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漿置換

血漿置換

血漿置換是現代生物醫學工程領域中淨化血液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血細胞分離機,在體外將患者的血液分離成血漿和血細胞成分(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然後棄去含有害致病物質的血漿,用等量的置換液代替,再把血細胞成分和血漿置換液一起回輸到患者的體內。

基本信息

概述

血漿置換療法能清除現存血漿中的免疫複合物,而不能阻止這些物質的再生成,治療時應配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劑,以確保全全可靠,可以縮短總的治療療程。治療方法:每次置換1~1.5升,每周2~6升,分2~4次進行,重複2~3周為一療程

發展歷程

放血療法也許是最古老的血漿置換1914年,Abel等提出血漿清除法。是把患者血液收集在一個抗凝袋裡,經過自然沉澱,收集血漿棄去,其餘部分回輸患者體內,重複幾次既可有效地清除致病因20世紀60年代末期,出現離心式血漿分離設備。是利用血液成分不同的比重將血漿分離出來1978年,Millward等提出膜式血漿分離法。是利用血液各成分不同的分子量,通過不同孔徑的纖維膜而分離開來近年來,出現了一些新技術,利用不同血液成分的特點,特異性的分離出需要清除的致病因子,而保留血漿中有用的成分,如雙重濾過法,冷濾過法等等

原理

血漿置換血漿置換

血漿置換主要是先分離出血漿,再從其中清除某些疾病的相關致病因子,這些因子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體(IgG、IgM等)、沉積於組織的免疫複合物、異型抗原和異常增多

的低密度脂蛋白和一些副蛋白,如冷凝球蛋白及游離的輕鏈和重鏈,有時還包括一些同蛋白結合的毒素。由於血漿置換能直接和快速地清除一些直接導致疾病的因子,所以通過它的治療常常收到意外的療效,後者是用一些口服或靜脈注射免疫抑制劑所不能達到的。將患者的血液引出體外,經過膜式血漿分離方法將患者的血漿從全血中分離出來棄去,然後補充等量的新鮮冷凍血漿或人血白蛋白等置換液,這樣便可以清除患者體內的各種代謝毒素和致病因子,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由於血漿置換法不僅可以清除體內中、小分子的代謝毒素,還清除了蛋白、免疫複合物等大分子物質,因此對有害物質的清除率遠比血液透析血液濾過血液灌流為好。同時又補充了體內所缺乏的白蛋白、凝血因子等必需物質,較好的替代了肝臟某些功能。

血漿置換治療示意圖血漿置換治療示意圖
其特點為:①可以清除小分子、中分子及大分子物質,特別對與蛋白結合的毒素有顯著的作用。②對肝功能衰竭中常見的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失調的糾正有一定的作用,但遠不及血液透析和血液濾過。對水負荷過重的情況無改善作用。③採用這種方法需要大量血漿,能補充人體必要的大量蛋白、凝血因子等必需物質,但多次大量輸入血漿等血製品,有感染各種新的病毒性疾病可能。④適用於各種重型肝炎患者。⑤置換以新鮮冷凍血漿(FFP)為主,可加部分代替物如低分子右鏇糖酐羥乙基澱粉等。
一般而言,抗體就是IgG,其分子量為150×103左右;而免疫複合物分子量多為100×103左右。換言之,由於它們全部被包含在丟棄血漿之中,因此丟棄血漿(血漿置換)也就等於清除了致病因子。
血漿置換的作用機制還有非特異性的一面,這也是不可忽視的,例如在一些情況下,血漿置換的治療作用不可能與減少了非特異性的炎性介質有關,如補體和纖維蛋白原,甚至它的一些療效可能與尚不清楚因子的減少有關。有一項實驗報導證明,在血漿置換後脾對自體熱變性細胞的清除能力有增加,說明這種療法能改善一些疾病的網狀內皮系統功能

作用機制

血漿置換血漿置換
1、血漿置換可以及時迅速有效地清除疾病相關性因子,如抗體免疫複合物、同種異體抗原或改變抗原、抗體之間量的比例。這是PE治療的主要機制。PE對致病因子的清除要較口服或靜脈內使用免疫抑制劑迅速而有效。

