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糧橋

西北糧橋

西北糧橋位於北海公園北門平安大道地安門西,在北海公園北門外的馬路中間,明代初此橋為木橋,後改建為緩坡石拱橋。1970年將石拱橋的拱券拆除,利用古石橋的基礎石,加寬路面,表層鋪瀝青路面。

西北糧橋西北糧橋

地理位置

走出北海公園北門(後門)平安大道地安門西,在北海公園北門外的馬路中間處原有一座古橋,稱西北糧橋,又稱西壓橋、步良橋,還稱越橋。明代初此橋為木橋,後改建為緩坡石拱橋。明永樂十五年(1417)修築皇城牆,一段皇城牆正砌在西步糧橋的南側,橋南側與皇城牆成一體,所以百姓通俗地把這座橋稱為西壓橋,相對著東邊還有一座東不壓橋

從西北糧橋胡同穿過地安門東大街,就是東板橋胡同。這條胡同原稱東板橋街,也是因橋而得名。原來的橋是一座南北向的木板橋,是前海之水自西北糧橋入皇城後的第一座橋,位於今東板橋胡同北河胡同接口的地方。北河胡同也是舊日河道,河水由此東行,在水簸箕胡同一帶南下。所謂水簸箕,是說這個地方地勢低洼,容易存水。

橋體結構

民國時期皇城牆被打破,西北糧橋成為京城東西往來的重要橋樑,石拱橋在不斷加寬。根據北京市文物工作隊1962年實地調查所寫的《北海及團城勘察報告》中載:“西壓橋全長67米,寬24.8米,為單孔拱橋,橋下拱券寬度4.4米。”為單孔實腹石拱橋。在橋北拱券上雕有雙角披倒毛水獸,獸下的拱券上雕有精美蓮花圖案。這個鎮水獸現保存在五塔寺石刻藝術博物館內。

橋南北券頂各有一石刻吸水獸頭,兩側的造型不一樣,有人寫文章講:北側的吸水獸是元代的舊物,明代造橋時用以舊補舊的方法,安放在橋上,後擴修石橋時吸水獸被拆除,現保存於五塔寺(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中。而南側的吸水獸比北側的就遜色多了,有關專家鑑定為清代重修石橋時所配置。1970年將石拱橋的拱券拆除,利用古石橋的基礎石,加寬路面,表層鋪瀝青路面。為方便行人,在舊橋址北側新建一座鋼筋水泥混凝土雙孔石平橋,橋下仍是北海的入水口,橋上是仿古石望柱和護欄板。

歷史得名

東不壓橋西壓橋:過去北京有句俗語:“東北糧橋,西北糧橋,東不壓橋西壓橋。”這東北糧橋和東不壓橋是一座橋,西北糧橋和西壓橋也是同一座橋。這兩座橋雖然相距不遠,但它們卻不在同一條河道上。

西北糧橋是一座東西向的石橋,位置就在胡同的南口外,在原來地安門大街街心稍偏南的地方。明清兩代的皇城牆就從半邊橋上越過。因為在地安門西大街北海後門稍東位置,有一座同樣、同名、同一功能的石橋,所以人們分別把它們稱為東、西不壓橋。

什剎海在元代時,只有東南部一個出水口,南部與北海不相通,到明代,為解決北海和中南海的水源才打開什剎海與北海的通道。東不壓橋位於從什剎海向東南流出的玉河上,其位置在今東不壓橋胡同南口南邊的平安大街上,而西壓橋位於什剎海與北海的通道上,其位置在今北海幼稚園大門稍北處的平安大街上。明代改建北京城時,將皇城北牆和東牆向外展闊,結果把西北糧橋壓住了一部分,而東邊的東北糧橋沒有壓上,人們就把這兩座橋叫成了“東不壓橋”和“西壓橋”。修建平安大街時曾挖出兩座橋舊基。

西北糧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民國初年拆皇城時,一併拆除。明代中葉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稱其為步糧橋。有人認為應該是“步量橋”,意思是說橋身被皇城占去一半,橋身之窄,可以用步測量。民國後又改稱不壓橋,意思是說皇城拆除,石橋如釋重負。20世紀50年代,河道改為暗管,辟成胡同,稱原來河道的南北方向段為西北糧橋胡同,原河道東西方向通後門橋的一段改屬拐棒胡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