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佛教

西域佛教

西域佛教之興盛始於西元前二六○年頃,阿育王曾派遣摩訶勒棄多(梵 Maha^rakkhita)、末闡提(梵 Majjha^ntika)至此地傳教。摩訶勒棄多主要布道於印度西北之希臘殖民地臾那國(Yona),復擴及阿富汗、安息、康居等地,末闡提則在犍陀羅、迦濕彌羅等地布教。佛教於西域迅速流布,至西元四世紀,高昌甚至奉為國教,彼時即西域佛教之鼎盛期。

簡介

西域佛教之興盛始於西元前二六○年頃,阿育王曾派遣摩訶勒棄多(梵 Maha^rakkhita)、末闡提(梵 Majjha^ntika)至此地傳教。摩訶勒棄多主要布道於印度西北之希臘殖民地臾那國(Yona),復擴及阿富汗安息康居等地,末闡提則在犍陀羅迦濕彌羅等地布教。佛教於西域迅速流布,至西元四世紀,高昌甚至奉為國教,彼時即西域佛教之鼎盛期。
  在此之前,佛教已經由西域東傳我國,而西域諸國古德名僧亦入我國傳譯經典,如安息之安世高、曇無諦、安法賢、安法欽,月支之支婁迦讖、支曜、支謙、法護、支法度、曇摩難提、支道根,康居之康巨、康孟詳、康僧鎧、康僧會、曇諦,龜玆之帛延帛屍梨密帛法炬、佛圖澄、蓮華精進,罽賓僧伽跋澄、僧伽提婆、僧伽羅叉、曇摩耶舍弗若多羅、卑摩羅叉、佛陀耶舍、求那跋摩等。

派別

自西元二世紀至五世紀,西域教派多屬小乘,彼時盛行小乘者有疏勒、罽賓、犍陀羅;大小乘思想混合,而仍以小乘為主流者有安息、康居、龜玆,惟信大乘者為子合(即大唐西域記所載斫句迦,當今蔥嶺以東瓦罕山谷一帶),盛行大乘者另有高昌、于闐等。五世紀以後,犍陀羅因無著(梵 Asam!ga)、世親(梵 Vasubandhu)二大乘學僧之出世,大乘佛教遂有流行北印度之趨勢。隨著佛教之流布,佛塔、雕刻、繪畫等佛教藝術亦因而發達,佛像多以泥土、漆灰為原料,佛畫以壁畫為主,樣式則多為融合希臘、羅馬、印度三種精神之犍陀羅系統,此外亦有回鶻式(多於吐魯番附近)、喇嘛式。七世紀以後,中國美術色彩漸濃,遺物多在吐魯番一帶。至於其取材範圍,則佛像主要有佛陀及觀音、文殊等菩薩,繪畫以賢愚經、六度集經等之故事為對象。經典之編纂、書寫、翻譯亦極盛行,僅高昌、于闐二地,即有中阿含(優婆利經)、小部經藏(法句經數葉)、般若(大品般若十數葉、金剛般若)、秘密(無量門陀羅尼、大白傘蓋咒)、大積(月藏分、寶幢、日藏分、賢護分)等二十餘種為後人發現。
  隋唐之際(七世紀),穆罕默德創回教於大食,以兵力行教,馬蹄所至,佛教盡為所滅,安息、大月氏、康居、迦濕彌羅、犍陀羅、疏勒于闐龜玆高昌等國佛教,先後於佛入滅後七百年至二千一百年(三國至明代)間,為祆教、回教浸淫吞併,西域佛教從此絕跡。
  近代各國學者至東土耳其斯坦探險考古之風甚盛,經多次至庫車和闐吐魯番喀喇沙爾敦煌千佛洞烏魯木齊羅布諾爾等地挖掘,遂有佛像、佛畫、經典及其他文化遺物之出土,使西域文物之研究有長足進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