2、血漿置換有非特異性的治療作用,可降低血漿中炎性介質如補體產物、纖維蛋白原的濃度,改善相關症狀。

3、增加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和網狀內皮系統清除功能。

4、可從置換液中補充機體所需物質。應該說明的是,血漿置換治療不屬於病因治療,因而不影響疾病的基本病理過程。針對病因的處理不可忽視。

血漿置換包括兩部分,即血漿分離和補充置換液。血漿分離又可分為膜式血漿分離和離心式血漿分離。

方法

動靜脈通道的製備及其類型

 血漿置換前先建立動靜脈通道,將動脈端血液引入血漿分離器,經分離作用,使血液淨化。然後將淨化了的血液再由靜脈端回輸體內。
①動靜脈保留插管法。一般選用足背動脈和內踝大隱靜脈插管;亦可採用Seldinger擴張性導管穿刺股動、靜脈。②動、靜脈外瘺。可選用橈動脈及其伴行的頭靜脈,用兩根矽橡膠管分別插入動、靜脈的向心端,行皮膚外連線,形成體外分流。
③動、靜脈外瘺。可選用橈動脈及其伴行靜脈作側側或端側吻合;亦可用鈦制輪釘(孔徑為2.0~2.5mm)行吻合術。吻合兩周后,即可在靜脈動脈化處作穿刺。
④鎖骨下靜脈導管法。將雙腔導管插入鎖骨下靜脈,血經外套管側孔吸出,流經血漿分離器後,再由內管回輸體內。

抗凝劑的套用

治療過程需抗凝。抗凝方法則視患者有無出血傾向而定。可選用:一、①全身肝素化法,為常規方法。治療前5分鐘,給肝素0.5~0.8mg/kg,靜注治療開始後每小時追加肝素10mg;治療結束前1小時停用肝素。實施前給予4mg/dl的肝素生理鹽水預沖、保留灌注20分鐘後,再給予生理鹽水500ml沖洗,有助於增強抗凝效果。肝素劑量應依據患者的凝血狀態個體化調整。②局部(體外)肝素化法。用肝素泵將肝素以0.25mg/分的速率持續注入動脈管道,同時在靜脈管道將魚精蛋
血漿置換白以0.25mg/分的速率注入,以中和肝素。治療結束後3小時靜注魚精蛋白30~50mg,以防肝素反跳。③邊緣肝素化法。首次肝素劑量為0.5~0.7mg/kg,以後每小時補給肝素5~7mg,保持分離器內血液凝血時間二、低分子肝素一般選擇60~80IU/kg,推薦在治療前20~30分鐘靜脈注射,無需追加劑量。同樣肝素生理鹽水預沖有助於增強抗凝效果。三、出血風險高的患者,也可在監測APTT下,給予阿加曲班。

血漿分離器

0分鐘左右,治療結束前10分鐘停用肝素。3、血漿分離裝置:多採用醋酸纖維素膜、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膜或聚碸膜所製成的空心纖維型分離器。膜面積為0.4~0.6m2,孔徑0.2~0.6μm,最大截流分子量為300道爾頓。

調整速度

將患者的動、靜脈分別與血漿分離器動、靜脈管道連線,調整血泵速度與負壓,維持血液流速200ml/分,控制超濾血漿量30~60ml/分,裝置時間為90~120分鐘,2次/周,每次超濾血漿總量為4升左右。從血漿濾過器靜脈端回輸4%人體白蛋白林格氏液3.8升(即20%白蛋白400~800ml,其餘為複方氯化鈉溶液)。
血漿置換血漿分離器

血漿置換適應症 紫癜性腎炎

血漿置換-適應症

各種原因引起的中毒

毒蕈鹼中毒毒蘑菇中毒有機磷農藥中毒、急性藥物中毒、毒鼠強中毒、急性重金屬中毒(如砷化氫中毒)、毒蛇咬傷中毒以及食物中毒等。出現上述情況,只要臨床診斷明確,就應儘快行血漿置換,以便迅速清除患者體內的毒素。不論毒素是與蛋白質、血脂結合,還是溶解在患者的血漿中,血漿置換都可以直接將毒素清除,尤其是與蛋白質、血脂結合的毒素,效果更佳。

腎臟疾病

肺出血腎炎綜合徵狼瘡性腎炎紫癜性腎炎IgA腎病膜增殖性腎炎及移植腎的急性排斥反應。上述疾病在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劑不能完全控制時,可採用血漿置換治療,能很好改善臨床症狀,保護腎功能。

