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橋

高粱橋

西直門立交橋西北,西城區與海淀區交界處,長河東端原有一座青白石三孔石橋,稱作高粱橋。

高粱橋高粱橋
《老北京的出行》一書講:“高粱橋又叫高亮橋,此橋建於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是一座石橋,至今尚存。”高粱橋西側設有控水閘,調節長河入京城的水量。清朝時橋周圍環境優美,堤岸綠樹成蔭,橋下潺潺流水,清澈見底,河岸是古剎香菸,歷代多次修繕橋體。每年清明季節,橋附近是酒肆茶樓顧客盈門,人們休閒歡聚常到這裡來,為京師郊外的一處勝景。

地理位置

高粱橋高粱橋現狀

高粱橋位於北京市西直門外,北京展覽館東北側,高粱河上。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也有說建於明初的),現存橋為清代所建,被列入海淀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朝建大都就在這一帶。高梁橋就是元代出和義門的主要道路。明、清時為出西直門往西北向的主要道路。
高粱橋原來在橋的南北各有牌坊一座,南牌坊之南額題為“長源”,北額為“永澤”,北牌坊之北額題為“姿安”,南額為“廣潤”。

橋體結構

高粱橋原橋是青白石三孔拱橋,橋結構規矩、堅固,橋基是雙層條石砌成的整底板,橋上下游墁也是雙層條石,石板下有基礎小柏木樁,海墁邊沿有一排鐵柱穿透石板,使橋的整體性加強。多年來橋被改造維修過多次,原橋面的長條石早已不見,三孔橋身也不見了。現在的高粱橋,橋長約16米,寬約10米,橋上16對石柱護板,橋兩端是石刻抱鼓石。2003年把暗河挖開,重新修河道,並在北邊新建一座橋,周邊建設高樓住宅區。

相關記載

高粱橋過去是北京人公認的踏青之處。劉侗《帝京景物略》記云:“歲清明,桃柳當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橋。”袁中郎《瓊花齋集》中是這樣記載高粱橋的:“'高粱橋在西直門外,京師最勝地也。兩水夾堤,垂楊十餘里,流急而清;魚之沉水底者,鱗鬣可見;精藍棋置,丹樓珠塔,竊窕綠樹中;而西山之在九席者,朝夕設色以娛遊人。當春盛時,城中仕女雲集,縉紳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橋下的高粱河由玉泉山昆明湖流向德勝門水關的。《天咫偶聞》所謂:“西直門而西北,有如山蔭道上,應接不暇,去城最近者為高梁橋……沿河高樓多茶肆。”慈禧太后頤和園往往在高粱橋附近的倚虹堂船塢上船,經白石橋萬壽寺麥鍾橋長春橋,直達頤和園和玉泉山。也有石路從西直門經高粱橋直達暢春園圓明園和頤和園。
1909年,京張鐵路建成,起點西直門火車站即在高粱橋東側。高粱橋也隨之繁華起來,路旁兩側商賈雲集,店鋪林立。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時,人民解放軍入城式也發生在這一帶。解放後,高粱橋逐漸被民宅及市場所淹沒,高粱河在橋北側修成暗河;南側則形成了水溝。高粱橋也因高粱橋路的繁華而成為交通堵塞路段。古橋的保護情況讓人堪憂。現在高粱橋一帶建設西直門交通樞紐。

來歷傳說

傳說中,明朝宰相劉伯溫明成祖之命在北京建都,但一夜之間北京城內各水井都沒有水了。劉伯溫意識到這是因為沒有參拜龍王惹龍王生氣了。但此時龍王已經將北京城裡的水用魚鱗水簍裝好,用車推走了。劉伯溫急忙召來大將高亮出城趕水,命他扎破水簍後急儘快往回趕,千萬不可回頭。高亮遵命急忙前往,在玉泉山通海的海眼附近追上了龍王。高亮挺槍刺破了魚鱗水簍,回身拖槍便走,耳聽身後水聲不絕。走到西直門前,正看到劉伯溫站在石橋上向他招手,高亮以為沒事了,於是回頭望了一眼。沒想到一個大浪打來,將高亮和大戰馬一併捲去。北京人為紀念高亮,將劉伯溫所站的石橋稱為“高亮橋”。後人因諧音逐漸轉稱高粱橋。將龍王推水軋出的溝稱為車道溝,高亮拖槍劃出的溝後來成為一條河,稱為“高亮河”,也是現今的高粱河,也稱金河。

題詠

清明日過高梁橋
[明]朱茂瑞
高梁河水碧灣還,半入春城半繞山。
風柳易斜搖酒幔,岸花不斷接禪關。
看場壓處掉都盧,走馬跳丸何事無?
那得丹青尋好手,清明別寫上河圖。
自高梁橋泛舟至西海即景雜詠
[清]愛新覺羅·弘曆(乾隆皇帝)
鳳城北轉石橋邊,秋水澄泓可放船。
夾岸黍禾含宿雨,颭波蘆荻拂晴煙。
溪風無恙布帆涼,搖曳輕舟過麥莊。
白露漸多霜尚早,晚紅猶勒水花香。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