沙土。由於口外壩上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加之晝夜溫差很大,使這裡種植的土豆含澱粉量級高,食用非常可口,成為口外的第二宗“寶”,並享譽京津廣大地區。口外種山藥已有百年之久,成為民眾必不可少的副食。還可以做澱粉、酒精。山藥與莜麵合起來可做百十種麵食,且都別具風味,好客的口外人常以“山藥魚”、“蘑菇羊肉湯”來招待貴客。

蕨菜

又稱長壽、如意菜。它是野生植物,素有“山菜之王”的美稱,產自深山。蕨菜營養豐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C及多種礦物質。蕨菜可鮮吃,也可醃製後食用。壩上地區也是我國蕨菜的產地之一,不僅國內暢銷,還深受國外賓客的讚譽。

馬奶酒

將鮮馬奶裝入生皮囊中,掛在向陽處,用一根特製的木棍每日攪拌數次,使馬奶逐漸發酵變酸。當馬奶變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時,即成為馬奶酒。 奶茶 是蒙古民族傳統的熱飲料。由磚茶水加鮮奶熬製成。喝時通常要加少許鹽,還可以加黃油泡炒米和奶製品食用。可終日飲用。有暖胃、解渴,充飢,助消化的功能。 奶皮子鮮牛奶倒入鍋中微火慢熬,待其表面凝結一層臘狀脂肪,用筷子挑起掛在通風處晾乾,即為奶皮子。製法 與製作腐竹相似。奶皮子屬奶食中精品。味道純香、營養豐富。 乳酪 將優酪乳經微火煮熬後裝入布袋,擠出酸水,成碎塊壯晾乾即為乳酪,質硬而酸甜 奶豆腐蒙古族最為喜食的奶製品.不僅營養豐富,且味美而耐飢,通常與奶茶一起用。 莜麵 有壓飴烙、搓魚魚、推窩窩、卷囤囤、攪拿糕、碾刨渣、炒傀儡等等。多種樣的吃法。吃時可佐以羊肉湯、鹽菜湯、時令蔬菜等,再加一些辣椒、蒜蓉、更覺可口。 蕎面蕎麥經過加工,磨成麵粉叫蕎面。一般有蕎面飴烙、蕎面圪坨。熬羊肉湯吃起來美味可口。 炒米糜子經過蒸、炒、碾等工序加工而成的,一般同奶茶同吃。燒麥 選料精良、皮子精而薄、羊肉餡肥瘦適中,蔥姜等佐料齊全。稍美出籠,鮮香四溢。觀期形,只見皮薄如蟬翼,晶瑩透明,可筷提起垂垂如細囊,置於盤中團團如小餅。吃起來香而不膩。 手把肉蒙古族名吃。吃時直接用手撈起來撕著吃,再佐以山胡椒。是蒙古族待客的重要菜餚,僅次於烤全羊

壩上草原涮羊肉

起源於元代。內蒙古涮羊肉多選用大尾綿羊的外脊、後腿、羊尾等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火鍋沸湯中輕涮;再取備好的麻醬、腐乳、韭菜花、蔥花、薑絲、蝦油等作佐料肉片鮮嫩可口,不膻不膩,邊涮邊吃。

吊爐烤全羊”是把壩上草原一種傳統而具有獨特風味的宴客佳肴。由於“烤全羊”的加工方法特殊和講究,如今這一傳統美食所有人都有機會品嘗了。

烤全羊

烤全羊之所以名聞遐邇,除了因為選用的羊肉質好以外,關鍵在於它有一整套特殊的烤制方法。烤羊要選擇膘肥體壯的四齒三歲綿羊作原料,屠宰時必須採用攥心法:從羊的胸部開刀,把手伸入羊腔,攥捏其心臟致死,用這種方法殺死的羊不會大量出血,其肉格外可口。羊宰殺後先剝皮,先把前腿掛起開膛,取掉五臟和下水,洗淨胸腔、腹腔。在羊的胸腔內放入各種佐料,四肢向上,羊背朝下,用鐵架子吊起來,放在爐上烘烤。烤爐是特製專用的,形成穹廬,先用一些柴禾和木炭,將烤爐內燒紅,將全羊至半熟,對著羊身進行改花刀撒調料,直到羊全身烤成焦黃色為止。能使羊腹中的佐料味逐漸滲透於羊肉之內,同時能使羊肉熟透。 全羊烤好後,將全羊以跪臥姿勢擺入直徑約1米的大盤內,上桌後,由專人在客人面前將羊剖卸成小塊,視來賓身份依次奉遞,吃起來酥脆香嫩,肥而不膩,根本不同於別種方法做成的羊肉味道。品嘗過這種烤全羊,齒頰久久留香,終身難忘

自駕路書

>五元橋盤橋 上京順路 (此處開始計里程表)
>五元橋出發14.5公里到達枯柳樹環島直行 (右轉是去平谷的路)
>車行38公里到達懷柔縣廟城立交橋 直行
走高速簡要說明:京承高速,至14號(懷柔)出口中影楊宋收費站出高速,穿過雁棲技術開發區,順路牌指示雁棲湖方向,過雁棲湖繼續往豐寧方向前行。(現在懷柔到湯河口方向返程時已通高速)
>車行41公里到開放環島 此處左轉 (直行是去密雲的路)
>前行1公里丁字路口右轉 一路直行
>車行44公里到富樂環島 直行
>車行46公里到雁棲環島 直行
>車行56公里到青龍峽岔口(從這裡開始是山路)
>車行72公里到分水嶺隧道
>車行100公里到達湯河口檢查站
>車行112公里到達長哨營加油站(這裡右轉和直行都可以,但直行走的是村子,人多路窄,建議右轉走外環)
>車行114公里到達長哨營丫型路口 此處左轉(直行至灤平的路)
>車行159公里到達河北省與北京的分界線南大梁
>車行177公里到達豐寧縣城南大橋加油站 此處左轉 (右轉至承德的路)
>過橋後環島右轉 (直行至豐寧縣城)走縣城外環人少路寬
>車行186公里到達撒袋溝門丁字路口 直行(左轉至沙城)
切勿在這裡左轉
>車行193公里到達土城鎮丁字路口 此處左轉(直行圍場)
記住過豐寧的第二個左轉路口 有路標
>車行206公里到達豐寧縣喇叭山風景區
>車行220公里到達豐寧縣窟窿山鎮
>車行233公里到達壩底(山頂就是壩上草原)
>車行 240公里到達壩頂
>車行 256公里到達海留圖路口(壩上的娛樂項目都在這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