自身免疫性疾病(俗稱風濕性疾病

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多動脈炎皮肌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這類患者體內大多存在自身抗體,以及免疫複合物。血漿置換療法能去除各種自身抗體和免疫複合物。尤其是患病早期,患者體記憶體在大量抗體,但尚未引起組織、器官損傷時,應儘早進行血漿置換,以減少組織、器官的損傷,改善症狀。對那些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效果不好且危及生命的重症患者,血漿置換與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醯胺)合用,可控制病情發展,改善症狀。

血液系統疾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溶血性尿毒症綜合徵等,利用血漿置換可以迅速清除患者體內的抗紅細胞抗體,減輕溶血的發生;對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漿置換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迅速清除患者體內的微小血栓,挽救患者的生命。高黏血綜合徵患者經血漿置換後,可以清除體內多餘的蛋白質和血脂,改善

血漿置換適應症 類風濕性關節炎
症狀。

神經系統疾病

重症肌無力多發性神經根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神經系統損害和多發性硬化等,用血漿置換可迅速去除血漿中的有害物質,使神經組織的損害降至最低限度,從而使患者快速脫離危險。

急、慢性肝功能衰竭

暴發性病毒性肝炎、藥物中毒性肝損害、肝昏迷等,血漿置換可以迅速清除體內因肝功能異常而積蓄的代謝廢物,緩解病情。

家族性高膽固醇

血症血漿置換可排除患者體內過多的膽固醇,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

甲狀腺危象

血漿置換可以清除體內過多的激素,並供給與甲狀腺激素自由結合的血漿蛋白質,穩定病情。

血友病抑制物

對輸注Ⅷ因子無效的甲型血友病患者,血漿置換可快速清除抗Ⅷ因子抗體,達到止血的目的。不僅如此,通過血漿置換治療,將健康新鮮的血漿置換入患者體內,還可大為減輕血友病患者出血症狀

併發症及處理方法

枸櫞酸所致的併發症

低鈣血症:主要表現為口唇與遠端肢體皮膚麻木,嚴重者有肌肉痙攣及心律失常。預防和治療措施為在開始治療後15~20分鐘靜脈注射10%葡萄糖酸鈣或氯化鈣10~20ml(注射時間超過15分鐘),每1小時可重複1次。另一類不良反應發生在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枸櫞酸代謝物碳酸氫鹽不能從腎臟排出,引起代謝性鹼中毒

出血傾向

白蛋白置換液消耗凝血因子,置換1個血漿量後,凝血時間延長30%,而部分凝血時間延長1倍,這些改變通常在置換後4小時恢復正常。但是短期內多次置換,往往加重凝血機制的減退,因此對於有高危出血傾向的患者(如肺出血、即刻腎穿刺後),補充1000~2000mlFFP是必需的。

感染

多次血漿置換,尤其是採用白蛋白作為置換液時,低免疫球蛋白血症總是存在,而且會持續幾周時間,如果在此階段同時合用免疫抑制劑,特別是出現白細胞減少時,感染機會大大提高,大劑量免疫球蛋白(100~400mg/kg)靜脈注射可能有利於感染的控制。

病毒感染

FFP有潛在傳染肝炎病毒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危險,每置換1個血漿量大約需要10~15個單位FFP,因而病毒感染不容忽視。目前無有效的預防措施,必須嚴格掌握套用FFP的指征。對於需要大量FFP置換的患者(如TTP),注射B肝病毒疫苗可能對於預防B型肝炎病毒感染有益。

過敏反應

通常出現在FFP輸注過程中,主要表現為寒戰、皮疹、發熱和低血壓,喉頭水腫與心肺功能衰竭少見。在血漿置換之前,套用抗過敏藥物如皮質類固醇、異丙嗪、腎上腺素等,可降低嚴重程度和發生率。在膜式血漿分離中,也有對膜分離器消毒劑過敏的報導

低鉀血症

白蛋白溶液中不含鉀離子,對有低鉀的患者更應引起注意,每1個血漿量置換後血鉀濃度大約可降低25%,低鉀血症偶爾會並發心律紊亂,因此每升白蛋白溶液中加入4mmol的鉀將有助於減少此類併發症

藥物同時被清除

常規血液透析技術對蛋白質結合率高的藥物影響甚少。但血漿置換理論上能夠降低血藥濃度,如環磷醯胺、潑尼松、地高辛及萬古黴素等,所以對使用這些藥物的患者,須監測血藥濃度,並作相應的劑量調整。

新技術

串聯式血漿分離技術吸附分離技術HELP系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